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三百年古老的开阳堡

老斌

&nbsp; &nbsp; &nbsp; 隆冬时节,燕赵大地一片萧瑟。帝国古老遗迹在这个季节显得格外清晰和厚重。<div>&nbsp; &nbsp; &nbsp; 大叔俺和中国科学院老王同学驱车前往冀西北地区巡游。第一站抵达阳原县开阳堡。</div> <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阳原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过渡带,是一个两山夹一川的狭长盆地,桑干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境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约27公里。<br>&nbsp; &nbsp; &nbsp; 阳原县历史悠久,其建制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所建之代郡安阳邑。《史记.赵世家》载,赵武灵王封长子章为代郡安阳君,治所安阳邑,即今天的开阳堡,随后两汉时期为东安阳县,故开阳堡有"开阳原县村庄先河"之说。<br>&nbsp; &nbsp; &nbsp; 历经战国赵、秦、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北魏数朝代,开阳堡一直作为县治所在地。</div> 开阳堡正面视图 遥望古堡 &nbsp; &nbsp; &nbsp; 开阳堡位于阳原县县城东南20公里,是一座长方形城堡,筑于桑干河支流水沟口河,北侧的土坡之上,坐北朝南,南边是一片平坦的河谷盆地,延伸到十里外的恒山余脉。<div>&nbsp; &nbsp; &nbsp; 堡墙基本完整,东南西北分别长218x286x216x310米,墙基宽5-8米,墙高8-10米,筑墩台16座。堡墙虽多有残破,但仍可见当年的雄伟气势。</div> 东堡墙 南堡墙土墩 &nbsp; &nbsp; &nbsp;城堡正南方城门外,有一个天然的大土丘,像一个巨大的乌龟脑袋伸入河床里。如果从空中俯瞰,开阳堡整体形状如背负城池的大龟,故有灵龟探水这一奇妙设计。 开阳堡灵龟探水(转自网络图片) 正中为南墙之城门洞和玉皇阁,左侧为关帝庙,右侧为戏台。 门洞上方“开阳堡”石匾 玉皇阁,北侧 玉皇阁和城门洞 城门洞 &nbsp; &nbsp; &nbsp; 玉皇阁是古代建筑精品,始建于唐代,历代重修,最近重修于清代同治年代,保留了唐代遗风。 玉皇阁 精美的斗拱飞檐 象头 精美的斗拱飞檐 龙头 玉皇阁内景,倒地的石碑记载了清代修缮玉皇阁的情况。 玉皇阁内景 站在城墙上观望城堡南方 牧羊图 在城楼上晒太阳的老人们 &nbsp; &nbsp; &nbsp; 在西墙上向东俯瞰。开阳堡内城保留唐代结构,以两条南北街道和三条东西巷子,将堡划分为九宫格结构。 在西墙上向东北俯瞰 &nbsp; &nbsp; &nbsp; 今天的开阳堡是一个废弃的村庄,框架完整,细部残破,难掩她悠久而曾经兴盛的历史。<div>&nbsp; &nbsp; &nbsp; 阳原地区地处汉蒙交界,古时水草丰美,曾经长期是重要的畜牧场、军马场。阳原县至今依然是著名的裘皮加工和制作中心。</div><div>&nbsp; &nbsp; &nbsp; 开阳堡曾经长期作为县治所在地,奠定了她的基础,后来虽然撤销县治,但因为处于汉蒙通商要道,商贾云集,从唐代开始兴盛,一直是繁荣的军堡或民堡。堡内除了民宅大院外,还建有十几座庙宇,一座戏楼。</div><div>&nbsp; &nbsp; &nbsp; 明代,阳原地区属于边关,军事冲突激烈,开阳堡是重要的军堡,设立百户所。</div><div>&nbsp; &nbsp; &nbsp; 至清代中叶,随着这一地区过度开垦,土地沙化,气候干旱,水位下降,开阳堡逐渐衰败,商户迁走,沦为一个贫困村落。</div><div>&nbsp;</div> 开阳堡城隍庙。以古代封建礼制,只有县级及以上城镇,才能建城隍庙。 戏台。 北墙上的玄帝宫(当地称真武庙),为明嘉靖三年(1524)所建。寺庙前面有一块残碑,碑额:“玄帝碑记”。根据碑文所记,开阳堡在明代时为军管堡,设百户所(正六品),驻兵100多人,说明当时开阳堡的地位相当于县级。 废弃的民居 &nbsp; &nbsp; &nbsp;十年前,当地在开阳堡北200米外建开阳新村,古堡内村民迁入新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古堡内除了几处院落尚有住户坚守外,其余院落人去屋空,逐渐坍塌残败。开阳古堡已经被建设部列入国家级文化古村镇保护名录,当地虽然有意保护并开发古堡旅游,无奈财力有限,只能放任目前房屋建筑坍塌毁损的局面继续。 走进右边这道门,探寻一下。 农家小院,居室、厨房、水井、马圈、厕所,一应俱全,只是人去室空,唯余残破。 老井和辘轳 明年春天,梨树依旧花开? 古堡所依存的河谷,干涸萧瑟 夕阳下的古堡 牧羊人赶着羊群归来。古老帝国,塞外边关,民众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