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西门的自述

峥嵘

<p class="ql-block">  我叫汉西门,人们又称石城门,为南京明城墙明代十三座内城门之一,位于民国时期增辟的汉中门以南,现位于汉中门广场内。城门坐东面西,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门内有汉西门大街。</p> <p class="ql-block">  我是南京保存至今的四个明代城门(聚宝门、石城门、清凉门、神策门)之一。早在杨天祐十二年(915年)建造金陵府城时,位于城西的这座城门已具雏形,那时名为大西门。经南唐的改扩建,再历时宋元,4个朝代、400余年的“承上启下”,这400余年间只是名称略有改动,大西门演变成了“西门”。公元1385年,在旧城“大西门”的基础上改建,为明初京城13座城门之一。</p> <p class="ql-block">  汉西门旧时为南京城城防的锁钥,兵家必争之地。汉西门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唐都城的大西门,明代改建后为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城门,城门上原建有城楼,楼虽无存,石柱础仍在。西、北两面墙体和中间隔墙,在十年动乱时中被占用单位拆除,现仅存东、西两面墙体和东、西两券城门。</p> <p class="ql-block">  南唐建都后,我成为江宁府城大西门。</p> <p class="ql-block">  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扩建金陵城,在此基础上加筑瓮城,我被称为石城门,民间仍沿用旱西门的称呼我,后来逐渐演变成汉西门。因紧邻石头城(不是今鬼脸城),故命名石城门。</p> <p class="ql-block">  从这张图片看出,明朝时皇城城墙的内十三,外十八的城门位置,我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镇守着明朝都城的西大门。</p> <p class="ql-block">  我坐东面西,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据《江宁府志·城邑考》记载:"明初鼎新,京城唯南门、大西、水西三门尚仍旧,而易以新名。"这里的南门是今天的中华门,大西门就是石城门,水西就是三山门。</p> <p class="ql-block">  我原来是有城楼的,看上去非常壮观,站在我头上近看秦淮河为我守护着城池,远看那滚滚长江是我的天然屏障。</p> <p class="ql-block">  在民国初期我在城门上是建有城楼的,楼虽无存,石柱础仍在。</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北面的清凉门,也是明城墙十三门之一,就是建好后,总是关着门,这样就把我累坏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我整天开着门,川流不息的人们和车辆忙的我喘不过气来。</p> <p class="ql-block">  我的名字在十三门面叫法最多的城门,大多叫我石城门。但在民间,因在其南面有水西门,老百姓便习称它为旱西门。因旱、汉同音,在清末民国初的排满兴汉思潮中,旱西门便演变为汉西门。</p> <p class="ql-block">  1933年前后,国民政府为改善首都交通,在我的身边,开辟汉中路,明代城门汉西门(石城门)瓮城以北百余米的明城墙上开辟豁口,筑西式牌坊城门,命名为汉中门。为我减轻了交通负担,但又感到不舒服,这个风格和我格格不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1958年前后,汉中门城门遭到拆除,但汉中门作为地名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五日,遇难于“国际安全区”之本市市民和已解除武装之军警共二千余人,遭日军搜捕后,被押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杀害,其伤而未死者,或乱刀补戳,或纵火活焚。尸骸蔽野,惨绝人寰。至次年二月十一日、十八日两天,始由慈善团体南京红卍字会收殓得遗骸共一千三百九十五具,掩埋于汉中门外之广东公墓及二道埂子一带。悲夫,今人孰料于此熙来攘往之地,曾是往昔日军肆虐之场,而有众多同胞罹难于此者乎?!爰立此碑,以志其事。庶我国人,牢记惨史,国难毋忘,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同心同德,振兴中华。</p> <p class="ql-block">  我的前方就是莫愁湖,明初,莫愁湖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建设,沿湖畔筑楼台十余座,一时热闹非凡。被誉为“金陵第一名胜”、“第一名湖”。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江宁知府李尧栋自捐俸银复建郁金堂、苏合厢,辟建湖心亭。楼台间,湖沼畔,杂植花柳,斯湖复又盛隆,并以“莫愁烟雨”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首。</p> <p class="ql-block">  莫愁湖的美景,给了我许多年的视觉享受,胜棋楼、郁金堂、赏荷厅、风来阁、回廊、凉亭、池塘等建筑尽收眼底,永远难忘。</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看莫愁湖很困难,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前面像墙一样的建筑物挡住了我的视线,让我非常难过,感到特别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南边的水西门,也是南京明城墙十三个门之一,由于它的存在给我减少了不少负担。如今水西门已经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  水西门,它的历史和我差不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1953年前后三山门瓮城和城门陆续遭到拆除,1958年又拆除残存的城门和城墙,1959年城门门券及右侧城墙拆除。我看到后非常难过,一个伙伴就这样消失殆尽了。</p> <p class="ql-block">  今汉西门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11年,孙权时期开筑的"石城门",迄今,这座古老的城门已经历了近18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我处的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籍记载,宋以前,长江直逼清凉山,江水从石头城下擦壁而去。此门以北里许,就是南京著名的石头山(今称清凉山),山上有东周楚国的金陵邑城和"金陵第一帝"孙权在故址上修筑的石头城。登上城门楼,石头城一览无余。明朝统治者寄希望于这座城门能够像当年石头城一样坚如磐石,固若金汤,于是将大西门易名为石城门。</p> <p class="ql-block">  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我的名字就是和石头城相伴叫石城门,整天为它站岗放哨。</p> <p class="ql-block">  我还有个伙伴叫石城桥,建于明代初期,桥墩为原为石拱桥,后改为7孔石台木面桥,长55.41米,宽7.50米。1954年曾用叠合木梁,重修桥面。1970年由于桥面过窄,桥孔束水,严重影响水陆交通,于是石城桥拆除。我们结伴同行了六百多年的历程,失去了它感到很不舒服,这是对我的不尊重,也是对历史的遗迹的破坏。</p> <p class="ql-block">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在拆除我的伙伴石城桥后,又在原来的位置,架起了一座钢结构的步行桥,名字也改为了凤凰桥,名字和造型我看了很不舒服,形式和风格和我不太协调,不过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还是叫它石城桥,我感到特别亲切。</p> <p class="ql-block">  明朝诗人为我作诗:</p><p class="ql-block"> 杂言送延平朱使君十三首 其五(明·顾璘)</p><p class="ql-block"> 晓出石城门,古道映寒日。</p><p class="ql-block"> 昔人经此地,离别已非一。</p><p class="ql-block"> 江回旧市改,水浅新洲出。</p><p class="ql-block"> 君当树荣名,契阔非所恤。</p> <p class="ql-block"> 北宋诗人也为我作诗:</p><p class="ql-block"> 投宿清凉寺(北宋·贺铸)</p><p class="ql-block"> 建业衣冠集,秦淮舟楫屯。</p><p class="ql-block"> 东西万里客,朝暮两潮浑。</p><p class="ql-block"> 何处契心赏,片时清耳根。</p><p class="ql-block"> 仆夫浪见问,但出石城门。</p><p class="ql-block">题注:庚午十二月望日,自秦淮亭信马出石城门赋</p> <p class="ql-block">  《康熙南巡图》中就清晰地描绘了“旱西门”外码头的繁华景象。1842年8月26日,英国侵略军头目璞鼎查至上江考棚议约,也是由该门入城的。直至清末,江浙联军发起的光复南京之役,“辫帅”张勋带着败军,亦是由汉西门出城上船北窜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康熙皇帝南巡时我那时的状况,秦淮河各式各样的船停在岸边,我俯视它们真是一片繁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期,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南巡,离开南京时,都是由这座城门出城,至秦淮河登舟入长江北返回朝的,《康熙南巡图》中就清晰地描绘了“旱西门”外码头的繁华景象。鼓楼圣谕碑(戒碑)记载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初四康熙起驾回銮的情形:“圣驾出石城门,御龙舟,天颜甚豫,民人数十万,夹岸持香呼送,直达七里洲。”这情形可谓盛极一时。</p> <p class="ql-block">  我前面的外秦淮河边上,是当时南京的水陆码头,它直通长江,古人常以“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来描绘南京地势。我就成了古代南京城防的要冲。</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附近有一个古四眼井,有人说,它建于南唐;也有人说,它是明代工匠建汉西门的时候用来“镇门”的,本来是一眼井,后来用的人多了,另外挖了三眼泉,形成了四眼井。光绪二年(1876年),清江宁府派人修葺。甘熙《白下琐言》载:“城中人烟辐辏,食井不可胜计,汉西门侧有四眼井。</p> <p class="ql-block">  人们都说我身边的四眼井是个“怪井”其他的井大都是一口,它却四口,每个井栏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它可是南京文物保护最高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  春节快要到了,别的城门上张灯结彩,挂起了春联,因为我非常特殊,说我和其它城门不一样,是单独审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需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所以我还是那样,屹立在广场上看人们在广场上抖翁,跳舞、唱歌。</p> <p class="ql-block">  如今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我加大了保护力度,建起了汉中门广场,让我感觉特别的开心。</p> <p class="ql-block">  每天华灯开放时,都有许多市民来和我作伴,尤其是跳广场舞的大妈们,不停的挥舞着各种动作,搞得我应接不暇。</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周围加大了景观建设,各种花草植物四季分明,衬托着我,让我感觉到特别的开心。</p> <p class="ql-block">  秋天来了,金黄的银杏树在我的身边飒爽英姿,凛然正气,翩翩起舞,竞相开放。</p> <p class="ql-block">  宽阔、平坦的广场上,绿色一片,人潮涌动,一会儿寂静,一会儿热闹,让我非常熟悉。</p> <p class="ql-block">  春天来了,我看到了大地复苏,换上了新装,小草也从地上悄无声息地探出头来,想想看一看春天有多美。</p> <p class="ql-block">  初冬时节,许多老人带着孩子在我的身边晒太阳,享受着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前面建起了一座汉中门大桥,夜幕降临,华灯璀璨,我的周围的秦淮河两岸又显示着当年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我瞭望着秦淮河两岸风光秀丽,垂柳的长发慢慢的挂了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颜色变化多端,有翠绿、深绿、墨绿色,比民国时期的漂亮多了。</p> <p class="ql-block">  我看到秦淮河的垂柳,这个季节,它就像一位已经长成的少女,披着满头绿油油的长发,低头含笑,静静地站着。仿佛在等待,仿佛在沉思。</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现在和过去的一张图片,过去我和石城桥之间,非常繁荣昌盛,有码头,商店,货栈等,真是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如今有两条交通要道在我的面前穿过,一条是虎踞路,也叫过城西干道,一条是汉中路经过秦淮河大桥到河西,每天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在我的面前走过,地铁二号线也在我的附近设置了出入口,天天都是人流穿梭,有条不紊,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  汉中门是我成长的地方,孩儿时代在秦淮河里游泳🏊,石头城上,秦淮河边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往事,作这篇美篇也是对过去童年时代的回忆,在新年到来之际之际,祝福我童年时代伙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各位爱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朋友,愉快幸福。</p> <p class="ql-block">  部分照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实之处,请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