走近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1936年1月1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发“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组建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2月17日,毛泽东签发东征宣言;2月20日,正式下达渡河命令“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3月28日,毛泽东、彭德怀等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总部从石楼县四江村进入永和县,在赵家沟村总部连续给红军各路大军发电10余封,要求各部全面贯彻落实“晋西会议”的各项决议精神。4月4日,红军总部从永和赵家沟村转战到县黄土镇义泉村活动。4月25日,红军总部从隰县的康城镇(今属交口县)出发,于27日到达永和县桑壁镇前龙石腰村召开了军事会议,毛泽东、彭德怀面对蒋阎十几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严峻形势,凭借非凡的政治智慧、高超的军事策略和惊人的革命胆识,果断地作出了红军回师西渡战略部署。在4月中旬,红军东征三路大军从各个方向长驱直入,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阎锡山部队的分别围歼我三路大军之企图,顺利完成了红军东征的扩红、等款、赤化等三大任务。毛泽东、彭德怀等根据东征战局变化和敌我态势,在永和蔡壁镇前龙石腰召开了军事会议,果断地作出红一方面军西渡黄河返回陕北苏区的重大决策。于是,红军各路大军开始向西进进,一边做渡河的准备,一边阻击晋绥军的进攻。同时向永和境内的于家阻、永和关、铁罗关等渡口进发,西渡黄河,返回陕北,历时117天的红军东征宣告结束。红军东征作为一次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奏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战斗序曲,为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把山西作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奠定了历史性基础,这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为记载、铭记和纪念红军东征这段光辉历史,在山西省的交口、石楼、柳林与永和4个县分别修建了红军东征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题 记</span></p> <p class="ql-block">  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位于永和县阁底乡东征村,距县城约40公里。东征抗日寇,西渡挽危局。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途经永和,在赵家沟、前龙石腰、上退干等地居住和战斗了13个日日夜夜。永和,是红军东征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红军东征战役的主战场之一,也是毛泽东主席在临汾境内唯一认定住过的地方,在解放战争时期,永和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先后四次组织支前运输队、担架队支援解放大西北,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诗篇。1971年,中共临汾地委在毛主席当年住过的阁底乡上退干村召开了第一次全委会,将上退干村更名为“东征村”,建有红军东征纪念馆。1955年维修,2005年重修,2006年落成并对外开放。如今,永和为山西省旅游开发园区,建有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于家咀回师渡口、红军崖等红色景点,这里留下了不朽的红军东征精神,留下了永不消失的生动记忆。2011年,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加入了全国毛泽东纪念馆联谊会,被确定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成为临汾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我先后走进交口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走进石楼、柳林红军东征纪念馆实地参观。对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早已充满期待。己亥之年,季秋时节,带着一份瞻仰之情,我怀着一颗追忆之心,走进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寻找光荣梦想,追忆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走近东征村,一种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扑面而来:“东征精神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的文化雕塑长廊映入眼帘,品读着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毛泽东诗,令人荡气回肠;红军连、红军之家、模范胡同、东征小道、农家院皆以红色文化造势;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身临其境,令人思绪联翩;“东征——一个寻找初心的地方”,驻足一幅红色标语墙,检视初心,接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走近纪念馆,抬头仰望,首先映入眼帘由迟浩田题写的馆名“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金黄色匾额。拾级而上,我便来到了纪念馆大门前,但见一副对联上书:</p><p class="ql-block"> 大河滔滔忆往昔峥嵘岁月西渡东征定乾坤,阁山巍巍思今日阳光雨露泽黎润物佑永和。</p><p class="ql-block"> 今昔对比,大美永和与红军东征结下了不解的历史渊源。永和因红军东征而载入史册;红军东征因永和而谱写了中国革命壮丽诗篇。</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大门两侧各立一块石碑,红军东征纪念馆碑记和扩建碑记。墙体中上方悬挂“临汾市党员教育基地”“永和县党性教育基地”铜牌。跨过门槛,我便走进了纪念馆。纪念馆主殿前,矗立着两米多高的毛泽东铜像,雕像右手中指在阳光照射下会渗出滴滴清水。扩建后的纪念馆占地8000多平方米,由原1个增加为3个展厅,大展厅3间,小展厅3间,石砌窑洞10间及毛泽东主席当年住过的一个小院,包括窑洞3间、马棚1间、戏台1个、庙宇4间。整个展馆以“英明决策筑辉煌”“红军东征在永和”和“老区人民爱红军”为主题,共分形成共识,战略抉择;转战永和,宣传抗日;战略要地,关键通道;攻克堡垒,逼蒋抗日;决策回师,走向抗日和东征精神,照耀永和六大部分布展,形成以图片、文献、艺术品、历史场景为主的立体式展示结构,真实地再现红军东征在永和一幅幅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全面展示了当年东征红军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  走进纪念馆,给我的感觉是外观开阔,幽雅庄重肃穆,松柏簇拥,花木扶疏,展区格局出新,陈列丰富,历史伟业宛然在目,风貌蔚为大观,令我感慨不已。漫步纪念馆,在观赏中品读,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领悟,我仿佛走进时光隧道,穿越历史时空,眼前一幅幅模糊泛黄的历史图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革命文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一段段凝聚历史风云的精彩解说,瞬间把我带到了红军东征永和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b>(一)红军东征前永和之政治形势</b></p><p class="ql-block"> 不到永和,我根本不知道84年前红军东征曾在这里两进两出,也想象不到毛主席和彭德怀总司令率领的东征红军在永和境内工作和战斗了13个日夜,路经40多个村庄,行程200多里,进行了阁山、李家山、双锁山等数十次战役,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翻阅有关史料方知,红军东征前,永和县长期为山西的封建军阀阎锡山所统治。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25000里长征到达陕北后,消息迅速传到与陕西隔河相望的永和县。当时,永和各阶层表现出异同寻常的态度:穷苦百姓是盼红军,富户豪绅是怕红军,反动政府是防红军。阎锡山说“晋陕毗连,陕北红军之活跃,实威胁山西之安全。”为此,阎锡山一边派遣军队渡河“进剿”红军,一边在山西境内积极策划防共。永和县虽处在万山之中,但“滨临黄河,扼诸险要”“黄河西下,可以外控延夏,内卫并汾”,极具战略要地。阎锡山为了凭险顽抗,阻挡红军,在黄河沿岸各县,一方面派兵驻守,另一方面组织地方武装“防共保卫团”,采用3条防线、6个防区部署,层层设防。永和既属第一道防线,又红军东征是一个重点防区。阎之晋南警备司令、第69师师长杨澄源所属第203旅梁鉴堂部,在永和关以南各黄河渡口警戒。61军209旅418团分驻境内各地。团长吕瑞英和团部驻扎在永和城内。以3个营的驻防。且在永和沿黄河各个渡口,阎军筑有坚固的碉堡。通令所有船只停靠东岸,封锁渡口,并不时地派遣特务到西岸侦察红军的动静。敌人从永和县城到乡村,制造白色恐怖。但尽管如此,并不能阻止红军渡河东征之前进步伐。1936年2月20日,东征红军突破黄河天险,不但来到永和,且几经转战,唤醒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宣传抗日,惩强扶弱,救助群众,南征北讨,势如破竹,共御倭寇,并以永和为主要通道,回师陕北,走向抗日。</p> <p class="ql-block">  <b>(二)东征红军永和之光辉历程</b></p><p class="ql-block"> 永和县,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东邻隰县,南连大宁县,北与石楼县接壤,西与陕西延川县一河之隔,自古就是秦晋交通要道,如今横跨东西的永和关黄河大桥承中接西,不仅是临汾市通往延安的便捷通道,也是连接华北与西北地区物流的重要门户。西汉置狐讠聂&nbsp;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永和县。永和县与陕北延川、延长县一水之隔,历来为秦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沿河有不少渡口,除咀头、马家滩、永和关、直地里、阴德河、于家咀、铁罗关、李家山外,还有许多小渡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6年2月20日,红15军团和红30军于20日晚9时至21日凌晨,在石楼县辛关至永和县的永和关渡河登岸。第一仗在永和境内攻击马家滩碉堡。当时,从1连3排抽了6名战士组成尖兵组,在强大火力掩护下,6名勇士迅速接近碉堡,当一排手榴弹甩出后,一连敌军全部投降,缴获许多机枪、冲锋枪、弹药等。接着,独立营1连迅速南下,进入永和境内。1排在永和关山上压住敌1个营,2排压住咀头之敌,3排攻克马家滩碉堡,控制南面敌人,确保了红15军团从贺家洼、转角、咀头和永和关顺利渡河,直取敌河防司令部所在地义牒,进而围困石楼。此时,红1军红1师3个团也全部从永和关渡河登岸。从东征战役打响至西渡胜利凯旋,红军在永和活动从未间断过。2月底,红军600余人,进占咀头村,重创阎军第72师418团后,转战石楼。3月1日,西北保卫局转到赵家沟、呼家庄、兰家沟一带,建立了永和县第一个农民协会,惩治了恶霸李如亮。后转移到署益,镇压了敌人便衣探子,向隰县进军。3月31日,东征红军进至永和、石楼。3月19日,红军从署益方向进至桑壁镇,袭击“防共保卫团”1个连、区公所人员和公安局1个班。3月26日,黄河游击师1营3分队进至赵家沟休整,并相机袭击敌“防共保卫团”2个排,击毙副连长。3月30日,红军百余人在聂家山与“防共保卫团”遭遇,激战后向新家山转进。4月中甸,毛泽东率领红军总部从石楼县营房村转战到永和县赵家沟,积极策划回师陕北。4月15日和17日,周恩来两次写信给负责渡河后勤工作的李文惜、杨立三,指示做好一切渡河准备。5月1日、2日,彭德怀、叶剑英在永和分别写信,指示组织水手船工,保护船只,并安排渡口。回师决定作出后,东征红军各部向永和运动,4月下旬相继抵达黄河岸边。为顺利回师,毛泽东和彭德怀先后给敌先头师长杨效欧写信,晓以大义,奉劝就此止步,以免自食其果。同时加快了东征红军回师的步伐。一日上午,彭德怀来到3团团部,布置检查西渡准备工作。政委肖锋向彭总作了汇报。临走时,肖政委将3团打土豪的战利品——1件皮大衣送给了彭总,彭总反复嘱咐:“千万不可从老百姓那里要,不要违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4月30日,红15军团、红1军团和红28军,在隰、永、大之间会师,至5月4日相继集结到永和,驻扎在桑壁、佛堂、阁山、楼山、永和关、铁罗关、阴德河、于家咀等地。5月1日,红1军团、红15军团开始西渡。1军团的渡河次序是2师、1师在于家咀,4师在铁罗关。上午9时,毛泽东率领红军总部也向黄河岸边赶来。突然有两团敌军追来,总部政卫连连长魏文建劝毛泽东赶快出发,毛泽东表示,主力部队未渡河我们不能走。而后布置了警戒和通讯联络,又不慌不忙走进窑洞继续工作。当魏文建再次催促时,毛泽东仍泰然自若。直至周恩来派来陕北红5团前来接应时,毛泽东才向黄河岸边进发,并于2日凌晨到达上退干关帝庙。尽管敌人向河边压来,毛泽东仍从容不迫,通知11团政委李志民前来布置善后事宜。毛泽东对李志民说:“我们大部队已经过河,估计敌人八九点钟可能赶到这里,你们后卫团过河以前,在沿途20多里的行军路上,要仔细检查一下,前头各部队执行纪律的情况。借的东西都还了没有,房子打扫得干净了没有,门板上好了没有,有没有踩坏老乡的庄稼?在村庄里、在行军路上有没有丢下东西,留下路标?发现破布、碎纸、纸烟头、烂草鞋统统收集起来销毁,路标统统擦掉,不要留下任何痕迹,真正做到秋毫无犯。我们长征过金沙江的时候,敌人还拣了我们1只烂草鞋,这次过黄河,连只烂草鞋也不要让敌人拣去!”李志民走后,毛泽东在于家阻渡河,到了延川县刘家山住下来,等待后面的部队。毛泽东从到永和,最后从于家咀西渡黄河历时24天,先后转战在赵家沟、岔口、桑壁、前龙石腰、交口、宜家垣、上退干等地,在永和留下永久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b>(三)永和“殉义柏”的传说故事</b></p><p class="ql-block"> 在毛主席1936年居住过的永和上退干村关帝庙内有一座魁星楼,此楼为砖木结构,楼顶是瓦,楼下木柴衬托,只有二三寸厚的土,楼顶上却生长着一棵一米多高的小柏树。而这棵小柏树奇迹般地郁郁葱葱,历经大旱而不枯。令人奇怪的是,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这棵小柏树在当年冬天却莫名奇妙地枯死了。据当地村民讲,这株小柏树是在1936年东征红军回师后的秋天自己长出来的,最后是在毛主席逝世的1976年冬天枯死的,且小柏树的方向指向北京。为此,当地老百姓便将这株小柏树称之为“殉义柏”。此事,究竟是巧合还是其它,我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b>(四)红军东征永和之历史贡献</b></p><p class="ql-block"> 红军东征在历时两个半月间,足迹遍及永和。不仅在军事上沉重地打击了阎锡山,而且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打击反动势力;扩大红军队伍。在乌华建立了乡苏维埃政府,为红军筹粮、筹款、扩充兵员。红军东征永和使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打战,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所以广大群众积极筹集粮款,支援红军。总之,红军在永和的革命活动,不仅粉碎了阎锡山对红军和共产党的诬蔑,解除了封建统治阶级套在永和人民头上的枷锁,而且使永和人民认识到红军是劳动人民的队伍,是真正的抗日救国力量,共产党是劳动人民的大救星,共产党的道路是劳动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道路,从而为永和的革命斗争莫定了坚实的基础。到抗日战争时期,永和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建立了牺盟会自卫队、游击队,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山西是一片热土,中国革命史上的许多绚丽华章在这里谱写。近年来,我先后走进交口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走进石楼、柳林红军东征纪念馆,到最后走进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通过实地参观山西目前所建的4个红军东征纪念馆,可谓接受了一次红色革命教育,经受了一次红色精神洗礼。每当我静静地站在这一片片美丽宁静的土地上,站在一个个红色记忆的纪念馆前,放眼望去,遥想当年,感慨万千:黄土高原,红色闪动,这是澎湃奔流在中华追梦儿女身上血脉的颜色,这是革命先烈用青春和热血留给我们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抚今追昔,走进新时代,我们之所以能生活在和平美好的年代,拥有当下幸福安康的生活,正是因为这些先烈们用血肉之躯铺就。当我们细细品味这幸福生活时,也需要我们追忆炮火硝烟的东征岁月,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的美好生活,我们不能忘记今日幸福生活之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追忆、缅怀红军东征光辉历史,永远传承、弘扬、光大红军东征精神,更要为守护这片土地而献身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为今日仍然守护祖国安宁的无名英雄们献上真诚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文参阅资料】《隰州志》《临汾地区志》《永和县志》《红军东征研究》《山西方志》以及散见于网络中关于永和红军东征的一些图文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4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