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城往事——韩家堐

新华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潍县城东关大街(解放后改为叶挺街,现为东风东街)西段路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名叫王母阁街。此街在南下河与安丘巷之间,北与东西走向的东关大街相接,南与东西走向的南沟街(后改为南大街)相连。此街后来改名为中兴街。现在在奎文区世纪泰华处。</h1><h1> 王母阁街北首正对着是叶挺街路北的鲁东酱园,鲁东酱园坐北朝南,东西五间高台大屋,东西各有一个门口,拾级而上进入屋内,一溜水泥柜台贴着洁白的瓷瓦,柜台上整齐的摆放着许多白地青花的矮瓷盆,每个都放满了各种各样的咸菜,有咸辣疙瘩、咸萝卜、五香辣疙瘩皮、咸辣椒、咸香椿芽、酱黄瓜、水晶地环、翡翠地环、甜面酱等和各种什锦小咸菜,不下二三十种,有的上面盖着用蚊帐布和铁丝作的纱罩。柜台中间有一缺口,按有一扇与柜台平齐的木门,以防闲人进入。柜台里面摆放着几个大缸,盛着各种酱油醋。那年月能经常买咸菜的都是富足人家,一般家庭是消费不起的,只吃家里自己腌的咸菜。小时候只有打酱油醋时才到鲁东酱园,每次去即使不买咸菜,也要各样看一看,闻一闻,以缓解垂涎欲滴的欲望。</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紧挨着鲁东酱园有一临街房,是潍坊著名画家韩子芬老师经营的《子芬画像社》。韩子芬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自小资质聪颖,犹喜绘画,十几岁就拜在潍县城琴棋书画四大才子之一、著名画家徐培基先生名下。经过几年的临池不缀,画技日臻成熟,于1957年21岁时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在潍县城名噪一时的碳素画像社——《子芬画像社》。1959年底叶挺街拓宽,临街画社被拆除,便搬进了胡同内的小院,由父亲韩惠林协助他在画社内接待前来求画像的客人并画像。其胡同口两边及胡同内悬挂着他的杰作,有《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古兰丹姆”、有《阿诗玛》剧照、有喜剧大师殷秀勤和韩兰根的肖像等,都描绘的栩栩如生,特别是他夸张的描绘两位喜剧大师一胖一瘦,诙谐幽默的笑容表情,面相神韵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形象逼真。60多年过去了,至今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印象深刻。不到十年的时间他画了两千多幅碳素人物画像,给老潍县城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忆和深刻的印象。在画像的同时,他还学习钻研摄影技术,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964年他被分配到潍坊人民照相馆工作,从此更是得心应手,技艺大增,创作了多幅精湛的作品,上世纪70年代被山东省商业厅评为特级摄影师,这也是潍坊市首批特级摄影师。韩子芬先生退休后,仍钟爱人物画像和摄影,并把碳素画像和中国彩墨画结合运用,为潍坊市众多知名人士和老寿星留下了精美的彩墨肖像。其中有郭味蕖、于希宁、陈寿荣、张玉峰、张镜远、陈衍绪等等。现在虽然已80多岁,但还是笔耕不辍,锐意进取,多次获得全国老年书画展一等奖和特等奖等。现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老年书画家协会理事、潍坊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潍坊市摄影家协会顾问、潍坊市工艺美术家协会顾问等。</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弟韩子明和三弟韩子富在兄长的影响和熏陶下,先后对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自小就爱好学习绘画技艺,逐渐走上了专业书画之路,并成为了潍坊市画坛有影响的画家。二人各有所长,韩子明主攻油画和钢笔画等,卓有成就。韩子富涉猎广泛,对书画、摄影、摄像等都颇有研究和建树。他曾经担任潍坊市电视台副台长、高级编辑、潍坊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潍坊市拔尖人才等。退休后更加勤奋,怀着对家乡山水的无限热爱,不顾舟车劳顿,走遍潍坊山山水水,实地考察写生,用画笔创作出一幅幅描绘家乡潍坊东镇沂山的巨幅画卷。把沂山雄险峻奇、山峦重叠、齐伟高深的自然风光跃然纸上,让人心神震撼,过目不忘。现在还兼任潍坊市书画艺术对外交流协会副主席,为潍坊市对外开放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h1><h1> 韩氏三兄弟在绘画艺术上各有千秋,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被誉为潍坊画坛韩氏三杰,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画界佳话。</h1> <h3>韩子芬画的父亲肖像(↑)</h3> <h3>韩氏三兄弟韩子芬(中)韩子明(左)韩子富(右)(↑)</h3> <h3>韩子芬工笔画(↑)</h3> <h3>韩子明钢笔画——太行山(↑)</h3> <h3>韩子富山水画——东镇沂山(上)</h3> <h3><br></h3><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母阁街全长400米左右,宽八米左右。王母阁街北首路东第一条宽胡同是在东关大街开门的百货商店和潍坊中医院的后门,此胡同内当时还是财政局、税务局、中医院的职工宿舍,原潍县京剧团郎丰华团长曾在此居住。从北向南,路东边依次与王母阁街相接的是石家巷、吕家槐树底、豆腐巷至南沟街,路西边北首的高大楼房原来是潍县金融交易所,后来改为潍坊中医院的住院病房。再向南有一条小胡同与路东的宽胡同斜对面,里面曾经居住着山东省著名的吕剧表演艺术家原山东省吕剧院郎咸芬院长的祖父,是当时著名的老中医大夫,每天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王母阁街路西只有王母阁巷通到南下河街,此巷在石家巷南边不远,东段窄,西段宽,因与南下河街交接处建有东关八阁之一的《王母阁》而得其名。此巷口南路西是深受学生爱戴尊敬的南大街小学马老师的住处,她家斜对面路东居住着凤凰庄小学第一任教务处主任兼教算数的王少斌老师,以及教语文的陈焕彩老师。原潍坊京剧团著名花脸演员明毓璋老师在王母阁街南端路西居住(与豆腐巷斜对面)。</h1><h1> 原先王母阁街分为南北两段,以豆腐巷为界,向北至东关大街为王母阁街,因北段路西建有东关八阁之一,供奉王母娘娘的《王母阁》而得名。豆腐巷向南至南沟街为韩家堐(潍县城读音——韩gayai),因此段南首与南沟街交接处落差较大形成了堐头,并且居住的大部分为韩氏家族而得名。当年东关有五大家族“韩谭杜李王”,韩家堐的韩家就是东关第一大家族。韩家是明朝洪武年间大迁民时,从云南省大理府乌撒卫迁来兄弟两人,其德成祖福居东关韩家堐,道成祖福居城东上虞河村,据说同时迁来的还有文成祖和广成祖,至今不知福荫何处。(敬请有知情者与作者联系)。</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韩家堐南首与南沟街交接处跨街建有一座东关八阁之一的《白衣阁》,供奉观音菩萨。后来重修改名为《凌云阁》。大殿为四柱三间,黑瓦灰墙,大殿内正中供奉身着白衣的观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眉善目,端坐在白色莲台之上,墙上绘有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的壁画。大殿东南角建有“魁星楼”,高两丈有余,上为四角翘檐凉亭,下为钟楼。整个建筑古朴大方,庄严灵秀。是当年东关商贸文化集散之地。此处向西不远就是奎文门。</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韩家堐北首路东建有东关韩氏祠堂,院门向西开,进入院内,祠堂坐北朝南,后墙坐落在豆腐巷路南。韩氏祠堂高大巍峨,青砖黛瓦,翘脊飞檐,上塑有各种神兽。是东关韩氏家族祭祀先祖的地方。文革时期上面的脊兽全部砸掉捣碎了,只留下光秃秃的房脊。祠堂对面路西有一座七八层青石条台阶的高大门楼(解放后为中兴街67号),进入门楼北边第一个院落是一栋精致的明清古建筑,是东关韩氏九世祖韩典的官宅。大门左右两边一边一座石鼓,宽阔的黑漆大门分别写有“八代文章从古振”“四支芍药到今开”,进入院内是方砖铺路,有太湖石矗立其间,还栽有几株牡丹花。官宅坐北朝南,青砖黛瓦,四柱三间,探出的檐厦有近两米。韩典字廷玉,是康熙年间武进士,官至从三品游击,号称“怀远将军”,在平定苗民叛乱中战功卓著,受到康熙皇帝颁发圣旨嘉奖。留给后人有两套当年作战时的战袍和盔甲以及康熙皇帝的圣旨。从此后至清朝末年,文官经过此地要下轿,武官经过此地要下马。由于韩典将军官宅的所在,后来人们习惯把韩家堐也称作“官宅”,往往一提起“官宅”,老一辈人就知道是韩家堐这个地方。祖居韩家堐的还有韩氏十一世祖韩梦周,字公复,号理堂,清朝乾隆年间进士,官至来安县知县,执政清正廉洁,不畏权势,严于执法,兴修水利,昌导农桑,颇有政声,深得民众拥戴,被誉为“韩来安”。致仕回潍后受邀在程符山麓台书院讲学27年,著书立说,留存颇丰,与其姑表兄弟昌乐闫循观并称为“山左二巨儒”,是大贤大儒之人。韩梦周在未中进士前曾经得到潍县县令郑板桥赏识资助,并赠书“重瞻山斗”,此书制作为木匾,悬挂于东关韩氏祠堂内,后遗失于日伪期间。文革前其后人在每年的阴历六月初六日,都要把留存近十代的将军战袍盔甲拿出来晾晒。康熙皇帝的圣旨平时就收藏在官宅厅房上部,将军的战袍盔甲收藏在专门的橱柜之中。可惜在文革初期就让造反派作为四旧全部当街烧掉销毁了,其官宅也在文革中期遭到拆除,留存十代的古物就这样灰飞烟灭,销声匿迹了,实在痛心。</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今韩家堐、王母阁街及所有的房屋建筑等,在潍坊市的城市建设改造中都系数被拆除,现为世纪泰华商业圈。</h1><h3> 此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东关韩氏后人韩嘉庆先生的鼎力相助,在此表示最真诚的感谢!</h3> <h3>  图片来自网络,实物还要更加巍峨雄伟。可惜没有留下图片。</h3> <h3>感谢潍坊韩氏恳亲会韩寿长会长提供的书画家潘保昌老师与韩子富老师合作的书画作品《郑板桥与韩梦周》。</h3> <h3>红线标注为王母阁街,绿线为韩家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