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印象(三)

最后的甲叔

<h3>元月二日,和后来的朋友相约去孵重庆的老茶馆,体验非遗般的慢生活。从黄泥磅汇合,重庆的朋友开车运我们过去,比公共交通方便一些。一路上都在议论加州小区新年的那一场大火,据说和熏香肠有关。生活习惯还没跟上,甚至连城郊农民都被赶进了高楼的今天,看似欣欣向荣,却是隐患多多,这就是步子大了扯到了蛋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土地财政带来的造城运动。高楼问题留待高质量发展期官媒的娓娓道来吧,咱不乱说什么</h3> <h3>老茶馆位于黄桷坪的建设路上,四川美院旁边。是重庆唯一一个保留着上世纪七十年代风貌的茶馆。今天上午打算是恍惚一下回到过去,就在这里呆上小半天,细细的品味人生</h3> <h3>普通的临街一个门面进去,旧貌不变的茶馆映入眼帘</h3> <h3>来的还是时候,茶客不少,基本都是土著。</h3> <h3>茶的品种有多种,红茶绿茶花茶,都是8元一位。点了碧螺春,味道很不错。8元钱折算到那个年代,大概也就是8分钱,真正的良心价。当地茶客自带杯子的大概就是开水钱了</h3> <h3>朋友经常陪客来,展示着手机里一堆茶馆的照片。可我紧盯着面前的盖碗茶盅</h3> <h3>老茶客的杯子都是自备存放在茶馆的,或精致的细瓷茶杯,系上根彩绳算是留住了记号</h3> <h3>茶客们或下棋打牌,或静坐一偶,又或摆开了龙门阵。鸟笼被挂在梁上加入冷眼旁观行列</h3> <h3>墙上的杂乱吊挂,左右邻舍的水表,茶客们的茶具,隔壁小饭店的方便小窗……一切都是那么的富有年代感</h3> <h3>茶馆也是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老法师们喜欢来这里寻找满脸皱纹叼烟锅的老大爷,文艺青年则各种摆拍,街头摄影的纪实摄影师,则记录人生大舞台一偶……各取所需</h3> <h3>临近中午,打卡网红点的年轻人多了起来,老茶客开始散去。此时的环境,适合复古风的肖像拍摄</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年轻人的到来,不仅仅只是追风复古那么简单。高消费快节奏的生活,有时会压的人喘不过气来,内心深处对那种低廉的慢生活的向往也是人的本性,不能说是慵懒什么的。享受生活有很多哲理性的思考,毕竟每天泡星巴克big很高,但需要有钱有闲不是?</h3> <h3>透过墙上开洞的小窗,可以叫到隔壁小店廉价的简餐。重庆小面红汤清汤随意,价格也是8元,很配套。在怀旧这件事上,茶馆和面馆也是透过一扇小窗实现了强强联手</h3> <h3>小小老茶馆,人生大舞台。任何时代背景,都可以从这里折射出来。难怪老舍先生可以此写出一部大戏来。只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早已成为历史的绝唱,所有摄影师在这里的创作也都会,是不是大作另说,但有一天会绝迹。</h3><h3><br><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文化总是会以新的模式继续演绎。虽然我们也怀念九十年代都还有存在的杭城老头茶馆,2元拌川1元拌面就着一缸老红茶可以孵一天,今天他们分别演绎为伍公山的茶摊和遍布大街小巷的棋牌室。市井小民的休闲生活方式则永恒不变。</span></h3> 每个时期,都是某种文化现象新老交替的阶段,新的登场,老的淡出。交通茶馆就处于这个时期,如果不是美院一个教授出资的鼎力保护,它或许早就被旧改了<h3><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街头摄影有时需要观察生活,带上我们的思考</h3> <h3>二〇二〇年元月二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