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情结

罗世信

<h3>  我的祖居之地,是一个古建筑群,其结构,我有一美篇文章《风水宝地》做过介绍。</h3><h3>上世继八十年代前,还保留着原貌。八十年代后,一些住户逐渐改成近代风格的土木结构,现在,所有建筑又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砖房,古屋已不复存在。</h3> <h3>  小时候,我家里很穷,加上阶级成份是富农,境况可想而知。我所知道的古屋,墙面与地面都是黑色的,楼面上布满了黑色灰尘,手一印上去,就像戴上一个黑色手套。老式家具倒是有一些,因年代久远,颜色己成老黑色,漆水倒未脱落。唯一看到的是母亲的嫁妆呈枣红色。</h3> <h3><font color="#167efb"><b> </b></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古屋是危房</b></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b></h3><h3><b style=""><font color="#808080"> 时代变迁,加上古屋地势低洼,到处是阴沟,天心(做透亮加排水用的空间),经常赌塞,排水不畅。</font></b></h3><h3><b style=""><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b style=""><font color="#808080">碰上连续大雨,就成水灾,外面一片汪洋,水从外围防护圳往建筑内渗透,住房经常进水。我和父母亲就拿家里的锅,盆,桶去接屋面上漏下来的水,用薄膜包好被子,用勺子将室内的水往外面浇回去。</font></b></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b></h3><h3><b style=""><font color="#808080">一碰到电闪雷鸣,我和妹妹就害怕房屋倒塌。因为墙面已裂开了一,二公分的缝隙。</font></b></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b></h3><h3><b style=""><font color="#808080">母亲经常告诫我,晚上睡觉要机灵点,若遇水库泄洪,一定要带着妹妹先往高处逃生,不要惦记他们和家里的东西,要学会坚强。</font></b></h3><h3><br></h3><h3>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我生活了二十年之久。我多幺希望有一个遮风僻雨的新房,土木结构就知足了。</h3><h3>可家陡四壁,加上是富农成份的家庭,只好晚上放在梦里想。</h3> <h3>由干改建住房是必原的趋势,生产队群众大会曾决定在高一点的地方划出一块良田用于群众建房,将原先的古屋改做菜土或良田,新建房者按顺序,成行成线的建筑,再少地者往山上闲地建。</h3><h3>本来这个决定是切实可行的,保证了村庄的整齐划一,给环保,交通带来许多好处,也为现在新农村的布局打下了基础,可惜这个蓝图妖折了。</h3><h3><br></h3><h3>后来,因为一些农户钻了《土地法》的空子,造成乱建,其中还发生了七户农户同时在良田上建房的情况,后经公社阻止。</h3><h3><br></h3><h3> </h3> <h3><font color="#167efb"><b> 申请建房证之路</b></font></h3> <h3>  一九八一年,我十六岁高中毕业,复读无门,只好外出学木工谋生。同父亲一起在外面拼命干活。几年后,终于有了几百圆存款(当时工值三角钱一天〉于是拆掉古屋,建了几间近代农村土木结构的新房。‘</h3><h3><br></h3><h3> 由于古村落没有合理,统一的规划,各自为之,地势高一点的地方系良田,正策不允许建。只好原址改建,坐西朝东,大阳从外面照进屋里,直达床上,热天是最难受的日子。外围连一个晒谷的地方也没有,苦不堪言。</h3><h3><br></h3><h3>到了九十年代,有部分村民开始将土木结构的房屋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日子一长,越来越多的人要改建,我家也一样。</h3> <h3>  土地法规定,村民申请宅基地,必须遵照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在空闲地建房。先由建房户申请,村组村民签字同意,再村上审查后,报乡或镇政府批准。占耕地建房者要报县级政府批准,并由国土部门实地放样,监都执行。</h3><h3><br></h3><h3> 于是一些农户利用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便利,到大多数户主家签字,大家碍于情面,基本上都会签字,除非影响到自身利益,反正土地是集体的,以免得罪人。至于到了乡上或县里,其本上照批不误,因为下面手续齐全。</h3><h3><br></h3><h3> 有了带头的,你在耕地上建房,我也建得,后来一发不可收拾。</h3><h3><br></h3><h3> 利用这种方法,加上主管土地的部门,人事经常变动,东一栋,西一栋的陆续建起来了,土地法再严,成功不朽,这就是根本原因。</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b> 如今,有一户两栋的,间距不足十米,因无人居住,只好卖掉一栋,自身的一栋也经年闲置,因为种种原因,去了外面。</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再有甚者,原来建在耕地上的房子又不要了,又易址改建</b></font></h3> <h3>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当然也有普通人的想法,曾多次找政府申请在古屋不远的耕地上建房,可得到的答复是不准建。</h3><h3><br></h3><h3> 为此,为申请建房证,身心俱碎,未拿到易址建房的许可证。后来担心土木结构的房屋倒塌,只好在镇上规划区卖了五十六平方的地建了一间栖身。</h3><h3><br></h3><h3> 我心有不甘,组上要修路,需占用我的田土,我都无私地拿出来,不求补尝。甚者,因国土所的乱批,使我的优质良田无法耕作,得不偿失,菜地出行道路都被阻断,且诉说无门。</h3><h3><br></h3> <h3>  我心有不甘,为什么我就拿不到许可证,我做人大失败了。</h3><h3><br></h3><h3> 为什么有的可以建二栋?为什么有的可先建后报批?为什么有的可几易其址?也许我大相信那个土地法了,或许我是一根筋,不知变通,不会行贿,可是,我有我的原则。</h3><h3><br></h3><h3> 现在,老家的土木结构的房屋已然倒塌二间,幸好未伤人。镇上地面五十六平方的房屋又不够住,田土山水都在老村,又没正式工作。</h3><h3><br></h3><h3> 好想在老家安个家,因为我已五十四了,儿女们在长沙工作,高堂需我来侍奉,已无力在老家建房了。</h3><h3><br></h3><h3> 故土难离,好想在老家安个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