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省级非遗:佛教舞蹈“铙钹花”

罗利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铙钹花”属佛教舞蹈,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源于唐代,是与梅州客家地区佛教文化融合伴生的“香花佛事”重要仪式之一,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现主要流传于梅州市梅江区城区及周边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铙钹花”的舞蹈动作千变万化,具有极高的难度性以及极强的观赏性,具有告慰亡灵、娱神祈神、表达孝敬等重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它是一种融合了武术、杂技等高难度的动作技巧的舞蹈技艺表演。表演场地在家门外或场院均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主要的表演道具是铜制大钹,重约1公斤,直径30—40厘米。通常由一僧(尼)持钹单独表演,中间可以换人。由三、四个僧(尼)在旁以客家大锣鼓伴奏。整套表演完成大约需要1个小时。</span></p> <h3><font color="#010101">表演时,以铜制大钹配合大锣鼓节奏表演。</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表演者自由地运用高超技巧进行舞蹈,利用手中的铜钹左右开弓,随鼓点上下翻飞,快速旋转、以钹生“花”。有“洗钹”、“猛虎跳墙”,“粪箕拉脐”、“太子披袈裟”、“乌鸦展翅”、“赶鸡人窝”、“尚大人”、“猴子挑水”、“关公脱靴”等二十多个动作套路,有单转钹、双转钹、高空飞钹、黄龙缠身、秕谷逗鸡、罗汉翻身等数十种花样套式。</span></p> <h3><font color="#010101">(赶鸡入窝:当右手将钹抛向地面呈立面状滚动时,表演者也得紧接一个“后毛”动作,起身后右手迅速抓住滚动的钹。)</font></h3> <p class="ql-block">乌鸦展翅</p><p class="ql-block"> 每次有“铙钹花”表演,围绕观看的人群中大半部分都是小孩,许多是从附近或朋友处听到信息前来观看的,而每到表演的精彩时刻,他们总会像大人讨要赏钱,上前给予打赏,期盼下一轮更精彩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僧人们不停旋转手中的圆形铙钹的这一动作,象征的“六道轮回”意义,更是为亡灵而做,希望亡灵能放下尘世,顺利轮回,重获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猴子挑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客家人认为把葬礼办得越隆重,可以显示亡者生前活得越好,同时走得越风光。“铙钹花”打的越精彩,表达子孙对长辈的孝敬越深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铙钹花”其中最惊险的是高空飞钹,舞者将铜钹抛高一、二十米之后用手或小竹竿接住快速旋转,技巧难度极大,且富有观赏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铙钹花”的技艺难度在于,动作中不但要让钹飞速旋转,还要让钹在空中抛得越高,表明技艺越精湛,并且落下来后,要用手直接将钹接住,有时,在接钹之前,还要加上一些带有少林武功和杂技等动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 钹这个道具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钹重,边缘薄且坚硬,如果技艺不够精湛,也许钹在飞旋过程中,不能准确接住的话,表演者就有生命的危险。2-3毫米厚的铜制钹完全可以在飞旋中将身体的任何部位一分为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铙钹花”可考证的历史已有四百多年,并且在2009年已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铙钹花”作为梅州客家地区一种独特的舞蹈表现方式,具有鲜明的梅州客家传统人文特色,对研究客家民系,及佛教在客家地区的流变有重要意义。然而,从事此项舞蹈活动的以僧(尼)为主,多为师徒传承,范围局限,且舞蹈技艺难度较大,学习时间长,一般的年轻人多不愿学,面临断层情况,有自然消亡的危险。</span></p> 作者简介:<br><br> 罗利光,网名阿山,毕业于汕头大学美术系,广东梅州市丰顺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大众摄影》2007年度十佳摄影师,《车坛影协》摄影网管理员,梅县区摄影家协会会长,中学美术高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民俗、客家题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