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外语的故事

翁昌年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90年代初,教务处师资管理科通知我:副教授已任职5年,课时足够,有新学术成果,可申报正高职称,但必须先考职称外语,取得申报资格。评副教授时,学校为照顾中文“老讲师”,所报专业填了“古代汉语”,根据规定,可免考外语,而躲过一劫。但副转正,外语必考,无一幸免。</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30多年前学的那一点英语,早就忘到九霄云外.我纠结而痛苦着,彻夜难眠。不考吧,失去了晋升正高的“敲门砖”;考吧,我只记得几个英语单词:communist party ,china, Boys girls dog cat之类的,那本不算厚的复习教材,对我来说无异于一本“天书”,如何考得?在同志们和老伴的鼓励下,(她考俄语120分曾得了100分)最终决定试一试.</b></p><p class="ql-block"><b> 在南师大报了职称英语复习班,周2.5两个晚上,骑自行车十余里,风雨无阻去上课.体力消耗倒算不了什么,可怕的是老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听懂,英译中时勉强听懂一些,因为有对照的译文.讲语法时则如堕五里雾中.年轻的女老师是南化的“海归”,很少说中文,语速又快,更增加我听课的困难.坚持一月,不得不退出复习。</b></p><p class="ql-block"><b> 何去何从?一位好心同事建议我集中精力抓“英译中”,这是考试的主要题型。对是非选择题,届时只选“√”或“×”,也能得分.碰巧了也有及格的希望.于是我调整了复习方法,即背诵近20篇译文,再对应记忆每篇课文重点单词,做到看到几个单词就能默出这段中文。方法虽简单,要背出来绝非易事.一是年岁大,记忆力差;二是作为教学行政“双肩挑”的教师,白天坐班,晚上复习,时间紧迫.个中滋味现在年轻人很难体会.</b></p><p class="ql-block"><b> 每当夜深人静,艰难的记背英语单词时,我总会想起文革中,河南马振扶公社初二学生张玉勤,她在英语试卷上写下的:“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也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何等豪迈的语言!我是中文老师,何必考英文,不考ABC,照样教语文!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呀!为了和“帝修反”打交道,即使上刀山下火海,也必须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文革耽误10年,改革开放后,恢复职称评定,但中学滞后,84年我调至高校时没有职称,幸好因年龄大,从讲师评起,没让我当几年“老助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b></p><p class="ql-block"><b> 总算熬到考试那一天,根据可用工具书的规定,我带着一部厚厚的英语词典进入考场,老伴帮我把26个字母的起始页均贴上标签,以提高查找速度。其实考试时间紧,哪有翻字典的空?考得天昏地暗,汗流浃背,结束铃声终于响起,我快步走出考场,自我解嘲:一切听天由命吧!</b></p><p class="ql-block"><b> 成绩公布了,60来分不及格,离及格72分差得不多。使我后悔莫及的是,一位考中级职称的同事考前曾给我一份英译中的复习资料,我因20篇课文尚且背得结结巴巴,哪有心思顾及其他,而将其丢在一边。考后发现资料中关于“江苏地方剧种有锡剧、扬剧、淮剧、昆剧等”的题目竟与考试题分毫不差,此题如能答出,也许能达及格线。这一挫折使我当年晋升无望,悲哀莫名!我们亦是多灾多难的一代呀!</b></p><p class="ql-block"><b> 英语考试已过去20多年,除了认识在公共场所常见的短语"no smoking"(禁止吸烟)还记得两篇课文的标题:《尼尔.阿姆斯特朗登月》和《禁止吸烟》,其他均已还给老师。这场刻骨铭心的考试至今仍留有“后遗症”:一是常梦见自己端坐高考试场上,面对一堆奇怪的数字和字母一筹莫展,直冒冷汗;二是如今见到说一口流利外语的年轻人,竟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见这次考试对我伤害之深,打击之大!</b></p> <h3><b>和弟子们合影留念</b></h3> <h3><b>公校大门</b></h3> <h3><b>安德门校区气派的警体馆</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