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六) 辛弃疾诗词鉴赏之三

杨千里

<h3><font color="#010101">作于2020年元月11日</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辛弃疾自率兵起义归顺南宋后,虽没有得到重用,但当朝执政者为了安抚人心,遂安排其任湖北、湖南、江西、镇江等地的安抚使、知府等职,他也在就任的地方上采取了积极的利国利民的措施。由于朝廷腐朽堕落,沉溺于莺歌燕舞之中,无心收复中原。再者,词人的志向与当权者相悖,被其多次免职,使其闲居江湖二十多年。但词人始终没有忘记驱除跶虏、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词人所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这首词,把当时词人报国无门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叹不已,回味无穷。下面同大家一起来共同欣赏。<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br>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br>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br>&nbsp; &nbsp; &nbsp; &nbsp;陈同甫是辛弃疾的好友,姓陈名亮字同甫,号龙川先生。他为人豪爽大气,韬略满腹,自称“能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同辛弃疾一样积极主张抗金,同样遭到妥协派的打压。因两人志向一致,意气相投,所以,自然成为了好朋友。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他到上饶拜访辛弃疾,停留十日,饮酒唱和,共叙友情,一起抒发豪情壮志,别后赴军从戎,与辛弃疾互寄唱和。此篇为辛弃疾寄给陈同甫的《破阵子》词。<br>&nbsp; &nbsp; &nbsp; 这首词在平仄押韵上有不同于其它词写法,上下两阙各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与“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个六字动词句平仄互对,构成了连贯、和谐的音节。又各有“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个七字句互对,构成了拗怒、激昂的音节。形成了貌似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更加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复杂的心理变化,把词人渴望到军中鏖战沙场的强烈愿望表现的淋漓尽致,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br>&nbsp; &nbsp; &nbsp; 上阙描写的是词人想象的沙场秋点兵的壮观景象。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动作的描述,表明了数层含义。首句即用了三个连贯的动作“喝酒”、“挑灯”、“看剑”塑造了一个醉卧沙场、无畏将士的高大形象。将士为什么要喝酒?喝酒为什么要喝醉?喝酒了为什么不熄灯休息睡觉?反而把灯挑明,在灯下看剑?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把一个励志报国的将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壮士挑灯在灯下喝酒,看着手中的宝剑,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不知什么时候能横刀立马、宝剑离鞘、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不由地心潮彭拜,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收复中原,还我大宋江山的愿望不知何时才能实现?在不知不觉中,壮士已经醉意浓浓,浑然睡去。梦中所见词中没有说,而是醒后的回忆。梦中所见什么?“梦回吹角连营”,原来梦里回到了一座连一座的旌旗招展的兵营中,四处都响起了一片号角的声音,来召集将士们投入战斗,号角声响遍军营,以鼓舞士卒身心。而词人正是统领这些士卒的将军,将军全身披挂,剑握手中,准备带领将士上阵杀敌。“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此时,士兵们正在饱餐将军分发的烤八百里驳的牛肉,军营中同时响起了五十弦瑟等各种乐器奏响的战斗音乐。就餐完毕后,士卒们排成整齐的队伍开始操练,只见操练沙场上,旌旗招展,战马飞腾,扬起的尘土弥漫天空。将军们在指挥台上精神饱满、神采奕奕,斗志昂扬地指挥队伍有序进退,满怀豪情地正在沙场秋点兵。一个“秋”字,点名了季节,士兵和战马经过了水丰草盛的一个秋季的休整,兵强马壮,此时点兵出征,前景必定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br>&nbsp; &nbsp; &nbsp; 上阙描写的是“沙场秋点兵”,下阙词人改变了以往诗词上阙写景,下阙写意的手法,直接把“沙场秋点兵”的磅礴气势一气呵成地连贯下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们骑着奔跑飞快的的卢马,指挥着训练有素的铁骑和士卒,风驰电挚般奔赴前线。士卒拉起弓弦的声音,声如雷鸣,万箭齐发,矢如骤雨。在将士们的勇猛进攻下,敌人纷纷落马,一败涂地。将士们乘胜追击,敌人落荒而逃。将士们在欢庆胜利,阵地上旌旗招展,欢声雷动。战斗胜利,将军收复了失地,功成名就,即“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可谓是名利双收,赢得了一个完美人生。可叹的是,前面的战斗情景只是在梦中实现。现实中,投降派当权,并没有收复失地的打算。此时,词人已经白发生,鬓毛催,一生的愿望还是镜中花,水中月,一切都成为了泡影,所有一切只能在梦中驰骋沙场,畅快一时。看来收复失地的愿望是无法实现了。可见词人无奈和感叹,只能在词中抒发自己的情怀,满足自己的愿望。然而,谁又能来可怜他呢?只有曾一起举旗起义,并肩战斗过的陈同甫与其有相同的遭遇,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同病相怜,只有将这首壮词寄给在军中有同样处境的陈同甫一起来共享。<br>&nbsp; &nbsp; &nbsp; 这首词开始是慷慨激昂,意气风发,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但到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戛然而止,把梦中的一切都化为了泡影,使人们有一种从高空突然坠落到地面的感觉。落差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往往这种写法即出人意料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能产生令人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见词人阅历丰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修养,否则,不可能写出这么优秀的词作,不愧为是当之无愧的“词中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