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的城郭—呼和浩特

上海崔哥

<h3>  呼和浩特,简称呼市,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故名归绥。1954年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其中“呼和”为青色,“浩特”为城郭,因为其城址北依大青山,故而得名。</h3> <h3>  北国雪景,非常漂亮。借用毛主席《沁园春•雪》中的诗句:红装素裹,分外妖娆。</h3> <h3>  呼和浩特素有“召城”之称。召庙不仅对其宗教、政治、文化等有过重大影响。而且对它的经济发展、市井形成也产生过作用。旧城大召、席力图召和小召前方的街道,都曾经是繁华的商业街。它们与召左、召右的道路垂直,形成一处处热闹的街市。</h3> <h3>  大召寺广场。</h3><h3> 大召寺广场牌楼高约十米、宽约十八米,为四柱三间七楼木质结构,是呼市几座召庙牌楼中最宏大最气派的。此牌楼依古建规格为虎殿顶、三重檐,飞檐翘角、五跳斗拱,顶覆黄琉璃瓦,檐角饰风铃。正中匾额镌刻“佛照青城”四个大字。四根红柱下均石抱木加铁箍,两侧外门洞各有一石碑,整个牌楼气势宏伟、富丽堂皇。</h3> <h3>  大召广场东面的牌楼(玉泉区大北街路西)。牌楼正面由著名书法家滑国璋书写的“灵泉泻玉”四个大字。牌楼反面由著名书法家杨鲁安书写的“丰州胜境”四个大字。</h3> <h3> 大召寺释迦八塔。</h3><h3> 释迦八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分别为:莲聚塔、菩提塔、吉祥门塔、神变塔、天将塔、和好塔、尊胜塔、涅槃塔。</h3> <h3>  俺答汗(1507-1582年)孛儿只斤氏,明朝蒙古土默特部首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达延汗孙。又译作阿勒坦汗、阿拉坦汗。明朝嘉靖年间崛起,其部落初期游牧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后逐渐强盛,驱逐原来的草原霸主察哈尔部于辽东,成为右翼蒙古首领。控制范围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h3> <h3>  玉泉井又名“御泉井”,位于大召前街,是有名的古泉之一,大召山门檐下“九边第一泉”的匾额就是赞誉这眼井的。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也因此井得名。</h3> <h3>  民间传说,玉泉井是清朝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路经归化城时,他的御马踏出来的。当时正值六月酷暑,人困马乏,口渴难耐,突然御马千里驹飞鬃长鸣,前蹄奋起,只见蹄踏处一股清泉汩汩而出,顿解三军之渴。后人们在其上覆石为井,取“御”之谐音定名“玉泉井”。井深丈余,井台北端两侧各竖石凿旗杆一根,南端原有一座木制小庙——井神庙,早年人们说“石头旗杆木头庙”即指此而言。</h3> <h3>  大召寺。</h3><h3> 大召寺是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h3> <h3>  大召寺鼓楼。</h3> <h3>  大召寺钟楼。</h3> <h3>  青牛,白象,血狮,吉祥三宝。</h3><h3> 据说是寺里重大节日,寺里僧人会围着吉祥三宝做法事。</h3> <h3>  释迦牟尼大脚印。</h3> <h3>  大昭寺旁边有一条很著名的古玩塞上老街,这里主要经营古玩字画以及一些内蒙风情的饰件,更有一些皮草,走在这里能让你领略一番内蒙与内地一线相连的浓郁名族风情。</h3> <h3>  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旧城,是一座有430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它北枕巍峨起伏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可通北部丰美的草原;南临波涛滚滚的黄河水,与鄂尔多斯高原隔河相望;东连连绵起伏的蛮汗山;西连河套,为西进甘宁之门户。它坐落于黄河、大黑河冲积而成的平原上。这里土地肥沃,地形平坦,灌溉便利,地理上称为前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史称敕勒川丰州滩。</h3> <h3>  手艺人在创作“烫画”。</h3> <h3>  塞上老街(通顺街)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区,这里是呼和浩特市发祥地之一,保留了一条400多年历史的老街—通顺街。在这条街上,有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缩影。</h3> <h3>  在这条老街上有呼和浩特市36个民族民俗缩影的文化艺术、地方特产、风味小吃。</h3> <h3>  宝尔汗佛塔。</h3><h3> 宝尔汗佛塔为“天下第一佛塔”,龙多·丹增活佛将他珍藏多年的释迦牟尼佛骨舍利、释迦牟尼佛脑舍利、释迦牟尼血舍利和阿难尊者、舍利佛尊着等十大阿罗汉的舍利还有许多珍贵的经书、佛像一并装藏在了宝尔汗佛塔内。</h3> <h3>  席力图召山门前的牌楼,为四柱三间型,二层三楼,中楼略高左右两楼稍低,上覆黄琉璃瓦。四根立柱为红色木柱,下部为石抱木,用铁条紧箍,每根立柱前后均有斜撑木支撑。整个牌楼朴实无华,与寺庙融为一体,同时也更加烘托出整个寺庙的庄严神圣。</h3> <h3>  席力图召。</h3><h3> 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汉名“延寿寺”,寺庙因四世达赖的老师第一世席力图活佛长期主持此庙得名。建于明朝隆庆和万历年间(公元1567年—1619年),为康熙所赐。该召坐落在呼和浩特旧城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坐北向南。大召无量寺斜对面一路之隔,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寺院中七大召之一的寺庙,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的寺庙。</h3> <h3>  席力图召鼓楼。</h3> <h3>  席力图召钟楼。</h3> <h3>  御碑亭。</h3> <h3>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通道南街东侧。它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故此得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礼拜场所。</h3> <h3>  昭君博物馆。</h3><h3> 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之墓。它坐落在呼市旧城南9公里处,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区,现已更名为昭君博物院。</h3> <h3>  公元前54年农历八月十五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的一户平民之家。</h3> <h3>  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h3> <h3>  根据民间传说和记载,王昭君入宫以后,由于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将王昭君画得并不是十分美丽,因此没有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之中。昭君进宫多年,得不到皇帝临幸,心生悲怨。</h3> <h3>  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 ,并改元为竟宁。单于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h3> <h3>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h3> <h3>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h3> <h3>  呼韩邪归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h3> <h3>  青冢墓道上有一石碑,用蒙、汉文铭刻着董必武同志的题词:“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笔总徒劳”。董老的题词对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给予了高度公正的评价,同时,也校正了对昭君褒贬不一的误解。</h3> <h3>  昭君墓,又称“青冢”,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h3><h3> “青冢”出自杜诗的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文献记载中亦称为“青冢”。据民间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草青如菌。因此历代诗人常常好用“谁家青冢年年青”“到今冢上青草多”,“宿草青青没断碑”之类的诗句寓意。</h3> <h3>  参观内蒙古博物馆。</h3> <h3>  参观内蒙古科技馆。</h3> <h3>  饯行晚餐。</h3> <h3>  再见,呼和浩特。再见,内蒙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