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在我的老家,河南省鲁山县的伏牛山中,有一座工程浩大的地下军事工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这里是一片神秘的军事禁区,当时,本地人都知这里有军人把守,却不知在这秀丽的山中,竞隐藏着中国曾经的核战指挥中枢,直到本世纪初,随着部队的撤出,这座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军事工程才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h1> <h1> 这就是如今叫做"军事秘洞"的景区,它座落在鲁山县四棵树乡的深山密林中,紧临207国道,它的背景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着中苏交恶和国际关系恶化,响应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动工修建的中国战时地下军事指挥所。工程由空军司令<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吴法宪和林立果乘飞机连续数月飞行勘察,最终在这里选定位置。于1968年秘密开工,当时动用两个师的兵力,耗资数亿,历时三年半竣工。竣工的次月,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直接指挥修建的吴法宪受到审查,该设施便一直处于雪藏状态,一天也没派上用场。</span></h1> <h1> 这项军事工程修建的时候,正值我在南召县城中学求学期间,我每年都要两次翻山越岭从南召步行到鲁山妈妈任教的乡村学校。之前读小学期间,走的是盘山小道,一路要有大人护送。或许是沾了这项工程的光,在我升入中学的时候,两县之间通了山区公路,从此,我便能够独自往返,每次天不亮就要起床,五十多公里一直走到天黑。途中常常会看到许多搭着草绿色帆布篷的军用卡车,卡车会在一个途中转弯处驶进山谷,进入山谷不远就有卫兵层层把守,我们只知道那里是一个很重要很神圣的地方,当年,军人是人人都很羡慕的职业,觉得那些军人真光荣。</h1> <h1> 在鲁山通往南召县的山区公路之间,有一道自然形成的山脊叫做分水岭,也是两县的分界线。这项军事工程虽然靠近分水岭的鲁山一侧,但地理上距南召县城更近一些。我也曾数次沿南召一侧的山路行至分水岭附近的山沟打柴,多次看到施工和运送物资的军车,还曾在我的校园,见到过前来工地视察当时并不认识的大人物。</h1> <h1> 那是大约在1971年春天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那年我刚满十五,我和几位同学正在校园号称花果山的树下读书,忽然听到天空响起轰隆隆的声音,接着便看见一架直升机掠过头顶,飞机飞的很低很低,不一会儿,竞看到飞机盘旋着落在了我们校园的操场,这可是个新鲜事,那年头,县长还没有小汽车哩,一下子竞来了架飞机,我们便飞快赶到操场想看个究竞,待我们赶到时,飞机上的来人已被汽车接走,飞机周围有一队持枪的士兵守卫,我们只能远远地看个新奇。</h1><h3> </h3> <h1> 到了下午,闻讯前来看热闹的同学越来越多,我们都想知道飞机上坐的是谁,还想看看飞机如何升起,待到半下午时,校园驶来了两辆吉普,有几位首长模样的军官登上了飞机,不一会,螺旋桨转起,强大的气流把操场的沙石纷纷扬起,打在身上疼痛且迷眼,围观的人群纷纷后撤,连守卫的士兵也站不稳了脚步,待我们再次睁开眼时,飞机已高高升上了天空。事后,有人说来人是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也有说是黄永胜和林立果,但一定不会是空军司令吴法宪,因为那年代胖人不多,吴法宪的双下巴太容易识别了。</h1> <h1> 以上是回忆起与这项工程有关的一段往事,当时只知道是项规模不小的工程,也听说有牺牲的战士,但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工程,直到本世纪初,我才有机会两度进入这个地下军事工程探秘。</h1> <h1> 沿着207国道驶向秘洞的叉路下道后,沿山谷小路一直盘旋向上,大约継续行驶三公里左右,便来到了昔日的军事重地,先是一排平房,两边山谷有数处暗堡,再往里就是秘密地下指挥所。工程<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主要由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两部分组成,共占地十余万平方米。地面建筑主要有房屋16栋、167间,依山傍水,隐蔽于红花绿树丛中。地下建筑主要有指挥洞、作战洞、通讯洞三部分组成,还有暗道、暗堡、暗哨数处。</span></h1> <h1> 指挥洞</h1><h1> 指挥洞长300米,高6米,宽5米,可容纳大卡车出入。洞口置有八道防化门,每扇门有五吨重,据称可防核幅射,防冲击波,<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洞内不但能抗核打击,还不怕放毒、断水、断电。</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洞内有自动柴油发电机,洞内有两套用水方案,一是从洞外的河里取水,有抽水机和管道进入;二是洞内有一口井作为备用。</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牢不可破。洞内有林彪、林立果、叶群、吴法宪等作战会议室,还有集军事化、科学化、现代化为一体的工作、生活、娱乐设施。</span></h1><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 <h1> 指挥洞的作战室</h1> <h1> 指挥洞还有一条秘密暗道,暗道高2.4米,宽1.2米,暗道尽头,是一垂直通道,约有十层楼高度,早先这里装有电梯,部队撤离时,电梯被拆除了。现在游人只能沿着四周六级方形环梯步行而上。”</h1>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1> 秘密暗道与通往外面的竖梯</h1>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 指挥洞里车库内有一条秘密通道与山上的暗堡相连,车库背后还有一个粮库和弹药库,部队撤离时把这里封死,目前仍属军事机密,不对外开放。</h1> <h1> 尚未开放的军事设施</h1> <h1> 作战洞</h1><h1> 作战洞长350米,高3米,宽2.5米,有房间110多个,是庞大的军事作战指挥场所。洞内作战所需的一切系统,配置完备 ,布局合理,可遥控指挥全国战局。设想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h1> <h1> 这里的军事工程说是地下,其实准确应是在山洞之中,这里山脉通体是花岗岩石,石质坚硬,,在过去年代缺少现代机械设施的情况下,硬是依靠人力凭血肉之躯和顽强意志完成令人震撼的工程,在当时全国失去正常秩序,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仍花巨资修建这项工程,可见其重要程度。据说,当时修建这个工程的战士都是夜间过来,服役期间通讯地址一律都编号为北京某某信箱,有些战士服役两年,竞然不知身在何处,工程挖出的大量石渣也都被连夜蒙上帆布运走,至今尚不知这些石方运到了哪里,可见保密工作是多么到位,当然,那个年代还没有现代的通讯工具,再加上交通不便,保密工作相对比现在要容易得多。</h1>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1> 展出的部分通讯及军事装备</h1> <h1> 这便是曾经的中国核战地下指挥所,珍宝岛事件后,苏联曾一度扬言对中国进行核打击,关键时候是一度的敌人美国帮助制止了这场核灾难,由此,我国一方面加紧挖洞备战,一方面和美国开始秘密接触缓和关系,九一三事件以后,中国加快了和美国缓和的步伐,促成了次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并于1972年2月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大大降低了核战的风险,这处军事工程也完成了它的使命,修建这项工程的将士有些悲情,无数的汗水乃至生命造就一个废弃的工程,工程刚刚修好,主持军队工作的林彪便在次月折戟沉沙葬身异国,连来都未曾来过,但国人同时也应感到庆幸,幸亏这个地方没有派上用场,如果让它发挥作用,那对国家而言,该是一场多么大的灾难。那不惜牺牲多少亿性命的事终是不可承受之重,不仅是这个设施,但愿其他设施也都没机会投入使用,那将会是人民之福,世界之福。</h1> <h1> 如今,在位于这个秘洞上方分水岭的山顶公路旁,可见到有一条道路通向远方山脊,路旁有巨大招牌写着那里在建一个大型的水利发电厂,我始有疑虑,山顶哪来巨大的水能,继尔释然,随后哑然失笑,这群山连绵不绝,东风劲吹,何不多树几架风车岂不比那悬在山顶的水库更好?或许我这个外行又在饶舌,就此打住。</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