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荡里收割忙

同心缘

<h3>  青纱帐,芦苇荡,在我的眼里,大片的苇塘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吹过,层层波浪,随风摇曳,沙沙作响。春天,嫩绿的芦芽娇羞的探出水面,像婴儿肉嘟嘟的小嘴儿;夏天,茂密的芦苇郁郁葱葱,各种水鸟在里面筑巢、育雏;秋天,芦花绽放,芦杆褪去了绿色;寒冬,河水冰封,芦花飞舞,一片金黄。苇海虽美,因为它生长在湿地之上,所以从来没有靠近过它。</h3><h3> 冬季上冻后,人和车才能踏入这片湿地。到了收割季,芦苇荡里机器轰鸣,人来车往。以前,有专门以割苇为生的一群人,人们习惯的称他们为“刀客”。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已经见不到成群的“刀客”,取而代之的是收割机,只有少部分机器无法到达的地块,才由人力收割,现在的人力收割也不是手工镰刀而是半机械化了。</h3><h3> 芦苇的生命力极强,产量高,用途广,投入少,全身都是宝。几乎没有诸如种子、农药和化肥的投入,性价比非常高。芦苇根据品种、质量和用途,价格也会不同。副业芦苇市场价约750元/吨,销往邻近省份,普通芦苇约600元/吨,销往造纸厂。收割芦苇分工合作性特别强,操作收割机需要两个人,一个人开着收割机,绕着苇田行驶,一个人用长杆控制芦苇的倒伏方向;另外有几个人跟着收割机的轨迹,在苇田四周负责挠铺子(收割机割倒的一堆芦苇叫一铺),每人负责一边,任务就是清理出收割机行驶的车道;一些人分成几个合作小组,负责按照要求的重量标准打捆,承包方负责称重。</h3><h3> 作为外行人,我们只注重芦苇外在的美,从来没注重过它的内在价值和效益。和割苇子的人们攀谈才知道,这些芦苇,青春时期,绿色的苇叶,可以用来包粽子。我们端午节吃的粽子外皮,就是用芦苇的叶子做的;成年之后,经过能工巧匠的巧手,变成苇箔、苇帘、苇席、篓子、苇笠、苇画等生活用品和艺术品;更多的是经过造纸厂加工,变成各种纸张,供人们使用,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h3><h3> 芦花白,芦花美,芦苇更宝贵。 芦苇生长在这片土地,给这片土地带来财富,也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丰厚的回馈。</h3> <h3>两人合作用机器收割</h3> <h3>负责挠铺儿的</h3> <h3>按照收购方规定的重量打捆,有的四十斤,有的七十斤</h3> <h3>唰唰倒伏的芦苇,芦花满天,很有画面感</h3> <h3>这一捆芦苇,大约七八十斤重</h3> <h3>人跟随收割机走</h3> <h3>难得机器熄火,坐下来休息片刻</h3> <h3>一个人非常吃力地立起一捆苇子</h3> <h3>边边角角的地方,就用人工收割</h3> <h3>芦苇最高有四米多,抱起来挺不容易啊</h3> <h3>河水已经结冰,从远处看收割场面</h3> <h3>他们用自制的简易设备给芦苇打捆,方便快捷</h3> <h3>像山一样高高的垛场</h3> <h3>师傅在卸车</h3> <h3>机械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h3> <h3>往传送带上放苇捆</h3> <h3>午休时间到了 ,干活的人从苇垛上下来吃午饭</h3> <h3>散了捆的芦苇也都要重新整理垛好</h3> <h3>接二连三的苇捆被送到苇垛上面,苇垛越来越高</h3> <h3>刚刚下过大雪,天气有雾还有霜,工人干得汗流浃背,脱下棉袄放在一边</h3> <h3>艺高人胆大,工人们快速从苇垛上下来</h3> <h3>大家合力把传送带架子推到另一个地点</h3> <h3>用专用的钩子运送芦苇</h3> <h3>从垂下来的芦苇空隙看见工人紧张忙碌,一个工人拎着个灭火器,防火意识非常强</h3> <h3>每个人都非常卖力的拖拽苇捆</h3> <h3>外形和房子一样的苇垛,中间一根立杆,那不是电线杆而是避雷针,处处看出对防火安全的重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