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掉的拜年日子

美猴王

<h1>今天是2021年2月12日,农历辛丑年牛年正月初一,即春节。在这举国欢庆的佳节里,人们兴高采烈,开心快乐!从昨天年三十下午开始到今天正月初一,我的手机就不断的传来电话的铃声和手机微信的"嘀、嘀"声,那是亲朋好友新年的祝福声和新年的问候声,更多的是小子辈们给我们的拜年声。</h1><p class="ql-block"><br></p><h1>在这收获一声声快乐的祝福声中,使我想起了以前在农村老家过年的热闹景象,特别是过年期间走亲戚拜大年的情景更是难以忘怀。</h1><p class="ql-block"><br></p> <h1>那时,我们老家的习俗是年初一,一家人在家一起过年,热热闹闹、团团圆圆。上午抽出时间向左邻右舍长辈们,互至问候、互相拜年,恭喜发财。</h1><p class="ql-block"><br></p><h1>年初二,开始走亲戚外岀拜年。农村习俗舅舅为大,第一站基本上到舅舅家拜年,只要舅舅健在,年年如此,这是不变的习俗。</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期间,</b>我大概十岁左右,常随同父母春节期间到舅爷家去拜年,舅爷家住在江宁县(现在为南京市江宁区)东流镇后顾村,从我家往东步行约3公里,再往北进入一个小山村即到。</h1><h1><br></h1><h1>村子三面环山,一条溪水从山涧向南面开阔地流趟,不大的山村基本上都被各种树木覆盖着,山清水秀空气新鲜。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走进村子,路面全部由青石板铺成,非常清洁。几乎每户农家的房屋及院墙都是由石头砌成,院落里基本上都栽有一至二棵大树,整过村子显得非常的恬静,就像一幅水墨画。</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子 鼠]</font></b><br></h1> <h1>父亲的舅舅,我们叫舅爷,舅爷的儿子我们叫表叔。舅爷跟哪个儿子生活,拜年就以他家为主,其他表叔家礼节性拜访拜访。中午吃饭时,几个表叔一般都会一起来到舅爷家陪客喝酒,很是热闹,春节期间我们小字辈总是表现得很乖巧很有礼貌,这时压岁钱是少不了的。</h1><p class="ql-block"><br></p><h1>这样的拜年不用通知也不用邀请,年年如此,舅爷、表叔家早有准备。舅爷在世时,父亲每年初二都会去拜年,舅爷活到八十多岁时,父亲已六十多岁,身体不太好,有气管炎,走路都咳喘,仍坚持去拜年,直到舅爷去世为止,从未间断过。</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style=""><b>[丑 牛]</b></font></h1> <h1>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我们也独自到舅舅家拜年。</h1><h1><br></h1><h1>母亲原来兄妹五人,二舅去世得早,唯一的妹妹嫁到上海,剩下大舅和老舅,一头一尾,岁数相差十五岁左右。早年老舅年轻时在外当兵,后来又转业在苏北某县城工作、成家,我们都是年初二到大舅家去拜年。</h1><p class="ql-block"><br></p><h1>大舅家住江宁县麒麟镇徐家边村,步行走小路大约有5公里左右,约一个多小时。这条拜年的路我们走了许多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拜年的形式和乘座的交通工具也在不断的变化与更新。</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寅 虎]</b></font></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世纪五、六十年代,</b>交通还不发达,我们到舅舅家拜年基本上都是步行,出家门穿过临汾旅某部队营房,经过江宁县马家桥村、高井村再进入一条长长的、无人居住的、高高低低的丘陵地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一直往东南方向前行。小路两旁是长满着绿绿的油菜和青青的麦苗的梯田,山涧时有潺潺溪水流淌,我们不断地跳跃着前行,有时还能看到山鸡和野兔穿过。然后到达宁杭公路边的一个小村庄:西村。再沿着宁杭公路往东前行一公里,进入一个不小的村庄,这就是目的地:徐家边村。</h1><h1><br></h1><h1>我们还小的时候,还不太懂事,俗话说,大人巴种田,小孩巴过年。我们喜欢热闹,喜欢外出拜年,盼着能得到一份压岁钱。到舅舅家拜年,一般都是,早晨高高兴兴的去,走一路玩一路,蹦蹦跳跳,兴奋异常。下午往回返,走一路,息一路,慢慢吞吞傍晚才到家。</h1><p class="ql-block"><br></p><h1>大一些,我上中学的时候,到舅舅家拜年,虽然也很兴奋,但一个村一个村的路过,走街串巷,已经慢慢的体会到什么叫年的味道,那时经济仍不够发达,物资也并不丰富,但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满,民风纯朴,传统习俗浓厚,非常重视过年,街巷打扫得整洁干净,人们穿戴漂亮整齐。门上春联贴得恭恭正正、门头五张红色天钱纸飘飘(天钱是一种刻版纸,刻有字和图案,压在春联横批下,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一路鞭炮声不绝于耳。一路走来,看到的都是拜年的欢乐人群,人们手里拿着或提着的都是各种拜年的礼品,有时遇到乡村演出队伍还能停下来看看,真的体会到了什么叫过年。</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b>,经济有所发展,我们都已成家立业,自行车开始慢慢普及,骑车拜年方便得多。一家三口人,小孩座前车大杆上,老婆座在自行车后座上,出了村子,上了明朝时期的外城墙公路,直奔麒麟门街,到了麒麟门沿着宁杭公路一路向东,大约半小时即到,虽然比小路多行三公里,当省时省力方便得多。</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卯 免]</font></b></h1> <h1>那时骑自行车,如果是一辆名牌,上海制造的"永久"牌或是"凤凰"牌自行车,很让人羡慕,赛似现在的"宝马"与"奔驰"小轿车。</h1><h1><br></h1><h1>听母亲说,大舅年轻时很有名气,一米八几,高大壮实,身大力不亏。每年过年庆典跳会时,搭马桩人叠人,他都是在最下面。他是远近闻名的汉子,威震四方,很有号召力。刚解放时,农村混乱,地痞流氓、土匪多。他被吸收为当地治安队员,由于他进步快,成绩显署,入了党,后来又被陪养为乡镇领导干部。</h1><p class="ql-block"><br></p><h1>那时,农村传统年味足,到了舅舅家,规矩也很多,进门后先向舅舅舅妈及长辈鞠躬拜年,坐下后,先喝一杯糖水,新的一年从甜甜蜜蜜开始,小的时候还能喜获一份压岁钱,然后大人们说话,喝茶吃瓜子,小孩们玩耍。</h1><p class="ql-block"><br></p><h1>当然了,我们去拜年时也要准备一份拜年的礼物,有条件的一般要准备四样礼品,要是家里有老人或长辈的,更得重视。那时计划经济,物品匮乏,很长一段时间凭票供给。所以如果拜年礼品中有桂园、蜜枣之类的上品,那是很有面子的。</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辰 龙]</font></b></h1> <h1>那时一年忙到头,好像都是为了过年,从春天农闲赶集时,开始选好鸡、鸭、鹅小苗,再买一头小猪仔,从春天一直养到年根,开始杀鸡、杀鸭、杀鹅、杀猪,然后腌制好拿到院墙上凉晒风干,平时收获的各种瓜子、花生舍不得吃,都得留着过年。舅舅家也不例外,每年都是好吃好喝招待。走时,舅母还会还一份礼,即送一条糕,叫做高高兴兴不空箩。</h1><h1><br></h1><h1>那时农村人纯朴、善良、心肠好,五、六十年代,国家自然灾害,讨饭的人很多,特别是利用春节,象安徽等重灾区,外出讨饭的人就更多了。</h1><h1><br></h1><h1>听说有一年春节年初一中午正吃饭时,有一位要饭花子来到大舅家门口要饭。那时,大家都不富裕,按理说给一份热饭菜或几个包子之类的点心,也就算不错了。</h1><p class="ql-block"><br></p><h1>可是大舅心肠好,他说要饭的也是人,人不到这一步是不会在春节期间背井离乡出门要饭去的。人家有难处,能帮就帮一把。在大舅诚恳、热情的邀请下,硬是把"要饭花子"拉上饭桌一起吃饭过大年。</h1><p class="ql-block"><br></p><h1>积德、行善、心好,有好报,大舅一直活到95岁,无疾而终。</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巳 蛇]</font></b></h1> <h1>老舅部队干部转业后,先分配在苏北某县工作,又在此成家立业。不知哪一年调回了家乡江宁县县城东山镇工作。一开始好像只是一个酱菜厂的厂长,名不见经传。虽然路途远,路难行,但传统习俗不变,规矩不能改,我们照列每年春节去拜年。</h1><p class="ql-block"><br></p><h1>我们从农村家里岀发,步行5里路到江宁县麒麟门街乘坐郊区公交车先到城里汉府街站下,再步行到大行宫乘座33路公交车到中华门下车,再转公交车到江宁县首府东山镇即到。</h1><h1><br></h1><h1>那时交通不象现在这样发达,尤其是郊区班次少,蹋一班次要等好长时间。每次春节到老舅家拜年,母亲总是催促我们早点起床、早点出发。一般我们都是三兄弟结伴同行。后来我们成家后又带着小孩同行,上上下下,来来回回,需要一天整天时间。每次拜年老舅老舅妈总是热情欢迎,热情款待,一年一次,累并快乐着。</h1><p class="ql-block"><br></p><h1>随着老舅的进步,官越做越大,名气越来越响,后来官至江宁县物资局局长。在计划经济时期,物资匮乏的年代,掌握着全县紧缺物资分配大权,那真是权力不小。刚刚改革开放时,物资局宣传广告栏就立在进入东山镇的桥头上,老舅的大幅照片就在上面,所以亲戚们都感到自豪。但老舅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农村的穷亲戚一大堆,在购买建房材料,结婚用具等紧缺物资方面,都想得到照顾,都想沾点光,但只要在政策允许方围内,老舅总是尽心尽力去做,能帮就帮一把。所以老舅口碑一直较好。</h1><p class="ql-block"><br></p><h1>那时的习俗是,过年期间那家客人来的多、热闹,就很有面子,发、发、发。那家过年如果没有人拜年或拜年的亲戚少,就会被人认为没人缘,就很没有面子。老舅母也喜欢热闹,十分相信这一套,所以过年拜年的客人越多,她越高兴。</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午 马]</font></b></h1> <h1>后来老舅退休了,身体一直不太好,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大约在2005年左右,老舅七十多岁的某一天突然脑溢血,非常痛心的是未抢救过来去世了。虽然过去的说法是"七十老人古来稀",但是按现在的标准,可惜还是早了点。</h1><h1><br></h1><h1>老舅去世后,舅母有时跟女儿过,有时单过,我们只得平时去看看她。以后每年我们仍沿袭着年初一到大舅家拜年的习俗。</h1><p class="ql-block"><br></p><h1>一开始按照农村习俗,一般是儿子到舅舅家拜年,女儿是嫁岀去女儿泼出去水,属于人家人,没有硬性要求。所以我们三弟兄每年都会在这一天在大舅家相遇。</h1><p class="ql-block"><br></p><h1>大舅家也有三个儿子,我们三兄弟每年初一到他们那儿给大舅拜年,他们三兄弟每年初三都到我们这儿来给他们的大姑拜年,一来二往每年形成了固定的模式。</h1><p class="ql-block"><br></p><h1>改革开放以前,也就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还很穷,城市、农村基础设施较差,特别是农村,泥巴路。遇上雨雪天气,行路就受大罪了。有一年春节,上海姨娘家的表弟和大舅家的表弟一行六、七人一起到我们家来拜年,看望我的父母亲,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h1><p class="ql-block"><br></p><h1>但是,雨雪后泥泞的小路,客人无法进村,我的家人只得送上胶鞋等雨具将他们接进家门。舅舅家表弟年年抱怨这条路难行,但年年一次不缺的前来拜年。</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未 羊]</font></b></h1> <h1>计划经济时期,不但基础设施差,而且物资供应也十分匮乏。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的生活物资都是凭票按计划供应,春节更是如此。所以春节拜年就拿不出什么象样的好东西孝敬老人了。</h1><p class="ql-block"><br></p><h1>有一侧故事讲的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有一家人家夾一包饼干外出拜年,亲戚之间拜过来拜过去,最后这包饼干又转回来了。</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到上世纪九十年代,</b>也就是九二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人们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全国经济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舅舅家门前黄金通道宁杭公路日夜繁忙起来,车流量猛增。舅舅家大儿子、二儿子脑袋灵活,紧跟时代发展,相聚开起了路边餐饮店,他们勤劳、不怕苦的夲质得到了充分发挥,不几年他们就淘得了第一桶金,后来又扩大规模,在路边又盖起了新房。我们来拜年,年年新变化,年年不一样。</h1><p class="ql-block"><br></p><h1>农村基础设施也得到改善,水泥路、柏油路已经开始通到村村户户了。我们拜年就方便得多了。</h1><p class="ql-block"><br></p><h1>江宁县麒麟镇,思想解放、胆子大,当地村民利用资源优势开山取石,加工成各种建筑石料对外出售,销路很好。村民们在地方政府帮助下抓住商机,几乎有60%人家贷款购买了30多吨的重型运输车,跑起了运输业务,当时在全国都是很有名气的。大舅家两个儿子不甘落后,先后都买了重型运输车,又跑起了运输业务,有时人手不够就雇人开。</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申 猴]</font></b></h1> <h1>我们企业职工还在靠工资吃饭的时候,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富起来。大表弟后来又在路边盖起了三层楼房,楼房装饰得非常漂亮。楼房四周有院墙,院墙内种了许多花草,还有假山和水池。二表弟也在麒麟门镇上买起了二层楼商品房。</h1><h1><br></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到了2000年以后</b><b>,</b>我们再来拜年,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大舅大舅妈已退居二线,老表们已开始掌勺,大舅四个女儿,基本都在这一天回娘家,非常热闹。春节中午开席,一般都是4桌同时开,由于人们有了钱,心情高兴舒畅,借着新春佳节宴席,表兄弟们乘此一聚机会,小杯换成大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h1><p class="ql-block"><br></p><h1>我这个人平时沒有饮酒习惯,我哥我弟酒量还行,因是主要客人,推不过,即使上了主桌也是尽量找理由早点吃过早点离开。我弟比我小得多,年轻好胜,从不服输。对方老表也不甘示弱,这样主客双方就瞟上了。</h1><p class="ql-block"><br></p><h1>双方表兄弟们在一起划起拳来:"6个6啊!哥俩好啊!谁怕谁啊,鸟龟怕铁锤啊”!想着法子劝酒,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啊”,看的人比喝酒的人多,那桌酒席要进行几个小时,真的热闹,年味十足。</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有一年拜年同样的场合,同样的情景,弟弟喝多了,回家后还呕吐,晚上睡觉,弟妹怕他吐在床上,就用农村稻草浦在堂屋,放上被子让他暂时休息,夜里他吐岀食物结果被老鼠偷吃了,第二天早晨起床发现一个大老鼠躺在地上,分明是把老鼠也醉倒了。这件事后来一直成了大家的笑谈。</h1><h1><br></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02年7月,</b>由于国家建设需要,我们老家集体拆迁,搬迁至城镇新建小区居住,由农民改变为城市居民。住房和交通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酉 鸡]</font></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约到了2008年,</b>也就是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生活水平得到了积大的提高,物资极大的丰富,老百姓也开始逐渐富起来,手里也有了钱。所以春节拜年的礼品也丰富起来。</h1><p class="ql-block"><br></p><h1>那时候,如果老人子女多或是亲戚多,春节来拜年的礼物堆得满满的,桂园、蜜枣、肉松都不稀罕,还有各种保健品。</h1><p class="ql-block"><br></p><h1>这样就形成了,平时没有吃,过年吃不完的现象。</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时间到了2010年前后,</b>改革开放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人民开始真正的富起来了,小轿车已经开始进入了寻常百姓人家。就拿我这个小家庭来说,计划经济时期,是我这个做老子骑着自行带着老婆和儿子外出拜年,现在是儿子开着小骄车带着我们做父母及他的妻女一家人外岀拜年,更舒适更便捷了。</h1><p class="ql-block"><br></p><h1>由于被拜年的长辈们年龄逐渐增大,年轻的时候能吃、想吃,但没有的吃。现在条件好了,有的吃,但年龄大了,又吃不下。后来我们表兄弟们统一做法,春节给长辈拜年不送礼,送礼就统一给现金,这样自已想吃什么就买什么。</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戌 狗]</font></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0年左右,</b>也就是母亲和大舅在世的最后那几年里,每年春节最为热闹,因为我们这一辈人也有了第三代,拜年的队伍不断壮大。而且传统的拜年方式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人们在享受春节美味佳肴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追求健康、快乐的精神生活品质。</h1><h1><br></h1><h1>由于我们长时间住在城市里,特别是第三代接触农村很少,利用春节下乡拜年的机会,看看猪、牛、羊长得什么样,到山间田园看看,爬爬附近小山,认识认识田间麦苗与韭菜的区别,这样既增加了农业知识,又呼吸了新鲜空气,真是一举多得。</h1><p class="ql-block"><br></p><h1>而且拜年也不再是男人们的专利,表姐妹们,甚至于母亲同辈的表兄弟们,我们称作表叔也加入了拜年的队伍。待客的酒席有时一开好几桌,怎样勤劳致富、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宴席桌上互相交流的主题,所以说非常热闹,非常有意义。</h1><h1><br></h1><h1>母亲在世的时候,一到春节,就烦她的年初三,因为这一天,是她娘家侄儿侄女们来拜年及看望她的时候,她看得很重,督促我们子女早做准备。所以年初三这一天我们兄妹几人全力以赴,都来帮忙,年初三这天一过,她就安下心来了。</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5年4月,</b>母亲走了,享年91岁。同年6月,大舅也走了,享年95岁。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历史的规律,代代相传的习俗,不可抗拒,给长辈拜年的路我们已经走完了。</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亥 猪]</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文中插图来自络</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