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化石地-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赞美与欣赏【蓝花楹】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国澄江化石地</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澄江动物化石群位于澄江县城以东5公里的帽天山,这一化石群的发现,轰动了国际科学界,被誉为“世界近代古生物研究史上所罕见”、“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堪称国宝,是云南乃至全国的宝贵财富,是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奥秘的金钥匙。2011年1月14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申报材料,标志着澄江化石地正式成为中国2011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2012年7月1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宣布,将中国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澄江化石地博物馆</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闻名于世的澄江动物群,主要埋藏在澄江境内抚仙湖东岸的山地丘陵区。距省会昆明63公里,距澄江县城11公里。经十多年的采集和发掘,埋藏面积约为18平方公里;帽天山、马鞍山、啰哩山、大坡头等地为澄江动物群的集中区域。由于澄江动物群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动物化石宝库,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澄江已被誉为"世界古生物圣地"。</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位于加拿大的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时代大约为中寒武纪(505百万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在此期间,大量动物种群在较短时期(也许几个百万年内)内突然出现,几乎所有的现生生物类群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祖先,而在此之前,动物世界还是由多细胞后生动物及小壳动物等一些简单的生物组成。这里是研究埋藏学的一个窗口,也是研究动物各个种群起源与演化的窗口。但是布尔吉斯页岩的化石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化石软体的保真度不是很高,而硬体保存较多,因此对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存在偏差。</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布尔吉斯页岩中发现了大约119属140种动物。节肢动物是优势种群,另外还有海绵、蠕虫、腕足、棘皮、甚至脊索动物等的软体都有保存,而且这些生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深海的。</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发掘历史</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09年8月,维尔卡特带领全家到加拿大落基山脉的布尔吉斯山去野外地质旅行。回程的路上,一块石头绊倒了他夫人的坐骑,维尔卡特捡起这块作怪的石头,奇迹出现了,一块保存有软体动物的化石显现在维尔卡特面前。</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他发现了中寒武纪三叶虫和像蠕虫那样的动物软体的压印化石。第二年夏天,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得到了除有壳的三叶虫和海绵动物以外的100多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无脊椎动物化石,有的像海母、海葵那样的腔肠动物,有的像环节动物,也有象海参那样的棘皮动物......。后来,美国科学家维尔卡特把这些动物称为布尔吉斯生物群。</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埃迪卡拉动物群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埃迪卡拉地区,生活在5.65-5.43亿年前的前寒武纪一大群软体躯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等8科22属31种低等无脊椎动物。1960年召开的第22届国际地质会议正式命名该化石群为“埃迪卡拉动物群”。</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以后的将近30亿年里,一直是以单细胞的形式生活在海洋里。大约6.8亿年前,海洋里突然大量出现了个体较大、结构复杂的多细胞生物。最著名的早期多细胞动物群是生活在5.8亿年前一5.6亿年前的埃迪卡拉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保存了大型的多细胞生物化石。古生物学家剥开褐色的薄层泥岩,发现许多动物印模化石。使人惊叹的是埃迪卡拉动物群中的绝大部分动物不具硬体,如水母、蠕虫、类珊瑚等动物[1] 。到了距今6.8~6亿年时,一大群软体躯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无壳后生动物)终于发展到高峰,这就是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出现;该动物群化石产于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山前寒武纪末期的地层中,共计8科22属31种,包括刺胞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其特点是动物体增大,门类增多,结构变得复杂,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该动物群化石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表明当时该动物群是海洋中的真正统治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