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快惬意的欧洲之行

诗和远方

<h3>  在比利时审计院,听取了首席审计师介绍国际最高审计组织(INTOSAI),关于“内部审计的指导方针”的详细情况。</h3> <h3>  在比利时审计院,听取了审计院审计师讲授“绩效审计”。</h3> <h3>  在比利时审计院,听取了审计院审计师讲授“财务审计”。</h3> <h3> 与比利时国家审计院主席合影留念。</h3> <h3>  与比利时国家审计院主席及审计院授课老师合影留念。</h3> <h3>  比利时安特卫普内部审计培训结束,途经繁华小吃街留影。</h3> <h3>  比利时国家审计院宴请内部审计培训团员。</h3> <h3>  在比利时根特大学,听取财务审计部经理介绍本校财务审计情况。</h3> <h3>  在比利时根特大学,听取审计部长罗勃特先生介绍根特市的审计经验、程序和内部审计情况。</h3> <h3>  与比利时根特大学财务审计部经理和翻译官合影留念。</h3> <h3>  在比利时安特卫普联合大学医院,听取医院CEO介绍大学医院的基本情况和审计部审计师对本院审计情况的介绍。</h3> <h3> 与培训团团长畅谈学习情况</h3> <h3>  一说起欧盟,很多人脑海中会认为这是一块发达之地、浪漫之地、自由之地,去过欧洲旅行的游客也都会很明显的发现,欧洲人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这其中当然得益于欧盟发达的经济水平,那么一些人难免会产生疑问:欧盟为什么这么富裕呢?假如你对欧盟的历史有所了解,你就会发现欧盟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与过去的历史经历是分不开的。因为正是欧洲过去的殖民主义,使得他们能够从世界其他大洲掠夺大量的资源,另外再加上欧洲也是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这就使得欧洲的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也因此欧洲的经济才能迅速发展。如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欧盟早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作为由27个成员国组成的共同体,你知道欧盟的首都坐落在哪座城市吗?</h3><h3> 这座城市就是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之所以选择比利时的首都作为欧盟总部的所在地,这与比利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比利时正是坐落在荷兰、法国以及德国等国之间。从历史上来看,比利时曾长期是欧洲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著名的日耳曼文明和拉丁文明在这里都有大量的文明交流。另外也正是因为比利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历史上很多战役的发生地,例如荷兰、西班牙王国、法兰西共和国等都曾入侵过比利时。虽然拥有充满波折的历史命运,但是并不能阻止比利时向前发展的步伐,布鲁塞尔作为比利时的首都,如今在欧盟的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h3><h3> 布鲁塞尔虽然是一个迷你型的小城市,面积仅为161平方公里,但是这里却拥有发达的经济体系,以及先进的现代技术。据统计,在布鲁塞尔工作的人数是比利时全国劳动力人数的20%,而其生产的产品超过半数以上出口到世界各地。作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首都,更是少不了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其中将近90%的劳动力从事着和服务业有关的工作,这也是布鲁塞尔之所以能够成为欧盟总部所在地的重要基础。</h3><h3> 从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方面来看,许多国际性的组织机构都将总部或者分部落户于布鲁塞尔,例如西欧联盟总部或者世界海关组织机构等,除此之外,还很多民间组织也将自己的总部落户在布鲁塞尔,据不完全统计,坐落在布鲁塞尔的各类国际性组织机构个数超过五百个。大量的国际机构必然为布鲁塞尔带来大量的国际性会议,每年会有各种专家研讨会、博览会、展销会等在布鲁塞尔举行,其数量每年能够达到5.6万场次,也就是说平均一天就有160多场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由此可见布鲁塞尔这座城市巨大的国际影响力。</h3><h3> 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布鲁塞尔除了拥有耀眼的经济实力之外,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布鲁塞尔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征,这其中位于布鲁塞尔市区中心的大广场就是文化魅力的重要见证者。大广场的总占地面积达到0.7万平方米,在其四周坐落有数十座始建于16世纪的巴洛克式风格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得到良好的保护,而且大部分建筑还在继续使用着,这在世界建筑史上实属难得,同时也体现出布鲁塞尔人对于古老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著名作家雨果曾经把大广场形容是欧洲地区最漂亮的广场,当你站在广场中央,你会明显的感觉到来自现代文明与古代文化相交融所带来的内心震撼,激励着人们在创造文化的同时,更要注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h3> <h3> 欧盟总部大楼</h3><h3><br></h3><h3> 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法律大街200号一座十字形的大厦内。呈X形的贝尔莱蒙大楼是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物,自1967年落成后便成为当时欧共体(现欧盟)总部的办公大楼,30多年来,它一直是欧洲联合的象征之一。贝尔莱蒙大楼的产权归比利时政府所有,欧盟以租赁方式享用。由于贝尔莱蒙大楼在建筑时大量采用了石棉这种危害健康的材料,1990年7月,比利时政府和欧共体共同决定对贝尔莱蒙大楼进行彻底去除石棉和整体翻新工程。1991年4月,当时的3500名欧共体官员浩浩荡荡地搬出了贝尔莱蒙大楼,与此同时,比利时政府授权国家公共建筑管理总署全面负责贝尔莱蒙大楼的翻新项目。2004年9月,位于布鲁塞尔欧洲城区的新欧盟总部大厦的主体工程、外部装饰、内部装修几乎全面完成。该大厦是在原欧盟总部大厦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新建的欧盟总部大厦与布鲁塞尔现址欧盟总部隔路相对,该大厦据称原为新的北约总部所建。2004年11月1日,新欧盟委员会主席及25个委员开始在这里办公。</h3> <h3>  参观欧盟总部,并听取了欧盟审计委员会对欧盟内部审计情况的介绍。</h3> <h3> 认真听讲,及时做笔记。</h3> <p>  我曾无数次地赋诗远方</p><p> 远方,为我保留它的神圣</p><p> 我与远方,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p><p><br></p><p> 我们的欧洲之行始于2005年9月8日,结束于9月29日,历时21天。主要游历了荷兰、比利时、德国、意大利、梵蒂冈、卢森堡、法国、奥地利等国家,途经瑞典。</p><p> 与来自不同部门单位的人组成团队,共同渡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p> <h3>   德国科隆“双塔”大教堂</h3><h3><br></h3><h3>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简称德国位于欧洲西部,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从富森到科隆,我们穿越了西部德国,感受了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历史,体会了德国人的严谨和创造;同时欣赏了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黑森林、滴滴湖区、莱茵河等自然景观的秀美,听到了许多德式的优美传说和迷人故事。</h3><h3> 科隆大教堂(Kolner Dom)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双塔教堂,大教堂是科隆的骄傲,也是科隆的标志和象征。</h3><h3>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国哥特盛期样式建造的教堂,这座宏伟的建筑由16万吨石头修砌而成,它的两座哥特式尖塔,高达160 米,耗时600多年才宣告完工,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科隆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h3><h3> 1996年科隆大教堂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  一扇扇彩色的花玻璃上一幅幅人物故事,透过阳光都活动起来,生动鲜活地向你诉说。</h3> <h3> 慕尼黑安联球场</h3><h3><br></h3><h3> 慕尼黑安联球场(Allianz Arena)以它精巧的结构壮丽的外观,成为慕尼黑以至于德国的荣耀。安联体育场被选作2006年德国世界杯开幕式赛场。这座可以容纳75000人的球场在2005年5月30日和31日正式启幕,由慕尼黑1860队和德国最成功的俱乐部拜仁慕尼黑队联合出资建造。</h3><h3> 球场容量 初建66000,2012年8月扩建为71000,2015年,为满足申办2020年欧洲杯决赛申办要求,球场再次扩建为75000,在进行洲际赛事时,球场可以容纳71000人(下层看台:20000坐席,中层看台:24000坐席,上层看台:22000坐席。南北看台弯角处的7000个座位可以变成站席。为残疾人准备了大约200个位置。2200个商务席。106个包厢,可以容纳约1374个位置。11000个车位,其中体育场内大约1200个)</h3><h3> 2017年7月12日,德甲豪门拜仁慕尼黑通过官网站宣布,慕尼黑1860与安联球场之间的合同解除,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成为安联球场唯一的主人。</h3> <h3> 德国宝马车发动机总部</h3><h3><br></h3><h3> 慕尼黑是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文化中心兼首府,是德国的第三大城市。在城市特有的风情建筑中,哥特式、古罗马式、巴罗克式古建筑比比皆是。德国宝马公司总部是一座22层的现代银灰色高楼,耸立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非常宏伟和壮观。</h3><h3> 宝马总部大厦主体是由四个圆柱型塔楼组成,象征发动机的四个气缸。旁边有一座碗状建筑物,这是德国宝马博物馆,碗状建筑的屋顶是一个圆形平面,屋面上描着蓝白相间的BMW宝马圆形徽记,BMW是德文Bayerische Motoren Werke(巴伐利亚发动机厂)的缩写,蓝色象征天空,白色象征螺旋桨,从空中俯视,更加蔚为壮观。</h3> <h3>  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h3><h3><br></h3><h3> 著名的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 Olympiapark )是一组高度集中的特大型体育建筑群。是1972年第20届夏季奥运举办的场地,也是目前慕尼黑市民最佳的运动场去处。建筑设计的主导思想是:“近距离的奥运会”。政府则提出要配合城市规划环境发行环境改造。慕尼黑像东京一样,是一个非常拥挤的城市,挤出地方修建场馆是相当困难的。当局选中了距市中心4千米的一处报废机场。体育建筑体量庞大,形象独特,对环境影响很大,环境和谐是完美体育建筑创作的重要环节。国内外优秀体育建筑无不依托环境特点展开创作。慕尼黑奥运公署正是由于在这方面的成功,受到了人们的赞赏和喜爱。奥林匹克公园的总体造型和核心建筑是由慕尼黑的建筑师贝尼斯(Günther Behmisch)及其伙伴奥托(Frei Otto)设计的.1968年开始施工,到1972年陆续建成.整个公园由33个体育场馆组成..包括85000平方米可容纳80000名(47000个座位,33000个站位)观众的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可容纳9000名观众的游泳池,14000座席的综合体育馆、5000个座席的自行车场,10200个座席的冰球场以及7200个座席的拳击馆等。此外还有大型的水上运动湖、可住12000名运动员的奥林匹克村和新闻中心、高达290米的电视塔等。这个综合性体育场馆占地总面积3平方千米。</h3><h3> 奥林匹克体育场是奥林匹克公园的核心建筑,可容纳8万观众,草坪足球场下面有暖气设备,保证一年四季绿草茵茵,冬天也能进行比赛。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体育场半边有顶,有一个靠50根吊柱吊起的几张“鱼网”组成的帐逢式屋顶。吊柱有的高达80多米。这帐逢屋顶不遮住半个体育场,还和延伸过去覆盖能容纳1.4万人的体育馆及容纳2000人的游泳馆相连。它的面积广达7.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屋顶,相当于10个足球场那样大。这“鱼网帐逢”是半透明的,全部是人造有机玻璃。据说,这个屋顶的造价超过1亿马克,是当时世界上最昂贵的.奇特的构想,别致的造型,使它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一项奇迹。运动场的看台设计也是别具一格的。环形看台的2/3建在地表之下,只有1/3建在地表上。其他的运动员室、休息室、接待室、多功能室尽可能都安置在看台内。新闻媒介用房如实况转播室则高架在西看台之上。C形帐逢顶,它的悬空绷帐逢的下边长达300米,覆盖了整个西看台和大部分比赛区,但是触地点很少,因此为观众迅速入场和离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透明的屋顶保证了充足的进光量,而且丰富的光影变化使坐在看台上的人们有一种轻盈的空间感觉,犹如置身于美丽晶莹的艺术世界里。</h3><h3> 奥林匹克村当年是为运动员修建的。奥运会结束后出售给市民。那时报纸上曾刊登这样的广告:请在奥林匹克村购买一套住宅吧!也许您以后有机会说:“我这里曾住过金牌获得者”。今天这里已成为兴旺的住宅区,住着9000居民,相当一部分是大学毕业以上的知识分子。  </h3><h3> 以每秒7米的速度快速到达顶点,俯瞰慕尼黑及其市区,如果天气好还可以看到阿尔卑斯山的壮观景色这些都只有在奥林匹克电视转播塔上才可以实现。它是欧洲最高的塔之一,上到顶端抛弃大城市的拥挤,来一次深呼吸,放松,然后呼出新鲜的空气,从190米的观赏平台,你能看到奥林匹克公园屋顶所泛出的银光。182米高的处的旋转餐厅,53分钟旋转一圈,使您享受美食的同时360度的浏览慕尼黑全景。</h3><h3> 最吸引游人的还是目前被设置为电视转播塔、高290米的奥林匹克电视塔 (Olympia-und Fernsehturm),它是慕尼黑最高的建筑物,在它的中间有观赏平台和旋转餐厅,搭电梯至塔顶後,从塔上俯视,奥林匹克公园名副其实,曲曲弯弯的人造湖,林木茂盛的小山皇,一大片一大片的草地,在阳光下闪烁的“鱼网帐篷”屋顶,真像渔夫刚提出水的鱼网。在塔上也可鸟瞰慕尼黑全城。天气好时,还可望到阿尔卑斯银色峰峦的秀丽景色。</h3> <h3> 德国慕尼黑 HB啤酒馆<br></h3><h3> </h3><h3> 来到慕尼黑,又怎能不去全德国最有名的啤酒馆——慕尼黑皇家啤酒馆(简称HB啤酒馆),尝尝最地道的德国黑啤和鼎鼎大名的德国咸猪肘呢。</h3><h3> 这是一间百年老店,慕尼黑人的骄傲。据说这里还是德国纳粹一大的会址,当年希特勒还是在这里发动了“啤酒馆起义”,从此登上政治舞台。我们慕名前往,在晚上八点左右来到HB啤酒馆,里面早已人声鼎沸,座无虚席,景象颇为“壮观”。</h3><h3> HB离玛利亚广场不远。据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23年11月8日晚,希特勒率领了一支冲锋队,在酒馆里扣押了几名巴伐利亚州的军政长官,并宣布“革命已经开始”,这是他企图以法西斯统治德国的第一次尝试,结果以失败告终,被判5年徒刑。在狱中,他口授,其党徒鲁道夫。赫斯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充满民族广义狂热和创建第三帝国理想的《我的奋斗》一书。这段历史HB的人甚至慕尼黑人都不愿谈起,他们津津乐道的是,茜茜公主、歌德、列宁等许多名人政客都曾是啤酒屋的嘉宾。莫扎特在此饮酒作乐,谱写出歌剧《伊多梅尼奥》。</h3><h3> 历经数百年的沧桑,酒馆屋内独具特色的装饰依旧,屋顶鲜艳的彩画透着浓浓的复古味道。在钢管乐的演奏声中,伴有巴伐利亚民族传统色彩的歌舞,啃着香喷喷的德国猪脚,豪饮慕尼黑大扎啤,不醉人才是稀罕事呢。难怪不时有人跳上餐桌手舞足蹈!</h3> <h3>   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h3><h3><br></h3><h3> 萨尔茨堡(Salzburg)又译萨尔斯堡,是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州的首府,人口约15万(2007年),是奥地利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之后的第四大城市。</h3><h3> 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据史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h3><h3> 萨尔茨堡靠近德国边境,是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故乡,是奥地利巴洛克古建筑胜地。市区面积不大,教堂众多,非常适合徒步漫游。美丽的萨尔茨河把萨尔斯堡分成新城、旧城两部分。一座座各具特色、历史久远的尖塔教堂和修道院,绿树成荫的园林和千姿百态的喷泉,把萨尔斯堡打扮得格外美丽。这里还有充满中古特色的引人遐思的民居、莫扎特诞生地、莫扎特音乐学院、莫扎特广场和莫扎特纪念铜像等。阿尔卑斯山的秀丽风光与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浑然一体,使萨尔茨堡被誉为全世界美丽的城市之一,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文明保护区。</h3> <h3>  奥地利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米拉贝尔花园。</h3><h3><br></h3><h3> “米拉贝尔”的意思是惊人的美丽。是1606年这儿当年的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为自己所最钟情的情妇建造的宫殿和花园,当时公园的名字取自两人的名字,后来他侄子继任他的位置,把它改为“米拉贝尔花园”,</h3><h3> 走进米拉贝尔花园,一股清新扑面而来,一条道路把花园分为两部分,左右对称。绿色的草坪上点缀着精心修建的花团图案,有的呈几何图形,有的呈半圆、圆形,花色以红色为主,点缀着白色、淡黄等颜色。绿草鲜花构成一个个色块,中间有小路相通。游人可以走直线,也可以停下来从一个个色块里穿插,闻花香,赏美景。今天的天气也给力,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是花团锦簇的大花园,令人赏心悦目。</h3><h3> 米拉贝尔花园里的主要建筑是米拉贝尔宫,白墙绿顶,古朴美观。它几经火灾和修整,现在是萨尔茨堡的市政厅。里面是政府部门的办公室。其中的大理石厅最有名,号称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婚礼大厅,见证了无数人神圣而幸福的时刻。</h3><h3> 花园的中央是座圆形的喷泉,四周是希腊神话中的四组雕塑,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坐在水边,有一丝灵动和清凉。公园的草坪两边也有许多雕塑,成为花园里最好的点缀。</h3><h3> 放眼整个花园,近处绿草茵茵,鲜花绽放,远处是和花坛、喷泉在一条中轴线上的是萨尔茨堡的城堡。它高高的耸立在老城区的山上,白色的墙壁、错落有致的尖顶,四周环绕的绿色植物,宏伟、美观。构成了米拉贝尔公园的完美背景。</h3><h3> 迷人的米拉贝尔花园就这样铭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h3> <h3>  乘船参观意大利外岛水域、圣·马可广场(世界上最多的、不怕人的鸽子)、大钟楼、叹息桥、水晶玻璃制品厂。</h3> <h3>  威尼斯: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城市。</h3><h3> 这里,是文艺复兴的精华,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一种名叫“贡多拉”的尖舟,便成了水城威尼斯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h3><h3> 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时而繁华,时而宁静,偶尔水雾来袭时,又透露着一丝神秘。</h3> <h3> 威尼斯钟楼</h3><h3><br></h3><h3> 威尼斯钟楼(Campanile)耸立于圣马可广场,这座由红砖砌就、高98.6米的钟楼建于十五世纪末期,它既是威尼斯城市的纵坐标,也是广场建筑群空间构图的重心。站在这里,自顶端俯瞰,可以尽情观赏风光宜人的威尼斯城和潟湖全貌,甚至可以远眺美丽的阿尔卑斯山。1609年,伟大的伽利略曾在这里向威尼斯总督当纳(Leonardo Don)展示自己发明的天文望远镜。当年要上钟楼必须爬钟楼内的斜坡,如今有部可容纳14人的升降机,不过经常要排队。如果正值整点时,身在钟楼顶,就要小心五钟齐鸣的巨响。</h3> <h3>   意大利外岛水域、圣·马可广场</h3><h3><br></h3><h3> 圣·马可广场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它被拿破仑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客厅”。</h3><h3>   圣·马可广场东侧是圣·马可大教堂和四角形钟楼,西侧是总督府和圣·马可图书馆,广场有数以万计的鸽子及演奏乐队,时不时还有戴着奇异面具的小丑经过。广场边的码头称为小广场(Piazzetta),这里竖立两根高大的圆柱,一个圆柱上的雕塑是威尼斯城徽飞狮,另一个圆柱上的装饰是拜占庭时期的保护神狄奥多尔。</h3><h3> 圣马可钟楼高98.6米,构造简单,下半部是由砖块构成的巨大柱状建筑,每边长12米,高50米;上方则为拱形钟楼,共放置了5座钟,拱形钟楼的上方是方形建筑,外墙分别由狮子与威尼斯的女性象征所妆饰。历史钟楼的最上方则是金字塔状的尖塔,而尖端上则放置了一个金色的天使加百利形状的风向标。现在看到的圣马可钟楼造型是在1514年建造的,圣马可钟楼在1902年突然倒塌,后来在1912年重建完成。</h3><h3> 总督府是共和国时代总督的住宅、办公室及法院的所在地,是当时政治的中枢机构。府邸内有拱廊相连的哥特式回廊,宫殿中栋的2楼黄金梯建于16世纪,曾是总督府的正式入口;2、3楼的各厅房内装饰着威尼斯派绘画,洋溢着豪华与尊贵;4座门厅的顶棚壁画、会客厅的壁画以及排列着历代总督肖像的大会议厅都是游览的重点。顺着参观顺序游览,经过著名的叹息桥,可抵达建于9世纪的威尼斯监狱。</h3><h3> 圣·马可教堂是为纪念耶酥十二圣徒和收藏战利品而建,始建于公元9世纪,完工于1094年。其后遭遇大火,历经修复成现今的规模。教堂的精华是位于中央祭坛后面的Psaa'oro,始建于公元976年,其后多次修补、镶嵌宝石等,非常漂亮。 位于教堂右侧的珍宝馆收藏、陈列有1204年十字军东征从君士坦丁堡带回来的战利品。另外,教堂右侧洗礼堂的镶嵌画也非常美丽,到2楼的阳台即可近距离观赏,从正门进入后,右侧写着“Loggia dei Cavalli”的地方就是楼梯入口。</h3> <h3> 意大利佛罗伦萨(俗称翡冷翠)</h3><h3><br></h3><h3> 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托斯卡那大区的首府,"佛罗伦萨"(译自英语)依意大利语曾被翻译为"翡冷翠";它坐落在亚平宁山中部、阿尔诺河(Arno)河谷,四周环抱着丘陵。 佛罗伦萨是一个颇具绅士格调的城市,充满和谐与优美、庄严与秩序,星罗棋布的村庄和乡间别墅点缀在环抱城市的平缓山坡上。城市规模很小,人口仅三十八万,市内街道到处是敞着门的工匠店铺,传统市场保留至今。</h3><h3> 现代商店的橱窗里展示着高级皮服、时装、真丝领带和木框镶嵌的古建筑印刷品。这里仍保留着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每年6月24日放焰火,举办穿着中世纪服装的足球赛,纪念该市保护神圣乔万尼。</h3><h3><br></h3><h3> 佛罗伦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它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也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h3><h3> 这里的街道,房屋无不展示着厚重的历史感沧桑感。</h3><h3> 然而,在飘荡着优雅的弗鲁特曲调的狭窄石板路或但丁与挚爱贝特丽丝相遇的旧桥上漫步,或许更让你回味无穷。</h3>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慕尼黑玛利恩广场上的新市政厅</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玛丽恩广场原名叫做Schrannen,自古以来一下保有慕尼黑市的中心地位。​玛丽恩广场历史悠久,建成于公元12世纪中,是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老广场。1​5​1​6​年​鼠​疫​黑​死​病​蔓​延​,​当​地​居​民​虔​诚​祷​告​祈​求​圣​母​玛​利​亚​的​庇​佑​,结果非常灵验。​为​了​表​示​感​恩​,​人们以​将​广​场​改​名​为​M​a​r​i​e​n​p​l​a​t​z​。这里曾经在中世纪时期被瑞典占领后来又被夺了回来。在近代,这里见证了德国啤酒馆政变,也曾成为当年的纳粹党和国防军的战场。这座广场千年来一直默默地看着德国的沧桑巨变。</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807年之前,玛丽恩广场还设有集市,今天广场四周的建筑大部分建于19至20世纪, 广场正中有一座圣母柱,表达了人们对圣母玛利亚的感激和爱戴。广场东北角有鱼泉,过去曾是屠夫学徒举行出师仪式的地方。玛丽恩广场西北是圣母大教堂,新市政厅(Neues Rathaus)在玛丽恩广场北侧,老市政厅(Altes Rathaus)均坐落于此在广场东侧,维克图阿里安市场在广场东南侧。可以说,玛丽恩广场不仅是一座广场,广场上的建筑是欧洲建筑艺术的瑰宝。</p> <h3> 意大利米开朗琪罗广场</h3><h3><br></h3><h3> 米开朗基罗广场位于城市东南的小山上,广场中央安放着米开朗基罗《大卫》的复制品。黄昏时分,从广场上眺望被阿诺河一分为二的佛罗伦萨老城区玫瑰色的老房子和花之圣母大教堂的圆顶,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h3><h3> 这座广场兴建于1869年,1865年由建筑师朱塞佩·波吉(Giuseppe Poggi)设计,位于佛罗伦萨市区南端的高地上。当时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临时首都,进行了一项城市复兴计划,在右岸,将14世纪的城墙改建为环形马路;而在阿诺河左岸,圣米尼亚托山8公里长的蜿蜒的山路Viale dei Colli,在山顶上修建了广场,成为观看城市全景的阳台。此后快速修建的历史,已经由意大利记者Pietro Ferrigni(以笔名Yorick著称)进行了详细描述。</h3><h3> 这座广场用以纪念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点缀着一些他留在佛罗伦萨的著名作品的复制品,例如在广场中央的青铜大卫像,以及佛罗伦萨圣老楞佐大殿的美第奇小教堂的寓言。这些复制品均用青铜制作,而原作为白色大理石。1873年6月25日,使用了九对牛,才将这些复制品运送到此处。 </h3><h3> 波吉设计了广场上控制性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凉廊,现在是一座全景餐厅。起初计划在此开办展出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博物馆,不过此计划未能实现。在凉廊下方阳台的墙上有如下铭文:“佛罗伦萨建筑师朱塞佩波吉,这里是他的纪念碑”。</h3> <h3> 波塞冬——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h3><h3><br></h3><h3> 波塞冬(希腊语:Ποσειδῶν、英语:Poseid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同时也是掌管马匹的神,传说他给予了人类第一匹马,他的坐骑是白马驾驶的黄金战车,他是宙斯的哥哥,哈迪斯的弟弟。</h3><h3> 波塞冬愤怒时海中就会出现海怪,当他挥动三叉戟时,不但能轻易掀起滔天巨浪,更能引起风暴和海啸、使大陆沉没、天地崩裂,还能将万物打得粉碎,甚至引发大地震,当他的战车在大海上奔驰时,波浪会变的平静,并且周围有海豚跟随。因此爱琴海附近的希腊海员和渔民对他极为的崇拜。</h3><h3> 罗马人在帝国后期以罗马神与希腊神对应。与波塞冬对应的罗马神为水神尼普顿(Neptune),海王星的拉丁名便起源于他。</h3>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梵蒂冈</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罗马:对罗马的向往,不仅仅是显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还有女神赫本的罗马假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亲临后的激动人心之感,来自于古罗马废墟荒芜千年的残影中,昔日帝国光辉灿烂的文明史诗;来自于圣彼得 广场廊柱顶端的圣像下,笼罩 欧洲 数个世纪的教权意志;而赫本一出,全天下的假日都沉浸在令人眩晕的罗马式浪漫里,梦想像许愿池的硬币那样真实,思念像圣天使桥下的台伯河水一样悠长。</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斗兽场到帕拉蒂尼山和古罗马广场,从威尼斯广场到万神殿,从纳沃纳广场的四河喷泉到鲜花广场的布鲁诺铜像,还有安妮公主的西班牙台阶、真理之口和台伯河上最美的圣天使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更有全世界天主教中心、国中之国梵蒂冈。在罗马的那些天里,足迹遍布大街小巷,只为了慢慢拼凑完成脑海中幻想过的罗马地图。</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罗马之行不仅仅是旅行地的探寻,更是自我启迪的过程。</p> <h3> 意大利克罗赛角斗士圆形竞技场</h3><h3><br></h3><h3> 崇尚暴力是古罗马文化最具特色、与众不同的特征之一,这一奇特的景象随帝国对外扩张向四周扩散,并自帝国发端一直持续至帝国结束。罗马人为何会以暴力为自豪?公元前3世纪,为纪念阵亡贵族,罗马人迫使奴隶或战俘进行一对一的搏斗,由此开始了罗马的角斗表演。随着罗马人的影响力超越意大利半岛,他们开始引进大量奇异的外邦猛兽,同时将它们交给训练有素的斗兽师训练(大多与这些动物来自同一个地区),以便在公众面前进行斗兽表演。为获取权力,在共和国最后一个世纪里,罗马政治领袖们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角斗和斗兽表演成为他们炫耀财富、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朱利乌斯·凯撒是第一个为公众呈现大规模海战表演的政治家。水兵们(很可能是战俘)表演的海战以虚构的腓尼基的推罗人与埃及人之间的战斗为历史背景。为了这次海战表演,他甚至命人在罗马专门开凿了一个湖泊。罗马人认为,这些暴力盛宴是其文明发展的顶峰,然而在今人看来,这未免残忍和原始。</h3><h3> 古罗马人崇尚暴力的证据比比皆是,西起英格兰北部,东达伊朗边界,都有圆形竞技场的遗存。临时表演场地可用木材搭建,此类建筑如今只留下柱坑,但是所有规模较大且比较富裕的城市都渴望拥有一座永久的石质剧场。在帝国东部操希腊语的城市,人们常常使用原本存在的剧场举行角斗表演,不过他们得首先将前几排座位去掉,垒上安全墙,以保护观众免受武器和野兽的伤害,然后在看台后面另建几排座位,以补上前面拆除的部分。从人们不遗余力修建竞技场可见,对于普通民众和社会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而言,角斗表演都同样重要。然而,举办大型角斗表演花费颇巨,且并无规定由政府买单,所有花费均由私人自掏腰包。一般而言,举办表演是一部分神职人员或政府官员的义务。有证据表明,自2世纪起,因经济负担沉重,找人担任祭司和其他官员越来越困难。</h3><h3> 为角斗表演“量身定做”的圆形竞技场是建筑上的杰作。庞贝城的竞技场是更早更原初设计的典型例证。该城历史悠久,原本是一座萨莫奈人的城市,后来罗马人将该城作为安置老兵的殖民地进行重建。该城的圆形竞技场能容纳的人数远远超过殖民者的数量,这意味着竞技场也为当地居民留有一席之地。现存铭文保存有大量材料,记录了当地显要人物曾多次出资对竞技场进行扩建和改建。显然,这也成为出类拔萃的公民向共同体展现忠诚和提升自己名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方式,角斗表演成为构建社会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罗马世界各地都出土了大量记载地方显贵为城市馈赠物品的铭文,详尽记载了有关物品的具体数目,例如,为浴室提供橄榄油(其作用相当于肥皂);赞助表演,提供一定数量的角斗士或野兽等。作为对其慷慨行为的回报,城邦为捐赠者竖立雕像以示感谢。虽然这些塑像早被熔化,但台基上的铭文却保存了下来。</h3><h3> 罗马人建造的结构最复杂的圆形竞技场是罗马城内的大竞技场。观众座席下面的通道和台阶使每一阶层的人不与其他阶层的人接触就可以到达自己的座位区,通过这种方式,社会等级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当所有观众就座后,圆形竞技场成为罗马社会的一个缩影,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界限分明,最重要的人物坐在离角斗场最近的地方,享有最佳的观赛效果。竞技场舞台下面是一间双层地下室,通过地板活门,野兽和舞台布景可瞬间突然呈现在观众面前。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罗马帝国的战利品,如千奇百怪的动物和植物,才会魔幻般展现在罗马人民面前。在罗马人看来,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的享受而存在,他们没有意识到大规模猎捕和杀戮野兽会造成永久的生态破坏。相反,他们认为除掉危害庄稼和畜群的野兽,保护农民,是其职责所在。为竞技场提供动物成为罗马世界的一宗大买卖。当然,因疲乏、虐待、缺乏定期供应的食物,动物折损相当巨大。</h3><h3> 角斗士或者是奴隶,或者是自由人。这些自由人自愿降为奴隶,遵守角斗士誓词,服从主人的命令,借此获得薪酬。据土耳其以弗所城外角斗士墓地发掘出的残存骨骸,角斗士大多体格健壮,以素食为主。他们居于营房,接受专业训练。比赛时至少需要一名裁判,有时甚至两名。从庞贝残垣断壁上的涂鸦看,角斗士尽管法律地位受限,但粉丝众多。他们展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勇猛不屈,而这正是备受罗马人推崇的优秀品格。罗马人也因其高超的战斗技艺授予他们特殊的荣誉。如果角斗士输掉一场比赛,但观众认为他表现勇敢,兢兢业业,他将可能免遭杀戮,保住性命。因此,帝国早期角斗士的死亡率大约只有5%~10%。角斗士价格昂贵,如果招雇的角斗士受伤或被杀,举办者将不得不向角斗士的主人赔付大笔金钱作为补偿,这当然不符合举办者的经济利益。</h3><h3> 圆形竞技场也是对重罪犯执行死刑的理想场所,尤其是那些被判以喂兽之刑者。遭此判决的罪犯将被置于竞技场内直接面对野兽(一些基督教的殉道者也受到如此的惩罚),或被迫参加实战的海战表演,与所有战俘面对面地肉搏。观众见证公正得以伸张,反社会的不和谐因素被清除,由此,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在圆形竞技场,“自我”和“他者”的区分一目了然,即观众是一个整体,与角斗的参赛者严格区别开来。通过让那些对社会一无是处的成员施加罪有应得处罚的表演,观众的凝聚力得以进一步增强。历史上只有少数人曾对此质疑:一些哲学家和早期基督教父对此反对,其理由不过是观赛过程中,人们情绪失控,因嗜血而丧失了自我,对此圣·奥古斯丁曾有论述。古罗马人崇尚暴力的传统历经多个世纪而不衰,直到边疆地区的压力渐增,罗马政体的若干基本特征渐次消散,对暴力的崇尚才不再盛行,此时信仰异教的古典社会已经被信仰基督教的中世纪所代替。</h3>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君士坦丁凯旋门</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凯旋门的意义主要是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和王权的伟大。世界上五大著名凯旋门,罗马和米兰各占一座。君士坦丁凯旋门因当年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而得名,君士坦丁大帝是罗马历史上的一位传奇帝王,他在位时统一了罗马全境,也是第一位公开信仰基督教的君王。君士坦丁凯旋门是君士坦丁大帝在战胜了他的强劲对手——马克森提,统一了罗马西部后修建的。这座凯旋门上的雕塑多为浮雕,且多半来自当时罗马帝国的其他纪念性建筑,堪称一部罗马雕刻史。众多浮雕中最为著名的是凯旋门顶端的八块浮雕,他们来自马克·奥尔略皇帝纪念碑,现在珍藏在卡匹托尔博物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传说,当年拿破仑·波拿巴来到罗马,对这座凯旋门大为赞赏,于是君士坦丁凯旋门也成为法国巴黎凯旋门的蓝本。</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古罗马废墟</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意大利的古罗马废墟,位于斗兽场之旁,是昔日古罗马帝国的中心,是现存世界最大面积的古罗马废墟,建有无数的宫殿和建筑群,却只剩下颓垣败瓦,一片荒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古罗马废墟,高耸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三根孑然兀立的石柱和光秃秃的庙墩基座;还有那萨图尔诺农神庙、维纳斯女神庙、罗莫洛神庙、恺撒神庙、和平神庙,也都化作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和一堆堆歪七倒八的石柱,已经很难想像当时的繁华景象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座残破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名观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望着这座体现了人类高度文明的建筑,人们怎么也无法把它和野蛮、血腥联系在一起。在诅咒它的同时,又暗暗地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曾经的众多神庙,已成一片废墟。</p> <h3> 维托里安诺意大利统一纪念堂</h3><h3><br></h3><h3> 维托里安诺意大利统一纪念堂(Il Vittoriano),也称为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位于罗马最大的威尼斯广场(Piazza Venezia)上,这座高大的大理石建筑的地位多少有点类似于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也位于罗马的最中心。纪念堂落成于1911年,是为纪念意大利的统一以及促成其统一的埃曼努埃尔二世而建的。</h3><h3> 因为造型和颜色的关系,纪念堂被戏称为“结婚蛋糕”或“打字机”。这座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是为了庆祝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建造的,耗时25年才建成,16根圆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兼顾了大气和精致。</h3><h3> 纪念堂建筑物上面有两座巨大的青铜雕像,右边的代表“热爱祖国的胜利”,左边代表的是“劳动的胜利”。第二段台阶上有米开朗基罗创作的飞狮雕像。台阶下的两组喷泉,右边的象征第勒尼安海,左边的象征亚得里亚海。台阶中央骑马的人物塑像就是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h3><h3> 一战后又将无名英雄墓安放在纪念堂前,纪念为意大利独立而阵亡的士兵。无论日晒雨淋,总有两名士兵纹丝不动地在这里守护着无名战士墓。如果运气好,从纪念堂下来,你可以赶上了换岗仪式,还是挺有意思的。由于今天这里是无名士兵坟墓的所在地,这就意味着你不能坐在纪念碑的任何地方(包括台阶),这是守卫们严格执行的一个规定。</h3><h3> 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内有维托里安诺博物馆,举办各种临时艺术展,此外还展出少量记录意大利统一历史的随军小物品,登顶纪念馆,可以欣赏到罗马壮观的美景。据说每年的新年音乐会在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前举行。</h3> <h3>  罗马许愿泉(也叫三岔口喷泉,安娜公主曾在此许过愿)</h3><h3><br></h3><h3></h3><h3> 许愿喷泉是罗马的一件巴洛克杰作,由教皇克里门七世(Pope Clemens XII) 命Nicola Solvi设计建造,共花了三十年才完成,它是罗马的象征之一。喷泉建筑完全采左右对称,在中央立有一尊被两匹骏马拉着奔驰的海神像,海神像是在1762 年雕刻家伯拉奇(Pie- tro Bracci)的设计。在海神的左右两边各立有两尊水神,右边的水神像上,有一幅「少女指示水源」的浮雕,而浮雕上面有四位代表四季的仕女像。一枚铜板入水此生会再回罗马,两枚铜板入水会与喜爱的人结合,三枚铜钱入水会使讨厌的人离开,这是许愿泉相传的三个愿望。从池畔许多背对喷泉、右手拿着铜板从左肩上方向后投入水中的身影,以及池内铺满的大小铜板,即可知到此喷泉许愿者还真不少。公元前一世纪奥古斯都之婿Agrippa,由 20公里外筑水道引水入罗马,解决150万市民饮水之苦,许愿泉就是当时市中心较大出水口;至于倚着Poli宫南墙而立的巨大海神雕刻,是13世纪教皇命 Nicola Saivi设计完成的巴洛克式杰作。</h3> <h3> 西班牙大台阶</h3><h3><br></h3><h3> 罗马著名打卡点“西班牙阶梯”成为近日讨论热点,缘由是于8月7日后罗马政府将禁止游客在台阶上休憩,让无数还未打卡阶梯景点的网友大呼“可惜”。</h3><h3> 《罗马电影》中的惊鸿成就了西班牙阶梯(Spanish Steps),西班牙阶梯同样构筑了每个人心中的好莱坞式罗马梦,令人为之向往。</h3><h3> 然而这些存在于电影中风靡一时的建筑真值得去”一睹芳容“么?<br></h3><h3> 《罗马假日》这部1953年的黑白片,迄今已有65年历史。可依然在豆瓣保持8.9的高分,无数人对于罗马的第一印象便是来源于这部电影,可见影响力的巨大。</h3><h3> 电影中奥黛丽·赫本坐在西班牙台阶上吃冰淇淋的场景更让西班牙阶梯从“名不见经传”变成“名声大噪”,成为了游客竞相模仿必去的打卡点。</h3><h3> 除此之外《爱在罗马》,还有荣获5项奥斯卡提名的《天才瑞普利》等电影都在此取景,造就了“西班牙阶梯电影效应”。</h3><h3> 然而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想在西班牙阶梯上模仿赫本吃个冰淇淋?在这一眼看不到尽头的人潮中也就只能想想而已了。</h3><h3> 西班牙阶梯的客流量一度大到“瘫痪”,然而这引得人们争相恐后来一探究竟的阶梯,摒弃电影的点缀,在历史上的「真实面容」是什么样呢?</h3><h3> 被称为'意大利人设计、法国人出资、英国人游览、如今被美国人占领的西班牙台阶,实际上是1725年得到法国大使的援助后修建的,又因为西班牙使馆在这里,所以取名西班牙台阶。</h3><h3> 西班牙大台阶无疑是全欧洲最长与最宽的阶梯,总共有135阶,是法国的波旁王朝使用法国外交官的遗产资助梵蒂冈的资金,在1723年-1725年间建造完成的。世界上各大城市都有不少广场,但很少有罗马的西班牙广场那样,其貌不扬,规模不大,但名气却大。</h3><h3> 大台阶为巴洛克风格,由钙华石砌成,由3个大平台分为3层组成,台阶分12段共 pan&gt;137个石级,两侧的弧形台阶将各平台连接起来,台阶平面如同一只花瓶,形成动人的曲线,台阶宽窄的变化,踏步分和的搭配,走在上面让人感到缓急张弛的韵律。</h3><h3> 在大台阶建成之前,东面的教堂和过往接到与西面的广场处于无序状态,曲线形大台阶将不同标高、轴线不一的广场与街道有机地统一起来,建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h3><h3> </h3><h3><br></h3><h3> </h3> <h3> 意大利罗马破船喷泉</h3><h3><br></h3><h3> 破船喷泉就位在西班牙阶梯下,西班牙广场的正中心,是16世纪的作品,由教宗巴贝尼尼乌巴诺八世委托贝尼尼所做的,为广场增加了欢乐和流动感。 优雅的破船喷泉其实是贝尼尼的父亲彼得贝尼尼(Pietro Bernini)改建的。原先的喷泉小小的并不起眼,而且水压小的缘故,所以就连喷泉的水都是细细小小的,彼得将原来的喷泉外围作了一条半淹在水池中的船,喷泉的水于是先流入破船,再从船的四边慢慢溢出,加上整座喷泉几乎只和街面一般高,感觉就真的很像是漏水的船即将沉入地底下。在电影《罗马假日》中,风采迷人的奥黛莉赫本就坐在喷泉旁的台阶吃著冰淇淋。</h3> <h3> 意大利比萨斜塔</h3><h3><br></h3><h3> 比萨斜塔(Torre Pendente)是世界遗产,建于1174年,塔高约60米,由于地表塌陷每年倾斜1.2毫米,按此速度推算,可能在200-1000年后倒塌。</h3><h3>  比萨斜塔所在的奇迹广场上,有不少几乎和斜塔同期修建的大教堂、洗礼教堂等建筑艺术杰作。修建斜塔时,它在整个广场的设计规划中只是教堂的一座由乳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钟楼,确切地说,斜塔只是个“配角”。1174年,人们开始修建钟楼,修建过程中因地基沉陷而发生倾斜,800多年来斜而不倒,以斜劲“喧宾夺主”。</h3><h3>  比萨斜塔的塔体由8个层面组成,在直径16米的塔体中心有可以上下的螺旋形台阶约300级。人们通过台阶可以直接登到塔顶。每个层面周围是用大理石雕塑的柱廊,以前人们可以在每层柱廊间绕塔一周,但是现在为了游人的安全,登塔者一律不准走塔体的外圈,从底层到第七层全是走塔体内的台阶。走这段路时,人们几乎看不到外边的景色,因此对塔体的倾斜感受不深。但是,当游人到了第七层与第八层之间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由于塔体自北向南倾斜5.5度,第七层与底层相比,已经倾斜了四五米。而且,从第七层往第八层攀登时,空间是开放的,人完全走在外面,虽有护栏保护,但由于塔体斜度加大,站在上面总觉得自己的身体也是斜的,有摇摇欲坠之感。有些游人的腿开始发软,眼睛根本不敢往下看,仿佛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尽管站在高处可以观赏比萨城的全景,但由于脚下倾斜,游人已顾不上欣赏了。</h3><h3>  比萨斜塔修复工程耗资约合2500万美元,基本上达到预期效果。专家认为,经过修复的比萨斜塔,只要不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300年内不会倒塌。每年5月至8月间,比萨斜塔晚上也向游人开放。届时,游人登上灯火通明的斜塔顶层,可一睹夜幕下的比萨古城和奇迹广场的美景。而斜塔本身也在夜幕和灯火中显出迷人的神秘色彩。</h3><h3>  比萨斜塔经过修复重新开放后,开始控制参观人数。以前,斜塔对外开放时,只要买了门票就可以排队登塔。但现在不行了,登塔实行分组和按时段管理,门票上标明持票的游人属于哪个组,具体登塔时间是何时。到时提前在一个专门的地方集合,将所有的手提物品寄存在那里,然后由专人带队,引导到斜塔的入口处。每批登塔者只安排15人,而且在塔上的停留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由于人在塔顶上感觉到明显倾斜,因此,在售票处明确标明:患有恐高症者慎重选择。</h3><h3>   一进入奇迹广场,就是一个一字排开的纪念品市场。五颜六色的纪念品都中了“斜”。那些由大理石、石膏、陶瓷和玻璃等不同材质制作的斜塔,都是以比萨斜塔为原型而仿造的。与它们摆在一起的酒瓶子、玻璃杯、花瓶、笔筒等居然也都中了“斜”,其造型平时看来古怪无比,但是一放在奇迹广场上,看着就非常正常了。特别有意思的是,那些肤色各异的游人在观看和挑选这些旅游纪念品时,为了能更好地欣赏其中的图案,都歪着脖子看,有的人连身子也跟着倾斜起来。</h3> <h3> 热那亚港口的海盗船</h3><h3><br></h3><h3> 在热那亚港口看到了一艘巨大的船,这个导游事先已经跟我们说过了,但是亲眼看到还是觉得很神气啊!说是海盗船,但究竟是不是海盗我们还不知道,好看的船和船长。</h3><h3><br></h3><h3> 热那亚(意大利语:Genova,英语:Genoa),意大利最大商港和重要工业中心,利古里亚大区和同名省热那亚省的首府。位于意大利西北部,利古里亚海热那亚湾北岸。热那亚历史悠久,曾是海洋霸主热那亚共和国的首都,2004年热那亚被选为当年的“欧洲文化首都”。热那亚还是著名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小提琴大师尼科罗·帕格尼尼的家乡。热那亚及其所在的利古里亚海岸沿岸为著名旅游胜地。</h3><h3> 热那亚是个历史很悠久的古城。早在古罗马兴建城之前,利古里亚人已经住在当地。它曾是罗马帝国的 一个行政区,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落入拜占庭手中,后来又相继被伦巴底和法兰克人所占领。12-16世纪,热那亚藉十字军东征而逐渐繁荣起来,并建立一个独立而强壮的海洋共和国,并与威尼斯、比萨和阿马尔菲齐名。热那亚共和国从今日的热那亚向外伸展,直到今日的利古里亚及皮埃蒙特。她在地中海沿岸有好几个殖民地,分别位于中东、黑海、西西里岛、撒丁岛和北非。在最强盛的时期,热那亚完全控制了意大利半岛以西的第勒尼安海的所有,包括科西嘉岛。过去亦曾与威尼斯之间进行过激烈的权力及经济斗争,在向东方扩张失败后,向西部发展,帮西班牙获得了新大陆。到19世纪初期,拿破仑的扩张使热那亚共和国变成法兰西帝国的一部分。1815年,根据维也纳条约,除科西嘉岛以外的热那亚共和国领土都被割让与萨丁尼亚王国,并稍后随着萨丁尼亚王国统一意大利半岛,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br></h3> <h3>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h3><h3><br></h3><h3> 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又称“杜莫主教堂”、“多魔大教堂”,位于意大利米兰市,是米兰的主座教堂,也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规模居世界第二。于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965年完工,历时五个世纪。不仅是米兰的象征,也是米兰市的中心。</h3><h3> 米兰大教堂是米兰的标志和精神象征,设计者是公元15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整个大教堂用白色大理石建材,马克吐温曾形容它是“建筑师眼中的一团白色火焰”。教堂长158米,最宽处93米,塔尖最高处达108.5米。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35000人。</h3><h3> 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世界上雕塑最多的建筑和尖塔最多的建筑,有135个尖塔,像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仔细看,每个尖塔的顶端都屹立着一个圣人的塑像。</h3><h3> 教堂不仅仅是西方历史和艺术的最直观表示,也是每个人寻找内心宁静与初心的最佳场所,而 米兰 大教堂,更彰显了政治与宗教无处不在的联姻。</h3><h3> </h3> <h3></h3><h3> 阿尔卑斯山谷小镇-霞慕尼</h3><h3><br></h3><h3> 霞慕尼(Chamonix),坐落在欧洲屋脊阿尔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的脚下,法国人热切的称它为“阿尔卑斯山的阳台”。令霞慕尼真正声名远播的是在1924年小镇承办了第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霞慕尼逐渐成为了欧洲滑雪的天堂之所。</h3><h3> 虽然没能在霞慕尼最受欢迎最热闹的冬季来到这里,但并不妨碍我欣赏它的美丽,盛夏里的霞慕尼完全可以定义成一个阿尔卑斯山下世外桃源般的鲜花小镇。乍一看,鲜花小镇应该与雪上扯不上关系,来到霞慕尼之后,完全颠覆了我原来对它的期许。在圣洁的雪山下,唯美的鲜花小镇平添了几分磅礴的气势,漫步在霞慕尼,不大的地界每一处都让人充满惊喜,每天户外运动带来的身体上的疲惫,在回到小镇后自然一扫而光,让人心情舒爽愉悦,精神重新 振奋起来。对很多来此徒步登山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来说,霞慕尼不仅是一个出发勃朗峰的起始点,更是一个能给人心灵上带去安定温暖的居所。</h3><h3> 恬静优美的山庄景色,巍峨的雪峰都被这深锁在这凡尘嚣市外的别致景色中,让人深深陶醉。在最近的距离,体味欧洲第一峰勃朗峰带来的震撼,呼吸着绝尘清冽的空气,在霞慕尼感受浪漫的法国风情。</h3> <h3> 法国里昂歌剧院</h3><h3><br></h3><h3> 正传统、古老的里昂歌剧院建于1831年,由Chenavard和Pollet建筑师设计,在1986年建筑大师Jean Nouvel一举夺冠.经过六年的施工期,修茸一新的里昂歌剧院集古典和现代风格于一体。</h3><h3> 里昂歌剧院已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自1993年起,玻璃结构的建筑开始在市中心引领风骚。</h3><h3> 里昂歌剧院历史悠久,造型独特。先前的建筑为四个门面与廊厅,内部已呈斑驳状,重新改造之后极具水准,内部空间也较先前扩增为二倍;此歌剧院地下有五层楼,而最高处的六层楼呈现出圆顶带玻璃结构的上部构造,此设计是将透明度的观念转化在建筑物上而来,整体外观颇具现代感,来到此处除了欣赏精彩的歌剧外,还可欣赏到特殊的建筑之美。</h3><h3> </h3> <h3> 卢森堡(千堡之国)</h3><h3><br></h3><h3> 卢森堡是现今欧洲大陆仅存的大公国,位于欧洲西北部,东邻德国,南毗法国,西部和北部与比利时接壤。由于其地形富于变化,在历史上又处于德法要道,地势险要,一直是西欧重要的军事要塞,有北方直布罗陀的称号。卢森堡曾是工业国家,现在则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它也是欧元区内最重要的私人银行中心及全球第二大仅次于美国的投资信托中心。作为欧盟中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经济高度发达,金融、广播电视、钢铁是其三大经济支柱产业。因国土小、古堡多,又有“袖珍王国”“千堡之国”的称呼。</h3><h3> 站在风景走廊上凭高远眺,可以将卢森堡全城美景尽收眼底,不愧 “最美的欧洲阳台”的美誉。</h3> <h3> 威廉二世骑马铜像</h3><h3><br></h3><h3> 威廉二世(德语: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原名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多·阿尔伯特·冯·霍亨索伦(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Hohenzollern),是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和普鲁士王国末代国王(1888年6月15日~1918年11月9日在位)。他是威廉一世的长孙,腓特烈三世和维多利亚公主的长子。由于出生时发生臀位生产,他患有厄尔布氏麻痹(Erb's Palsy)以致左臂萎缩。为弥补这一生理缺陷,威廉自幼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尤其擅长于马术。1877年,他以皇长孙的身份进入著名学府波恩大学,专攻法律与国家学。1881年获学士学位。</h3><h3> 他是一战主要策划者,和闪电战计划的创始人。迫于战败和国内的革命压力,1918年11月28日威廉二世退位,1941年威廉二世在荷兰多伦病逝,被葬于多伦庄园。</h3> <h3> 卢森堡大峡谷</h3><h3><br></h3><h3> 时至今日,佩特罗斯大峡谷已是欧洲美丽的观光地,站在大峡谷上的任何一座桥梁上,都可以看到谷中两壁生长的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树木种类繁多,生长方向各异,更显出了佩特罗斯大峡谷毫无拘束的自然之美。 佩特罗斯大峡谷一旁的宪法广场一侧,有通向峡谷的古老石阶,沿着石阶走入谷底,在繁茂树木掩映中若隐若现的溪流便显现眼前,清澈的溪水奔流在峡谷底部,在薄雾天气时观赏谷底风景,会令人愈感峡谷之壮阔。 随着佩特罗斯大峡谷的旅游开发,现在在架越于大峡谷上的阿道尔夫大桥的拱门下方,可以乘坐专为大峡谷观光游览而设的露天火车“佩特罗斯快车”,在几种语言的解说中观赏峡谷的军事遗迹和自然美景,让旅行的印象更加深刻。</h3><h3> 因为佩特罗斯大峡谷的百米宽度和60米的深度,卢森堡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军事重地,依借峡谷的天然岩石建造了壁垒、炮门和秘密通道的佩特罗斯要塞,是这里曾经硝烟四起的佐证。</h3><h3> 时至今日,佩特罗斯大峡谷已是欧洲美丽的观光地,站在大峡谷上的任何一座桥梁上,都可以看到谷中两壁生长的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树木种类繁多,生长方向各异,更显出了佩特罗斯大峡谷毫无拘束的自然之美。佩特罗斯大峡谷一旁的宪法广场一侧,有通向峡谷的古老石阶,沿着石阶走入谷底,在繁茂树木掩映中若隐若现的溪流便显现眼前,清澈的溪水奔流在峡谷底部,在薄雾天气时观赏谷底风景,会令人愈感峡谷之壮阔。</h3><h3> 随着佩特罗斯大峡谷的旅游开发,现在在架越于大峡谷上的阿道尔夫大桥的拱门下方,可以乘坐专为大峡谷观光游览而设的露天火车“佩特罗斯快车”,在几种语言的解说中观赏峡谷的军事遗迹和自然美景,让旅行的印象更加深刻。</h3> <h3> 比利时《布鲁塞尔》原子塔</h3><h3><br></h3><h3> 原子塔位于布鲁塞尔西北郊的海塞尔高地,是布鲁塞尔十大名胜之一,有比利时的艾菲尔铁塔之美称。</h3><h3> 塔身是粗大的钢管将9个巨大的金属圆球连成一个正方体,原子塔8个圆球位于正方体的8个角,另一个圆球位于正方体的中心,其设计构思是将金属铁原子的模型放大1650亿倍。它的9颗圆球代表9粒铁原子,也象征比利时9省。圆球直径18米,各个球体之间的连接钢管每根长26米,直径3米。建筑总重2200吨,高102米。圆球和圆球之间由长26米、直径约3米的不锈钢管相连接。从地面到顶端最高的圆球之间设有快速直达电梯,而在其他各个圆球内都装有自动电扶梯,人们在每个圆球之间都可以自由往来。据介绍,整座原子球塔可同时接纳250人参观游览,另有一个可容140人同时用餐的大餐厅。位于原子球塔最高端的圆球是一个专供游客们观赏风景的观光区,它高约92米,大体与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的第二层观光区在同一个高度上。游客在此可以通过四周的有机透明玻璃,俯瞰布鲁塞尔的市容市貌,尽情领略周边的迷人风景。可以想象,当你身处一个“原子”之中而窥探地球时,那种独特的感觉肯定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而在其他几个圆球里则设立了以原子能、核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展览,其中尤其以宇宙航行的展览最为详实和引人注目,其他还有涉及太阳能、天文、地理与科普知识等方面的展厅。</h3> <h3> 布鲁塞尔滑铁卢</h3><h3><br></h3><h3> 滑铁卢镇距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南大约二十公里。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许许多多小镇一样,滑铁卢镇古朴而宁静,并无多少特色,但它的名字却是响彻世界,即使对它毫不了解的人也常常把它的名字挂在嘴边,说起某人在某场官司或某场比赛中遭到失败时,就必定会说,某某遭遇了滑铁卢。1815年,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法军惨败。随后,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h3><h3> 在今天的滑铁卢镇(Waterloo),除了威灵顿公爵住过的这幢作为联军统帅部的纪念馆以外,再也找不到一处关于这位凯旋将军的纪念地、纪念碑或者别的什么纪念物。滑铁卢镇上有许多出售纪念品的小商店,这些纪念品无论是图片还是纪念章几乎都是拿破仑·波拿巴的头像和名字,却很难见到与威灵顿有关的东西。惟一能听到或见到威灵顿名字的地方,是铁狮峰下的滑铁卢战争纪念馆,那里有许多图片、实物以及音像制品,它们向游客再现了这场大战的经过,其中自然要提到交战双方军队的统帅。许多游客就是在这里才第一次得知拿破仑·波拿巴在滑铁卢碰到的对手原来是个英国人,他的名字叫威灵顿。</h3><h3> 滑铁卢镇古朴而宁静,并无多少特色,但它的名字却是响彻世界,即使对它毫不了解的人也常常把它的名字挂在嘴边,说起某人在某场官司或某场比赛中遭到失败时,就必定会说,某某遭遇了滑铁卢。</h3><h3> 在距滑铁卢城镇以南2.5公里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滑铁卢古战场,虽然它现在是比利时最重要的旅游景区,但并未随意开发。现在的古战场除了有几座规模很小的纪念馆之外,没有兴建任何民用或公用设施,与180多年前几乎没什么两样。所不同的只是在位于古战场偏南的地方多了一座金字塔式的小土山。这座小山既是古战场的标志,也是观景台,站在山顶的平台上可以纵览滑铁卢战场的全局。</h3><h3> 1815年,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法军惨败。随后,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滑铁卢被用来比喻惨痛的失败。</h3><h3> 小山叫铁狮峰,属于人造山,建于1826年。当时没有推土机,50米高的山峰据说是当地妇女用背篓从两公里外的地方背土垒成的。</h3><h3> 沿226级台阶拾级而上,峰顶上迎接人们的是一头威风凛然的铁狮子,它的前爪紧紧地抓住一只象征着世界的铁球,两只眼睛“狮”视眈眈地盯着南方的法兰西,于威严中透出一股肃杀之气。这头雄狮重达18吨,据说是为纪念欧洲联军的胜利,用缴获的法国军队的枪炮熔铸而成的。铁狮下的碑座上没有题词,只刻着“1815.6.18”字样。但就是这串简单的数字却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180多年前的那场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战争。</h3> <h3>在布鲁塞尔滑铁卢景点与外国小朋友留影。</h3> <h3> 荷兰 风车村</h3><h3><br></h3><h3> 风车村是有居民居住、开放式的保留区和博物馆,位于阿姆斯特丹北方15公里。古老的建筑生动描绘了17、18世纪的荷兰生活。真实的房子,古老的造船厂,制作木鞋的表演,还有风车,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桑河(Zaan)区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区。250年前,在这片狭小的土地上,矗立着800多座风车。它们承担着各种工业任务。在五座风车中,有三座向游人开放。在桑河上泛舟游览,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欣赏这些美丽的风车。风车村内的博物馆包括木鞋制造厂、白蜡制造厂、面包房、奶酪和乳制品作坊以及100多年的杂货店。</h3> <h3></h3><h3> 荷兰:木鞋加工厂参观记</h3><h3>  </h3><h3> 荷兰木鞋闻名世界,但是,木鞋对于荷兰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而是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至少在历史上是这样的。因荷兰土地太潮湿,木鞋最能防潮湿,而且经久不烂,因而成了荷兰人的最爱。木鞋取材于荷兰特有的一种坚硬且无花纹的杨树。由于容易清洗,原料便宜,且到处都有,加工起来也不是很困难,所以荷兰人几乎都会制作木鞋。木鞋同时也是最安全的劳动防护靴,因为它可以有效地保护脚趾。木鞋在荷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荷兰农民用木头自制一种状如船形的鞋,在鞋内填进稻草之类,既可御寒防冻,又舒适耐穿,于是,木鞋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今天,许多荷兰农民和渔民仍有穿木鞋的习惯。</h3><h3>  在赞丹风车村里,有着一座木鞋加工厂。这里展示木鞋的历史,演示木鞋的制作过程,展览木鞋精品,也有大量供人们购买的木鞋工艺品和瓷器等其它工艺品。</h3><h3> 木鞋加工厂门前摆放着一只巨大的木鞋,象一只小船一样,可以坐进几个人去。</h3><h3> 木鞋虽是木头制作,却不是木匠的活儿,而是鞋匠的活儿,确切地说更像是雕刻匠的活儿。因为制作木鞋不像制作其他木器那样,可以卯榫、粘接、钉钉、拼装,一只木鞋是在一块完整的木头上镂刻出来的。</h3><h3> 在荷兰,婴儿出生后,一些父母要为小宝宝准备一双小木鞋,表示作为荷兰人一生都要与木鞋为伴。荷兰男青年谈恋爱时,要设法悄悄量好女友的脚形与尺寸,亲手送她一双木鞋,刻上女友的姓名。结婚时, 丈夫把木鞋作为爱情的信物送给妻子,并亲手为她穿上。木鞋还是荷兰人日常生活中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如果有人送你一双你刚好能穿的木鞋,那就意味着你是他最尊贵的朋友。</h3><h3> 在荷兰,有世界著名的木鞋博物馆,那里有世界上最丰富、最精彩的各类木鞋,大者如同一艘能乘几十人的木船,小的在一个火柴盒里能放置 12 双。所谓“木鞋”也早已超出了木头的范围,仅从材料上分就有黄金、白银、青铜、铝合金、钻石、水晶、玉石、翡翠、玛瑙、塑料、橡胶、玻璃、石头等几十种之多。从用途上分又有旅游鞋、钉子鞋、冰鞋、旱冰鞋、高跷鞋、登山鞋等。那些由各种材料制成,由世界各国元首、总统、王室成员在近百年来赠送给荷兰的“木鞋”更是精品中的精品。</h3><h3> 加工厂里也摆放了许多木雕的小人,姿态极为生动。也许是鞋匠们为了从另一面展示自己的手艺吧。</h3><h3> 在这里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荷兰人居然会制作青花瓷。据说大约 17 世纪时,青花瓷的制作技术传到荷兰,深得荷兰人的喜爱。他们把瓷器制作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或走高端精美的路线,美仑美奂;或走纯朴天然之路线,天人合一。</h3> <h3> 和平宫——海牙国际法庭</h3><h3> </h3><h3> 在荷兰海牙市郊有一座棕红色的宫殿式建筑。它就是荷兰,也是世界的著名建筑——和平宫(The Peace Palace)。</h3><h3> 和平宫正面是由9扇大拱门组成的走廊,西边耸立的钟塔是附近最高的建筑物。底层的拱顶大厅全部采用大理石修建,并装饰金色浮雕,地面有乳白色和浅蓝色大理石组成图案。在大厅中间的主楼道中,坐落着一尊美国赠送的司法女神石雕。和平宫建造于1907——1913年之间,由当时美国大富豪卡内基慷慨解囊捐赠,专为国际法院量身打造。</h3><h3> 和平宫主体建筑虽然不高,只有两层楼,可它在世人眼中却声名赫赫,尤其是在法律界,可谓是崇高无上,万人仰视。因为这座两层楼的建筑是联合国国际法院,国际法图书馆和国际法法学院的所在地。举世闻名的海牙国际法庭就设在和平宫的一楼。</h3><h3> 到这座楼里参观学习是全世界学法律的学生或人士梦寐以求的事情。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陪同我省一个知识产权代表团访问欧洲,有幸来到荷兰海牙和平宫—海牙国际法庭。</h3><h3> 海牙国际法庭的正式名称为国际法院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是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构,也是联合国六大主要机构之一。由于设在荷兰海牙,亦称“海牙国际法庭”,成立于1946年4月。国际法院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各国提交的法律争端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以及有关条约及公约作出裁决;二是对联合国其他机构提出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按照有关规定,只有当事 国一致同意提交国际法院的法律争端,国际法院才能做出裁决。国际法院由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理会选出15名不同国籍的法官组成,包括正副院长各一名。法官不代表任何国家。他们的任期为9年,每三年更换三分之一。</h3><h3> 和平宫里还有一个公共服务机构——国际仲裁法庭。这个国际仲裁法庭不是联合国的组织,也并非联合国下属的海牙国际法庭的一个分支,与其没有任何关联。</h3><h3> 仲裁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之一。仲裁的要点是当事双方共同将争端交由双方选定的仲裁人(通常为5人)所组成的仲裁法庭才能做出仲裁。如果不符合上述要点,一切仲裁均为无效。</h3><h3> 综上所述,海牙国际法庭是联合国的下属机构,有15名法官的固定编制,由联合国提供财政费用;国际仲裁法庭仅是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或相当于一个公共法律事务所,接一个案子,临时搭一个班子,收取办案费用。这两个机构的权威性不在一个层面上。我简单以为,一个是国际官方机构,一个是国际民间组织。</h3><h3> 从我国这次对于所谓的“南海仲裁”处理上,可以看出端倪。在中国政府的声明中,通篇没有一个字提到国际仲裁法庭。一国政府的声明不可能与一个国际民间组织有任何联系。即使在我国外交部的声明中,也仅就事论事,一一驳斥了仲裁庭的裁决结果。郑重声明,裁决无效,没有拘束力。对于这个所谓的“南海仲裁庭”不肖一顾。</h3><h3> 这个所谓的“南海仲裁庭”的仲裁昏庸至极,信口雌黄,居然全盘否定中国的九段线。这条九段线不仅仅是一条华夏大地的地理线,更是一条中华民族两千年的历史线。一句仲裁,抹去一个国家两千年的历史,真是贻笑大方,冒天下之大不韪。</h3><h3> 泱泱大国,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岂是一个民间机构说改就改的。华夏大地,寸土寸金,拿命来都换不去的,更何况一张废纸。</h3> <h3> 天鹅咖啡馆</h3><h3><br></h3><h3> 著名的天鹅咖啡馆是一幢5层的楼房,因门上饰有一只振翅欲飞的白天鹅而得名。</h3><h3> 1845年2月,马克思由巴黎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来这里居住。同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这里。从此,天鹅咖啡馆成为他们共同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的重要活动场所。在此期间马克思写出了著名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等作品。“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德意志工人协会”也在此诞生。</h3><h3><br></h3><h3> 现在天鹅咖啡馆也叫天鹅餐厅。</h3> <h3> 法国巴黎圣母院</h3><h3><br></h3><h3> 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两岱”岛上,是世界驰名的天主教堂,也是巴黎最负盛名的古代胜迹之一。可以说,法国巴黎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以岛上的巴黎圣母院为起点而发展起来的。</h3><h3>  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和法王路易七世共同主持奠基。工程历时近200年,直到134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由于屡经战乱破坏,圣母院破败不堪。17世纪和19世纪法国建筑大师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修复了两次,才显现出了今日之风姿。</h3><h3>  整个建筑全部由石头砌成,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堂建筑的外形粗笨、呆板,内部昏暗、窄小的束缚,扩大了内在空间,增加了外观艺术装饰,开了一代建筑新风。</h3><h3> 圣母院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两侧支撑物面积800多平方米。院内进深130米,宽48米,高35米。圣母院正面呈立方形,庄严和谐,从上而下共分三层。最下面一层是并排三个尖形拱门,门上刻有表现《圣经》故事的浮雕。自左向右依次为《圣母和圣婴的故事》、《最后的审判》、《圣母与圣安娜的生活》。这些享有盛誉的浮雕故事是专为当时那些不识字的信徒们雕刻的。</h3><h3> 在三个拱门上面是一长条壁龛,也称“国王长耶”,排列着耶稣基督先祖28任帝王的雕像。中间一层是三扇窗子。两边的窗子分别雕有亚当、夏娃的塑像。中间是一扇圆形大花窗,称“玫瑰门”,直径约10米,由37快玻璃组成,是700年前的原物。窗的前面有圣母怀抱圣婴像。</h3><h3> 最上面一层是由许多美丽的白色雕花栏杆组成的一条走廊,连接南北两座各高69米的巨型钟楼。南钟楼上悬挂着一座重达13吨的巨钟。在这座钟的铸料中加入了金、银成分。这些金银来自于巴黎妇女们为了表达虔诚之心而奉献出的首饰。北钟楼则设有一个387级的阶梯。两座钟楼后面有座高达90米的尖塔,巍峨入云,塔顶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远望似与天穹相接。据说,耶稣受刑时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十字架下面的球内封存着。这座尖塔虽比两座钟楼还高出21米,但从正面看,高低却好象一样。从中可见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整个建筑象征着基督教的神秘,给人以庄严华丽、神秘莫测之感。</h3><h3>  几个世纪以来,巴黎圣母院一直是法国宗教、政治和民众生活中重大事件和举行典礼仪式的重要场所。在法国人心目中,巴黎圣母院十分亲切。每逢星期日,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做弥撒,听音乐。教堂里演奏的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和庄重的宗教音乐,不知吸引了多少游人和宗教信徒。</h3> <h3>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h3><h3><br></h3><h3> 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h3><h3> 早在十字军东征时期,菲利普二世为了保卫北岸的巴黎地区,于1204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主要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同时也存放他的狗和战俘,当时就称为卢浮宫。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被作为皇宫,因而使它成为完全不同的一座建筑物了。在以后的350年中,随着王室贵族们越来越高的寻欢作乐的要求,他们不断增建了华丽的楼塔和别致的房间。然而在其后的整整150年间,卢浮宫却并无国王居住。</h3><h3> 16世纪中叶,弗朗西斯一世继承王位后,便把这座宫殿拆毁了。他下令由建筑师皮尔·莱斯科在原来城堡的基础上重新建筑一座宫殿。弗朗西斯还请当时著名的画家为他画肖像,他崇拜意大利派的画家,购买了当时意大利最着名的画家法埃洛的绘画,包括《蒙娜丽莎》等珍品。 弗兰西斯一世的儿子亨利二世即位后,把他父亲毁掉的部分重新建造起来。</h3><h3> 亨利四世在位期间,他花了13年的功夫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大画廊。这是一个长达300米的华丽的走廊,走廊非常长,亨利在这里栽满了树木,还养了鸟和狗,甚至在走廊中骑着马追捕狐狸。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国王,他被称为"太阳王"。他登基时只有5岁,在卢浮宫做了72年的国王――法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路易十四把卢浮宫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并在庭院外面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画廊。他购买了欧洲各派的绘画,包括卡什代、伦勃朗等人的作品。他一生迷恋艺术和建筑,致使法国的金库空虚。路易十六在位期间,爆发了著名的1789年大革命,在卢浮宫"竞技场"院子里建立了法国革命的第一个断头台。1792年5月27日,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从那时起,这里的收藏品不断增加,更不用说拿破仑向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征用的艺术贡品了。</h3><h3> 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0000件,由古代埃及艺术、古代东方艺术、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艺术、中世纪文艺复兴雕塑艺术、现代雕塑艺术、工艺美术及绘画艺术等7个部分6个展馆组成。其中,镇馆之宝有:断臂美神--"米洛斯岛的维纳斯"雕像、无头折臂但似欲乘风而去的"胜利女神"雕像、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稀世名画《蒙娜丽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卢浮宫已成为综览欧洲史的艺术殿堂。不过,前往参观的游客很难看到"其全真面目",因为它的6个展馆仅在星期一、三两天基本全部开放,其余4天轮流开放,星期日只开一半,而且展出的展品仅占全部馆藏的五分之三。</h3> <h3> 法国巴黎协和广场</h3><h3><br></h3><h3> 协和广场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著名的广场,18世纪由国王路易十五下令营建。建造之初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他至高无上的皇权,取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它被称为“革命广场”,被法国人民当作展示王权毁灭的舞台。1795年改称“协和广场”,1840年重新整修,形成了这样的规模。广场呈八角形,中央矗立着埃及方尖碑,是由埃及总督赠送给查理五世的。方尖碑是由整块的粉红色花岗岩雕出来的,上面刻满了埃及象形文字,赞颂埃及法老的丰功伟绩。广场的四周有8座雕像,象征着法国的8大城市。</h3> <h3> 法国埃菲尔铁塔</h3><h3><br></h3><h3> 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 Eiffel;英语:the Eiffel Tower)矗立在塞纳河南岸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于1889年建成,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埃菲尔铁塔得名于设计它的著名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全部由施耐德铁器(现施耐德电气)建造。</h3><h3> 埃菲尔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铁塔是由很多分散的钢铁构件组成的——看起来就像一堆模型的组件。钢铁构件有18038个,重达10000吨,施工时共钻孔700万个,使用1.2万个金属部件,用铆钉250万个。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钢铁构成,共用去熟铁7300吨。塔分三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h3><h3> 埃菲尔铁塔是世界著名建筑、法国文化象征之一、巴黎城市地标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 。</h3><h3> 埃菲尔铁塔2011年约有698万人参观,在2010年累计参观人数已超过2.7亿人,每年为巴黎带来15亿欧元的旅游收入。</h3> <h3>  乘电梯到达游客观光区,站在三楼观景台上凭高远眺,可以将巴黎全城美景尽收眼底。<br></h3><h3><br></h3><h3><br></h3>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法国巴黎 老佛爷百货集团</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佛爷百货全称巴黎老佛爷百货商店,是由法语原名Galeries Lafayette音译而来。它诞生于1893年,占据了奥斯曼大道的40号,紧邻巴黎歌剧院。它曾经凭借豪华如宫殿的装修轰动一时。在拜占庭式的巨型镂金雕花圆顶下,来往的人影绰约,像赴一场中世纪的聚会,购物真正成了一种享受。</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佛爷百货的另一个招数是特别重视小顾客,为将来的顾客群打下基础。每年圣诞来临之前,老佛爷都会针对孩子设计一个童话故事主题,这已经成为老佛爷百货公司最突出的“特色”。比如橱窗主题,就讲述了虚构童话人物伯朗蒂小公主的一天,伯朗蒂小公主是一个现代的公主,她和大家一样生活在现代的世界里,她心爱的小熊楚菲陪伴着她到处游走。在11个圣诞橱窗里,老佛爷百货用各种电动道具和玩具,展示了伯朗蒂小公主11个生活片段。</p> <h3> 法国巴黎凯旋门</h3><h3><br></h3><h3> 巴黎凯旋门,位于巴黎戴高乐星形广场的中央,又称星形广场凯旋门,为巴黎四大代表建筑之一。</h3><h3>  凯旋门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设计师是沙勒格兰CHALGRIN。星形广场凯旋门全部由石材建成,四面各有一门,门上有许多精美的雕像,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波拿巴远征的286名将军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巴黎12条大街都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气势磅礴,为欧洲大城市的设计典范。</h3><h3>  凯旋门外墙上刻有取材于1792~1815年间法国战史的巨幅雕像。所有雕像各具特色,同门楣上花饰浮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俨然是一件精美动人的艺术品。正面有四幅浮雕——《马赛曲》、《胜利》、《抵抗》、《和平》。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刻在右侧石柱上的《马赛曲》浮雕,是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不朽艺术杰作。</h3><h3>  1920年11月,在凯旋门的下方建造了一座无名烈士墓。墓是平的,里面埋葬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在停战纪念日等重大节日,法国总统在此为阵亡的法国烈士敬献鲜花、默哀悼念。每年7月14日法国国庆节的阅兵队伍都是从这里开始的。</h3><h3><br></h3><h3>  凯旋门内设有电梯,可直达50米高的拱门。人们亦可沿着273级螺旋形石梯拾级而上。上去后可以看到一座小型的历史博物馆。馆内陈列着许多有关凯旋门建筑史的图片和历史文件,以及介绍法国历史上伟大人物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和558位随拿破仑征战的将军的名字。另外设有两间配有英法两种语言解说的电影放映室,专门放映一些反映巴黎历史变迁的资料片。广场的周围有12条放射形林荫大道,广场上几乎总是车水马龙,游人可以登上凯旋门欣赏巴黎的美丽景色。</h3> <h3>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h3><h3><br></h3><h3> 法国,立马会让你想到埃菲尔铁塔,想到艺术的殿堂卢浮宫,想到属于法国的浪漫与奢华。但法兰西式的浪漫气息的园林也同样为世人所向往。那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园式王宫凡尔赛宫。</h3><div>  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1682-1789)。197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div><div>  用“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来形容凡尔赛宫一点也不过分,按法国人的说法,没有参观过凡尔赛宫,就不算真正到过法国,可见凡尔赛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了。</div><div>  凡尔赛宫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森林和沼泽荒地。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了117法亩荒地,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二层的红砖楼房,用作狩猎行宫。二楼有国王办公室、寝室、接见室、藏衣室、随从人员卧室等房间,一层为家具储藏室和兵器库。当时的行宫拥有26个房间,如今拥有2300个房间,67个楼梯和5210件家具。作为法兰西宫庭长达107年(1682-1789)。</div><h3>  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民众挟至巴黎城内,凡尔赛宫作为王宫的历史至此终结。在随后到来的法国大革命恐怖时期中,凡尔赛宫被民众多次洗掠,宫中陈设的家具、壁画、挂毯、吊灯和陈设物品被洗劫一空,宫殿门窗也被砸毁拆除。1793年,宫内残余的艺术品和家具全部运往卢浮宫。此后凡尔赛宫沦为废墟达40年之久,直至1833年,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才下令修复凡尔赛宫,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h3><h3> 来凡尔赛宫必看的就是镜厅!镜厅长73米,宽10.5米,高12.3米,与战争厅和和平厅占据了凡尔赛宫西面的全部,面对大花园,共同构成了一个卓越的整体。镜厅墙壁上镶有17面巨大的镜子,这些镜子由483块镜片组成,反射着金碧辉煌的穹顶壁画。镜子相对视野极好的17扇拱形落地大窗,透过窗户可以将凡尔赛宫后花园美景尽收眼底,同时把窗外的阳光和花园景色引进厅内,营造出一种室内花丛中的身临其境感。整个厅堂装饰以镶金及镜面为主,配上大型水晶吊灯,站在中央可以从各个镜中看到不同角度的自己。想象当年舞会进行时,璀璨的灯光把镜厅照得通明,皇宫贵族们翩翩起舞,旋转中看着无数镜中的景象,如虚如幻,也是真的醉了。以镜厅为代表的凡尔赛宫一直被誉为法国王室的瑰宝。镜厅的设计施工者是建筑师朱勒 阿尔端 芒萨尔和画家夏尔 勒布伦,工程从1678年持续到1686年。穹顶上的画作描绘了路易十四的文治武功,从1661年他亲自掌权开始直至1678年奈梅亨和平为止。镜厅日常是国王去小教堂以及国王与王后寝宫之间的通道。镜厅也用于大型宴会,皇室婚庆及使节觐见。</h3><h3> 来凡尔赛宫看建筑、看油画、看雕塑、看各种精美的艺术品,由几代法兰西王朝的历史脉络来贯穿,凡尔赛宫从多方面满足了游客的审美需求。</h3><h3> </h3> <p>   巴黎: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城市。</p><p> 从知名的埃菲尔铁塔到历史悠久的街区;</p><p> 在从艺术的殿堂卢浮宫到艺术家的街头蒙马特高地;</p><p> 从高雅的巴黎歌剧院到风情的歌舞厅红磨坊; </p><p> 从购物的天堂到精致的法国大餐;</p><p> 从浪漫的花都到莱茵河的咖啡馆,巴黎都给了你足够的理由。</p><p> 流连漫步,无论是夜色中的忧郁、浪漫,还是她晴空下的妩媚、优雅。</p><p> 美食美景美艳无处不在。</p> <h3>   2005年9月28日,午餐后乘车前往法国巴黎 夏尔·戴高乐国际机场,19:30乘CA934国际航班返回北京。</h3><h3> 在回程的路上,对此次欧洲之行感慨良多,人民的富庶,优质的空气,整洁的环境都是我们无法比拟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对古迹的保护,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就活生生的摆在哪里,触手可及。即使是一些偏远的小镇,古迹都保护完好。而我们大跃进似的城市改造和拆迁,使几十年前的历史都已无处可寻!</h3><h3> 9月29日,迎着朝霞我们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结束了为期21天的欧洲之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