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考古一一为历史“破案”

刘建国

<h3>考古发掘对于普通人来讲总是有许多神秘的色彩。对于我这个从事了3O多年的文物工作者讲,也同样如此。考古工作者研究的是什么?考古的日常工作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它真的充满不为普通人所知的神秘、惊险?</h3><h3>在最基层从事文物工作,真正能参与一次田野考古机会是非常少的。这个专业的考古发掘只能是由专业的考古团队来完成,基层文物工作者一般很难(很少)介入,因为他们没有进行过专门的专业训练,只能充当“儿童团”角色予以配合。主要任务是带路,找遗址,介绍周边人文环境,号房子,找民工,提供后勤保障,协调解决与村民纠纷等等。这些“正规军”是很少去做的。</h3><h3>“儿童团”就是我们这些基层文管所人员。</h3><h3>曾有一位专家形容考古发掘是“为历史破案”。考古工作者需要具备超强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照此的话考古只是少数人的活,大众考古绝对无专业可言。</h3> <h3>近几年内蒙古考古所不断在清水河县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2O16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办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2016年清水河县岔河口环壕聚落遗址重大考古发现一一是南黄河中段重要的史前聚落遗址,也是目前发现的距今6500∽5500年前,规格和等级十分讲究的一处仰韶中期的“中心聚落”或者“酋邦中心”。</h3><h3>2019年该遗址被列入第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至此清水河县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现今约14万多人口的小县拥有了2处国保单位。(另一处是明代长城)</h3> <h3>岔河口环壕聚落遗址位于清水河县宏河镇岔河口村北,海拔1050米,分布面积约7万平方米。由于一直以来就是耕地,较封闭,破坏不明显。</h3><h3>遗址发现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998年内蒙古考古所进行了首次试掘。</h3><h3>2O16年9月至12月,内蒙古考古所组织实施国家“黄河中游河套区域文明操索项目”的“内蒙古岔河口子项目”科研发掘工作,在岔河口遗址发掘面积2450平方米,发现有东南西北四个门址,出土大量仰韶时期遗物。清理4个门址显示,环壕门址沟头两段相对,按顺时针方向,形成了俯卧着的首尾相连的动物造型整体图案,蔚为壮观。发掘结果表明,这是一处被巨大环壕沟环绕的史前聚落遗址。环形壕沟内清理出的大型土塑动物造型,在以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还是首次发现,其科研与学术意义巨大,社会影响深远。</h3><h3>它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揭示了在探索中华文化草原文明形成过程中,其动物式的图腾形状和规模,充分展示了独特的具有高级宗教或者权力意义的象征。</h3> <h3>以上多图为岔河口考古工地现场</h3> <h3>“考古”一词在汉语中出现最早,北宋学者吕大临著《考古图》一书,但当时的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金石学的兴起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上世纪20年代,作为考古学基础的田野调查发掘在中国出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