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蕴仪| 新梦是对旧事的拆洗缝补

程澍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新梦是旧事的拆洗缝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与“教”的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我一直认为这是我的荣幸。父母同是家乡一所大学的教师,爸爸教书法,妈妈教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当我能够辨别出家里空气中的书墨香气的时候,当我在茶余饭后听着父母关于学校,学生,课堂等交谈的时候,我似乎已经隐隐感觉到自己与教师职业千丝万缕的渊源。我并不认为在父母都是教师的家庭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可怕和束缚,相反,如今回首欣赏走过的浅浅的脚印,我感到自己得到了最好的家庭教育。</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他们懂得怎样和我交流沟通,懂得怎样与我相处。看着散发着熟悉墨香的毛笔在爸爸手里舞动,我便在朦胧的兴趣和好奇中踏上了书法学习之路。稚嫩的小手握着笔杆,爸爸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我们的手长得出奇的相似。爸爸的性格温和幽默,就在一句句鼓励,一声声欢笑,一次次纠正中,我的书法有了很大的飞跃。爸爸很勤奋,我从小就给他这样的评价,或许是书房里的背影和不断堆叠的墨迹给我的感受。他就是这样默默的陪伴着我影响着我,然而并不想强制我一定要走他的路,爸爸告诉我学习书法不是希望我用来“谋生”,而是是用来“养生”的。我明白,爸爸是真正想把艺术的快乐带给我,成为一生的财富。直到如今,那间小小的书房,还是属于我们两人的天地,是我和我的“刘老师”,我和我的爸爸的柔翰乐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同样的,妈妈是我的第一任语文老师。确切的说,是她给了我欣赏文字之美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儿时我喜欢和她一起去小区楼下观察生活,她总是能够用最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的画面,教我观察龙爪槐,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颜色。回到家便由我口述,妈妈当我的打字员,记录下我自己说出的生活。这样每天一篇的日记便成了我的习惯,性格腼腆的我从一开始的不愿开口,到最后主动抢着去表达去描述,我的第一本日志集就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诞生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今回想起这些,一幕一幕,妈妈的感性与活泼,爸爸的理性与静默,是最完美的结合。相对于技能的启蒙与教育的宽松自由,在品德教育上他们却十分严格,教我谦逊礼让,更多的不是言传而是身教。再加上没有争吵的温馨氛围,这便是我一直认为自己足够幸运的原因。</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小学的路平稳顺利,儿时的那所小学不像如今如此唯分数主义,作业很少,活动很多,我在那里得到了比较快乐自由的成长。较为坎坷的是我的初中生涯,突然繁多的课程与任务让我无法适应,成绩也一度下滑,父母虽然着急但并不紧抓我的成绩,而是陪着我一点点分析,一点点适应。在妈妈的日记里,我曾见过这样的文字:你有蜗牛般的精神,会一点点努力,一点点进步。没错这便是我,我渐渐适应了中学的节奏,有了很大的飞跃,而父母也是慢慢放手,学习也成为了我自己的事情,有能力去独立应对。</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高中的紧张节奏来临,父母更是由儿时的帮扶陪伴变成了“后勤人员”,处在教育领域,他们深知高中教育体制的弊病,不给我增加任何压力,陪我度过了一次次的失落,一次次的惊喜。记得那次考试失利后,我深感疲惫和艰难,妈妈对我说最累的时候便是快要到达山顶的时刻,觉得自己还有希望的感觉一直记到现在,永远不会忘却。记得爸爸为我准备参加自主招生材料,陪我度过与山东大学文学院零点几分之差擦肩而过的失落,其实我那晚的泪水并不是错过的伤心,而是感动与感谢的无以言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高中阶段我的老师们也都是认真负责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便是我的班主任。当时的成绩处于班级靠前,但是数学是我的一大明显弱项。王老师特意让我做数学课代表,当我看着她坚定的眼神时,便决定带着胆怯和勇气去尝试。每天与数学老师有了较多接触,我也努力想要“称职”,一本本错题记录也就诞生了。令我自己也无法相信的是,我的数学成绩成了班里前几,我深知这必须感谢班主任的明智,用这样激励我迎难而上的方法使我克服对数学的恐惧,转化为一种动力。最后,我的数学高考成绩是142分。拿到成绩的那一刻,我眼前浮现的还是班主任那坚定的眼神,久久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为一名山东考生,我再一次受到高考录取的打击。文学的梦想随着录取分数线的揭晓而破灭。我没有被天师文学院录取,而是被调剂到了小学教育专业,这个我没有想象过的专业。然而那天上午在家独自哭泣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便是上天最好的安排。</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又一次投入了教育的怀抱。在这个专业里,我并没有失去深爱的文学,它作为我的方向依然陪伴着我,并且我学习到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知识,有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感觉。并且我拥有了很多体验教师生活的机会。校外辅导员,兼职,见习……仿佛一瞬间便从一个受教育者变成了教育者,兼职时每晚备课找题的忙碌、喊破嗓子的劳累、讲许多遍还不会的郁闷、回答一连串奇葩问题的无奈、成为助力应试教育的一分子的迷茫……但种种这些,总会被孩子们终于从嘴里说出的正确答案、歪歪扭扭字迹下稚嫩的惊喜化作一刻的心花怒放与释然。但求无愧我心,或许是对责任二字最好的解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今,回首过往,从家庭教育的温馨启蒙,到学校教育的坎坷成长,再到如今大学学习的教育专业,我似乎一直没有逃出教育的“五指山”,但我根本不想逃离,只想与它继续发生更多的故事,书写更多的篇章。有时人生便是这样,缘分与注定的奇妙的美好的,然而我并不是一个命运的被安排者,而是恰好抓住了与教育之间的缘分之绳,而与教育发生的种种,让我渐渐在成长中爱上了它,一切都刚刚好。正如老舍所言,明天的渺茫全仗昨天的实在撑持着,新梦是旧事的拆洗缝补。</p><p class="ql-block"> 作者:刘蕴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