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保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b></h3><h3><b> 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老城区中心,始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汝南王张柔据此建私人苑囿“雪香园”,因池内荷花繁茂,故又名“莲花池”。明万历年间曾大规模扩建,更名为“水鉴公署”。到了清代,帝王将相在这里辟“行宫”、立“书院”,乾隆、嘉庆、道光、慈禧、光绪等都曾在此驻跸。雍正十一年(1733年)莲池书院在此创建,成为当时直隶的最高学府。光绪32年(1906年),直隶布政使增韫下令将莲池改为“莲池公园”。民国9年(1920年),改名为“古莲花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园林之一。</b></h3> <h3><b>水东楼</b></h3><h3> 此楼建于乾隆行宫时代,因位于池水之东,故名水东楼。顶层檐下"水东楼"三字楼匾,是清末直隶总督杨士骧于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书写的。</h3> <h3><b>含沧亭</b></h3><h3> 为莲池十二景之二,含沧亭既是亭子也是一座小桥。桥下流动的池水,是连接莲池南北两个池塘的水道。在亭下小坐,樱柳摇摆,水流幽深,望着池中景色,别有一番意境。</h3> <h3><b>宛虹亭</b></h3><h3> 莲池十二景之八。行宫时期,此亭是五柱虚敞的圆形攒尖顶亭,状似斗笠,因此又被叫做"笠亭"。光绪年间,改为八角形。它四面临水,因此又名"水中亭"或"水心亭",1931年改称"临漪亭"(元代雪香园中的亭名),它是北塘的中心景观。</h3><h3> </h3> <h3><b> 摄于清代宣统(1910年)时的宛虹亭,左为凌云桥(今宛虹桥),右为之元桥(今曲步桥)。(网络图片) </b></h3><h3> </h3> <h3><b>作者于七十年代秋拍摄的曲步桥和宛虹亭。</b><br></h3><h3> </h3> <h3><b>作者于1988年6月拍摄的宛虹亭和宛虹桥.</b></h3> <h3><b>宛虹桥</b></h3><h3> 在宛虹亭之南,行宫时期,桥身弯曲,有"天半飞虹界碧霄"之势,因此被命名为"宛虹"。 </h3><h3><b>曲步桥</b></h3><h3> 桥身为石板,架于桥墩上,呈五折状,平卧波面,因此叫"曲步"。</h3><h3><b>宛虹桥、曲步桥与宛虹亭的组合,犹如双龙戏珠,足见设计者的匠心之作。</b></h3> <h3><b>观澜亭</b></h3><h3> 经过含沧亭往前走,在篇留洞顶的假山上。有一座四角攒尖顶的亭子,所悬"观澜"二字匾额是清代直隶总督杨士骧书写的。亭四周叠石众多,形态各异。北望池塘,水波粼粼,令人身心顿爽。每逢夏季,塘中荷叶随风翻动,更使人有临海观澜之感。</h3> <h3><b>枚廊</b></h3><h3> 沿东沟而建,蜿蜒向南。行宫时期,它是北连水东楼、濯锦亭,西南接藻泳楼的主干游廊,因此叫"枚廊"(枚者,树干也)。今廊的南端有亭,因廊而得名,叫"枚亭"。廊与亭的西面有护栏,下临深谷(石谼),东面为墙,墙上留出各种几何图形的窗口,可览东侧的碑碣。</h3> <h3><b>不如亭</b></h3><h3> 行宫时期,此亭叫"苍然一形亭",取自唐代元结的文句"山,苍然一形;水,泊然一色:吾之文境似之"。后来更名"霞亭"。据光绪五年(1879年)郭云丰的《莲池台榭记》记载,那时它已被称为"不如亭"。亭旁一井,泉水甘冽,亭南为菜园,故以“不如”为亭名。</h3> <h3><b>藏经楼</b></h3><h3> 为莲池十二景之七“蕊幢精舍”一处建筑。这里曾是寺院,整体建筑为相连的两个院落,正院在西,前为佛殿,后为高二层的藏经楼;藏经楼内收藏有《大清三藏圣教真经》(即《龙藏》),共724函7240卷。现在的蕊幢精舍已经不再是佛家之地,是恢复原景点重建的。</h3> <h3><b>小方壶</b></h3><h3> 是君子长生馆的南配房。因这一带清静幽雅,宛如仙境,故以神话中的东海仙山"方壶"命名。这里曾是保定作家群的办公地点。著名小说《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红旗谱》、《播火记》就是在这里编纂而成的。</h3> <h3><b>昆阆院 </b></h3><h3> 取义于传说中神仙的居所--昆仑山阆苑,为清净别致的小型庭院。</h3> <h3><b>鹤柴 </b></h3><h3> 为莲池十二景之九,原为行宫养鹤的地方。</h3> <h3><b>响琴榭</b></h3><h3> 榭为3间,东南北三面为敞轩,中为明间,顶部若扬琴之形,南北两次间顶部分别向两侧倾斜,结构灵巧。榭下是当年引鸡距泉入池的渠道,称响琴涧,呈窄口阔底的几何形图案,上有响琴桥,流水击石,声若琴瑟。</h3> <h3><b>君子长生馆</b></h3><h3> 紧邻北塘西岸,半面建在水上。它是一座歇山五脊庑殿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有卷棚抱厦三间,抱厦前有平台,台基延伸入池中,四周有明廊环绕。此处可赏荷、钓鱼,故清代文人又称它为"钓鱼台"。门额悬"君子长生馆"五字匾,寓意君子之德,如池中出淤泥而不染、历久繁茂的莲花,与世长存。</h3> <h3> 十月下旬的君子长生馆前,池中金黄色荷叶随风摆动,让人心旷神怡。</h3> <h3> 刘春霖(1872-1944),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刘春霖家道贫寒,世代为农,8岁时入私塾读书。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深受老师喜爱。后来,父亲把他带至保定,入莲池书院读书,连续攻读十余年,学业长进很快,颇得院长吴汝纶赏识。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开考,刘春霖一举获取状元功名。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就废除了科举考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科举制度被彻底取消,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h3> <h3><b>高芬阁</b></h3><h3> 莲池十二景之十。在北塘北岸正中,南与藻泳楼相望。歇山顶,高两层,四周有廊道。南侧有平台伸向水中,便于赏荷观景。</h3><h3> </h3> <h3> 从这个角度望远处看,树立的直隶总督署大旗杆。这两根浅红色旗杆,是清代省级官式衙署的重要标志,更是直隶总督权威与地位的象征。</h3> <h3><b>洒然亭</b></h3><h3> 此亭不知始建于何时,郭云丰光绪五年(1879年)所写的《莲池台榭记》中提到此亭。今亭为"庚子之厄"以后修复的。此处地势略高,南临深潭,西邻莲池的进水口。游人至此,有神情清爽的感觉,故将亭命名为"洒然"。</h3> <h3><b>直隶图书馆</b></h3><h3> 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为一座两层西式楼房,砖混结构,平面呈"凸"字形,凸出部分的顶部(三层)建有钟楼。1908年,直隶省提学使卢靖筹款,在古莲花池东部建立了"直隶图书馆",卢靖亲笔书写了馆额"直隶图书馆"。 收藏图书2000余种,供平民借阅。这是长江以北地区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已超过百年。</h3><h3><b>黑白照片是作者 于1988年冬季拍摄</b></h3> <h3><b>西碑廊</b></h3><h3> 在春午坡西侧,有廊八间。廊壁上镶嵌着《莲池书院法帖》刻石五十一方。法帖,是供人临摩或观赏的名家法书之拓本或印本。</h3> <h3><b>提示:</b></h3><h3>门票30元/人次、外省市60岁至70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半价优惠;</h3><h3>本市内60岁以上老年人、外省市70岁以上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