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当时并没有想到建立新学科,而是为避开美国特务的追踪和迫害。那时我还年轻,虽然痛苦,精力还很充沛,我不能消沉。我必须积累知识,随时准备返回祖国,为建设新中国尽力。</h3><h3> ——钱学森</h3><h3><br></h3> <h3> 在市委市政府帮助下,胡校长带领卢志鹏副校长和我来到了“钱学森班”联盟校海南中学、文昌发射基地以及航天科普馆…一处处的身临其境,深刻感受钱老的精神。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在钱老身上我看到了,艰难困苦面前,与其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我们今天所处环境虽不及当时恶劣,但是作为一名普通而平凡的教育工作者能做什么?确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想我要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身旁的人。</h3><h3><br></h3><h3></h3> <h3> 首先,传承。我们要思考为什么要设立“钱学森班”?学校到底要传承什么?世界上有两种矿藏,一种是物质矿藏,是可以穷尽的;另一种是精神矿藏,是无穷无尽的。精神的宝藏是无价的,要一代代薪火相传,且愈久远而愈珍贵,愈久远而愈光辉。当前我们要把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奉为圭臬,传递正能量,高唱正气歌,凝聚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信仰力量。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钱学森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堪称为党和国家事业努力奋斗、建功立业的典范,他就是“中国的脊梁”。共青城市中学全体师生应向先贤学习、向大师鞠躬,尤其是钱班的孩子须树立起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许党报国,用一以贯之的崇高信仰,用一脉相承的坚定信念,执如椽大笔,在鲜红的国旗上写上不渝忠贞,在祖国大地上写下炽热情怀。同时我们更为重要的事情是急需积极探索杰出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思路,为共青城市能够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探索一条可行之路。所以,“钱学森班”的育人定位应是将钱学森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航天精神与崇尚科学、艰苦奋斗、开拓奋进、坚韧不拔的共青精神有机融合,确立“做什么人,为什么学”的育人目标。</h3><h3><br></h3> <h3> 第二,钱学森精神与共青精神到底能够如何完美的融合?首先,要让钱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渗透着共青精神和钱学森精神。如何将钱班分区规划,统筹协调,让每一块空地、每一座雕塑、每一个模型、每一面墙壁、每一块黑板报、每一条走廊都成为展示钱学森等老一代科学家和群体航天人求学报国、科技兴邦和共青垦荒动人故事的阵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创意设施建设,在整个班级中营造出一种“崇尚科学、艰苦奋斗”、有文化、有情怀、有名人事迹的育人氛围,使“做最有情怀的五会学生”的办学育人理念润物无声,遍及钱班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在钱班设立漂流书角,每天阅读《钱学森精神读本》并在语文课分享读书心得。下学期初观看电影《钱学森》做好高中学前教育和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明年2月在共青精神体验园开展“中国梦、航天情”共青精神践行活动,3月争取前往文昌航天发射基地开展“中国梦、航天情”钱学森精神践行活动。</h3><h3> 第三,创新。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个性化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科技人才,是当今教育的极大命题。传统标准化、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已无法满足个体对个性、灵活、终身教育的需要,教育作为传播知识的事业,需要适时调整。最有价值的教学是搭建信息网络和学习生态,让学习者跟有价值的信息源建立广泛的连接。所以我校将通过航天卫星技术搭建起钱班学生与前沿科技专家的对话平台,以实践创新来激活和推动创新活动课程。聘请中国科学院、航天部、北航等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以及海淀实验中学原校长王庚民和“钱学森班”联盟李秘书长等教育和课程专家组成课程委员会,具体指导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工作。钱班强调科技特色,以基础机器人制作为载体,VR航天课程为抓手,合理调配校内创客空间、各学科及专业实验室,以及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和平台,切实提高科技创新教育的水平和层次。</h3><h3> 第四,提升。我相信只要我们能用共青精神和钱学森“大成智慧”的教育思想统领学科课程和教学改革,系统构建培养和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学科课程系统,一定可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h3><h3> 今后,共青城市中学将以航天VR课程、创客空间课程、电子百拼课程、机器人基础课程、阅读与演讲课程为突破口,走“传承,融合,创新,提升”之路,即在传承共青精神的基础之上,融合钱学森“大成智慧”的文化精髓,创新钱班的课程体系、思路和方法,提升钱班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h3><h3> 敬请期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