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于辰(朝岸)

<p>  少年,他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青年,他为中国的明天而革命;中年,他于外交场上挽回了大国尊严;老年,他为新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非凡故事,激励了几代人,直至今天。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共和国开国元勋、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p><p> 44年前的今天,“九州同泣泪,万众共哀伤。长安十里,冷雾弥漫尽悲凉。”“今忆当年光景,难禁情思激荡,百感动柔肠。”由此,填词一首,以寄哀思。</p><p> </p><p> 念奴娇 缅怀开国总理周恩来/朝岸</p><p> 少年立志,为中华崛起,重洋西涉。黄埔双肩担道义,八一烽烟深烈。风雪长征,擎天遵义,重庆犹焜烨。新中国立,功高天宇相接。</p><p> 胸有天下黎民,鞠躬尽瘁,奠定千秋业。日内瓦中惊世界,更有五条原则。一世清廉,无双贤相,今古无人越。英灵千古,江山依旧如血。</p> <h3>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浙江绍兴人。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 </h3><h3> 1976年腊月初八,周总理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他的一生没有子女,没有房产,没有墓地,也是第一个不留骨灰的人。两袖清风,鞠躬尽瘁。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伟人!</h3><h3> </h3> <h3>  1976年1月11日,首都各界百万群众,泪洒十里长街,极其沉痛地悼念、哭送敬爱的周总理。这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动人情景。</h3> <h3>  “十里长街呼唤,亿人啼,肝肠寸断。青山戴孝,绿水含悲,环球齐憯。”</h3> <h3>  当我们回顾这位共和国开国总理的光辉一生时,总会无数次泪目。</h3><h3> 人民永远怀念您,敬爱的总理!</h3> <h3>  求学: 为中华崛起。</h3><h3>  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求学南开,留学日本,旅居欧洲,在“五四”运动中结社办报,于反帝反封建爱国活动中身陷囹圄……一切,像是在为一场伟大的革命铺平道路。</h3> <h3>  1914年7月,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h3> <h3> 春日偶成(二首)</h3><h3> 其一</h3><h3> 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h3><h3> 中原方逐鹿,搏浪踵相踪。</h3><h3> </h3><h3> 其二</h3><h3>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h3><h3>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h3><h3> 这是目前发现周恩来最早的诗,发表在1914年10月《敬业》杂志创刊号上。当时他只有16岁。</h3> <h3>  1917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h3> <h3>  这是1917年9月,周恩来(后排右一)在日本留求学。当时,周恩来写了一首他最著名的《无题》诗:</h3><h3>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h3><h3>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h3> <h3>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怀着对真理的渴望,搭乘法国波尔多斯号邮轮赴欧洲勤工俭学。先后旅居英、法、德。这是1921年伦敦留影。</h3> <h3>  1921年春,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和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右一)、刘清扬在柏林万赛湖。左一为赵光宸。</h3> <h3>  1924年奉命从欧洲回国。这是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他年轻帅气的容貌,坚毅的表情倾倒众生。</h3> <h3>  革命: 使星火燎原。</h3><h3> 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就不可能会然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周恩来指挥工人运动,发动南昌起义,实施战略大转移,处置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赴国统区与蒋介石斗智斗勇……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一个新的黎明。</h3> <h3>  1927年3月,周恩来在上海领导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h3><h3>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又于8月1日领导著名的南昌起义。当时他任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h3> <h3>  红军长征时期的周恩来。</h3> <h3>  周恩来以自己坚定的党性和人格的凝聚力,消除了党内的多次摩擦和四次大的分裂危机。50年来,他是党内须臾不可缺少的凝固剂。</h3><h3> 红军长征时,当时周恩来身兼五职,是中央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之一、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h3><h3> 在遵义会议上,只有他才有资格去和博古、李德争吵,把毛泽东请了回来。王明极其代理人对党内的干扰排除了(彻底排除是在延安整风之后),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又冒出个张国焘。</h3><h3> 张国焘兵力远胜中央红军,是个实力派。有枪就要权,不给权就翻脸,党和红军又面临一次分裂。这时,周恩来主动将自己担任的红军总政委让给了张国焘。红军总算统一,得以继续北上。</h3> <h3>  1935年10月,周恩来经过长征抵达陕北延安。</h3> <h3>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应张学良电邀,中共中央委派周恩来(右)、秦邦宪(左)、叶剑英(中)赴西安,协助张学良、杨虎城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h3> <h3>  1937年12月,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到国民党所在地武汉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h3> <h3>  1938年,周恩来和毛泽东、任弼时在延安。</h3> <h3>  1938年,周恩来在重庆曾家岩50号办公室。</h3><h3> 1938年12月至1946年5月,周恩来在重庆中共南方局8年的战斗生涯,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他遵照中央的指示代表中共同国民党进行国共合作、促蒋抗日的谈判,领导南方局、国统区和南方各省党的工作、军队工作、统战工作及宣传文化教育工作,充分展示了他过人的智慧、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丰富多彩的个人情感和人格魅力。</h3><h3> 1942年2月18日,周恩来为表达中共对“皖南事变”的抗议,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为江南死国者致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h3> <h3>  1939年3月,周恩来在天目山视察抗战。</h3> <h3>  1939年7月,周恩来在延安为避撞上江青而不幸坠马,致使右臂粉碎性骨折。这是8月赴苏联治疗前和刘少奇的合影。</h3> <h3>  在苏联治疗期间,周恩来和邓颖超看望在莫斯科学习的烈士遗孤,并同他们合影留念。</h3> <h3>  1945年8月,为谋求和平,周恩来陪同毛泽东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右为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h3> <h3>  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这是周恩来在南京中共代表团驻地梅园新村17号院内。</h3> <h3>  1946年9月16日,周恩来为抗议国民党破坏和平谈判,愤然离开南京到上海。这是他与李维汉、郭沫若在中共代表团驻上海办事处门前。</h3> <h3>  1946年11月19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部分成员飞返延安。这是他回延安后和毛泽东、朱德在一起。</h3> <h3>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陕北迁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并在此指挥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图为周恩来在西柏坡办公室签署作战命令。</h3> <h3>  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和毛泽东一起运筹决策。</h3> <h3>  1949年9月17日,周恩来主持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h3> <h3>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天安门成楼上所有人都身穿庄重笔挺好礼服,唯有注重仪表的周恩来穿着一件旧卡其布中山装。忙于政治协商会议工作的他,已经四天四夜没有合眼了!</h3> <h3>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周恩来和毛泽东在天安门成楼上。</h3> <h3>  1950年6月,周总理和朱德在全国政协会议上。</h3> <h3>  爱情:至爱至诚,相伴一生</h3><h3> 周恩来,这个英俊潇洒、位高权重的男人,一辈子忠于自己的爱情,与邓颖超不离不弃,共度一生。他们在“五四”运动中相识,并非一见钟情,却在一生的相伴中逐渐积淀成深沉的爱。</h3> <h3>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期间的留影。这一年,周恩来27岁,邓颖超21岁,没有仪式,没有满座的高朋。第二天,周恩来就走了,去忙于指挥省港大罢工。</h3> <h3>  1938年,他们在武汉会见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h3> <h3>  1940年9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被日本飞机炸毁的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前留影。</h3> <h3>  1944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延安。</h3> <h3>  1946年,两人在南京中共代表团驻地梅园新村30号院内。</h3> <h3>  1948年5月,两人在三大战役总指挥部(西柏坡)。</h3> <h3>  1950年8月8日,中南海西花厅,两人结婚25周年留影。</h3> <h3>  1962年,周恩来、邓颖超同工作人员的孩子在西花厅合影。1925年,邓颖超为了做好地下工作,偷偷打掉孩子,让周恩来很不是滋味;1927年,再度怀孕的邓颖超因难产,孩子一生下来就夭折了。此后,邓颖超再没有怀上过孩子。</h3> <h3>  1970年8月8日,他们两人45周年结婚纪念照。</h3> <h3>  1971年的周恩来和邓颖超。</h3> <h3>  那个年代,没有鲜花,没有钻戒,没有誓言,但牵了手,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爱情,战火纷飞,时光荏苒,一点一滴白了头。</h3> <h3>  外交:风度翩翩,大智大勇。</h3><h3> 1949年,周恩来开始亲自运筹新中国外交。可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他舌战群儒,万隆立威,求同存异,中美建交,智答记者……通过他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新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而世界则透过周恩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新中国。</h3> <h3>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主席、周总理(后去)访问苏联。这是2月14日周总理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条约与协定签字仪式上。</h3> <h3>  1955年1月,周恩来设宴为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饯行。哈马舍尔德评价他说:“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h3> <h3>  1954年4月,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举行。不久前还在朝鲜战场上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代表同时来到日内瓦。这是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与美国杜勒斯为代表的“十六国”在日内瓦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激战。</h3><h3> 周总理通过台前幕后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不但打击了美国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h3> <h3>  1954年4月,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他步履坚定,神情沉稳,形象英俊,领袖风范令在场者折服;他舌战以杜勒斯为代表的“十六国”,让西方世界为之震动。</h3> <h3>  </h3> <h3>  1954年7月,周恩来访问德意志民主德国。</h3> <h3>  万隆会议立国威。1955年4月19日,周恩来出席在印度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首次亚非会议)。他不畏艰险,力挽狂澜,将新中国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外交理念宣告世界。他以求同存异的发言征服全场,树立了新中国真诚友好的形象。</h3><h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h3><h3> 1953年12月,中国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有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万隆会议,会上发表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其中就包括了这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在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它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h3> <h3>  1957年1月,周恩来拜会原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h3> <h3>  1959年9月,周恩来陪同来访的阿富汗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纳伊姆参观。</h3> <h3>  1960年4月20日,周恩来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访问印度并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在西藏是中国领土的问题上表达了强硬的态度。</h3> <h3>  1964年11月14日,周总理和贺龙副总理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7周年纪念活动后回国,在北京机场受到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数千北京群众的欢迎。</h3> <h3>  1965年6月,周恩来访问坦桑尼亚,接受非洲民族元老赠送民族服装。穿西装者为尼雷尔总统。</h3> <h3>  1966年6月,周恩来出访东欧。</h3> <h3>  1971年,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问:“中国现在四亿人,要修多少厕所?”他轻轻一笑回答:“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h3> <h3>  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他站在那里如青松一般,尼克松飞奔过来和他握手。</h3> <h3>  尼克松知道周恩来一只手臂受过伤,主动为他脱下大衣。尼克松访华后说:“他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优雅的举止,率真而从容的姿态,有着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h3> <h3>  1972年9月25日,周恩来在北京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并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h3> <h3>  1975年9月,周恩来在医院抱病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代表伊利耶.维尔德茨。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会见外宾。</h3> <h3>  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h3><h3> 周总理虽身居高位,却永远那么让人容易亲近,仿佛只为人民而来。新中国百废待兴,他上山下田入矿井,哪里有需要,他就及时出现在那里。目睹群众贫困,他会禁不住落泪。即使病重,他依然抱病操劳国事。</h3> <h3>  新中国开国之初的周总理。</h3> <h3>  1954年9月,周总理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社会主义国家。</h3> <h3>  1956年5月26日,周总理在招待出席全国科学规划会议代表的酒会上,同科学家们亲切交谈。</h3> <h3>  周总理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h3> <h3>  1958年7月,周总理到广东新会县农村视察。</h3> <h3>  1958年9月,周总理在唐山开滦唐家庄矿井与矿工在一起。</h3> <h3>  1960年,周总理视察贵阳农村。</h3> <h3>  1961年4、5月间,周总理在河北磁县农村召开座谈会。</h3> <h3>  1961年,周总理在庐山与共大学生亲切交谈。</h3> <h3>  1962年6月,周总理在大庆参观1202钻井队。</h3> <h3>  1962年,周总理视察长春电影制片厂时的合影。他一生关心文艺工作,经常接见文艺工作者和电影工作者。</h3> <h3>  1962年12月,周总理接见中西医专家。</h3> <h3>  1963年3月29日,周总理阅览雷锋日记。</h3> <h3>  1963年5月,周总理视察东海舰队。</h3> <h3>  1963年4月,周总理在上海马陆人民公社与社员在田间亲切交谈。</h3> <h3>  1964年3月,周总理在昆明植树。</h3> <h3>  1964年10月16日傍晚,周总理同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职人员时,高兴地宣布:“今日北京时间十五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h3> <h3>  周总理深入农民家庭,和老百姓亲如一家人。</h3> <h3>  1965年7月,周总理和陈毅出国访问归来后视察新疆。</h3> <h3>  1966年3月9日,河北邢台地震的第二天,周总理就赶往余震仍在继续的灾区,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鼓励受灾群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h3> <h3>  “文革”期间,周总理在视察大庆时,为了节省时间工作而狼吞虎咽。</h3> <h3>  周总理面对严峻的形势,苦撑危局,力挽狂澜,竭尽全力维系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运转。</h3> <h3>  1973年4月,周总理在山西大寨村视察。</h3> <h3>  在外交和公务场合,周总理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内心深处,他是一个最低标准甚至不够标准的平民。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h3><h3> 1973月6月9日,总理陪同越南党政代表团访问延安。这是他阔别26年后首次回到延安,当时他已确诊为膀胱癌,身体虚弱的他仍打起12分精神,陪同外宾,与当地干部谈建设,与群众拉家常。</h3> <h3>  周总理探望老人。</h3> <h3>  1975年1月,77岁的周总理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那是他26年的总理生涯中,最后一次作政府工作报告。5000余字,半个小时,对重病缠身的周总理而言,逼近生理极限。</h3> <h3>  他一生的最后一些年头,直到临终,身上一直佩着的一块徽章是:“为人民服务。”如果计算工作量,他真正是党内之最。</h3><div>  周恩来是1974年6月1日住进医院的,而据资料统计,1至5月共139天,他每天工作12~14小时有9天;14~18小时有74天;19~23小时有38天;连续24小时有5天。</div><h3>  只有13天工作在12小时之内。而从3月中旬到5月底,两个半月,日常工作之外,他又参加中央会议21次,外事活动54次,其他会议和谈话57次。</h3><h3> 周总理真是太累了!</h3> <h3>  “一生写尽春秋,名垂千古知良弼。胸宽瀚海,节高耸岳,根深大地。要神州奋起,壮心不已,为公仆,谁能及。”</h3><h3> 看着这一张张照片,我们读懂了周总理,更读懂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h3><h3> 敬爱的周总理,您是人民的好总理。可以告慰您的是,不仅“今日盛世,如您所愿”,而且现在以一个更好的中国雄踞于世界。</h3><h3> 敬爱的周总理,您永远活在人民心里!我们永远怀念您!您的深深爱着的人民永远怀念您!</h3> <h3>  本文图片和部分文字源自网络。谨致谢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