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杨家将第二代代表人物当属杨延昭。杨延昭生于公元958年,那时北宋王朝还没有建立,死于1014年的宋真宗时代,享年56岁,是杨家将中唯一生卒年月都有完整记载的历史人物。</span><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杨延昭本名杨延朗,1012年因避道士赵玄朗之讳而改为延昭。按道理说一个道士的名字无须避讳,但这个道士非同一般,宋真宗将其尊为圣祖。真宗皇帝何以对一个道士感兴趣,赵玄朗又是何方神圣,搞得皇帝如此兴师动众?原来,为了震慑迷信的辽人(少数民族大多有此习惯),并进一步壮大声势,抬高皇室的地位,宋真宗打算与道教的头面人物攀上亲戚。但道教的至尊之神“太上老君”姓李,宋真宗只好另想他法。1012年十月,灵感来了,他假托玉皇之命,宣称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就是他们赵氏帝王的始祖,所有犯“玄”和“朗”的名字都要改掉。因此杨延朗的名字自然是非改不可了。然而1012年推行避讳之时,杨延朗已经进入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当时人们叫得更多的可能还是延朗,杨延昭这个名字应该是他1014年身故之后才流传开的。</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杨延朗也叫“杨六郎”。这不意味着他排行老六,而是辽兵对他的称呼。有种说法是“六郎”指特殊人才。在古代,包括宋代,有特殊之长的人往往被称为六郎,六郎是对人的一种溢美之辞。根据《宋史》,杨延朗打仗很厉害,辽兵都怕他,故呼为“六郎”。</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杨延昭少年时,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热衷于研究兵法与行军打仗之事,显示出过人的天赋。杨业很喜欢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杨延昭就在军中协助父亲守卫宁武关沿线。986年,宋太宗发动第二次征辽战役,28岁的杨延昭冲锋在前。攻打朔州城时,杨六郎手臂为流矢所中,入肉很深,但并没有退却。宋军受到极大鼓舞,强悍的辽兵一败涂地。这一年陈家谷口一役,他的兄弟杨延玉随父亲战死,而一贯跟随杨业的杨延昭没有出现在历史记录中,想必是因为臂伤留守代州了。</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杨延昭与他的父亲一样,起初并没有受到宋王朝的重用。宋太祖时代,他因父亲的战功被荫补为供奉官,这是级别比较低的军官,约等于现在的连级干部。父亲牺牲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为崇仪副使,成为中级军官。后来他被调回河北,任崇仪使,负责边防前线的巡逻工作。《宋史》记载,999年,辽国大举南犯,期间杨延昭到保州以北的遂城巡查,遭遇大队辽兵围攻。遂城是个小地方,城墙不高,守军不多,形势危急。杨延昭紧急动员全城壮年男子配合宋军进行防御,打退对手数次猛烈进攻。战局虽然暂时稳定了下来,但城内人心惶惶,没有良策很难坚守。入夜,杨延昭至城头巡查,时值十月,天气寒冷,滴水成冰,他安排人往城上浇水。天亮后,城墙上结起又硬又滑的冰层。辽军无法架梯也无法爬城,不得不退兵,宋军出城追击,大获全胜。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被授予莫州刺史。</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001年,辽军又一次南下进攻,杨延昭埋伏精兵于羊山,将辽军诱至伏击圈,击杀其领军大将,辽军大败。此役宋军士气大涨,杨延昭因功升为莫州团练使。杨延昭升职后,引起朝中一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和大臣们谈及此事,表白自己知人善任。他说杨延昭远在边关,朝里没什么熟人,全仗自己忠心勇敢取得些功名,对他眼红的人很多,如果不给予保护,他难免会有麻烦。这从另一个侧面证实,终其一生,杨延昭也没有什么太高的地位,和传说中的朝廷重臣相去甚远。1002年,辽军兵困保州,杨延昭、杨嗣领兵救援,队伍还未列阵就遇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皇帝因其素以忠勇闻名,将其从轻发落,革职待办以观后效。一年后,边境局势再次紧张起来,边将用兵不利,望都一役损失惨重,杨延昭才被重新起用,任命为缘边都巡检,后迁宁边军部署。说到底,杨延昭始终不过是一个普通战将。《宋史》对他的记载,无论功过都非常简单,远没有故事传说中的那么精彩传奇。</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杨延昭虽然权力不大,地位不高,但镇守边关兢兢业业,辽军对他十分敬畏。1004年,为有效防范辽军的进攻,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至上万人,并赋予他一定特权,如遇辽国进犯,允许他机动行事,可不受都部署王超的指挥。这大概也是吸取了杨业悲剧的教训。</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同年,辽国萧太后和国主耶律隆绪带兵二十万直逼北宋要地澶州。此时杨延昭驻守遂城,其兵力虽然增加至一万人,但面对二十余万强敌,除了牵制拦截外,起不了更大的作用。但他对全局有着清醒的认识,辽兵孤军深入,处于宋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只要果断决策,一定会围而歼之大获全胜。杨延昭的主张与当时主战大臣寇准不谋而合。杨家将故事中,杨家与寇准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事实并非如此。杨延昭确实与寇准同时供职于宋廷,但寇准是北宋名相,地位远在杨家之上。杨延昭甚至可能与寇准从未谋面,更谈不上有什么交情。</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宋辽两国议和后,签署了“澶渊之盟”。辽国主称北宋皇帝为兄,大宋每年送绸缎二十万匹和白银十万两给大辽。金钱换和平,以后基本上成了宋朝坚持的国策。尽管如此,宋辽两国仍然经常进行边境贸易,宋朝通过出口茶叶、铁器、丝绸等物赚取了大量财富,送给辽国的那点钱早已赚了回来。因此有宋一代经济发展始终良好,军事工业同样发达,后来因为蒙古人太厉害,南宋抵抗蒙古近50年才被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坚守好自己的岗位是杨延昭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他在镇守遂城期间,前后共打退过辽军百余次进攻,遂城因此号为“铁遂城”。他也曾率领人马攻入辽国境内,取得不小的战果。</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澶渊定盟后,杨延昭因守边有功,屡次获得升迁。经寇准推荐,宋真宗挑选守边之将时,钦点了杨延昭,命他知保州,兼任缘边都巡检使。1005年,升任保州防御使,五月,又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即高阳关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宋朝重文轻武,军事干部只能担任副职)。这是杨延昭一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1006年,王钦若进谗言,寇准罢相。朝廷对杨延昭的职权亦进行了限制,升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后,对他的限制进一步加大,告诫其不得轻举妄动。杨延昭镇守边关的第九个年头出了一点事情。因为他为人正直,不懂“吏事”,上面派小校周正来修理他,引发了一些混乱。宋真宗得知此事后,将周正召回并对杨延昭进行了提醒,事态才得以平息。 </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014年,56岁的杨延昭积劳成疾,病逝于边关。杨延昭镇守边关20余年,尽心尽力,呕心沥血,有关他的事迹,野史多于正史,传说多于正传。在民间,杨延昭的故事流传甚为广泛,他本人也成为杨家将故事里的重要角色。</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二零二零年一月十日于神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