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政治复兴下的君主独裁~~读钱穆《国史大纲》

无极

<h3>  中国史上由平民直起而为皇帝的,除汉高祖刘邦之外,便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了。西汉是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建立的政权,颠覆了王侯将相有种的血统论,封建政治为之一新,奠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主体文明。明太祖朱元璋光复华夏后,中国传统政治得以再建,然而这样的传统政治走向了恶化。钱穆先生认为:“恶化的主因,便在洪武废相”。</h3> <h3>  自秦代以来铺佐天子处理政务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绝对君主独裁的局面。从此相对相权与君权平衡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了,政治要上轨决定于君主个人的能力,及辅臣的强权,政府架构的高效运转。不可控的人治使政权运行在危险的轨道上,社会少了一个制动器,也缺少了自我纠错机制。好在大明王朝是个名臣辈出的朝代,政府架构在政治环境可为时还能高效运转。明存二百七十七年,历经十六代君主。</h3><h3> 明代是中国最有机会进入资本主义的王朝,也是封建政府运作模式成熟的朝代,许多人在研究明史,希望找到破解周期率的钥匙,为今天政治所借鉴。</h3> <h3>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胡惟庸和蓝玉案,铲除了功臣宿将,遂废宰相。下诏:“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宋太祖吸取唐中叶以后武人跋扈,权柄到执的教训,极力扶植文儒,扼制军功勋臣。到了明太祖时他觉得胡元势力退出塞外,无法成为中央政府的威胁,中国社会上比较可怕的只有读书人了,千方百计限制文官势力坐大。但是所谓传统政治,本质上就是一种士人的政治。明太祖无法改变,于是封子建王,再次走向裂土封建的老路,希望将王室的势力扩大,为以后的“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根。一方面废去宰相,将政府直辖于王室。然而又不能不用文人,就用严刑峻法让士人震撼于君权积威之下,使士人只能为君权服务而不足以威胁到君权。明太祖个人的私意,不足以统治一个天下,政治是各阶层利益谐调的结果,不是家天下所能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只能使明代的政治走入歧途。</h3> <h3>  明太祖的构想只能建立在君主智慧和绝对的勤政上,否则不能一个人完成政府日常事务的处理。可惜的是,自明成祖后,由于历代君主久居深宫,与外界隔绝,见识和智力都在退化,只能重新依靠大臣处理中央政务,一个名臣权臣的时代开启了,这是朱元璋意料不到的。</h3> <h3>  废相后,政归六部,文官失去了领袖,天子总理政务。然而明天子多怠政,无处理繁杂事物的能力。皇帝深居内殿,建内阁处理政务。内阁是皇帝的私人咨政机构,内阁大臣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兼秘书。国家並未正式授于阁臣大权,而内阁大臣以顾问身份行宰相之权,名不正,言不顺,阁臣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之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权臣不足以服众。明代历史上有“三杨”、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著名内阁大臣及内阁首辅大臣,实行宰相之权,而他们的权力来源皆为皇帝私授,无政府首脑之名。连著名的改革家,权柄朝野的张居正,也常遇同僚的质疑,皆因其无宰相之名,无法做调和阴阳人事的真宰相,使行政不畅,事业难张。故黄梨洲说:“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宰相始”,真可谓一针见血。皇帝用内寺(宦官)平衡阁臣之权,长期不上朝,使政治中断,国事日微。在这种黑暗的权势下面,鼓荡出举世谄媚之风,而同时激起有气节人士的反抗,而党祸由此兴起,国脉在不断的党争中断绝。</h3> <h3>  明代政治支持点,一方面上面靠有英明能独裁的君主,一方面下面靠有比较清廉肯负责的官僚队伍。但是到了君主能力弱不能独裁时,就变成了宦官擅权。官僚不能负责时,则变成官僚膨胀。于是政治、教育破产之后,兵制、田赋等相继崩溃,政府经济破产,政息人亡。</h3> <h3>  许多明史研究人士认为:明实亡于万历,死于党争内耗。万历的怠政不做为,文官集团只讲党派利益不讲国家利益的清议争斗,耗尽了国家的血脉。但是应该看到明太祖废宰相,文官少了领袖,君权和政府权力失衡,为日后的党争清谈埋下了种子。党争只讲派系,不讲真理。党派官员只服从派系,无解决实际政务的能力。明后期,党祸不断,政治纷扰,治平乏术,终在内忧外患下灭亡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