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记忆之《西湖忆》卷八:虎跑路这片的景观

高一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湖忆卷八:虎跑路这片的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忆江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能不忆江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何日更重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唐代贤能,著名诗人白居易, 在任杭州刺史三年,离开杭州七八年后还是如此地眷念着江南,眷恋着杭州而写的诗词,其对杭州的喜爱欣赏之情,感人至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西湖忆卷八:虎跑路这片的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离却西湖南下,赤山埠,六和塔。烟霞三洞南高峰,满陇桂雨飘香。动物园山林幽,性空梦虎移泉。道济弘一传奇事,长亭外,到钱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虎跑路一片的景观真是非常的丰富多彩。虎跑路北端起于南山路和杨公堤路口,紧邻着太子湾公园、花港观鱼公园和浴鹄湾景区,南到钱江边六和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虎跑路一路过去,这一片有满陇桂雨、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南高峰、唐樟、留余山居、慧因高丽寺、满陇桂雨公园、动物园、虎跑公园、白塔公园、钱江大桥、钱江大桥纪念馆、钱江大桥六十年纪事碑、茅以升纪念像、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杭州解放纪念碑和六和塔公园等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所以这头尾仅约5公里的虎跑路附近的景观名胜古迹可真不少。</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屋洞</h1><h1> 石屋洞在明代张岱的《西湖梦寻》中是这样说的:“由太子湾南折而上为石屋岭。过岭为大仁禅寺,寺左为烟霞石屋。屋高厂虚明,行迤二丈六尺,状如轩榭,可布几筵。洞上周镌罗汉五百十六身。其底邃窄通幽,阴翳杏霭。……建炎间,里人避兵其内,数千人皆获免。”</h1><h1> 如今的石屋岭有虎跑路通过,来去四车道的路中间是绿化隔离带,两侧是高大茂密的水杉林,一到秋季,橙红的水杉和绿化隔离带中的枫叶形成了一幅胜似春光的艳丽虎跑路秋景。</h1><h1> 现在从虎跑路北口离开太子湾公园南折上一个坡后,东侧有四眼井古迹,西侧是通往满觉陇、南高峰、龙井的满觉陇路。这路在三四十年前还是小路,这些年已发展成双车道的公路,也有大巴公交车通行。沿着两边桂树成林的满觉陇路进去步行约十分钟就到石屋洞景观大门。</h1> <h1>  石屋洞景观大门近百年来一直没变,就是白色围墙上一石库墙门,前有门廊,状如民宅。所不同者是门额悬“石屋洞”三个苍劲古朴的大字,廊柱上有联:“林深容月色,古洞隐春秋”,为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也是师从陆维钊和沙孟海二位大师的李文采所书。</h1><h1> 上几级台阶进石库门后却是别有天地,只见门内是一绿树成荫的大院子,院的右侧有一建筑现在是茶餐厅。院的左侧又有一嵌有透窗图案的围墙,墙开一桂花形洞门,里面是一內院,内院中又有一精美建筑,名桂花厅,历来是满觉陇石屋洞品赏龙井茶、桂花茶的好地方。</h1><h1> 两院子里侧就是山崖,石屋洞就在外院对石库门的山崖里。石屋洞上方摩崖题刻有“仙境”二个大字,每字约25厘米见方,落款为甲子春海盐王海品等刻。另有“湖南第一洞天”题刻,每字约20厘米见方,为姚元之题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h1> <h1>  石屋洞是石灰岩溶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其主洞高敞,最高约5.6米,深约7.8米,宽约10米,因洞形轩朗如屋而得其名。洞壁镌刻500余尊小罗汉,中间凿有释迦诸佛像,相传是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年)的作品,后屡有损毁修复,1996年又对雕像进行了雕凿修复。</h1><h1> 主洞中还有些摩崖题刻,其中有宋熙宁六年苏东坡与友人同游石屋洞的题刻:“陈襄苏颂孙奕黄颢曾孝章苏轼同游熙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字样。主洞边上另有一洞,洞形上宽下窄,状如浮螺,取名“沧海浮螺”。还有二小洞,洞口分别摩崖题刻有“石别院”和“乾坤洞”三字。石屋洞山崖坡上还有一重檐攒尖顶四石柱方亭,名擒云亭,是眺望山景的好地方。</h1><h1> 离开石屋洞继续行走在满觉陇路,路已是在南高峰与白鹤峰夹峙之下,这一路也就是在满觉陇自然村落中通过,沿途两边桂花树成林,树龄长的达200多年,品种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满陇桂雨</h1><h1> 满觉陇这一带每当金秋季节,满目灿烂,到处飘香,沁人肺腑。如逢露水重,往往随风洒落,密如雨珠,人行桂树丛中,沐“雨”披香,故有“满陇桂雨"之名,并于1985年被评为杭州新西湖十景之一。</h1><h1> 有古诗形容满陇桂雨景观:“白鹤峰高涧水生,溪流跌荡云雾腾。玉树缤纷飘金雪,圆觉馥郁来香风。龙井青茶丹霞落,家弄竹奁糯米蒸。满陇尽是桂花雨,一路芬芳入杭城。"满觉陇早在五代吴越时期,就建有佛寺满觉院,满觉陇也因此得名。自唐代起就植桂花,在南宋时期,满觉陇已经大片种植桂花,并形成一定规模。在《咸淳临安志》有这样的记载:“桂,满觉陇独盛。”</h1><h1> 满觉陇成为杭州桂花最盛的地方则是在明代,明代人高濂在《满家弄看桂花》中写道:“桂花最盛处唯南山、龙井为多,而地名满家弄者,其林若墉栉。一村以市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秋时,策骞入山看花,从数里外便触清馥。入径,珠英琼树,香满空山,快赏幽深,恍入灵鹫金粟世界”。文章盛赞了满觉陇(时称满家弄)的桂花佳景清香世界,也指出了桂花之于村民已是经济产业,且供应外省。</h1> <h1>  满觉陇桂花之盛自明清一直沿续至今,成为杭州赏桂花最著名的景点。清人张云敖有诗《品桂》:“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h1><h1> 如今的满觉陇新农居都很漂亮,隐于桂花林旁,几乎家家都是茶餐饮休闲的“农家乐”,路边有一太湖石上题刻着“满觉陇”几个大字,背面刻有诗词:“苏堤桩前望梅陇,南峰玉顶搂怀中。古刹烟波隐于林,曲径通幽直插云。狮字龙井同家族,满陇桂雨增添秀。岁月蚕食己泣苦,天使襄助一抹金。”而“满陇桂雨"景碑亭则在路旁山坡上,筑有亭廊石栏等建筑,“满陇桂雨"四字碑文是刘海粟先生九十岁吋所题的。</h1><h1> 桂花及香樟树在杭州都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史,也早就融入杭州的生活环境之中,故而在1983年7月20日至23日,杭州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决定:香樟为杭州市的市树,桂花为市花。从此桂花更是遍植于杭州各处的绿地之中。每到金秋时节,满城丹桂飘香,尽管如此,但满觉陇赏桂,“满陇桂雨"风情,仍是杭城赏桂之最。到满觉陇去,游人可在此赏桂品茗休闲,还可尝尝香甜可口的桂花西湖藕粉羹和桂花栗子羹。</h1> <h1>  桂花树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南山经》就有:“招摇之山多桂”之说。桂花除供观赏外,还有经济价值,可制成糖桂花,用于各种食品菜肴点缀调料,也可制作桂花糖、桂花酒、桂花茶、桂花糕等,还可以提炼芳香油作糖果糕点等食品的上等原料。</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乐洞</h1><h1> 在“满陇桂雨"景观中沿满觉陇路前行,距石屋洞约600米处右侧离公路有一台阶山路,这就是通公路前原来上山的台阶路。拾级而上有一跨山路的四柱门楼,上盖青瓦,檐下悬“水乐洞”三字,柱联为“悬崖滴水鸣金磬,激涧流泉走玉沙”。穿门楼而上约几分钟就到烟霞三洞之二的水乐洞。</h1><h1> 水乐洞前的石垒围墙仿佛上百年来依旧,虽经修建但式样如故,石围墙上又有一院门,上悬隶书“水乐洞”三字。进院门也是一绿树成荫的大院,没有其它建筑,院门有路通向对面水乐洞所在的山崖,唯见山崖边有山洞和石桌石鼓凳而已,也是几十年上百年前的模样。</h1> <h1>  水乐洞在西湖诸洞中是最奇特的,宋代以前就有极大名声,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杭州郡守郑獬命其名为水乐洞。洞中不但奇石嶙峋,更以水景闻名。</h1><h1> 水乐洞全长约有60米洞身由大到小,有并列的两处洞口,中间是天然山崖相隔。洞内有钟乳石,还有一处洞壁以手指轻击,即“叮咚”作响,情趣盎然有“空中石鼓”之名。在洞内到处可听见水声,却见不到水,在洞口才见有山泉从石缝中涌出,声如金钟,铿镪悦耳。洞口内外崖壁上几乎布满了前人的摩崖题刻,是烟霞三洞中摩崖题刻最多的一洞。</h1><h1> 水乐洞的主洞口额题行书“水乐洞”三字,额高60厘米,宽180厘米,是明嘉靖四年(1525年)新安云书,沈体仁、沈训同立。洞口右上是楷书“空谷传声”题刻,每字约20厘米见方,是苏礼用等题。洞口左上有隶书“清响”二字。左下是“水乐洞天”为行书,是杨孔远所题。次洞口额题刻“空虚”二字为较难认的草书,每字约有25厘米见方。旁有“智水仁山”四字为陈国光镌刻,落款是丁卯朔月。</h1> <h1>  水乐洞口内壁也密布着大小题刻,有“清乐梵音”为隶书。“高山流水”题刻较大,每字有40厘米见方,为草书,落款是老君黄秋生。“渐明”为隶书,“余知水之乐”为行书,另一侧有“天然琴声”,为行书,每字约20厘米见方。“听无弦琴”为楷书,“幽谷流声”为隶书,还有“清听”,“此洞优雅”,“听泉”等,另有些是诗和遊记的题刻。洞外有一小谷中间上方题“留云谷”三字,为隶书,每字约30厘米见方。</h1><h1> 苏东坡曾作《水乐洞小记》描绘了水乐洞之奇:“钱塘东南有水乐洞,泉流岩中,皆自然宫商。又自灵隐、下天竺而上,至上天竺,溪行两山间,巨石磊磊如牛羊,其声空砻然,真若钟鼓,乃知庄生所谓天籁,盖无在不有也。"</h1><h1> 水乐洞外右侧继续上山去约走十分钟,从盘山公路右侧的台阶山路上去是烟霞洞。烟霞洞已在南高峰西南坡腰上了。烟霞洞旁另有依山而建的呼嵩阁、舒啸亭、吸江亭、陟屺亭、霞园等亭院建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烟霞洞</h1><h1> 烟霞洞口有一醒目的石碑,高约164厘米,宽约83厘米,上刻篆书“烟霞此地多”五字,每字约8厘米见方,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甫金焘题。烟霞洞口上题刻有行书“烟霞胜景”四字,每字约30厘米见方,是居正书。</h1><h1> 烟霞洞深约30米,洞内由外向里逐渐收缩,至洞底高仅1米许,洞顶部密布大小不等的钟乳石,阳光映入,闪烁五色异彩,宛如烟霞,故得名烟霞洞。然而烟霞洞之名胜古迹的观赏,不仅仅在山林风光和石奇洞幽,还在于洞中众多的自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以来的石刻造像,极为稀少珍贵。</h1><h1> 烟霞洞石刻造像与玉皇山的慈云岭石刻造像和天龙寺石刻造像合称为“杭州西湖南山石刻造像”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烟霞洞的石刻造像,较大的有38尊,还有一些小型供养像和浮雕,最早雕造于五代后晋天福、开运年间(937~946年),宋、清、民国各有增凿或改凿,整个烟霞洞内两边从大到小都是石刻造像,就似个天然而成的石刻造像洞窟。</h1> <h1>  烟霞洞口两旁有刻于宋初的观音和大势至菩萨最为精美,她们姿态静雅,容相端庄,浓缩了宋代石刻造像艺术的精华。大势至菩萨低头俯视、双手交叉下垂的神态,庄严而显慈悲。观音的表情刻划得真挚而温雅,面部丰丽,肩上所披薄襞衣,自然流畅。</h1><h1> 再向内有五代吴越国的石雕十六罗汉造像十二尊,是目前全国发现的最早的十六罗汉造像之一。在洞内东壁有浮雕小僧立像、武士供养人、菩提树、驾法船传者像和吴延爽造像题记一方等。</h1><h1> 烟霞洞顶崖上有呼嵩阁,重檐巍峨气势雄伟。阁有对联为:“半空虚阁有霞住,六月深松无暑来。"落款王荫槐书,对联引自明代王阳明居凤凰山的圣果寺所作《移居圣果寺》诗:“江上但知山色好,峰回始见寺门开。半空虚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病肺正思移枕簟,洗心兼得远尘埃。富春只尺烟涛外,时倚层霞望钓台。”把其中“半空虛阁有云住”的“云”改作了“霞”字,用到这里倒也贴切。</h1> <h1>  烟霞洞山崖上的吸江亭旁也有些题刻,如“借石”、“大好湖山”等。而陟屺亭则在洞右上方,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金凤藻女士为纪念母亲而建。“陟屺”取自《诗经·魏风·陟岵》的“陟彼屺兮,瞻望母兮”句意。亭联亦是金凤藻所题:“得来山水奇观与君选胜,对此烟霞佳景使我思亲”,充满思亲之情。</h1><h1> 霞园是座幽諍的庭院,现为茶室。烟霞洞左有一山崖,状如大象头和鼻子,上有题刻“象鼻峰”三字。大石象肚下又有一岩如一小象,极具妙趣,上有“象象”二字题刻。清代张丹有诗描绘了烟霞洞奇景:“最奇象鼻石,万古自垂青。岂合烟霞相,常悬薛荔形。洞中搜石佛,崖口觅松苓。何日营云屋,朝朝倚翠屏。"烟霞洞上山坡还有佛手岩奇观,很形象。</h1><h1> 烟霞洞不仅是名胜古迹景观,还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件重大史事:1937年,中华民族在曰寇侵略下生死存亡之际,促成国民党和共产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西湖会谈”的参与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7年的“西湖会谈”</h1><h1> 故事发生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的1937年3月,蒋介石在杭州湖滨的澄庐别墅休养。据发表于2007年1月25日人民政协报《春秋》二版的文章讲述:</h1><h1> 杭州凤起路是浙江省行政中心,即“四套班子”所在地。而它东边有一座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旧式建筑——柏庐别墅。柏庐进门之处,挂有一幅周恩来与国民党要人张冲在此合影的照片,就是此照片,揭开了鲜为人知的国共“西湖秘密会谈”秘密。柏庐别墅,建于民国,曾做过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远、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的官邸。现为杭州铁路局招待所,是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 1937年3月,为解决“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毛泽东经慎重考虑,决定接受蒋介石邀请,派周恩来赴杭州,直接与蒋介石进行谈判。这次会谈被史学界称为:国共“西湖秘密会谈”。</h1><h1>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蒋介石亲口向周恩来许下联共抗日的承诺,并邀请周恩来赴南京谈判。但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被扣以后,蒋介石的诺言是否可信,已使人感到怀疑。</h1> <h1>  1937年1月5、6日,毛泽东给在西安的周恩来连发两次电报:“此时则无人能证明恩来去宁后,不为张学良第二。”;“恩来此时绝对不应离开西安,应该欢迎张君(即张冲)到西安与恩来同志协商”。</h1><h1> 张冲,字淮南,浙江乐清人,真实身份是国民党“中统”特务。“西安事变”前,他受蒋介石的密令,与中共特使潘汉年在香港开始了国共双方的秘密接触。</h1><h1> 1937年2月9日,国共两党在西安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谈。中共代表是周恩来、叶剑英;国民党代表是顾祝同、贺衷寒。其间,张冲携带蒋介石意见,也赶赴西安加入会谈,并成为主要谈判者,但这次谈判效果并不大。周恩来向中央建议:由他向国民党方面提出,直接面见蒋介石谈判。</h1><h1> 中央批准了这个建议,经双方多次秘密磋商,3月,蒋介石向周恩来发来邀请:“恩来兄22日至25日到沪再约地相晤”。 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在张冲陪同下,先从西安飞抵上海,再与潘汉年一起来到杭州,住进了由张冲安排的柏庐别墅,开始了国共“西湖秘密会谈”。</h1> <h1>  正在杭州休养的蒋介石邀请周恩来在西湖南边的烟霞寺见面。周恩来向蒋介石提出六点要求,阐明了中共的立场和看法。蒋介石迫于全国抗日高潮的压力,答应要商量一个国共双方永久合作办法,并做了一些口头承诺。双方为民族大计,达成部分谅解,取得初步合作的意向,为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h1><h1> 会谈中的3月27日,恰逢宋美龄生日,周恩来给蒋介石带去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作为共产国际代表的潘汉年,前一天收到共产国际的电报,苏联内务部已查到蒋经国先生的下落,并批准他立即返回中国。蒋介石忽闻此讯,惊喜交加,答应了中共关于释放政治犯的要求。对周恩来说:“请你们先开一张名单过来,查实后分批释放。”1937年4月中旬,蒋经国乘船抵上海。毛泽东、周恩来派李克农会同张冲前去迎接。</h1><h1> 由于历史原因“西湖秘密会谈”留下来的资料极少。史学界一直没能找到当时会谈地点,后在原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帮助下,从国家文物档案中寻觅到一张谈判时周恩来和张冲的合影照片。有关专家在杭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帮助下,凭借照片上的背景,终于确定此次会谈地点是柏庐别墅。这张照片也是此次会谈能找到的唯一图片资料。</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高峰</h1><h1> 离开烟霞洞,盘山公路可通龙井等山林景区,继续走古朴的山路可登南高峰顶。南高峰海拔257.2米,是西湖十景“双峰插云”的两山峰之一。</h1><h1> 宋初的潘阆在《忆余杭》词中有“长忆高峰,峰上塔高尘世外”,“举头咫尺疑天汉,星斗分明在身畔”之句。形成了层峦簇峰,挺拔突起,咫尺天汉,星辰可摘的奇观,成了人们最喜欢驻足凝望之景。清代许正绶《悬灯歌》也有“以塔作峰峰亦高,北峰高唱南峰答”之句,十分传神地写出了双塔双峰的形象。</h1><h1> 南高峰山上古木葱茏,怪石嶙峋,有无门洞、千人洞、法华泉、钵盂泉、刘公泉等名胜,其中以千人洞为最大,而无门洞石窟位于南高峰西南近山顶。《西湖便览》卷八有记载:“自千人洞上百步许,又一洞曰‘无门′,峭石巉岩,壁立数仞,可视不可登。洞深丈余,左右镌罗汉十六。洞内石刻造像为明代作品,刻工精致,十分难得,因地势险峻,多次免于灾难,得以保存。″现在已有台阶可达无门洞口。</h1> <h1>  南高峰顶原有七层塔,到明代尚残存三层。据明《西湖梦寻》载:“塔居峰顶,晋天福间建,祟宁、乾道两度重修。元季毁。旧七级,今存三级。塔中四望,则东瞰平芜,烟消日出,尽湖中景。南俯大江,波涛洄伏,舟楫隐见杳霭间。西接岩窦,怪石翔舞,洞穴邃密。”当时的塔到夜点燃明烛,还能指示夜行方向,</h1><h1> 另有道隐《南高峰》诗:“南北高峰两郁葱,朝朝滃浡海烟封。极颠螺髻飞云栈,半岭峨冠怪石供。三级浮屠巢老鹘,一泓清水豢痴龙。倘思济胜烦携具,布袜芒鞋策短筇。"描绘了明代“三级浮屠”的南高峰景况可惜这三级残塔在明时也毁于雷击。现山顶只有一亭,为重檐四柱方亭,名“驰望亭”,虽没有塔高,但从下上望也还是有凌空之感。近些年也曾有提议重修双峰顶塔,也许以后会恢复这双峰胜景。</h1><h1> 登南高峰主要有三条路,一是从满觉陇路经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登山。二是从龙井路浙江宾馆旁边的石阶山道登山。三是从三台山路经慧因高丽寺、留余山庄、法相寺古址的法相唐樟旁登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樟、留余山居</h1><h1> 南高峰北麓有一棵“唐樟”是唐代遗存下来,有一千多岁的古香樟树了。在杭州地区有文字记载的香樟树中,它是年龄最古老的。这里古有法相寺,唐樟就是法相寺遗留下来的,如今寺早已不在,但樟树还在,路名还在,一条窄窄的法相巷,一直走就可以通到南高峰顶。这唐樟从1986年起,就重点保护,砌了石坎围护,在石墙上题刻有“唐樟”两个大字,并在树下架了钢架,帮撑着树身。</h1><h1> 唐樟边有座樟亭,是2003年复建的。樟亭始建于1918年,是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之父,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和十个好友,一起为这棵唐樟募捐所建。陈三立还写了《樟亭记》,说:“摩挲既久不忍去,仁先乃议筑亭其间,避风日雨雪之侵娱观者。”陈三立曾在杭州住过多年,写了许多有关西湖的诗。他是极爱国的文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决绝地“因日军占领北平,不食而卒”,以身殉国。</h1><h1> 唐樟附近有留余山居建筑,位南高峰北麓一山泉旁,清时建有亭台楼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到此游览,题“留余山居”额,又在泉旁亭题“听泉”为乾隆御题西湖十八景之一。现建筑为重建,沿用旧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慧因高丽寺</h1><h1> 法相唐樟外三台山路口有慧因高丽寺。慧因高丽寺,始建于927年(后唐天成二年),由吴越王钱镠建造,原名慧因寺。宋元丰及元祐年间,1085年高丽国王文宗王徽的第四个儿子,出家封号为“佑世僧统”的义天远涉重洋入住慧因寺求法,并捐经、捐资,使之名声大振,故俗称高丽寺。宋元一度香火旺盛,后屡有建毁,至清末已建筑无存。</h1><h1> 1996年2月5日,慧因高丽寺的遗址,出土了一尊巨大的石像。石像通高约2.30米,基座高约0.5米,人物造型是宋代文官形象,头戴幞头,身穿长袍,双手持笏于胸前,眉宇轩昂,容貌端庄,令人一见就有敬仰之情。据专家鉴定,这是一尊苏东坡石像,同时这也是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苏东坡古代石像。</h1><h1> 原来,苏东坡在杭州担任刺史期间,为了疏浚西湖,并用疏浚的淤泥来筑湖堤,即至今闻名于世的西湖苏堤。但因湖泥太淤软,湖堤根本就筑不起来,于是令工匠们挖慧因高丽寺旁的赤山硬土石拌合筑堤。</h1> <h1>  但是苏东坡这个提议,遭到僧人们的强烈反对,理由是:赤山乃风水宝地,挖土将会导致祸患。面对跪成一地的僧人,工程被迫停止,苏东坡亲自赶到现场,道理讲了再讲,可僧人们却毫不退让,理由还是那条:破坏风水,天降灾祸谁担当?</h1><h1> 当时佛教盛行,得罪僧人绝不是小事,并且佛在苏东坡心中本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最后苏东坡选择了民生百姓。他凛然地告诉僧人们:“这件事由我而起,上天若降灾祸,就冲着我来,但筑堤之事绝不能耽误。我愿雕刻自身石像,为高丽寺护法。”于是,原高丽寺伽蓝殿里便有了这尊苏东坡石像。现在石像出土的遗址上建有东坡亭,亭内安置着这苏东坡的石像供后人瞻仰。</h1><h1> 2004年,杭州市参照“古高丽寺图”复建这座历史名刹,经约三年到2007年建成。复建后的慧因高丽寺,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宋式。布局由三条轴线组成:中轴线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轮藏殿与华严经阁,用以展示中国传统的佛教文化。北侧是佛教文化交流陈列室、方丈室与禅堂,展示出高丽寺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南面则是配套的服务设施。</h1> <h1>  天王殿为慧因高丽寺第一重殿堂,殿内是唐宋风格的四大天王青铜像,立于须弥山黄金、琉璃、白银、玛瑙四陲,旁衬丝绸彩绘及《慧因寺山图》等,两壁面以饶富杭城山水韵味的云水纹烘托物换星移杭城宗教发展史,四片玉石版雕展现着庄严佛国。</h1><h1> 大雄宝殿为佛寺正殿。据史载,始建之初采用雕饰龙凤云雷纹饰的石柱和石础,规制宏大,人称“汉宫金狄”,至明末犹存寺内,且为历次修葺时采用。由此可见历史上高丽寺规模之大,建筑之精美。现大雄宝殿的廊柱上有楹联:“清风拂莲座东坡子护持万劫,白月落钟声晋水师演畅一音。”就说到了苏东坡与高丽寺的故事。</h1><h1> 现大雄宝殿内佛像以慧因寺历史中最兴盛时期,宋代的群像布局呈现。红花梨木精雕的须弥座上布列了塑像十九尊,用以表现三世诸佛、十方菩萨、声闻罗汉、一切圣贤。背墙为三幅传统彩绘,两侧陈列造像石刻,整个殿堂肃穆庄重。</h1> <h1>  轮藏殿轮藏是传统寺院专设藏放经卷的殿宇,具有"推之一匝与诵读一大藏经正等无异"的特殊含意。唐宋时江南地区寺庙轮藏设置盛行,形制华丽,史载高丽寺轮藏规模恢弘,内设宋式转轮藏。高丽寺到明代的轮藏殿除了“高”和“巧”两个特征外,轮藏殿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中设转轮,规制宏伟”,一柱八面,无与伦比。</h1><h1> 明《西湖梦寻》作者张岱幼时到寺内烧香,“出钱三百,命舆人推转轮藏,轮转呀呀如鼓吹初作,后旋转熟滑,藏转如飞,推者莫及”,就描述了转轮藏这事。现在江南地区寺院大都为明清建筑,轮藏已无遗构留存,别说看不到了,连听都听不到,几乎是失传了。</h1><h1> 现复建的慧因高丽寺的木作轮藏共四层五重檐,高13.5米,为国内最大的转轮藏。其中三层内置经书与佛像文物,顶层为传统宋式佛道帐的天宫楼阁,通体镌雕天龙飞天护持佛经与佛法,整体按传统宋式小木作法以楠木精雕而成,不仅成为慧因高丽寺中最独特的殿宇,亦是海内外绝无仅有之巨构。这座数吨重的精美建筑,可以以普通的人力推动,四人各据一角,手握木制推手,一致用力徐徐往前推,这座金灿灿的“庞然大物”便开始缓缓转动,因为行进速度很慢,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品赏其内的陈列品。</h1> <h1>  慧因高丽寺中轴线轮藏殿后是华严经阁,阁内有楠木宋式壁帐,以藏佛教经籍,并展示韩国佛教界提供的大藏经雕版及各式典藏佛教文物。游客在此能欣赏到飞天技乐的曼妙与诸佛庄严圣容等佛教文化相关的影视片,获得一种特殊的佛教文化艺术体验。</h1><h1> 在慧因高丽寺中轴线北侧的佛教交流陈列室。展示了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高丽)的佛教交流始于公元四世纪中后期,迄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其交流活动影响之广泛、深远、持久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罕见现象。在两国佛教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高僧大德很多,由于场地的限制,本陈列室最后展出的是22位高僧的相关事迹。 </h1><h1> 义天堂正中陈列义天大师的铜塑坐像,环以12幅铜板连环画展陈义天大师的生平事迹。从佛教交流陈列室到义天堂之间,有青石浮雕展示的义天入宋求法和归国时的航海示意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满陇桂雨公园</h1><h1> 在虎跑路的满觉陇路口,南靠杭州动物园,有一片属于满觉陇的山林地,早些年建设为满陇桂雨公园,园中在主轴线景观外布置了各种少年儿童游乐项目,于是一园两名,满陇桂雨公园同时又称杭州少年儿童公园,成为了一个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景点游乐公园。</h1><h1> 满陇桂雨公园的主轴线以千年月桂文化为底蕴,借《山海经》中神话故事作素材,依山取势,傍水设景,创设了太阳广场,主体就是圆形广场中一龙攆的雕塑,大约是神话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女神羲和,女神羲和又是太阳之母,生有十个太阳。太阳广场后沿山坡布置着很大气的台阶,宽旷约有百米长,两边先后各立有六根半圆的白色立柱,表示十二星座的意思。</h1><h1> 这两排白色立柱引伸着台阶后是一平台,中间立有神话传说后羿射日的塑像,传说着神话故事:在远古的尧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干裂万物不能生存,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一个太阳,从此大地四季替换万物生长成锦秀山河,描写了人与天地奋斗求生存发展的精神。后羿射日的塑像再后面就是这一轴线景观的终端,是一白色的月里嫦娥雕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动物园</h1><h1> 满陇桂雨公园的山林风光确是很好,但利甪现状却不理想,游人稀少以至于许多游乐项目也停了经营。而旁边的动物园却常有很大的客流量,深受游人的喜爱。杭州动物园成立于1958年,原址在钱王祠,1975年10月迁址虎跑路这片自然山林,园区占地20公顷。南邻虎跑景区,北接满陇桂雨公园,与玉皇山遥遥相对,是一座集野生动物保护、科研、科普、教育和游览于一体的自然山林式动物园。</h1><h1> 动物园内依自然山林环境结合不同动物习性进行按排布局,如虎山内有悬崖峭壁、山坡水域和深山虎穴。狮山、鹿苑等依山坡而设,大象园则不仅有上下观赏方位,且园旁还有一大象塑像栩栩如生,供游客零距离接触。猴山则小猴们上窜下跳最逗人喜爱了。熊猫馆如别墅式小花园,鸣禽馆三面亭廊一池水。还有那金鱼馆内的一个个玻璃观赏窗,在灯光下展示出各品种金鱼的千姿百态,常让人惊喜连连驻足不前。</h1><h1> 整个动物园内游步道、休息椅、山石、花木,点缀在自然山林之中,环境幽静、树木成荫,本身就是一风景自然秀丽的山林公园。更有在其中展出动物150多种,其中还有珍贵动物如金丝猴、黑叶猴、东北虎、大熊猫、孔雀等,更受到游客的欢迎,特别是少年儿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虎跑景区</h1><h1> 动物园南边山林就是虎跑景区,俗称虎跑,虎跑景区入口大门也在虎跑路边,虎跑景区自古就是杭州的著名景点。相传,早在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有性空禅师来游此山,乐其灵气郁盘,就栖禅其中,却苦于无水,意欲他徙。梦神人语曰:“师毋患水,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驱来。”第二天果然见二虎跑地出泉,清香甘冽,大师遂留,并建定慧寺。</h1><h1> 唐长庆元年(821年)唐穆宗赐额大慈寺,寺庙规模扩大。唐僖宗乾符年间(874年)改大慈定慧寺,后屡有兴衰毁建。其中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对寺院重新规划,将寺庙主体移至虎跑上院,改为南北朝向,北面直至赤山,名虎跑禅寺。</h1><h1> 明洪武年间虎跑禅寺其上下院的格局奠定了今日虎跑格局的基础,现在从虎跑路进去东西向的“虎跑史话馆”、“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饮源堂”等这一主轴线建筑群,即是明代格局的下院。而“虎跑”照壁前围墙内的南北向建筑群即是上院,从“虎跑”照壁左走沿围墙可直接到达虎跑上院。</h1> <h1>  虎跑泉水清香甘冽,被誉为天下第三泉。杭人用虎跑水烹龙井茶会特别清香,“龙井茶、虎跑水”逐成西湖双绝佳配。于是城中喜好者取以烹茶。历代的文人们留下了许多赞美虎跑泉水的诗篇。</h1><h1> 宋代苏东坡有《虎跑泉》诗讲述了虎跑泉的传说:“亭亭石榻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虎移泉眼趋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玞响。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明代袁宏道(1568~1610年)为万历十九年(1591年)进士,游历虎跑后也有诗《虎跑泉》:“竹林松涧净无尘,僧老当知寺亦贫。饥鸟共分香积米,枯枝常足道人薪。碑头字识开山偈,炉里灰寒护法神。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h1><h1> 虎跑景区大门是建在粉墙黛瓦围墙中的古式翘檐二层门楼,门额挂立匾“虎跑”二字,下有门联:“智慧照十方庄严诸法界,大慈念一切前事如云空”。从虎跑路进入景区大门,一门墙之隔,就远离了世间尘嚣。</h1> <h1>  进虎跑大门,一片幽静的山林就在眼前展开。清静的石径通向山林深处远方,真是曲径通幽。路右边清清的虎跑泉水静静地流淌着,泉水流淌的浅滩中,那挺拔入云的水杉树棵棵亭立宣示着这虎跑的静幽古远。</h1><h1> 沿石径上坡前行,右侧有一六角小亭,近前可看到亭额为“双绝亭”,想是指“龙井茶、虎跑水”为西湖双绝佳配之意。小亭有柱联:“方便行于世,寂静调其心”。返回石径前行,会见到路左侧山林前的虎跑雕塑,只见两虎跑地得泉的形象极为生动。再沿山径向上,能望见跨路而立如山门似的一亭,额为“含暉亭”三字。</h1><h1> 在亭前左侧地坪上有一虎跑泉水出水口,总有都些人带着容器在先后灌装虎跑泉水带回家去饮用,这里是虎跑泉允许人们取用的地方。在这取水地坪的里侧有一组清朝官衙服式的人员押运马拉的水车前来灌装虎跑泉水的塑像,栩栩如生,说的是清朝的康乾二帝到杭时住在现孤山中山公园内,即那时的清行宫,但所饮用水却全是取用虎跑泉水的故事。</h1> <h1>  “含暉亭”立在山径中间,路从亭中通过,走到亭中回望,正对玉皇山,若是晨曦之时,阳光映亭,有朝暾散彩的景致,故亭名“含暉亭”。</h1><h1> 2007年8月曾在亭内挖掘出两赑屃,现展示在亭前两侧,赑屃传为龙子,形似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又最能负重,所以我们常会在名胜古迹中见到赑屃背负着显赫的石碑,如皇帝的御碑等,不知这两赑屃曾背负的是什么碑?含晖亭后接泊云桥,桥两边为日月池,以蓄水入涧,池边古树成荫,所以在此稍作休息,特别清凉。</h1><h1> 过了泊云桥,右手边有一笔直宽整的台阶直上山坡,这是直接通往虎跑景区上院的路,坡上正面照壁上题刻有大大的“虎跑”两字,上台阶到“虎跑”照壁前顺围墙左走可直接到园内山坡上的茶室旁和虎跑泉景观区,这一路围墙上书有清乾隆帝对虎跑泉的赞誉“天下第三泉”一行大字。</h1> <h1>  过泊云桥另一路就是沿着前方的钵盂池绕过去就是进入虎跑景区的下院主轴线景观。钵盂池后是座落在高台上的歇山顶翘檐殿堂建筑,门前平台分两边台阶向下呈八字形,门额悬匾为篆书“韶光淑气”四字,为言艺达题,门柱为石柱,上刻隶书对联“灵泉地湧听龙语,胜迹名高著虎跑”落款是驾沧书于钱塘之西豁。</h1><h1> 这里现在是“虎跑史话馆”。馆内以史为据地展示讲述了虎跑自唐代开创与兴盛,至宋元明清一千多年来各历史时期的衰兴毁建,至近代杰出艺术大师李叔同在虎跑出家为弘一大师的历史故事。从“虎跑史话馆”后门出来再拾阶上坡,是下院这轴线上的第二座建筑。</h1><h1> 上平台正中迎面就是启功题刻的馆名石碑:“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进厅堂正中是李叔同塑像,上挂“以戒为师”橫匾,两边柱联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园月耀天心”是赵朴初一九八四年一月所作。“纪念馆厅堂内展示着李叔同弘一法师生平事迹成就和一些书籍等遗物,其中有一幅弘一法师画像,额为“一代高僧”联为“高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h1> <h1>  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传奇人物。他出生于盐商家庭,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归国后在杭州等地执教,曾培养出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等一批艺术大师。他是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h1><h1> 纪念馆展品中还有一些著作、书法作品和那著名经典的歌曲《送别》的歌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h1><h1> 李叔同弘一法师1918年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出家前,将所刻藏印章赠西泠印社,印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为这些印章在孤山印社内的“鸿雪径"旁山崖上凿龛收藏,并有“印藏”题记:“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入山,出其印章移储社中。同人用昔人‘诗龛’、‘书藏’遗意,凿壁庋藏,庶与湖山并永云尔。戊午夏叶舟识。"</h1> <h1>  中年的李叔同毅然出家后,精研律法,继承绝学,复兴律宗,被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一代高僧。虎跑作为弘一法师的出家地,是弘一法师人生的转折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纪念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一代高僧,1984年虎跑设置了弘一法师纪念室,1992年建成了“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2007年再次改建开放。</h1><h1> 在“李叔同纪念馆”北侧有几间小屋为“弘一精舍”。一间为弘一法师卧室,一张条櫈搭起的小床支着蚊帐,极为简朴,另一间为书房,还有一间是诵经房。</h1><h1> 过“李叔同纪念馆”再拾级而上是这一轴线第三座建筑为“饮源堂”,现在是虎跑茶室,“饮源堂”内有堂匾为:“湖山揽胜”四字,两边柱联是“龙井茶香留客坐,虎跑水洌请君尝”,既点出了“龙井茶虎跑水”这西湖双绝,又表示了殷勤请客品茶水之意,确是十分贴切,在此品赏虎跑水龙井茶确是极雅致的乐事。</h1> <h1>  “饮源堂”茶室门廊左右各有一小门通向两边,左边南向,出门后有济公殿和济公塔院。济公殿有门联:“炉火红深与我煨芋,窗树绿滿煩公写焦”落款为吴薇客赠虎跑寺平山和尚联。殿中供奉济公饮酒像,供像上有匾为“遊戏人间”四字,两边柱联是:“一柄破蕉扇一领垢纳衣终日嘻嘻哈哈人笑痴和尚和尚笑人痴你看怎样?奔来豁虎跳跹去翻斛斗到处忙忙碌碌我为渡众生众生不我渡佛叹奈何?”</h1><h1> 济公殿内四周墙上是济公事迹故事图画。所列事迹故事有:古井运木,醉酒渡金佛,巧计促团圆,济公斗蟋蟀,智戏妖道,利济桥,火烧铁面佛,放生断尾螺,上山找水源,为民平寃,治病救村童,降龙罗汉,飞来峰抢新娘,大闹秦相府,雕罗汉,指石为宝等。</h1><h1> 济公殿南侧为济公塔院,据介 绍虎跑有祖塔院,为唐咸通三年(862年)性空禅师圆寂,大弟子钦山奉旨造性空定禅之塔,北宋改为祖塔院,后济公、延寿等高僧都归葬于此,逐称为济公塔院。院后壁上有数幅壁雕石刻,都是济公的故事。</h1> <h1>  济公,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少小读书,工诗文、通经史。十八岁去杭州灵隐寺剃度出家。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幽默诙谐,常徜徉市井,与小儿为伍,慷慨好义,扶危济困,惩恶奖善,好打不平。</h1><h1> 1201年,济公迁住南屏净慈寺,常乘舟游西湖,一次偶题:“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1204年,净慈寺大火被毁,济公外出募化,在桐庐一带募得大批木材,据传木材从寺内香积井吊出,后人称该井为神运井,成为净慈寺古迹之一。</h1><h1> 济公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圆寂于虎跑寺,寿六十,临终前曾书偈云:“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济公圆寂后,寺僧为其修建塔院于虎跑寺中。济公是禅宗的一位高僧,他撰有《镌峰语录》十卷,《志丹语录》二卷,《法丹和尚剩语》一卷,还有很多诗作,被列为禅四十祖。他扶危济困,奖善惩恶,老百姓称之为活佛或菩萨。</h1> <h1>  清朝文人写的《济公活佛传》风行全国,脍炙人口,常作美谈。济公的形象经小说、电影、电视作品早已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人人称颂。</h1><h1> 济公的形象经演员游本昌的精彩表演,简直就把济公演活了,济公手摇破蕉扇呤唱的那首歌:“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佛,南无阿弥陀……嘿、嘿,无烦无恼,无忧愁,世态炎凉皆看破,走呀走,乐呀乐,哪里不平哪有我,哪里不平哪有我。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笑我破,笑我颠,酒肉穿肠过……天南地北到处游,佛主在我心头坐。走呀走,乐呀乐,哪里不平哪有我……。”那歌声也曾响遍街巷里弄。济公的故事是人们喜闻乐道的故事,周恩来也有一幅题词说:“人民很喜欢济公,他关心人,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美丽传说。”</h1><h1> 从济公塔院边有石径路绕到塔院、济公殿和茶室建筑后背山坡,这一线景观有清音亭、梦虎雕塑、仰止亭和弘一法师舍利塔。</h1> <h1>  清音亭是1958年所建的跨山径而立的方形攒尖石柱亭,很有“长亭外,古道边”的悠古意境,石柱有联为“山势北联三竺去,泉声西自五云来”。</h1><h1> 过清音亭上坡绕向东去是梦虎雕塑为1983年所建,表现了虎跑泉旧有的“南岳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的神话传说意境。梦虎雕塑前有一片池泉,在池泉靠山边石龛内的石床上,性空禅师头枕右手小臂人侧身在卧睡,神态安静慈善,同时,栩栩如生的两只老虎正从石龛后侧向入睡的高僧走来,形象亦十分生动逼真。这组梦虎雕塑有“梦虎”题刻,为顾廷龙书。还有在雕塑右后山岩上有沙孟海所书的“虎移泉脉”四字题刻,由高100厘米、宽80厘米的四块石嵌入所刻,一字一石。这两题刻与梦虎雕塑及四周环境氛围构成了极好的景观。</h1><h1> 过梦虎雕塑再东去竹林参天,竹林边有仰止亭,是1981年所建的歇山顶石栏杆石亭,额为何水法书,亭联是“竹云流水怀高士,明月清风忆故人”,是记念赞喻李叔同弘一法师高尚品德之意。附近就是李叔同弘一法师舍利塔。</h1> <h1>  “饮源堂”茶室门廊南向小门外是济公殿、济公塔院和经清音亭通后山坡的山径,门廊北边小门外则是滴翠崖、虎跑碑廊、虎跑泉水、虎跑梦泉景碑厅景观区,这里类似一个靠山崖的幽静四合院。</h1><h1> 虎跑泉展现在庭院里一个两尺见方的泉池,上复有玻璃,清澈明净的泉水,从山岩石幡间汩汩涌出。泉后石壁嵌有题刻石高约64厘米宽约134厘米,上刻着"虎跑泉"三个大字,每个字径约40厘米,为西蜀书法家谭道一的手迹,笔法苍劲,功力深厚。谭道一曾在1929年与于右任 、查丰诒等在海上书画联合会五周年纪念作品展闭幕前日有合影,在其中的第三排,海上书画联合会为近代海上著名书画团体。</h1><h1> 虎跑泉水从虎跑泉池流入又一个大的泉池,四周环以石栏,池中叠置山石,傍以苍松,间以花卉,宛若盆景。游人在此可以稍作休息,观泉观景怡情悦性。虎跑泉水晶莹甘冽,居西湖诸泉之首,虎跑泉水表面张力很大,如用杯子将水放满,再将钱币一个一个地放入杯中,泉水渐渐高出杯面3毫米也不会外溢,会是十分有趣。</h1> <h1>  虎跑泉的泉水源是在虎跑泉池上坡的滴翠崖。滴翠崖,崖色苍翠,岩壁滴沥,崖左下有片水,即是虎跑泉源头,传为唐代性空禅师“见二虎跑地涌泉”之处。这里崖上嵌有马一浮所题的“滴翠崖”题刻石,石高约60厘米宽约110厘米,题刻的字为隶书,每字径约25厘米。崖下有老虎的塑像,旁边还有清乾隆帝题的“虎跑”御碑,所以滴翠崖这一处一直是虎跑的标志性景观。</h1><h1> 滴翠崖的右侧,紧靠着滴翠崖有滴翠轩,苏东坡曾于熙宁六年(1073年)及元祐年间两次来游虎跑,在此依轩品泉,作《病中游祖塔院》等诗,并题额“滴翠轩”。滴翠轩外侧的品泉阁,额为“风冷渊渟”,现在也是茶室,室外有大茶壶沥水造型配以古松,极为雅致。</h1><h1> 滴翠崖的左侧是虎跑碑廊,其中有民国重修虎跑济祖塔院碑、清康熙虎跑泉亭碑记、明天启吴伯兴游虎跑泉诗刻和苏东坡的《病中游祖塔院》诗刻等碑刻。</h1> <h1>  苏东坡的《病中游祖塔院》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一个夏日,病后稍愈,有了游览的兴致,就去游了虎跑并作了《病中游祖塔院》诗:“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h1><h1>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在去虎跑的村路上紫李黄瓜一阵阵芳香,我苏东坡穿戴便服乌纱帽白夏布道袍十分清凉。山野的虎跑寺里闭门休息任他日移松阴转,斜靠枕头睡在风凉的窗下午梦正长。因病得到闲暇有失有得也是不错,安心就是医治一切疾病的良方。僧人不吝惜阶前甘洌的虎跑泉水,借给我葫芦瓢让我随意品尝。</h1><h1> 这首诗写出了苏东坡忙中偷闲,病中取乐的安闲自适心境和开阔的人生心襟。人间万事,得失之间,没有定准,患病是失,安闲是得,不愿舍弃,则不能拥有。有了这种态度,就能坦然对待生活中的种种……。</h1> <h1>  滴翠崖碑廊隔虎跑泉池院子对面是叠翠轩,有柱联:“一带崖悬钟乳滴,千年藤缀石华疏”,是取自乾隆帝的诗《戏题虎跑泉》中:“跑出清泉虎避居,祗园想像得名初。宗风信有能降者,苛政将毋更猛于。一带崖悬钟乳滴,千年藤缀石华疏。色声香味触都静,便试茶瓯亦绪馀。”</h1><h1> 叠翠轩现在是西湖新十景之一的“虎跑梦泉”景碑的碑堂。正中是赵朴初所题的“虎跑梦泉”景碑,四周展示着虎跑景区介绍图文。其前言是:西湖胜景,湖山相依相连,这相依相连的使者,便是山间泓泓清泉、道道溪涧。位于大慈山下的虎跑泉则是西湖众多名泉中的翘楚。它的得名始于佛教传说,它的发辰,与寺庙兴衰休戚相关,它以独特的科学品质和浓郁的人文色彩而久享盛誉,被誉为天下第三泉,与龙井茶并称“西湖双绝”。</h1><h1>其后记是:苍山巍巍,印证了虎跑寺千年的兴衰沉浮,清水悠悠,沉淀着虎跑泉深厚的历史文化。新中国成立后,虎跑几经改造,形成了西湖一处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鲜明特色的江南山林公园,为西湖新十景之一。虎跑公园以其独特的钟灵毓秀,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各个吋期都有领袖考察、参观的足迹。2007年虎跑经整治后更为精彩。</h1> <h1>  从滴翠崖、滴翠轩、碑廊、虎跑泉池到叠翠轩“虎跑梦泉”景碑堂这一片,其实已是虎跑景区上院的西侧了。</h1><h1> 虎跑景区上院的布局由南向北,这里就是上院南起点线了,叠翠轩东侧就是虎跑景区上院中轴线的第一座建筑“浮香澄必居″,而后还有“翠樾堂”、“观音殿″、“观景台"。上院中轴线的东侧有钟楼、撷翠轩,西侧有与钟楼对称的建筑罗汉堂和山泉居。</h1><h1> 罗汉堂原为明洪武年间上院虎跑寺的鼓楼,后屡有毁建,民国初,寺僧模仿石屋洞五百罗汉造像,置像其内,故名罗汉堂。1983年重建并复制了五百罗汉线刻像。与罗汉堂对称的是钟楼,也是创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历代多次重修。清时名商商胡雪岩曾从日本购入大钟赠于寺。</h1> <h1>  虎跑上院有观音殿,见于《西湖新志》卷六:“咸丰辛酉毁,同治二年僧慧性结茅在观音殿故址,同治十一年僧普缘募建观音殿五楹。”之后不知在哪时就毁圯了,但遗址一直保存完好。</h1><h1> 2015观音殿复建,同时在复建基础时掘出了一柱基础,为清末时期柱础形制,柱础有明显的顶、肚、腰、脚之分,上段为重层复莲,束腰为卷草纹样,下段为重层仰莲图案,线条简洁流畅,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h1><h1> 现在观音殿早重修落成,庄严大气,有《虎跑观音殿重建碑记》为王翼奇撰文,骆恒光书丹。观音殿上坡中轴线上是观景台,可俯视虎跑上院及全景区风光。观音殿周围台阶叠石与山林融洽自然,山崖叠石上有取之赵之谦所书的篆书“皆大欢喜”题刻,还有赵朴初题的“佛心”两个大字,并旁边用小字所注“佛心者大慈悲是”题刻。从观音殿有边门可进出,门上有苏东坡题的“同登彼岸”楣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塔公园</h1><h1> 出虎跑景区再走虎跑路,南行约十分钟就到虎跑路南端口,面临之江路和钱江。这虎跑路之江路口左右展开约千米之间,又有不少名胜古迹景观,从东到西有白塔公园、钱江大桥、钱江大桥纪念馆、钱江大桥六十年纪事碑、茅以升纪念像、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杭州解放纪念碑和六和塔公园等。</h1><h1> 白塔公园的白塔始建于千年前的五代吴越末期,是古代为钱江船只导航的地标,是西湖文化遗产的实证,也是京杭大运河注入钱江的标志,是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端点。白塔公园还是百多年前杭城第一条铁路的始发站闸口站所在地。白塔公园就是因有用纯白石材筑成的千年白塔而得其名,</h1><h1> 白塔是以木结构塔的模式,高约15米,共九层,平面呈八边形的楼阁式塔建筑,逐层比例适度,出檐深远,起翘舒缓,整体轮廊秀丽挺拔,具有五代时期建筑风格,成为当时高层建筑的代表作。白塔对于研究我国建筑史和艺术,有着重要参考价值。1988年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白塔的塔基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纹饰,象征着“九山八海”。其上有须弥座,须弥座束腰上刻有佛经。再上分为九层,每层由塔身、塔檐和平座三部分组成。每层塔身上每面转角处都有梭形之倚柱,四面各有壶门,雕铺首、御环、乳钉门,壶门两侧浮雕佛、菩萨像,线条纤柔,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其余四面刻经文,间有菩萨像。</h1><h1> 1930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携妻林徽因曾对白塔做了详细的测绘调查,1937年,梁思成写了《闸口白塔及灵隐寺双石塔》的文章,这是目前发现的对白塔最早的研究论述。</h1><h1> 文章说:“这样的建筑实体,跟宋李诫《营造法式》相互印证……甚至日本唐构相比较……得到白塔所体现之五代南方建筑特征及中国建筑古制……”。“与双塔比较,白塔属于同时代,是没有疑问的;乃至同出一匠师之手,亦大有可能”,推崇其为“晚唐五代至宋初南方以至全国此类石塔的经典之作”,是现存的五代吴越末期仿木构塔建筑中最精美、最真实、最典型的一座。</h1> <h1>  白塔所在地为白塔岭,也因是京杭大运河入钱江口有龙山闸门管制故又称闸口。1906年,杭州江墅铁路开工。这不仅仅是杭州,也是浙江省的第一条铁路。铁路于1907年通车,沿当时杭州的老城墙外,由南而北设闸口、南星、清泰、艮山和拱宸五个站,而南端的起点站——闸口站即位于现白塔公园内。</h1><h1> 而后的百年来这块地就一直与铁路结缘,作为铁路浙赣线杭州闸口站,既是客运小站,也是货运大站而存在发展,特别是钱江上未通铁路时,钱江南北货物都在这里上下接驳至火车和船运通钱江南北,近些年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才停止了闸口这地块的铁路运输功能,建设为公园。</h1><h1> 在铁路闸口这块地的历史上,最令杭州人深深记忆的是当年杭州知青赴黑龙江上山下乡的列车大多是从这里出发的,从1968年12月23日起到1970年10月25日,杭州一共发送了25趟北上黑龙江的知青列车,其中大都是在闸口启程。因此现在白塔公园内也设有“知青纪念馆”。</h1> <h1>  白塔公园于2014年5月1日正式开园,呈长条形,面积有78.4公顷,背围苍翠的凤凰山白塔岭,面临浩浩钱江和钱江大桥,内以全国重点文物“闸口白塔”为核心,是集古老的历史遗迹与蓬勃的自然风光为一体的休闲游览胜地。在这里可以游览白塔、铁路遗存、龙山闸旧址、南宋地经广场等名胜史迹,亦可漫步江堤,眺望钱江潮涌、大桥风姿和六和塔影。</h1><h1> 南宋地经广场在白塔脚下。早在南北朝始,白塔附近就已成为外地由钱江进入杭州的港埠,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有南宋诗为证:“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南宋地经广场上,一组雕塑名为“邂逅”,仿佛古代人风尘仆仆穿越而来,诉说当年繁华。</h1><h1> 在白塔下有白塔陈列室,对白塔的讲述非常生动而完整,另外,室内还陈列了白塔塔刹残件(文物)、白塔的1:10缩小模型,还可以观赏白塔全景三维扫描影片等。</h1> <h1>  白塔下还有白塔诗词墙,展示着白塔古往的诗词文化。有十一幅历代吟咏白塔的诗词名篇镌刻于此,隶书厚重、行书流畅、楷书端庄,漫步驻足其间,品欣白塔历史记忆中的美妙的文学艺术,更能感受这一片钱江白塔的历史风貌。</h1><h1> 公园内闸口火车站的堆场也得到保存,标志建筑就是货物的吊车“龙门吊″,是堆场里吊运货物所用。如今,其中一座龙门吊换上了蓝灰色的新装,改造成了登高望景的好去处。沿着台阶爬到最高处,西面能远眺雄伟的钱江一桥、六和塔,东面可以眺望白塔。钢铁龙门吊上还加装了一个箱体,这里是一座相当酷的江景咖啡厅。</h1><h1> 在白塔公园内,铁轨变成可以散步的游步道,很多怀旧的婚纱摄影也在这里取景。而且在白塔公园内,还有两列火车,一列是公园内陈列的还原闸口站风貌的蒸汽机车(火车头),另一列是观光绿皮火车,可以买票乘坐,目前票价10元/人,分上午场和下午场。火车从西面月台往东开,纵贯整个公园,行驶到白塔为止,游客在园内乘一次来回大约20分钟。</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江大桥和茅以升先生</h1><h1> 在白塔公园和六和塔公园之间的钱江上,有座著名的钱江大桥又名钱江一桥。这是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也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跨江大桥。是横贯钱江南北,连接沪杭铁路、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必经要道。</h1><h1> 这座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的大桥,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而且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在建桥中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后来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江大桥建设的洗礼。</h1><h1> 钱江大桥全长1453米,宽9.1米,高7.1米。分引桥和正桥两部分,正桥16孔有15座桥墩。桥面上层为双向两车道公路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下层为单线轨道铁路,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1932年,铁路沪杭线和浙赣线以及公路的运输都因钱江一水之隔,无法贯通,钱江南北两岸客货往来只有靠轮渡,及为不便。</h1><h1> 为此,浙江省政府于1932年8月决定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任主任委员,组织考察研究拟定江上建桥方案。最终,茅以升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获得政府采纳,项目总投资510万银元,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要少投资约200万银元。</h1><h1> 而后,1934年8月8日钱江大桥开工,然而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并对华北乃至整个中国虎视眈眈,妄图亡我中华。茅以升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忧患想尽快建好钱江大桥为抗日战争尽到自己的努力。钱江大桥建造中,正桥桥墩均是钢筋混凝土空心桥墩,这在当时由于钱江水流急又每天有二次潮湧,而且江底流沙层大半深达三四十米才到基岩,所以建造难度很大。茅以升按科学原理创新建造方法,其中就有以自创的气压沉箱法建造成了桥墩基础。</h1> <h1>  “沉箱法”桥墩基础,自北起第1至第6号墩墩底所在的基岩基本在江底下泥沙层较浅处,可以直接建在基岩上。但第7至第15号墩这9个桥墩位置,由于江底有30~40米的泥沙层才到基岩,所以就采用了泥沙层打木桩到基岩,木桩上再建钢筋混凝土空心桥墩的办法。于是在各桥墩的位置都打入27-30米长的木桩,木桩每墩160根,共打入1440根木桩,均深达岩层。</h1><h1> 然后采用创立的“沉箱法”:就是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长18米,宽11米,高6米,重达600多吨的混凝土沉箱,箱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用10吨重的铁锚四周固定位置,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然后人在箱里挖沙施工,使沉箱深入到冲刷线以下3~4米,逐步套在160根木桩上与木桩结为一体形成桥墩基础,然后在沉箱上再筑桥墩。</h1><h1> 最终建成的大桥桥墩,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建筑体:每个桥墩底部是160根约30米长打入江底到基岩的木桩,木桩上套着沉箱,沉箱上才是桥墩,桥墩顶部离江面10多米高,真是一项伟大的建桥创造。</h1> <h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而钱江大桥正在紧张的桥墩施工之中。茅以升寝食难安,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终于,他作出了惊人的决定:他在第十四号桥墩做了一个方形的空洞。对于这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h1><h1> 数日之后,淞沪抗战爆发,两个月的战争异常激烈。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到杭州上空,钱江大桥的施工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1937年9月26日和11月17日铁路桥、公路桥先后建成通车。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阻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抗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也危在旦夕。</h1><h1> 茅以升感到他已无力把握这座大桥的命运。果不其然,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那个桥墩上留下的长方型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当晚,爆炸引线从最难修复的桥墩上预留的方形大洞和五孔钢梁埋放炸药的引爆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茅以升以极悲愤的心情一直陪伴着历经艰险建造起来的大桥,直到亲眼看到最后一根引线接好。</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此照片引自网络)</p><h1> 钱江大桥从这以后,每天过桥的人都是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掣而过,如此情形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真是空前的了。</h1><h1> 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接到密令,对钱江大桥实施爆破,只留下残存的桥墩。据史料载:浙赣线从钱江大桥贯通到日军侵占杭州前我们主动炸断钱江大桥的四个月间, 共运输兵员320多万人次, 战马2.8万匹, 军粮、 枪支弹药等20多万吨; 还有数以百万计的难民也通过铁路撤退至后方,钱江大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h1><h1> 可随着一声巨响,钱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毁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钱江大桥,最终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透过苍茫暮色,茅以升凝视着由他一手炸毁的大桥残影,看着江北岸愈来愈亮的火光,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获重修,立此誓言,以待将来。”的誓言。并赋诗一首:“徒地风云突变色,挥泪炸桥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此诗流露出茅以升被迫炸桥的无奈,以及今后复建的决心。</h1> <h1>  钱江大桥在随后的战乱中历经劫难而重生:</h1><h1>1944年10月,侵华日军修通铁路桥(公路桥未修复)。</h1><h1>1947年3月,抗战胜利后的钱江大桥临时通车。</h1><h1>1948年5月,在茅以升的主持下,钱江大桥修复。</h1><h1>1949年5月3日,钱江大桥被往南撤退的国民党工兵部队炸毁了铁路桥的部分铁轨,但由于中共地下党的保护,桥梁的其他部分没有损坏。</h1><h1>1950年4月,钱江大桥临时修复。</h1><h1>1953年9月,钱江大桥六号墩修复,从此大桥全面修复完工。</h1><h1>1954年3月,钱江大桥恢复使用。</h1><h1>2000年,钱江大桥更换了公路桥的桥面板。</h1><h1>2006年,钱江大桥铁路桥面进行维护,并被列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2015年8月,钱江大桥进行大修,主要修复正桥共有16孔的其中两孔。</h1><h1> 高速高铁时代的今天,钱江杭州段已有十座大桥和二条过江隧道,而历经八十多年风霜的钱江大桥现在主要通行沪昆和萧甬方向普速列车,每天约有30对客车往来,如今雄姿还在依然发挥着重大作用,真是值得敬佩的英雄大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江大桥纪念馆</h1><h1> 钱江大桥纪念馆位于钱江大桥西北侧山坡上,于1999年12月开馆,共分为三个展厅,包括“建桥序曲”、“攻克难关”、“历经沧桑”、“养桥护桥”、“卓越成就”、“茅以升生平”六个篇章。纪念馆收藏有建桥、修桥等实物70多件,以及茅以升手稿、著作和使用过的办公生活用品40余件,讲述了大桥的故事和传颂着大桥精神。</h1><h1> 在纪念馆山坡下草坪上还有茅以升先生的纪念像和钱江大桥纪事碑。</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h1><h1> 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1968年10月建成开馆,1983年4月增名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与钱江大桥纪念馆为邻,陈列主馆面积800平方米,馆外广场1000平方米。广场上有9米高的蔡永祥烈士塑像,背景墙上是书法家李文采书写的毛主席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h1><h1> 现馆内展陈着近一个世纪以来,杭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历史,及李成虎、张秋人、刘别生、蔡永祥等近百位革命烈士事迹。另有分馆展陈杭州市见义勇为烈士和先进人物事迹。</h1> <h1>  蔡永祥,(1948-1966年),安徽肥东人,浙江省军区三支队三连战士。蔡永祥自小努力学习。入伍后,立志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以董存瑞、雷锋为榜样,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1966年为保护钱塘江过桥列车安全而壮烈牺牲。</h1><h1> 1966年10月10日凌晨2点43分,由南昌开往北京的764次旅客列车风驰电掣向钱江大桥驶来。在大桥南岸执勤的蔡永祥借着列车灯光,突然发现距桥头40多米的铁轨道上,横放着一根大木头!司机虽然采取了紧急制动,但巨大的惯性使列车仍然轰隆隆地向前冲来。在雪亮的车灯下,司机看到一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向列车跑过来,他似乎对自己的安危毫无察觉,20米、10米、5米……在危及旅客生命和大桥安全的千钧一发之际,蔡永祥奋力抱起大木…...</h1><h1> 列车脱险了,旅客安全了,年仅18岁的蔡永祥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表彰他的英雄业绩,南京部队党委追认蔡永祥同志为中共正式党员,并追记一等功,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并在钱江大桥北岸建立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1983年4月增名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其感人事迹轰动全国,成为亿万人民学习的又一楷模。</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解放纪念碑 </h1><h1> 杭州解放纪念碑也位于钱江大桥北堍,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挥师南下时,国民党密谋决定“在解放军逼进杭州之前,炸毁钱江大桥”,以图阻止解放军南进。为粉碎这一阴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第21军作为先头部队,分两路昼夜急行军,直插杭州,于5月2日,抵达杭州西北面重镇余杭县城。随后,即兵分两路,一路沿杭徽公路直扑市区,另一路沿杭富公路抢占钱江大桥。</h1><h1> 解放杭州的战斗在5月3日拂晓时分打响,第21军相继攻占了钱江大桥、玉皇山、城站火车站和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等要地。短短2个多小时的战斗,解放军就击退了钱江大桥的守城官兵,下午3时就占领了杭州市,进入杭州城的解放军部队受到了居民的夹道欢迎。</h1><h1> 与此同时,担负郎广战役任务的第23军,在郎溪、广德、长兴地区歼灭准备退守杭州的国民党军队后,于5月3日黄昏进入杭州市,尔后担负警备杭州、维护地方治安的重任,杭州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h1> <h1>  53年后的2002年5月3日,一座巍峨的丰碑挺立在钱江畔——杭州解放纪念碑正式落成了。纪念碑高约18米、宽约22米,通体由赭红色仿花岗岩混凝土浇筑而成,为中国美院教授、著名雕塑家潘锡柔设计。纪念碑广场占地28.6亩,周边绿地以香樟、雪松、桂花等常绿树种为主,整体风格庄严、雄伟、肃穆,与钱江大桥、六和塔等周围建筑环境、绿地组成一个具有永久和独特意义的开放式公园。</h1><h1> “杭州解放纪念碑"为张爱萍所题,纪念碑文如下:</h1><h1> “一九四九年四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发起京沪杭战役,第三野战军笫七兵团所属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军快速向杭州挺进。在中共杭州地下组织,地方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第二十一军于五月三曰下午解放杭州。第二十三军也于同日黃昏进入杭州,担任杭州的警备任务。从此,杭州回到了人民的怀抱。</h1><h1> 杭州的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无数革命先烈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光輝业绩和献身精神永远铭刻在杭州人民的心中。</h1><h1> 为杭州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和塔公园</h1><h1> 六和塔位于虎跑路之江路口西侧,钱江边的月轮山上,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是吴越国王钱弘淑为镇钱江潮而建,同时还建造了塔院,六和塔还具有导航作用。</h1><h1>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6年),高僧智昙历时十年重修了六和塔,现存塔身即为南宋遗物。现存塔刹为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遗物。外部檐廓木结构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杭人朱智出资重修。</h1><h1> 六和塔高59.89米,为套筒式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内部砖石结构分七层,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能上塔各层至顶七层。塔外部木结构为8面13层,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共挂有104只铁风铃。塔的每层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从远处看来,六和塔层次分明雄姿巍峨。</h1><h1> 六和塔公园内还辟有牡丹花圃,每年牡丹花开吋节,这里国色天香的牡丹花背衬着千年古塔和塔院红墙更有无限古韵,与花港观鱼公园内的牡丹各领雅致风情。</h1> <h1>  从之江路里侧拾级几分钟就到六和塔景区月轮山坡上,只见六和塔拔地参天般矗立在眼前。左手面过去就到了六和塔主轴线景观前,这里前后依次有石牌楼、六和塔、六和泉、六和碑亭、六和典故等景观。主轴线景观左侧是开化寺遗址,现有开化寺遗址遗迹展示和茶室。主轴线景观右侧还有六和钟声的钟亭和立有“六和闻涛"景观碑的秀江亭。</h1><h1> 开化寺是与六和塔同期建造的塔院,宋高宋(976~997年在位)赐号“开化寺”。南宋规模扩大,有屋宇百间,形成一塔一寺的格局。后塔院屡经毁建,到民国后期寺宇败落。2008年对开化寺遗址进行局部考古发掘,发现长约7.5米,宽1.4朱的砖砌铺地,以方砖平铺,牙子砖包边后平铺香糕砖,铺地断面略点弧形,为南宋时期塔院室外建筑遗存。</h1><h1> 六和钟声亭,亭内悬挂着仿明代款式铸造的铜钟,高2.25米,重2.3吨。六和塔自古就有使用黄钟大吕驱逐潮神,以期江涛平静、国泰民安之说,故六和钟声亦是祈祷平安福康之意。</h1> <h1>  主轴线景观的第一景观是围墙间四柱三门石牌楼,石牌楼为清代所建,额为清乾隆帝所题现为刘海粟所书的“净宇江天”四字,进入牌楼就临六和塔正面,六和塔一层正面塔门上橫匾为“六和塔"三个大字,两边柱联为当代书法家张海所书:“一塔耸江天越水潮奔初月上,六和存佛地吴山木落大桥橫”。</h1><h1> 从六和塔门进入塔内,拾级而上可登临各层,现在塔内八面窗上挂有当年清乾隆帝为六和塔每层所题的四字匾额,分别名曰: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现在所挂的匾额已不是乾隆帝手笔,而是当代众位书法家所书墨宝。</h1><h1> 塔中的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奇争妍的石榴、荷花、宝相,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奔腾跳跃的狮子、麒麟,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等。这些砖雕,与宋代成书的《营造法式》所载十分吻合,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h1> <h1>  塔内还保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如:宋观音经碑,在六和塔壁间,计4列,133行,小楷,董仲永书。碑上还刻有李伯时绘的观音大士小像,旁有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题跋。</h1><h1> 在一层北面有明真武像碑,高154厘米,宽75厘米,碑上线刻真武像及题跋。在一层内墙还嵌有四十二章经刻石,由42位职官手书,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僧智昙立石。六和塔尚书省牒碑,高250厘米,宽120厘米,碑刻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和乾道元年(1165年)尚书省牒文。</h1><h1> 还有嵌于二、三层踏道墙面的宋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刻石,高160厘米,宽80厘米,经文分32段,后跋语6行,隶书,此经失去一石,故无纪年,但题跋中有六和塔主僧智昙请人写经,大约也是南宋时所刻。</h1><h1> 塔上的每一层都有壶门通外廊,均可依窗栏远眺,那壮观的大桥,苍郁的群山, 还有那塔檐角的铁风铃,使人从当今仿佛穿越千年,赏心悦目而又令人神往,真是不废江河万古流,人生易老塔不老,塔自在山头。</h1> <h1>  在六和塔后有六和泉。泉池靠石壁青石筑砌,呈半月型,似与六和塔所在的月轮山之“月”字相互呼应。若在六和塔后望六和泉正如苏东坡的诗句:“门前江水去掀天,寺后清池碧玉环。”的意境。苏东坡的原诗是《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羡君超然鸾鹤姿,江湖欲下还飞去。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门前江水去掀天,寺后清池碧玉环。君如大江日千里,我如此水千山底。”</h1><h1> 六和泉水与“天下第三泉”虎跑泉同出一源,终年不绝,水质优良,甘冽异常。六和塔附近泉水资源丰富,自宋代以来就有喷月泉、持正泉等,六和泉的位置就是原喷月泉的旧址。</h1><h1> 沿六和塔后石阶上去的平台上有六和碑亭,碑亭座落在二层高台之上,重檐四角,大气庄重,亭中高高耸立着清乾隆帝手书御碑。御碑通高4.35米,宽1.5米,碑下设须弥座,碑额刻有“乾隆御碑”四字,两侧线刻双龙戏珠纹样,整座御碑字迹清晰,内容完整。</h1> <h1>  六和碑亭的御碑正面碑文刻的乾隆“登开化寺六和塔记”,行书共13行,每字6厘米见方,清乾隆十六年(1751)书。碑文记载了六和塔千百年来的兴衰史及乾隆游历钱塘美景时的感慨之情,碑阴和两侧刻乾隆题六和塔诗。御碑原碑亭早毁,现在的碑亭是在原址的基础上于1997年5月重建。</h1><h1> 在六和碑亭西侧,有智昙大师塑像。智昙为六和塔开化寺主持。南宋时靠化缘募资,历经十年,终于重建成六和塔,现在六和塔身就是这次重建的遗存古迹。从六和碑亭这一层山坡平台继续上行,还有六和典故景观。由人物雕塑形象展示了“钱王射潮”、“六和镇江”、“鲁达圆寂”、“武松出家”等与六和塔相关的故事。</h1><h1> “钱王射潮”说的是:古时钱江潮水凶猛,给人们带来灾害,唐末五代吴越王钱镠治理杭州,对修建中的钱江海堤屡被潮水冲塌非常苦闷。侍从说,这是江中有潮神作怪。适逢八月十八(据传为潮神生日),钱王带万名弓箭手蓄势以待,当潮神出现时,钱王发出“放箭”命令,霎时万箭齐发,潮神落荒而逃,潮水退去,海堤才得以造成。</h1> <h1>  “鲁达圆寂”和“武松出家”典故,说的是宋江率梁山好汉平方腊后,鲁智深和武松在六和塔六和寺内疗伤。鲁智深夜半听到了钱江上潮声雷响,以为是战鼓声,便起身准备迎战。后经僧人解释,方知这是潮信。他顿悟以前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便在六和塔边圆寂坐化了。鲁智深圆寂后,武松亦在六和寺中出家,后至八十善终。</h1><h1> 在六和塔的东侧还有一座八柱单檐攒尖顶亭,额为秀江亭,亭有联为:“塔影卧晴云满眼苍松闲作浪,涛声来海峤一鞭白马远扬尘”。亭内立有2007年被评为西湖三十景之一的“六和听涛”名胜景碑。钱江潮如万马奔腾天下闻名,但在六和塔上听涛则比观潮更需专一用心,更易启发遐思,体味万千意象,“六和听涛”之景就因此而得名。六和塔是杭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古迹之一,这里既可欣赏古塔的雄姿,又能领略钱江的风光,正如诗云:“孤塔凌霄汉,天风面面来。江光秋练净,岚色晓屏开。”</h1><h1> 虎跑路这一片的景观从石屋洞到虎跑到六和塔真是各有各的风光,各有各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h1><h1> 西湖忆卷八:虎跑路这片的景观,到此与各位道声再见了!</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