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亭戏楼位于汉滨区叶坪镇桥亭村(也称双桥),地处秦岭腹地、恒河源头北缘。西河与岩屋河各由西南、西北方蜿蜒而来,在此汇入恒河,戏楼坐落在两河交汇之处。从前,两条河上各有一座木桥,桥上建有廊亭,既方便过往行人歇脚避雨,也是山乡一道标志性亮丽风景。桥亭村和桥亭乡因此得名。桥亭村原是桥亭乡政府驻地,撤区并乡建镇以后归属叶坪镇所辖 。<br> 戏楼为双幢竖联式,坐东向西,土木结构,面阔7.4米,进深7米,建筑面积51.8平方米。戏楼上下两层,下层低于观众场地约2米,呈吊脚楼式,为戏班子的临时生活区。下层墙体为青石砌筑。上层高于观众场地1.5米,分前后两个区域,后为演员化妆、候场区,前为表演区。屋顶前为歇山顶,后为悬山顶。前后台之间有木隔断,两边有演员上下场的“鬼门道”。前台插梁式屋架,由八根直径约0.3米木柱支撑着整体架构。舞台属三面观式,宽敞明亮,观众可从正面和两侧观看表演。屋面覆小青瓦,前檐下有松木斜面搏风板。由于年久失修, 飞檐翘脊已毁,现为游脊。戏楼两边原有两棵秦岭刺柏树,右边一棵毁之,仅存左边一株,树高九丈有余,树径一尺二寸,四季常青,枝繁叶茂。树龄一百余年,已被林业部门列入古树保护名录。<br> <font color="#39b54a">下层青石墙体 </font> <font color="#39b54a">戏楼屋顶结构现状</font> 据当地年长者讲,戏楼对面原有一座麻衣庙,戏楼是为庙宇而建,也称麻衣庙戏楼。究其建庙渊源,民间有传说清嘉庆年间,昆仑山上一位地仙为检验二位弟子学艺水平,让二人下山择地建庙。二位徒弟谨尊师命,下昆仑,走秦岭,寻找风水宝地。二徒弟脚力好,先行到此,发现此处山水走向俱佳,便在地眼处埋下一枚铜币为记。大徒弟后行至此,也看中了这块宝地,便将道簪取下插在地心以示标记。待师傅前来评判时,发现二位弟子不谋而合看中了同一块地,且大徒弟的道簪正插在二徒弟的铜币方孔之中。师傅细细察看了此处的地形地貌,看到两条小河由秦岭山脉逶迤而下到此交汇,山姿奇秀,势如巨龙腾云。在二河交汇处修建参星拜斗之庙,可谓二龙捧圣,乃龙脉福地。师傅惊喜不已,并为二位弟子优异的堪舆之术感到无比自豪。后来,师徒三人便在此建起了一座麻衣庙,供奉麻衣祖师的正殿就在地心位置。后期在庙门前约50米处修建了戏楼。据《陕西省戏剧志 ● 安康地区卷》记载:“安康县叶坪桥亭戏楼光绪三年(1877)建成”。<br> 新中国成立后,麻衣庙改为乡村小学,名曰桥亭小学。后期因校舍重建,将古庙夷为平地。戏楼也作为民居使用,现内外虽然面目全非,但主体骨架完好。<br> 李道平 撰文 /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