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河图,天府记忆》——四川省崇州市元通古镇(手机拍摄)

晨枫摇曳

<h3>四川省崇州市元通古镇,距离成都市区38公里,是国家4a级景区,文锦江、味江、泊江汇合一处穿过古镇,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码头和水陆集散地,繁华一时。</h3> <h3>用“古老”来概括元通古镇,在半边街老石拱桥边吊脚楼上小憇,看滔滔江水从身边流过,可以想象1600年前这里的繁华,让人感叹“逝者如斯夫”,这里大片青瓦屋顶,沿着文锦江鳞次栉比,临河而居,中间一条街道穿行其中,好一派江南水乡的味道。</h3> <h3>从古镇对岸游客中心眺望,这里好像局部“清明上河图”的感觉,被誉为“最后的天府记忆”,似乎让人明白在清代就有小成都之称的缘由了。</h3> <h3>“汇江桥”建于清朝嘉靖十七年1812年,原名“宝胜”这是钢索桥,木结构桥亭,中亭高耸,前后翼亭,飞檐翘角,雕塑生动,蔚为壮观。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更名“汇江”桥。</h3> <h3>汇江桥被誉为川西“第一铁索桥”除两端桥楼,中间几座带歇山顶凉亭,在宽阔江面上颇显风致。</h3> <h3>元通古镇上有流传至今的清明会,清明节这里热闹非凡,附近五里六村的居民都会来这里聚会,真正勾画出一幅“清明上河图”。这是自清代崇庆府组织外省移民学习川西坝子农耕技艺 ,交易农耕用具和采购生活用品的官办“农垦会”。</h3> <h3>元通古镇清明农垦会,距今已经300年历史,与成都百花会,乐山炎帝会齐名三大民俗集会。</h3> <h3>进入古镇,就能看到这里的哥特门和传统小青瓦房,这是跨越空间的组合,古今中外在这里凝固定格,槐荫满庭民居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据说是日本留学回来元通本地人修建。</h3> <h3>“惜字宫”旁边树立石头上,刻有“元通古镇”标志。</h3> <h3>在元通古镇游览别有一番韵味,听故事、钻巷子、左弯右枴,前瞻后顾、仁里义乡。</h3> <h3>古镇在东晋时期就有建制水渠乡,明代在水渠乡建起圆通寺,由于此地居水陆要冲,僧侣商贾汇聚在一起,很是繁华,明代嘉靖六年取地名“圆通”意寓兴业经商“圆和通顺”,民国以后人们书写方便,简“圆”为“元”,由于古镇是重要水运通道,南方各省客商纷纷来此建馆兴业,于是这里便有“小成都”之称。</h3> <h3>“惜字宫”是元通古镇标志性建筑,塔高20米左右,共有五层,塔上刻有“一库巍峙换文章,三江汇流润俊杰”,“兹在杰灵”。</h3> <h3>“惜字宫”也称“字库塔”,每一面都有历代书法家和文人赋诗作画,因为古人敬惜字纸,惜字得福,凡是写了字的纸都不会丢弃,拿到这座“字库塔”进行焚烧,举头三尺有神明,人们相信通过袅袅升起的炊烟能与神灵交流,求得幸福安康。</h3> <h3>“惜字宫”是古镇中心地带,连接双凤街和麒麟街枢纽,附近有很多餐饮店,我们找了一家特色餐厅,点了一份黑豆花和肥肠血旺。</h3> <h3>“广东会馆”是广东客商在元通古镇双凤街建立的会馆,始建于清朝嘉靖年间 ,辛亥革命因政局混乱,广东会馆只剩下三段门墙,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会馆残存门墙基础上照原貌进行修建。</h3> <h3>广东会馆里戏台。</h3> <h3>广东会馆院落中庭的房子。</h3> <h3>元通古镇双凤街上,靠近广东会馆的“文昌楼”。</h3> <h3>在古镇半边街上,有一处“仁里义乡”牌坊,这是元通古镇经商的外地客商主动出资修建赠与当地居民的,这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外地客商相处融洽,赢得外地客商尊重。</h3> <h3>“天元堂”当铺在半边街上,建筑顶端有瞭望口,这是经常为从容应对土匪抢劫而建的。</h3> <h3>陈家大院紧挨永利桥,院方墙高,门斗玲珑,有大家族庄园气派,前后两个天井,四周廊道房舍。院中培植花木,仔细观察梁坊上浮雕的隔子架与瓦角极富有装饰性,材料讲究,房间地板全都是楠木,这座建筑是清朝末年建造。</h3> <h3>在陈家大院门口大树底下座椅上,一位82岁的老人,她在这里居住生活了一辈子。她说解放初期这里是四川省民政厅的一处荣军院,她19岁分配这里当护士,这里专门接待安置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国的伤残军人。一套院子是轻伤员,养伤期间生活可以自理,也可以从事轻微劳动。另一套院子是重伤员,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料。</h3> <h3>陈家大院便是这些在战场上叱咤风云英雄人物抚慰伤口之所,她讲到自己那个时候刚刚结婚,已经怀孕在身,一位双目失明的重伤员,精神和身体上备受煎熬,她每天给他擦洗身体,喂药读报。他经常发脾气大喊大叫,一次竟然抓她手臂,将她推倒在地。她很委屈找领导哭诉调离这里,领导做了很多思想工作,留下来继续日复一日的工作。这让我们非常感动敬佩的老人,她把自己一生,用来照顾抚慰他人,是多么不平凡的人。</h3> <h3>刘家院子,是一座晚清的建筑,是典型川西民居四合院,布局紧凑,小巧幽雅,精致简洁,可以看到小知人士生活情趣。</h3> <h3>黄家大院始建于1914年是川军旅长黄润馀的住所,他爷爷黄虎成曾入朝为官,清同治时期以军机攒之职,随左宗棠赴西北平叛,在一场战役中壮烈殉国。</h3> <h3>同治帝追封黄虎成为“建威将军”,提督军门官封一品,赏黄马褂 。借祖上功德,黄润馀被保送到成都北较场武备学堂学习军事,为他成为本地最有影响的“元通王”奠定基础。</h3> <h3>黄润馀在成都武备学堂学习时,与刘文辉,尹昌衡成为同学,日后得到老同学的提拔重用,辛亥革命中他协助尹昌衡除去了,四川都督赵尔丰及其党羽。</h3> <h3>黄家大院现存比较完整的建筑,就是经楼和正厅,经楼分上下两层,楼上正厅作为经楼,每逢初一和十五,黄润馀都会在这里吃斋念佛。正是在经楼念经他躲过,仇人追杀,从经楼后窗户下顺逃走了。</h3> <h3>这是黄家大院,进门走廊,四面是封火墙,因为古镇麒麟街两边都是木质商铺和民宅,如果一但失火,有可能危及左右邻居。</h3> <h3>黄家大院后宅院。</h3> <h3>这是黄家大院后宅非常考究的白色砖石结构屏风。</h3> <h3>在麒麟街道上女中学堂。</h3> <h3>在麒麟街边黄氏宗祠门面。</h3> <h3>黄家祠堂始建于1934年,是一个一门进二重四合院,后院一楼底为中西合璧式建筑。</h3> <h3>屋内窗户为尖顶欧式建筑风格,后院法国传统哥特建筑四根大柱子,捧起雕刻精细石灰等混合尖顶类似西方教堂,在松柏掩映下格外西洋化,黄氏宗祠最初就是客栈,将其改造为客栈追本溯源,还其本来面目。</h3> <h3>麒麟街福音广场,这里景观将黄家和天主教堂连成一片,打造老成都餐饮住宿业态,在这里可以体验原汁原味院巷生活。</h3> <h3>“天主教堂”始建于1903年,它的门壁中式传统中,透着异域欧洲风情。砖石结构的仿三叠檐牌坊,造型却是瓜角微翘到哥特式门壁,并排三孔门洞,门楣上方书写“诸圣之宗”四个字,除了门顶十字架和门柱,其它地方均是中式传统文化体现。</h3> <h3>教堂两侧窑雕式对联,在川西地区独属元通古镇烧制的陶器,造型精美,色泽鲜艳通透,至今有100年历史。</h3> <h3>这是靠麒麟街福音广场附近,新翻修的商铺。</h3> <h3>这些新翻修的商铺,是按照古镇原有的建筑风格。</h3> <h3>这是靠在罗家大院的供销社饭店。</h3> <h3>这是靠罗家大院横街上,临江牌坊,上匾额写着“芳州”两个字。</h3> <h3>麒麟街上罗家大院正门。</h3> <h3>罗家大院,里面天井一座考究龙门子,上刻有“竖起楼台遮日御,打开门第看风潮”,横批“是一洞天”。</h3> <h3>罗家大院,由元通古镇传奇女商人罗幺寡妇独立主持修建的,二门是哥特建筑风格,上面亭台楼阁,据说参照法国的“卢浮宫”图案。</h3> <h3>当年在四川保路运动时,罗幺寡妇带领二十多个女兵参加保路运动,罗幺寡妇虽然是女性,却有着身在庭院心观天下的胸襟和情怀,让我们敬佩。</h3> <h3>罗家大院是一座代表清末民国时期,元通绅粮人家 居住环境的典型建筑,大院内有两重院落,都是一楼一底的格局。</h3> <h3>门厅及立上雕刻戏文,禽兽等形象,撑枋挂篱,无不流淌阴柔与细腻之美,天井二楼上,三边美人靠栏杆,从一侧木楼梯上去,可见马蹄形廊道。</h3> <h3>绕过龙门子直接延伸到里面天井,扩展成更大二楼空间,并有走马转角,四边镂空花栏杆,走过龙门子,可以进罗家另一处老宅子,经过两个相连天井,再进木楼 栏杆梁枋雕刻各异的吊瓜。</h3> <h3>枋梁之上浮雕锦粗,瓦当及滴水,分别纂书“春”、“寿”等字样,依稀展示出昔日繁华。</h3> <h3>在麒麟街头有一处牌坊,上面写着“仁里义乡”。</h3> <h3>“横街子”与一头麒麟街相交,一头直接到江边码头。“横街子”以前也称“增福横街”长度66米,街面宽度3米左右 。街道边有一处特色小吃。主要经营粽子,腊肠和腊肉。</h3> <h3>这条街主要展示当地居民手工编织的竹编和木质生活用品,这里可以一览能工巧匠们精湛编织工艺,每一件作品都凝聚它们智慧和汗水。很多竹编都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各地旅游者喜爱,非常有生活气息。</h3> <h3>延着江边栈桥徜徉,这里江水清澈透明,这里有很多客栈,环境优美,清静幽雅,为旅游者提供方便。</h3> <h3>古朴典雅客栈,布局有些成都老巷子感觉,院子里设茶座,旁边有个一个书摊,可以喝茶看书,一些花草树木很有情调。</h3> <h3>江边的古韵茶楼,雕栏画栋,二层楼阁,让客人观景品茶,雅韵清思,荣辱不惊,共享美好时光。</h3> <h3>“江潭茶楼”楼层叠起,青砖黛瓦,听水观云,霁月清风,春华秋实,花开花落。</h3> <h3>这是元通古镇风景游览服务中心。</h3> <h3>元通古镇“千年小成都,院巷老生活”的寻古探幽好地方。</h3> <h3>“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元通上河图,活色又生香”。或许这首打油诗能代表我们此刻感受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