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云:赤诚的“文士”情怀——读《羁旅随笔》

观澜书院

<h3>我所认为的“文士”大抵是苏轼、欧阳修、柳宗元之类,他们大多在异地为官,建设政绩,同时热爱文艺,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达观幽微的心态。<br></h3><h3>当然我是说曹辉也有这样的仰慕,虽然他仍然行走在路上……</h3><h3>看曹辉的第二本散文集《羁旅随笔》,和第一本书《特别的爱给特别 的你》,有更多的不同。那时候,他是一个单纯的男子,还更多地局限于家庭之爱,显得在社会上微微的稚嫩以及单纯。而现在,也算是经过了一些沧桑,尽管他仍是用赤诚的心态,然而,我们也可由此见到脉脉流动的岁月,岁月它聚焦在人心灵上的痕迹。所好,虽然也有痛苦,曹辉毕竟是以一种微笑面对以及具有积极着的心态的。</h3><h3>《羁旅随笔》分为三辑,第一辑“秦巴行云”主要描述在大秦巴范围内的山水美景、田园野趣、人生反思。第二辑“潇湘丝雨”主要回忆曾在湖南老家生活和工作的情景,并增加了厦门、海南和宝岛台湾的几篇速写(大概曹辉认为,从地理位置上,这些地方和他的家乡更近)。第三辑“汉江薄雾”,主要是一些时政和对于社会的看法和论证,有着很多思辨的成分。从分辑上来讲,看来曹辉的感受已经越来越靠近眼下存在的当下,而故乡却成了山水飘渺间的美景和向往。</h3><h3>很感念曹辉写秦巴行云的那些句子:《春日寻芳汉水滨》:在常人的眼中,美景或许都藏在深山野壑,或者藏之名山,纳于大泽,往往忽视身边的美……缺乏俯下身子悉心探索的态度,其实脚下就蕴藏着大真大美大善大爱。《紫阳行旅》:入住临江的紫藤宾馆,窗外月光如水,对岸彩灯星星点点,江面如镜,灯光倒映在微澜之上,随波摇曳。月光泻在白色的石板屋顶上,闪着银色的光芒,街上没有一个行人,全城沉寂在茫茫的夜色中。《白河苦旅》:山民开山造地,劈屋建房,凿石为板,以板当瓦,粉墙黛瓦,古风古韵。《烟雨天柱山》:我伫立绝壁之上,俯瞰瀛湖,湖面如明镜,远处的山峦全被云雾茶绕。其实人生和自然何其相似,有时一帆风顺,有时犹豫彷徨,有时意气风发,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而柳暗花明又一村……</h3><h3>在这些句子中,曹辉显然成了一个歌板点染的描述美景的人物,他好像站在那些秦巴山地之间,以那种幽微的有情感的洞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清晰的具有美感的山水世界。然而,曹辉的心思也不仅仅停留在此,他在《秦风 楚韵 湘情》中这样说:就这样,我带着感动还有点点愧疚,离开了石家,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告别了可亲可敬的石妈妈,告别了那个油菜花簇拥的村落。对,他描述了在异地遇到家乡迁徙过来的老妈妈的盛情挽留,而这种特殊的有点执拗的情感,永远地留在了读者心中。还有,他在文中发感慨,《云横秦岭家何在》:出世和入世之艰难。悟道塔云山,眺望苍茫云海间,想下得山来,又不得不落入凡尘,不得不虚于应酬,入世难出世亦难!曹辉把相通的难题摆在了读者面前,让我们不得不陷入了某种情绪与思考。</h3><h3>这一部分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古代名士的风采,不能不说是这些大师们对于曹辉的影响,其中可以看到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影子,可以看到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影子,可以感受到那种寄情山水,心又忧之的情怀,如《牛蹄岭纪行》中:世间之物,偶看表面,亦难得真相,辩物如此,辩人亦如此,由是,顿有所悟,此不亦天道也哉。《人间女娲山》:众人皆以为聪明人,无一愚者,平日思虑过多,少年老成,白发缀其间,板桥先生有言:难得糊涂。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从这些语言特别看,便是明显受了古典文学即主要是唐宋八大散文家的影响。</h3><h3>因为蕴含了古意,使曹辉的这些散文十分耐读,并常常让读者产生慕古忧思的情结,为文章增加了无限的韵味,可说古典附文,其所产生的效果,远远超过了曹辉曾想表达给读者的本意,对于散文艺术性写作来看,不得不称之为一种有效的简洁而有力量的范文方式。</h3><h3>在第一辑中,我最喜欢的文章还包括《读品安康一》:孟子老人家曰: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安乐中,生命的活力却会磨损消沉。安康正处于良性发展阶段,其他大城市面临的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住房紧张、水资源恐慌、沙尘暴等等,安康都没有。但小城也有小城的问题。小城之大忌,是小家子气和小心眼。我们应该鼓励安康人走出安康,走出陕西,也应该有选择地从全国各地引进人才……苟能如是,则安康就不会变成闭关自守画地为牢的小安康,而能够成为兼容各种文化,吐纳世界风云的大安康。这段话虽然说的略有点偏颇,但足可见曹辉对安康的殷殷爱心,一片赤诚,说话也许过于辛辣与直接,见解也未有幽婉的表达,直直的,却也是一种看法,甚至是真理,不管说了无数遍,然而,即便是在重复,也有着极强烈的现实意义!</h3><h3>第二辑《潇湘丝雨》:此篇可说有提升《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功效,正如他自己陈言:小时候依偎在父母身边,总幻想自己远方的梦,长大后,看到了梦境的边缘,却时时思念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日子。一近一远,曹辉完成了一种时间和空间上不同的审视。这和我们大家的心理都略有所同。曹辉的第一本书《特》是贴着地面写的,也就是评论家说的贴着生活写,而在此小辑中,曹辉所用的几乎全是回忆,故国身在小园中,不自觉的带上了一种隔着面纱的模糊与优美。这其中,有沧桑的岁月,有温暖知爱的老人,有深明大义的姐姐,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于父亲、母亲和姐姐的描写。没有考上大学,曹辉通过《摇曳在上空的风筝》写父亲的态度:他身患绝症,依然很达观,躺在病榻上勾画未来美好生活,反而安慰我,在农村照样活,茅草窝里总饿不死蛇。要坚强、要乐观、要开朗。这就把一个父亲的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他同所有的父亲一样,不可能内心不深含着望子成龙的愿望,然而,人更有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现实!倘若每个人都这样想,那我们这个社会的很多心理问题大概都会迎刃而解,鼓吹了那么多奋斗,是不是也要有一种更现实的方式?曹辉在此展开了亲情的讨论。写母亲,《儿想娘时 梦里回趟家》:跟踪我的形迹,阻止我游泳,大概是娘在我童年到少年时期最大的任务了。找到我的衣裤后,娘大声喊:“崽,你再不出来,我就要你光屁股回家了”小伙伴们顿时哄堂大笑……我上高中了,娘还是不放心,第一次出远门,她非要亲自把我送到学校不可。依然是慈母的形象,然而我们如今想想,在孩子成长的路途中,一个随时大概要十几年的时间惦记着不能游泳的儿子的安全,那是一件多么揪心的爱和负担,它让一个女人美丽和坚韧,同时,让一个女人老去,这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奉献!还有写姐姐的,比如姐姐在农村,却从来不肯开口让有公职的弟弟帮自己任何一件忙……</h3><h3>《潇湘丝雨》中还有可以提出来的几篇,如《走进观澜书院》:从1231年创建到现在整整经历了七百八十多年,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一部小小书院的历史,折射的是一部心酸的国史。《湘粤古道寻踪》:开凿于东汉建武二年,并经历代重修,北起于古都长安城,南可达广东徐闻县并连接海上商船。《走过厦门》:这座城市,让我在惴惴不安中感受她的宁静和魅力,也感受她的雍容与成熟,我曾经日日夜夜思念她,就像面对梦中情人,魂飞魄散,终日郁郁寡欢。《梦圆宝岛》写了台湾的综述和描画。这几篇文章,凝结着很强的文化氛围,它把故乡,以及和故乡相近地域的见闻,用一种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它离开了温暖而又黏糊的个人恩怨,开始具有了某种社会学的意义,毕竟,文化可说是一种共同体,而父母亲情不可说不是私器,私是要藏匿在心里温存的,《潇湘丝雨》有了更多的开阔。</h3><h3>第三辑《汉江薄雾》主要是一些时政性的文章,具有犀利的杂文的特质,不过曹辉给它用了一个诗意的开头:在汉文化孕育的地方,每天的业余生活有了另外一种盼望,那就是希望早早起床,靠着床头,翻阅几篇文章,生活中有了精神的另外一种寄托。然而,此辑收录的文章完全不是此种风格,它带有犀利的探索和热爱。在此,曹辉褪去了多愁善感的气息,开始变得成熟和具有理性的思考了,其中有些文章很有哲理,有些文章鞭辟入里,完全不在乎是否会触及某种利益的顾虑……</h3><h3>《羁旅随笔》是一种流浪中的调子,这使全书带有一种多重的角度、豁达的思考以及微微的愁绪。恰似“绿蚁新醅酒”请人来喝,刚刚还谈的国家大事,慷慨激昂,转眼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再或又成了高山流水,鼓瑟琴和。我们也便把《羁旅随笔》看作一壶新醅的绿酒,在安康的芳草天涯之中,慢慢地细品,时光流过去了,赤诚的文士的情怀留下来,作为一方地域的某种符号,自然会有其某种文化的意义。</h3><h3>作者简介:</h3><h3>王晓云,出生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供职陕西省安康市文艺创作研究室。曾在全国各地发表散文数百篇,在《钟山》、《上海小说》、《小说界》、《清明》、《时代文学》、《北京文学》、《延河》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多部。出版长篇小说《梅兰梅兰》、中短篇小说集《飞》、长篇纪实文学《读懂浦东》、《重庆人在上海》、《河流与山的秘密》等7部著作。在省级以上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和出版作品200多万字。</h3><h3>曾获陕西省首届柳青文学奖、上海市文联《上海采风》杂志新都市小说奖等。电影剧本《小城安康》获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项目。</h3><h3>参加第六届全国青创会,曾就读北京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h3><h3>通讯地址:</h3><h3>邮编:725000</h3><h3>地址:陕西省安康市古楼街126号 安康市文艺创作研究室 王晓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