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3> 昨天上午在古里镇文化站会议室参加了古里镇2020年文学创作新年茶话会。文化站小唐早已在会议室泡茶续水忙个不停。会议由郑佳艺副站长主持,与会者刚好十位,有新老文化站站长,有作家诗人,记者等等。从年龄上看,年轻的二、三十,中年四、五十,年长的六、七十,我算啥?算长者,我不是作家,平时喜欢写点东西,自娱自乐而已,身份是入不了“格”的!</h3><h3> 会上,气氛活跃,说不完的话,都是文学创作体会。共同点是:大家靠的是热情自觉进行文学创作。不同在:有的登报上刊了,有的网上发表了;有的自费出书了,有的自己出“书”了;也有的正在进行中!</h3> <h3><br></h3><h3> 马济元老师与我同年,听力已减,但精力旺盛。他几乎长年“足不出户”却是个多产“作家”, 据他介绍他能一周一篇,一般来说平均一月三篇。今年他的作品就有二十多篇刊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他的发言,反复强调了“阅历”! 对啊,马老师足不出户却作品频频,靠的就是几十年来的社会阅历,才会胸中有丘壑,写出一篇又一篇的好文章。</h3> <h3><br></h3><h3> 徐明,现在都知道他是军旅作家了,如果没有几年当兵守边疆的阅历,怎能有长篇纪实文学《边关军人》?如果没有亲眼目睹江南水乡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变,又怎能成就报告文学《选择》?</h3> <h3><br></h3><h3> 张伟怡,有了生活在水乡淼泉小镇的阅历,才会有散文集《桨声鱼唼》!</h3> <h3> 陶卫峰,倘若没有每天苦练对句这种“实战”的阅历,又哪能成为中国楹联协会会员?</h3><h3> </h3><h3></h3> <h3><br></h3><h3> 邵金祥是个记者,几十年了,不计其数的新闻报导见诸于报刊广播,用马老师的话说,凭邵记者这样的阅历,可以写出更多更精彩的文字!</h3><h3> 吕慰宗,诗人,凭阅历灵感才华写过不少诗,刊于各级报刊杂志,他九十年代就已成为常熟市文联协会会员了。</h3><h3> 邵云生,老站长,年长我一岁,时常有小块文章见之于报端,用他的话说,别看豆腐干大的一篇小文章,也得用一番心血,这句话说得真好啊!</h3><h3> 啥叫“阅历”? 那就是经历,以及由此得来的知识或经验,这很要紧。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除了“阅历”,我们还是要走出去,要入群,这群是人群。不过现在网络时代,我看微信群也算!特别是现在网络快速发展,的确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大更精彩的舞台,一个更加灿烂光明的未来。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丰富阅历,写出更多更美的文字!</h3><h3> 写于2020/1/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