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家族宗亲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义乌人氏 吳维瑞撰

<p> 曾 经 的 时 光</p><p> 难 忘 的 记 忆</p><p><br></p><p><br></p><p> (一) 追 忆 父 亲</p><p><br></p><p> 吾父,姓吴,名樟海,字其祥。浙江义乌廿三里光耀境村人氏。生于民国十一年六月初三,卒于公元2011年5月29日7时15分,享年九十。</p><p> 娶妻虞氏荷英,廿三里上华溪人氏。夫妻相敬如宾七十载。生四男三女,有孙子五(孙女1人),曾孙八(另曾孙女2人)。另有外孙四。七子女门下共有六十多人。嗣系繁盛,忠厚传家。</p><p><br></p><p> 父亲时年85岁,攝于义乌绣湖广场</p> <p>  其祥乃父、即我的爷爷,名世历(又名吴樟银),为著名乡绅。从事棺木业,广有山林,乐善好施:修桥、铺路、盖殿,从不落空,名重乡里。奶奶姓宗名朝楠,华溪宗宅人氏,为宗泽公后裔。慈爱兼惠,再忙不忘为过路人备茶,再苦不吝向乞丐分食,再难不惧为饿殍收尸,做了一辈子“善人”,远近闻名。父有兄,名美云,长发;有姐名小玉,珠芸,皆门庭兴旺。</p><p><br></p> <h3>   吾父樟海为家中季子,聪明过人,从小拜在吴美中私熟先生门下读书,后就读于县立高级学校。日本鬼子进入义乌,就此中学肆业。</h3><h3> 尔后,追随父亲做木业棺材生意,干农活兼做道士。擅长笛子,二胡,喇叭,锣鼓并一切婺剧击打吹奏曲目,更兼写得一手好字。十六岁抄成十余本道士典册,毛笔小楷,工整遒劲。</h3><h3> 暮年,为文化遗产传承,与美荃伯,祖权叔,维梓,维喜哥等积极提携后辈,村中有志于此者,多有指教,分毫不取。</h3><h3> </h3> <h3>  父亲遭逢战乱,艰苦奋尝;又历经运动,躬逢盛世。土改时,为村文书。大跃进时,他是继朱春生、吴维昌,与吴维满一起加入产业工人大军的。先在义乌后宅煤矿,后进义乌国营酒厂,当食物保管员。在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人无数。在乡下的老婆孩子几乎断炊。而他管理的米,谷,糖,却堆积如山。可他正直忘私,从不私拿一米一糖。村中有推独轮车搞运输的往县城,找到我父亲。父亲说服领导,尽可能把厂里的酒糟,按价优先卖给村中人士,这比树皮野菜好了许多。也让光耀境上上下下多户人家得以渡过饥荒之年。</h3><h3> 1962年,在“工人,工人,不如农民一条田埂”的影响下,父亲写了七份报告才获准辞去公职,回到生他养他的农村,吆牛扬鞭,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一顶笠帽,白衣衬衫,一块毛巾,常搭于肩,时不时的,引吭高歌。农闲时,或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或挥毫疾书,抄誊古诗。登高岗而吟啸,临清流而赋诗,颇有隐士之风。</h3><h3> 他长期为生产队出纳,分毫莫取,分厘不差,公道讲真,为人信任。</h3><h3> 改革开放后,农村传统兴裕渐兴,父亲又操起老行当,一时应接不暇。他慎重规则,肃穆操行,不欺不偏;道事追求圆满,收酬尽可酌减。一人一事一道场,凡做功课,人皆称道。乡人常言:樟海先生后,东乡恐少有正宗道士先生了!惜哉!家中四子,为商为官各半,徒存二箱道家书籍及部分乐器而矣!</h3><h3> 吾父中等身材,鼻梁通直,面目俊朗。善文通道,博闻多艺。正气守洁,耕读传家,不失义乌人气质。对众子女,仁慈公平,绝少纠结;垂暮之年,仍不泛英气,不肯求人。</h3><h3> 当是年,初夏之晨,父亲潸然长逝。乡里乡亲,亲朋好友,村长书记,前来吊唁。在自己生前写的“当大事”的帷帐下,举行隆重的追思会。而今一晃十载,百岁诞辰将至。其容其事,犹如当年!</h3><h3> 不忘从哪里来?不忘前人创业之艰,方能不忘根本,厚德传家,追寻先人的足迹,向着光明的未来!</h3><h3><br></h3><h3><br></h3><h3> 2020年02月02日,长子吳维瑞代七兄 弟姐 妹追忆父亲, 纪念父亲即将百岁诞辰</h3><h3> </h3><h3> </h3> <h3>父亲五十岁生日全家福</h3> <h3>父亲七十岁生日照</h3> <p><br></p><p> </p> <h3>父亲与其二姐珠芸</h3> <h3>二00三年春节全家福,在北苑建设二村路边空地上。现为丹溪北路一段。</h3> <h3>大姐吳惠仙,生于1944年:育俩子俩女,孙子三人,外孙2人,户户皆男丁。门下十六人。</h3> <h3>二姐吳惠贞,生于1947年,生一子一女,有孙子1人,外孙1人,共十人。</h3> <h3>二弟吳维琳,生于1954年,育一子一女,有俩孙,共十人。</h3> <h3>与三弟吳维旺在竹根。三弟维旺生于1957年,生俩子,门下俩孙一孙女,共九人。</h3> <h3>与四弟吳维琪在杭州。四弟维琪生于1962年,生一子,有孙二,共六人。</h3> <h3> 小妹吳惠玲,生于1965年,育一子一女,现共7人。</h3> <h3>长子吳维瑞,育一子,有俩孙,现7人。</h3> <h3> 四兄弟于1997年留影</h3> <p class="ql-block">兄弟2021年留影。在维琳客厅。</p> <h3> 表兄弟姐妹(部分)留影</h3> <h3>六个孙辈:吳参,持凯,月兰,持晖,晓日,军良。</h3> <p class="ql-block">1995年在大连</p> <p class="ql-block">2016年全家福</p> <h3>父亲当年写的条幅</h3> <h3> (二)回忆母亲</h3> <p> </p><p><br></p><p><br></p><p> ( 二 ) </p><p><br></p><p> " 母 亲 节" 里 忆 母 亲 </p><p><br></p><p> ————仅以此纪念那一代的天下母亲</p><p><br></p><p> 又是一年“母 亲 节”。现代人纪念母亲节,似乎渐渐地离开了感恩的本意,而逐于细末。我以为,在这个节日里,最值得纪念或怀念的是新中国第一代妇女。我的母亲,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p><p> 我的母亲,姓虞名荷英,如荷花般纯朴灿爛,又平凡得小草一般默默无闻。</p><p> 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父亲在外,家中孩子,四个上学,一个稚童,独母亲一人操持。上山挖蕨根,下地找野菜,仍难以渡荒。</p><p> 是年冬月,月黑风高,母亲踉跄回,嚎啕大哭,又破涕为笑,小孩不明就里。原来,母亲以家中几件衣服,赶三十里小路,去北乡某山村,典换红萝卜充饥。途中遇管治拦截,夺路逃窜;一个小脚女人,挑一担萝卜,在黑夜里独自行走,不辩道路,不知高低,只认方向,幸而还家。其哭者,一路风尘一路泪;其笑也,一家过年或有救。</p><p> 又数日,架一黄牯牛拉磨。牛挣脱以角怒抵母亲于地,母亲多处挫伤,躺床数日,未哭。只悻悻说:“牛也累了”!</p><p> 当其时,母亲除了干活,还养一头牛,挣额外工分。此牛健,性暴,别人不敢领,故工分略高。母亲不惧,终致多次受牯牛攻击。其实,母亲胆小。而此时胆大,真不知母亲为何不爱惜自个性命?</p><p> 某腊月,大雪纷下,天寒地冻。我上小学,一双布鞋,上下俱裂,一双小脚、冻疮处处,回家大哭,母亲也泪潸然,无语。纳鞋底,搓麻线,缝缝补补。那时,农村没有一电灯,灯油还得省着用。一家六口的衣服鞋袜,全在一篕小油灯下完成,又有谁知道挑灯熬夜到几时?旧时,穷得连抵釨也找不到,今存一玉簪,布满针孔,累累不知伤手几回?</p><p> 我的母亲,是个没有多少文化,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她的平凡经历,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p><p> 少年时,听她讲,逃过日本鬼子。她是廿三里华溪村人。躲在山头上,亲眼看到日本兵烧杀抢掠,一个有八百年历史的山村燃起熊熊大火,曾经的进士府,大夫第顷刻间化为灰烬。</p><p>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母亲年方二十四岁,父亲才二十六岁。她们当家作主,一代芳华正盛,挺起了那个时代的脊梁。</p><p> 她踊跃上夜校学文化,从目不识丁到认识自己的名字,看得懂所记工分;她们是新中国第一批被大范围扫盲的妇女一代。</p><p> 在 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她们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被解放的妇女。她们欢天喜地庆解放,敲起锣,打起鼓,尽情地扭起秧歌,唱响愉快的歌儿满天飞;她们从此不再裹脚,不再待字闺中,而是大规模地迈向田间地头,走向工厂车间;从初级社、高级社、吃大食堂、大炼钢铁、人民公社“遍地英雄下夕烟”、都有她们美丽动人的倩影。妇女的解放,使新中国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p><p> 她们那一代人,生育高峰在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是史上最能生且存活率至高的一代,也是至苦至幸的一代。</p><p> </p><p> 一户人家,少则四五个,多则八九个。我的同事中,兄弟姐妹十个的也有。这种情况,今后不会再有。</p><p> 她们的子女一代,却却是共和国新生第一代。这一代人,吃过苦,下过乡,见过风雨,当过知青,有的参加恢复高考,很多人成为改革开放中坚骨干、科技带头人和领导力量;也是农村大包干,乡镇企业崛起,市场化改革的主力軍和一大批企业的领軍人物。</p><p> 这两代人,成为新生共和国和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打江山的中坚人物;他们薪火相传,共同打拼,艰苦卓绝,奠定了今天的基础。</p><p> </p><p> 尤其是, 建国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父母亲一代,义无反顾,挑起大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农忙下地干活,农闲兴修水利,常常吃不饱、穿不暖,披星戴月,战天斗地,改造山河;全国八万多座水库,数不尽的梯田农田改造,成千上亿的灌溉渠道,遍布城乡的公路铁路、桥梁遂道,都是她们那一代打下的基础。她们一代作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难以用数字来衡量。说她们一代是新生共和国奠基的一代!怎么说也不过分。</p><p> 论黙默负重,论克勤克俭,她们一代无与伦比。从今往后,世间再无她们那一代人。现在,既使放开生育,其它不论,光带众多子女的那份千般苦万般累,也没有几个妇女可以忍受,没有几个年轻母亲可以做到像她们那样的从容不迫,云淡风轻!</p><p> 她们缺的,不是毅力,只是文化;唯其如此,最能吃苦、最勤劳的母亲一代,己经随风而逝,随水而流!而她们的子女一代,也大多老了。她们开辟的事业,后继有人。</p><p> 我母亲的一代,节衣缩食,付出多,享受少。我常常感到,是亏欠她们的。等到条件好了,她们大多己经亡故。而今,她们一代留下的祖产,却使后代改村换楼受益良多。她们留下的那份坚韧,更是一份无价之宝。</p><p> 更为可贵的是,她们始终“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不管风吹浪打,坚定不移,从不抱怨;不管生活多么艰辛,总是乐观向上。她们一生都与共产党,同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p><p> 时代变了,体现中国式母爱,中国式妇女的伟大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我母亲16岁嫁作人妇,生四子三女,与父亲相敬如宾七十年,86岁逝世。而今,走了己有十个年头。她的那份执着、朴素;那种无我、坚强;那种乐观向上;那一代新中国的妇女形象和母亲形象,时时感动着我,激励着我!</p><p><br></p><p> 2020年母亲节,为纪念母亲而作,吳维瑞撰。</p><p><br></p><p><br></p> <h3>2003年,父亲与母亲在绣湖广场,大安寺塔前留影</h3> <h3> 母亲与姑姑珠芸在一起</h3> <p><br></p><p> ( 三 )</p><p><br></p><p> 忆 父 吹 笛</p><p><br></p><p> 父亲多艺。除了一手好字,传统乐器无一不熟,尤善吹笛。</p><p> 某夏日,遥山向晚,荷笠而归,社员饭后便拥向陌堂。人民公社时,农村少娱乐。村中陌堂,既是晒谷场,又是文化广场。一阵起哄,吹拉弹唱,父亲便成主角。</p><p> 家中有一长长的横笛,是堂兄樟全从扬州带回的,上刻龙鳳图案,音质脆而宏;父亲很是喜欢。</p><p> 时值四十多岁的父亲,韶华正盛,面目俊朗,穿一白衣衬衫,操一长长横笛,居中落座,喝声渐起。</p><p> 稍静,笛音初发,声惊四座。父亲不仅能奏传统婺剧名调,流行歌曲,还能吹奏梅花三弄等名曲。气自雄而熟练,音清亮而婉转;高吭时,激越昂扬,如高山流瀑;低徊时,如泣如诉,如山泉嗚咽。又如手持瑟琶,当中一拨,戛然而止,余音袅袅,回味无穷。闻者动容,或有踏曲声而来者,静立一隅,屏息而听。</p><p> 于是兴甚,一曲奏罢,一曲又起,直至东山漾碧,明月高挂。月色如水,稼手横笛,一时同色;吹者听者,一时同乐。有填词一首:</p><p> 手持横笛三尺长,遥山向晚,欢集陌堂上。得意高奏,朗月彻东山。众人赏,有人拍掌,而今已绝响。</p><p> 岁华易老,风流人阻。而今,“曲终人不见,空留云水悠悠"。每当回忆往事,又仿佛神采如昨,笛声宛在!</p><p><br></p><p><br></p><p> 2016年清明节于义乌记</p> <h3> </h3> <p>父亲与四个儿子。</p> <h3><br></h3><h3> ( 四 )</h3><h3><br></h3><h3> 大 暑 之 日 忆 母 亲</h3><h3><br></h3><h3> 那年,母亲大暑日故去,今又节气大暑,一晃又是数年。</h3><h3> 那年那日,母亲还上过村头健身器械晃悠,中午,一觉睡去,竟尔不醒。没有症状,没有痛苦,就这样悄悄地走了。就象"挥一挥手,不带走天边的一丝云彩"。</h3><h3> 诡异的是,天气突变,电闪雷鸣,暴雨六日方止,天地为之动容乎?</h3><h3> 她一芥妇女,却深明大义。国家需要时,四子中送三子当兵。其中軍官二,尖子班长一;其余四子女,经商办厂个个有成。</h3><h3> 她没有文化,却有见识,父亲也多听她的。</h3><h3> 她忍劳忍冤,独力操持,三年自然灾害期,能养活一家七口。</h3><h3> 她克勤克俭于自己,慷慨解囊于公益。抗洪地震,每有号召,必有响应。修殿做好事,她也热心。有一次,她个人捐2800元,几乎一年收入。而她自己,一二元的化费,也总是舍不得。</h3><h3> 她 对子女,严格多于溺爱;对他人,宽容多于苛求;对社会,感恩而不抱怨;始终对生活充满阳光。</h3><h3><br></h3><h3><br></h3><h3> 2016年7月22日 大暑</h3><h3> 长子 维瑞记</h3> <p><br></p><p> 诗 二 首</p><p><br></p><p> 两棵多年翠柏,苍苍佇立坟前。</p><p> 谢谢有它相伴,双亲不再孤单。</p><p><br></p><p> 冬至再进京山,默立双亲坟前。</p><p> 很想问声可好?菊花依旧不言。</p><p><br></p><p> </p><p><br></p><p><br></p><p><br></p><p><br></p><p> </p> <h3><br></h3><h3> ( 五 )</h3><h3><br></h3><h3><br></h3><h3> 赠兄建文诗一首</h3><h3><br></h3><h3> 1978年底,我上扬州,拜访嫡堂兄吴建文,时任教于扬州师范大学。</h3><h3><br></h3><h3> 菊花盛放溢芳浓,</h3><h3> 兄弟十载喜相逢。</h3><h3> 品尝富春味堪脍,</h3><h3> 欣谈家事话前程。</h3><h3> 烟霞伴随踏古陌,</h3><h3> 寻芳扬州逛新城。</h3><h3> 临别歧然言哽噎,</h3><h3> 略借诗句剪烟尘。</h3><h3><br></h3><h3> 1978年11月25日于扬州石塔寺</h3><h3><br></h3><h3> 注:富春包,狮子头,为扬州名吃</h3><h3><br></h3><h3><br></h3> <p>  </p><p><br></p><p> ( 六 )</p><p><br></p><p> 祭 兄 建 文</p><p><br></p><p><br></p><p> 呜呼建文,嫡堂吾兄;年关时节,人却條亡。奔丧不殆,家人剧惶。</p><p> 兄生义乌,客死维扬;享年七十,可以无憾。修短固天,人岂无伤;吾心实痛,遥酹一觴。君其有灵,享我丞賞!</p><p> 呜呼建文,男儿气象。弱冠出家,为赴国难;少年壮志,万里鹏抟。建国之初,献身体育;田径中长,国之前三;教书育人,堪称表范;一子三女,子孙满堂;贤妻月珠,相敬举案。去年今日,人尚安康;今夕何夕,此情何堪!</p><p> 呜呼吾兄,春茂门楣,长孙第一;念君情切,时恋乡戚;哀君不幸,遭此癌疾。一朝开刀,十月不期。五月看汝,神情尚奕;而今永别,冥冥灭灭;朴守有贞,魂归故里。</p><p> 呜呼痛哉,伏惟尚餐!</p><p><br></p><p> 嫡堂弟 吴维瑞 1997年 腊月二十八遥 祭</p> <h3>光耀境吾家六都屋大门及弄堂</h3> <h3> ( 七 )致 病 中 樟 全 信</h3><h3><br></h3><h3> ( 八 ) 忆 樟 全 兄 二 三 事</h3> <h3><br></h3><h3><br></h3><h3> ( 六 )</h3><h3><br></h3><h3> 致病中堂兄 ——— 吴樟全信</h3><h3><br></h3><h3> 章全嫡堂兄:</h3><h3> 闻汝病疴,衔诚致慰。不知何疾?病于何时?兄之困顿,弟实痛心。</h3><h3> 自嫂殁,兄独负重,零丁孤苦,四处奔忙,未尝一日不辛劳也。兄育三子,皆有出息,兄惶惶何须其忧乎?</h3><h3> 吾祖宗盛德有余,当泽被子孙;兄刚正纯明,宜业其身者。奈何天道难测,神道不明者乎?</h3><h3> 吾在军旅,于兹二十有年矣。去年,回乡探亲,兄尚康健,欢颜欣语,精神奕奕,家道渐旺,弟私窃喜。今年,音信渐无,偶得讯息,云兄住治,沉疥维艰,不堪悲凉。吾恨不能插翅南归,每梦中挂念于您。兄嫂待我,情同手足,去年,带给我红糖,柜内仍在,睹然思人,更觉情真意切。</h3><h3> 兄之为人,纯朴刚烈,快人快语,直性柔肠,乐于助人。兄之办事,秉公废私,谨慎持重,始终如一。兄之文化笔墨,皆可致人;五十年代末,一手仿宋钢板字体,曾在扬州大学做过三年刻字员,端正遒劲,称颂院校。后归乡,常任农村会计,做帐严细,虑事周详。每遇大事,胸有大略;气质风度,不似稼农,为一村一乡之杰也。</h3><h3> 我向来敬佩兄长,也为兄长鳴不平。难道是才不为世用,运不行于时乎?天道神明,当佑吾兄宜其家室,康其贵体。有道是,否极泰来,难过福至;路逢尽处还开径,水到穷时再发源。兄不可以忧戚,还望安心治疗,康复有期!</h3><h3> 我一家均好!侄参儿上小学六年级,成绩不差,请勿念。寄上一点钱,聊尽微薄之力。</h3><h3><br></h3><h3> 顺祝康安!</h3><h3> 弟 维瑞敬上</h3><h3> 1988年8月20日于江苏新沂</h3><h3><br></h3><h3> 注:吳樟全于1988年农历八月初十(9月20日)因病逝世</h3><h3> 嫂丁银香 1985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因感染逝世</h3><h3><br></h3><h3> ( 七 )</h3><h3><br></h3><h3> 忆 樟全兄的二三事</h3><h3> </h3><h3><br></h3><h3> 概而言之,樟全兄是一个有教养,有仁心,有公心的人。试说一二:</h3><h3><br></h3><h3> 一,遵而有礼,敢管善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春节去宗亲族拜年,怎么上桌,座什么位置?什么个秩序,都有规矩;谁不遵规则,樟全兄要训斥。认定的礼数,谁也不可违拗。他说,这是体现一人,一家的教养。</h3><h3> 那时候,农村穷困,拜年来亲戚,摆上几个菜凑数,是常事;许多荤菜,比如大肉大鸡,只是摆设,不能轻易动箸;凡大莱,非得主人亲自拿筷,或许可以吃,或许还不能吃。兄长,总是把主人的筷子,夺过来,放下,如此三番五次,一遍一遍重演。比如,家中只有一盘鳮肉,要招待十来茬亲戚。你把它消灭了,主人哭也哭不出来,怎么再招待其他客人呢?葧荠,豆腐,藕等素的则可自便。但也须照顾左右,不可独食。小孩子不懂,或随便动箸,或过份贪吃。吾兄会用筷子悄悄地敲他的小手。</h3><h3> 长此而往,吾家子弟,遵序守规,彬彬有礼,没有不称道的。兄长的教诲,至今受益匪浅。</h3><h3> 新时代,过去的穷酸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规矩也不那么讲究了。惟其如此,懂礼,守矩,利他人的谦谦君子之风,才显得格外重要。</h3><h3><br></h3><h3> 二,堂兄如父,仁爱有加。堂兄与我家,共住一方天井。对我读书,十分上心。上学时,他常上学校,问问老师怎么样?期终考试,我得个好分数,他逢人便誇。小学毕业考初中,未放榜,他比谁都焦急。</h3><h3> 一日,他兴冲冲回,手舞足蹈,像范进中举似的。告诉叔叔婶婶说:“大红纸写着,吾弟录取啦!排名第二十三。难得!难得!我家总算有一个,可以走出去了。”当时,“義鳥江南中学”,升学就业率很有名气。穷人家的孩子,考上个中专,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难怪,兄长如此高兴,像他自己考中一样。</h3><h3> 其实,既使考中,也只是开始。他便认定,我一定可以;无形之中,也激励着我,没有退路,读好书谋出路,才是正道。</h3><h3><br></h3><h3> 三,公道敢言,不避宗亲。人民公社时,他到邻村张思生产大队任会计,并掌管食物和生活用品分配。那时候,衣食短缺,非同小可。农村一些干部,多少有一奌胳膊往里拐,他却不,一点都不偏向。他的亲姑姑,亲表兄弟,从未享受一点点照顾。姑姑常在我父亲处诉说侄儿不是,说:樟全这个亲侄儿,比别人还不如。</h3><h3> 旧年,六十年代初,我家建房排屋基,想向北扩,门前留阔一点,这是常情;那时候,就是生产队长一句话。他倒挺认真,生产队长不说什么,他来阻挠,我父亲当时很生气。事后说:“樟全死脑筋,做个公家人倒差不多!"叔侄又和好如初。</h3><h3><br></h3><h3> 春雨如酥,润物无声。点点滴滴,如在眼前。</h3><h3><br></h3><h3> 2020年02月05日 嫡堂弟维瑞谨记</h3><h3> </h3> <p class="ql-block">章全三十岁以前的照片</p> <h3>  </h3> <h3>吳维琳访舅舅虞荣根于北京城</h3> <h3><br></h3><h3> ( 九 )</h3><h3><br></h3><h3> 吊 吾 舅 及 外 公 外 婆</h3><h3><br></h3><h3> 吾舅虞氏荣根,字小葵。生于义乌廿三里上华溪。从戌于北京部队,转业后,供职于北京北海公园管理处。娶妻北京电机厂女工,育二男一女。卒于2019年10月24日,享年84岁。8月份,二弟维琳刚去养老院看过他。不意这么快就走了。去世时,大姨虞满仙与吾大姐吴惠仙专程赴京奔丧。君其有灵,当魂归故里!</h3><h3> 呜呼!吾舅小壮从军,何其英姿勃发。1956年入伍,从一驾驶员,升为团后勤处长,何其易乎?转业供职于京幾北海公园,任保卫处长兼党校副校长,精明能干,颇有威望。想当年,舅邀其姐姐偕姐夫逛遍北京公园,是何等的方便,是何等的意气风发!</h3><h3> 吾舅荣根乃家中老三,吾母是为长女,次有一兄,少文稍纯。</h3><h3> 外公姓虞名樟火,体健力硕,风风火火;外婆姓翁名小玉,北乡翁界村人,秀慧勤俭。吾舅以下,有三个妺妹。那时候,母女生育龄重迭。我妈前三个子女的年龄,依次与三个姨娘相仿。后来出生的弟弟,小时候全由外公外婆带养。少则三年,多则五、六年,直止上学才回到父母身边。其中艰辛,不胜枚举。外公外婆,对外孙慈爱,带了一茬又一茬。对子女教导有方,有一子两女供职军队和政府部门,为乡人传颂,称之能。</h3><h3> 外公外婆,死的猝然。带养之恩,不曾有报。年初,吾与三弟去上坟,但见青山依旧,坟窟己空,迁之公墓,不觉黯然神伤!</h3><h3> 吾舅与其大姐大姐夫感情至深。上世纪六十年代,困难重重,舅舅己是尉官,逢年过节,舅舅以自己微薄薪水供养外公外婆之外,总有一份寄给大姐夫一家。少则拾元,多则貮拾元。在那个年代,无疑是救家于燃眉,真正是雪中送炭。旧时情节,后辈岂敢有忘。</h3><h3> 舅舅当兵时,吾尚小。其成家时,外公外婆张罗在老家找对象,我母亲也为其牵线搭桥,终无果。外公叹曰:“媳在外,儿子丢了。"印象中,外婆去过北京儿子家,外公则坚不赴京。舅舅以自己薪水帮父母建房三间半,可自适耳。而今,人去楼空,不知隐忧几何?</h3><h3> 呜呼!江山代谢,音容宛在!舅亡故日,吾在东瀛未归,今生不復见矣!年初时,曾与三弟维旺合议,想去北京看望,终未成行,徒抱无涯之憾!遥酹远祭,伏惟尚餐!</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 2019年10月26日</h3><h3> 外甥 吴维瑞稽拜</h3> <h3><br></h3><h3> 大姨娘虞满仙。曾任廿三里公社文书,义乌市人民法院书记官</h3><h3><br></h3><h3><br></h3><h3><br></h3><h3> 大姨父虞廷功,1958年入伍,为团保卫股长。转业后任义烏贸易中心党支部书记。</h3> <h3>编撰家族史料,留点念想,不忘根本,激励后人,续承美德,发扬光大。</h3><h3> 以身边仅有资料,图片,挂一漏万,吳维瑞补记于2020年02月07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