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之都——白溪

后生张贻筴

<p class="ql-block">白溪镇(谚文:백계진/매성;英文:Baixi)别称梅城,旧称白溪市、北溪,被誉为梅都。梅山首府,新化县原县城。新北中心镇、是新北交通中心和新北货物集散中心。</p><p class="ql-block">白溪镇是湖南中部历史最悠久且最早开化的地域,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宋王庭开梅山置新化县,建县于今白溪梅城白石坪遗址,第二年划下梅山析出安化县。白溪镇历史上长期是梅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梅山总部,梅山首领苏甘和梅山军的扎根之处。新化县建县以来第一任县令欧阳勋就葬于古县城城东门郊外的东云山山腰。白溪是神秘而闻名遐迩的梅山文化发源地和发祥地。</p><p class="ql-block">白溪镇位于湖南省新化县城北部35公里处。是个古老而闻名的千年古邑,将军故里,豆腐之乡,朴实之乡,武术之乡,诗词之乡。白溪镇地处资江中游段龙湾的龙头位置,国家二级河流资江与白溪河的交汇之处,资江穿城而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民国时期白溪港有“小汉口港”之模;白溪有自梅山的第一个千年集市“美丽场”,她见证了古镇的繁华和繁荣,“资江航运奇迹”以及白溪亘古千年的传奇故事而永不断涌。白溪古有“小南京”今有“湘中首尔”之美誉。古镇八景中外知名,白溪豆腐名震天下,白溪的名人、作家、歌手、革命家、政治家和各类企业家更是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溪东临圳上乡,西接琅塘镇、荣华乡, 南毗孟公镇、油溪乡、吉庆镇,北部大熊山与南金乡相连。白溪全镇下辖5个管区(乡、群工办)以及1个社区和4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向学社区。全镇面积243.65平方千米(2019年),位于国家森林公园大熊山脚下。六十年代柘溪水库淹没大片资江河坝,白溪镇全境共移走3万人;现全镇人口8.3万(2019年),白溪区在1930年曾达到了惊人的11.5万人口。其中社区人口非常集中,是全县的人口大镇、农业大镇和水淹库区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溪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朝气蓬勃的人群、繁华喧闹的城市、迷人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充满活力的白溪到处呈现出令人心动的景象;四衢八街的老镇区和现代化新城区,显示了白溪既古老又现代的历史和时代风貌。</p> <p>白溪镇历史:</p><p>白溪诞生于华夏文明的襁褓时期,据《史记》—黄帝列传,里就有记载轩辕黄帝越云梦泽至熊湘祭祀,闻名遐迩的云梦泽就是传说中的八百里洞庭湖,而熊湘便是白溪北麓的大熊山。</p><p>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梅山军受招,北宋章惇按照王安石指示开辟梅山,梅山首领苏甘提议把县城建在自己家,也就是在今白溪城的河西也就是何家坪白石坪建立新化县,这里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地区。居《明一统志》载,新化县城初置在白溪镇白石坪,按东门山、南门恼、西门溪、渡头街位临资江而建;到北宋熙宁六年才析出了下梅山建立安化县(包括蓝田地区)。60年代初,湖南修建柘溪水库,白石坪被库水淹灭,现只存“东门山、南门湾/恼、西本溪(西门溪)、渡头街”等古地名遗址,现被新化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p> <p>明清时期,白溪市(时雍团)是湖南第一流的乡镇集市。在时雍团吞并了知方团之后,面积也是达到了顶峰,辖区面积1009平方公里,当时白溪市共下辖白溪镇(今白溪镇,有规定明确人口在一定数额以上的乡升为区级镇,白溪镇为时雍团驻地)、白溪乡、水月乡、油溪乡、鹅溪乡(今鹅溪乡、大熊山西部)、旧县乡、十茶乡、檀山乡、富溪乡、北锡溪乡(今大熊山东部)、上庙乡(圳上东部)、下庙乡(圳上西部)、荣华乡、琅塘乡、金凤乡和礼溪乡等乡镇。明朝初期,北溪街上的吊脚楼是沿江岸河岸一线蝉联、檐角嵯峨,古镇里街巷是纵横交错、屋舍俨然,店铺是招牌亮丽、流光溢彩,人流在赶场的时候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水上也是帆樯明灭、画舫轻摇,船工们号子粗狂、渔笛悠扬,白溪获得资江自武冈至益阳六百余里“四十八溪数白溪”的美名可谓名副其实。北溪集市是新化县和安化县内的第一个集市,现有652年历史,古邑里有着两集六区十八街的格局,有“梅山第一集”之称。当年繁华的北溪集市留下了“府比应天府,市比北溪市”之名句,后人将古今地名对照之后,才遍地流传今白溪镇“小南京”之美誉。</p><p><br></p><p>新中国成立不久,新化县即建立了区、乡、村基层政权。全县置6区、16乡2镇、261村、4540闾。第六区区公所初设琅塘,后迁白溪,第六区辖时雍乡(16村,331闾)、知方乡(13村,206闾)、平罗乡(10村,221闾)。时雍乡后析为13区。</p><p>1969年12月,成立白溪区,水月公社并入白溪镇,白溪区驻地在白溪镇,白溪区共辖白溪镇、白溪、油溪、邓家、青实、东富、横岩、鹅溪、何思、檀山1个镇9个公社127个大队。即便析出了7个公社后,白溪区仍旧是全县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人口最多的区。</p><p>1995年元月,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指示,新化开展了撤区并乡工作,将原14个区镇撤并为26个乡镇。于是白溪区又划出了油溪乡、邓家乡和青实乡。</p><p>我知道许多人对白溪区完全记忆犹新,而白溪市(时雍团)的故事却逐渐消失在人民的嘴边,但我相信永远忘不掉的是人民对古县城和古梅山浓浓的情感。</p> <p><br></p><p>千年古邑与梅山的地理渊源:</p><p>白溪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白溪镇位于资江中段处资水拐角的位置,是柘溪水库的龙头湾,乃风水宝地。据老一辈传,白溪这里有龙脉,梅山有句古俗语可以为证:“头打邵阳,身卧鹅羊,尾打益阳”“鹅羊就是白溪的名山,山下就是古邑白溪。 明洪武二十年,益阳风水大师添昇公就乘一叶扁舟穿桃江界越安化境止于白溪,见此地风水风气最为完美,见古邑软红十丈,方因风水因素选址于静宜的渡头山而居。白溪北通益阳至长沙武汉,南达武冈至邵州。白溪且有和武汉三镇对应完全一致地段(白溪社区对应汉阳区、旧县对应武昌区、湘川/渡头山对应汉口区)。</p><p><br></p><p>可见白溪镇不仅是文明于世的蚩尤活动地,是传承千年至今永垂不朽的梅山文化发源地和发祥地,为梅山的核心总部,梅山首领苏甘和梅山军的扎根之处。而梅山文化是湘中地区自远古到今一直保存较为完备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梅山地区人们世代创造、传承了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白溪更是这梅山人民诚恳朴实、勤劳勇敢以及梅山武术精神的起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