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兵法 | 序言 撰写日记第13篇第10篇2020.1.-10

寫春秋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图文选择:世外桃源</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制作☆☆囍☆☆写春秋</b></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2020.1.-10.农历腊月15.星期五,阴天小雨。</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谈古论今】</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毛主席兵法》:前言</b></font></h3> <h3><strong>万丈长缨缚鲲鹏  ——《毛泽东兵法》前言</strong></h3></br><h3>毛泽东兵法吸收了孙子兵法的精华而又高出于孙子兵法之上,他关于战争性质的分析,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关于游击战、运动战的论述,都是对孙子兵法的发展,这方面前人已有诸多评论。</h3></br><h3>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概,雄视古今,汇纳百川,创造了一整套军事理论和兵法谋略,“万丈长缨缚鲲鹏”,运筹帷幄,所向披靡。</h3></br><h3>我们中华文化可以说是世界兵法的宝库。《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的“兵学圣典”,毛泽东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成功的军事战略家。但是,把孙子兵法的特点归纳为“以强制弱”,把毛泽东兵法的特点归纳为 “以弱制强”,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性的概括。</h3></br><h3>例如,“守株待兔”、“杀鸡焉用牛刀”,这是人们熟知的兵家大忌,毛泽东却在一定情况下反其道而用之。淮海大战围而不打就是“守株待兔”,集中优势力量用三倍或四倍的兵力全歼敌人就是“牛刀杀鸡”。毛泽东有时强调“寸土不争”,有时却讲 “寸土不让”,有时讲“穷寇莫追”,有时却强调“宜将乘勇追穷寇”。</h3></br><h3>这与毛泽东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信邪,不怕鬼,敢于想人之未想、言人之未言,是紧密联系着的,他往往能“不拘一格”,“出奇制胜”。毛泽东则根据人民战争的特殊规律,在几十年戎马倥偬的实战中,总结出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达到“以弱制强”的战略和谋略,它是革命的法宝,弱者的武器。</h3></br><h3>当今世界充满着激烈的斗争和竞争,第三世界的国家要发展,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要解放, 一切目前看起来还弱小的力量要反强权、争生存、求发展,就得学习研究毛泽东兵法。</h3></br><h3>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h3></br><h3><strong>本书总结的毛泽东兵法四十八计,</strong><strong>不仅比中国传统的三十六计多出十二计,</strong><strong>而且在很多谋略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strong></h3></br><h3>这一概括看起来是那样的平凡一般,却道出了一个具有恒久和普遍价值的哲理。毛泽东兵法充分体现了这种历史的辩证法,恰如本书所指出:“他以所谓‘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国民党的‘飞机加大炮’,从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开始,发展到一支二、三百万人的解放军,‘枪杆子里出政权’,最终指挥红色江山。”</h3></br><h3>从总体上看,孙子从一般战争的规律出发,强调“庙算——五事七计”,强调“以众击寡”,反对“以弱击强”,就是要以自己强大的实力去战胜对手,以自己的威摄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h3></br><h3>世界上任何新生的事物,最初总是很小、很弱的,它们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斗争、竞争,依靠自己战略谋略上的正确,逐步强大起来,终于战胜或代替了那些“庞大的”旧事物。</h3></br><h3>一切以时机、地点、条件为转移。毛泽东用兵之“奇”,简直使对手摸不着头脑,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得到了中国传统兵法的真谛。要谈毛泽东兵法,必然涉及到国共两党斗争的历史,毛泽东与蒋介石之争,是 “二十世纪中国两大军事高手之战”。</h3></br><h3>能够把毛泽东兵法中这种活生生的辩证法学到手,不仅用兵打仗,就是在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经营管理中,也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创造出奇迹来。</h3></br><h3>“人生如战场,商场如战场,政坛如战场……任何人研究毛泽东兵法,有百益而无一害。人生奋斗搏杀之术,尽在其中矣!”</h3></br><h3>本书引用蒋介石在《剿匪成败与国家存亡》讲词中提出的剿共五大政策</h3></br><h3>(封锁政策、交通政策、工事政策、挺进游击,争取主动)和十条战略布置以静制动、以拙制巧、以实击虚、以迂为直……等等),看起来也说得头头是道,颇得曾国藩、胡林翼剿杀太平天国的兵法真传。为什么北伐中槃赫一时的蒋介石,在这里一切法宝都失灵了呢?</h3></br><h3>对比之下,毛泽东显然比蒋介石棋高几着。与此同时,红军却召开了反围剿誓师大会,会场挂了毛泽东写的一幅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h3></br><h3>战争的伟力植根于民众之中,用历史事实作了回答。不过,红军在第五次围剿中,中共领导人排斥了毛泽东,结果就打了大败仗,丢掉了井冈山中央苏区,被迫进行长征。</h3></br><h3>蒋介石曾经指示要用“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来瓦解红军及其根据地,结果却是:“用国民党的话来说, ‘毛泽东使得井冈山的红军和民众都愿意为他捐躯卖命。’用毛泽东本人的话来说,‘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把红军的政治思想工作称为“洗脑”,但却认为这种“洗脑”是很成功的。</h3></br><h3>所以蒋介石不得不承认:“自从当参谋,一直到现在,打仗从来没有这样的失败过。”</h3></br><h3>关于长征,国民党史书的一段记载:<br></br></h3></br><h3>“赤匪自称这次流窜为长征。遵义会议后的四个月中,军队差不多经常在移动,激烈的战斗也不断发生,经过无数的困难,穿过中国最长最深的河流,跨过最高最险的山隘,经历了广漠的的草原,备受冷冻、炎热、风霜、暴雨,终至抵达陕北。”</h3></br><h3>以毛泽东的生平为经,以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为纬,从求学时代起直到抗美援朝结束,透过他驰骋南北几十年的战争生涯,总结他的治军用兵之道。从另一个角度具体描绘了红军的艰苦卓绝以及最后胜利。从胜败对照的事实中、从正反各方史料的比较中得出结论:“中共打仗,只要有毛泽东指挥,必然节节胜利;一旦排斥了毛泽东,就会一败涂地。”</h3></br><h3>这样的例子,在尔后的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中,可以说俯拾即得。这种史论结合的方法,可以让读者清楚地看出,毛泽东的 48 计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下提出的,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前后贯串起来更可以分明看出毛泽东是怎样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一步一步地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军事思想和兵法谋略。</h3></br><h3>对洋溢的那种民族自豪感、那种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挚爱,那种对毛泽东发自内心的崇敬,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动。</h3></br><h3>毛泽东不是神,也不是天生就会打仗,而是被“逼上梁山” 的,只不过他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实践,善于总结创造罢了。所谓天才就是比常人更聪明更勤奋。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h3></br><h3><strong>主席诗词:</strong></h3></br><h3><strong>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strong></h3></br><h3><strong>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strong></h3></br><h3> <h3>毛泽东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h3></br><h3>古有《孙子兵法》以强制弱,今有《毛泽东兵法》以弱胜强。</h3></br><h3>他以所谓“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国民党的“飞机加大炮”,</h3></br><h3>从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开始,发展出一支二、三百万人的解放军,</h3></br><h3>“枪杆子里出政权”,最终指挥红色江山。</h3></br><h3>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10年,利用28年时间,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试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做到?</h3></br><h3>这一点,所有中国人、外国人…… 都不能不认可。</h3></br><h3>毛泽东是一介书生,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拥有超凡的打仗才能。</h3></br><h3>毛泽东能够在战场上高奏凯歌,绝非幸致,与他精心研究战争、研究军事有关。</h3></br><h3>毛泽东本人,形成了一套兵法。“毛泽东兵法”可以与古代的“孙子兵法”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我们一边讲毛泽东兵法,一边讲毛泽东打仗的故事。所谓“人生如战场”、“商场如战场”……任何人了解“毛泽东兵法”,对自己的奋斗和事业应有百益而无一害。要讲“毛泽东兵法”,还得从毛泽东少年时代说起。众所周知,毛泽东的爱妻杨开慧女士,其父,就是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恩师杨昌济。</h3></br><h3>一九一三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其时“修身”课就是由杨昌济老师主讲。毛泽东非常认真聆听杨老师讲课,并作笔记,即流传下来而保存在湖南韶山。</h3></br><h3><strong>毛氏故居的《讲堂录》。</strong><strong>《讲堂录》中就有一些关于兵法的文字:</strong></h3></br><h3>“两军交绥,安者胜矣,骄则必败。” </h3></br><h3>“矛杀人,盾避敌,各当所用,此谓器使人。” </h3></br><h3>“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罢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存,非奋斗不可。”</h3></br><h3>“夫兵者,国之卫也,非强悍有力者不胜其任,尤非多受教育者不能有功。吾国士人既甚弱矣,则兵出于召募,而无赖鲜识之徒充其选,驱之临战,不待交而先溃,历年国受巨创者以此。” </h3></br><h3>“毒蛇螫手,壮士断腕,非不爱腕,非去腕不足以全一身也。” </h3></br><h3>“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立言君子矣。”</h3></br><h3>“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孙武《谋攻篇》) </h3></br><h3>“杀人以生人。” </h3></br><h3>“以久制胜。即恒之谓也,到底不懈之谓也。”</h3></br><h3>毛泽东听杨老师讲课,当然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择其要点而录。当杨老师讲到兵法,毛泽东认为字字珠玑、掷地作金石声,才一字一句记录下来。未来的岳父大人诸多教诲,有句话使毛泽东印象最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猛虎踯于后而魂不惊。” </h3></br><h3>毛泽东数十年出生入死、胆色过人,与他遵循杨昌济老师教导密切相关。他一生不知经历过多少“泰山崩于前”和“猛虎踯于后”的可怖场面,但他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不仅大难不死,还转败为胜。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讲堂录》中有关用兵的文字,已是“毛泽东兵法”的雏形。</h3></br><h3>也就是说,毛泽东在杨昌济指教下,已学会一些兵法。也可以说,如果没有杨昌济,就没有战略军事奇才毛泽东。水有源,树有根,杨昌济灌输的军事知识,虽说不多,却是“毛泽东兵法”的源与根。</h3></br><h3>毛泽东虽然在《讲堂录》中记下一、两句《孙子兵法》,但他当时和后来的十多年都未曾系统读过这本古代经典兵书,直到抗日战争前的一九三六年才认真拜读,而在拜读《孙子兵法》之前,毛泽东已打了不知多少败仗胜仗。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在风光绮丽的杭州对几位高级知识分子说:“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的人就能打仗。</h3></br><h3>我们的元帅、将军,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的。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上都讲过打仗,但是打起仗来,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形势,分析具体情况。”</h3></br><h3><strong>主席诗词:</strong><br></br></h3></br><h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h3></br><h3>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h3></br><h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h3></br><h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h3></br><h3> <h3>要说韬略的运用自如,唯主席也。毛主席兵法系列连载共54期,关注我们,敬请期待下一期。</h3></br><h3>作者 : 刘济昆     学习来源 :至道学宫社群</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