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公元1357年,青海湟中县的一户藏民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婴。这户藏民家住的地方叫“宗喀”,父亲便给男婴起名“宗喀巴”,意为在宗喀出生的人。</h3><h3> 宗喀巴兄妹6人,他排行老四。3岁时,宗喀巴入佛门,16岁时由青海入藏遍访高僧,并拜学于门下,38岁学习园滿并创立了自己的教派。宗喀巴戴黄帽讲经,因此被称为黄帽派,也就是格鲁派(黄教)。</h3><h3> 宗喀巴有许多著名的弟子,如创建噶登寺的甲曹杰,创建哲蚌寺的妙音法王,创建色拉寺的大慈法王,创建阿里达莫寺的上慧贤阿里以及在西康、昌都弘法的下慧贤西康。但最著名的弟子是开创班禅世系的第一代班禅克主杰和创建扎什伦布寺并开创达赖世系的第一代达赖根敦主巴,黄教也因此成为藏地第一大教派。</h3><h3> 传说宗喀巴诞生时,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了一株菩提树,树上有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都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象。按佛教说法,狮子吼佛象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种法像,十万叶子则是十万法像。于是宗喀巴得法名罗桑扎巴,就是文殊菩萨转世。</h3><h3> 宗喀巴入藏六年后,其母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绺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晤。宗喀巴接信后,为学佛教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一幅,并修书一封,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第二年,1397年其母在信徒的帮助下建塔,取名莲聚塔。180年后,黄教信徒在塔旁建殿堂修禅,寺院初成。因该寺先有塔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又因塔是母亲为儿所建,又称塔儿寺。经过历代扩建,现在塔尔寺存有明代以来建筑9300余间,殿堂25座,寺庙占地600多亩,是西北地区藏传佛教中心,黄教的六大寺之一。</h3><h3> 塔尔寺以“三绝"著称,壁画、堆绣、酥油花。壁画以佛像和佛教故事为题材,画在墙壁上。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品,用各色绸缎剪成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图形,以羊毛或棉花填充,再绣在布慢上,有明显的立体感。最令人叫绝的还是酥油花,就是将酥油着色后制成的各种艺术品,色彩艳丽,造形逼真,栩栩如生,过眼难忘。酥油遇热即化,制做酥油花只能在严冬,屋内不能生火取暖,僧人徒手捏塑成形。花成,僧人的手冻的又红又肿。过去,塔尔寺的酥油花只能在每年正月十五的灯节上展出,现在有了制冷设备,寺里有专门的酥油花展室,游客一年四季都能见到美丽无比的酥油花了。</h3><h3> 我第一次来塔尔寺是上世纪末。当时,这里出了一件大事,塔尔寺的主持大喇嘛借出国访问的机会,叛逃了。这次来塔尔寺,我问导游知不知道这件事。导游说,听说过,紧接着小声对我说,在这种地方不要说这种事,犯忌。</h3><h3> 还有一次,我在塔尔寺一个大殿参观,突然看见一只老鼠爬上了莲花宝座,然后旁若无人、慢慢悠悠地顺着佛像的脚直爬到上半身,从佛的肩膀上翻爬到背后去了。我当时惊呆了,一直看着老鼠爬。那老鼠又肥又大,是一只硕鼠,佛像前那么多人,竟然不惧怕。走出殿门,看到一个守殿的僧人,我说,殿里有老鼠,你们应该放点鼠药。僧人答,寺里是不打老鼠的,那是祥物。接着又问,你看见老鼠了?我说,看见了,在佛象身上,是个大老鼠。僧人又说,与佛有缘的众生才能看见佛身上的老鼠。说完,又面朝我嘟囔了一句经文之类的话,离开了。</h3><h3> “ 与佛有缘”,我记住了。自那以后,十数年间,我去过无数寺庙,每进一殿,都十分注意佛像上有无老鼠,不但在佛身上再没见到老鼠,就在寺庙的畸角旮旯,连个鼠影也没看见。疑惑了,我和佛到底有缘,还是无缘。</h3><h3>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衣眼看世界》</h3><h3><br></h3><h3><br></h3><h3>立新2019年9月1日于青海省西宁市西湖宾馆330房间</h3> <h3>邵逸夫捐建的山门</h3> <h3>宗喀巴像</h3> <h3>宗喀巴大师诞生在这一棵菩提树下</h3> <h3>金顶</h3> <h3>印经书的地方</h3> <h3>印制的贝叶经</h3> <h3>太平塔</h3> <h3>敬老院,喇嘛养老的地方。</h3> <h3>酥油花</h3> <h3>堆绣</h3> <h3>壁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