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还原真实的长茅余氏世系》之</h3><h3> 关于铁改余</h3><h3>‘铁改余’跟今天的‘长茅余’一样,因为历史长远及战乱造成的资料文献缺失,很难弄清其真实的原因了,笔者通过考究,认为‘铁改余’也是传承‘长茅余’的一支,在明清时大兴修谱,因资料的缺失,认为铁改余在元代原本姓铁,认为铁改余与蒙古人铁木真是一族,所以铁改余姓挂靠在了元代,殊不知铁木真如何姓铁?这是知识的缺乏,也是当时人们捧‘名’抱‘贵’的一种心境。</h3><h3> 笔者认为,铁改余也是南北朝时南梁、南陈酋豪余孝顷家族留传下来的故事,本人在《还原真实的长茅余氏》一文中历述了余孝顷家族长茅世第的故事,大家可以读一读。我们从铁改余家谱的那首诗来分析,一:‘余本元朝宰相家’,元朝没有汉人宰相,更没有余姓的宰相,而南北朝时余孝顷官至宰位。二:‘庐陵岸上分携手’,庐陵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大致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江西吉安市所辖的地区,证明这件事发生在今江西吉安一带,地名亦与南北朝时余孝顷年代吻合,元代早已不叫庐陵了,余姓符合满门抄斩的也只有南北朝时余孝顷家族。</h3><h3> 我们从铁改余的‘长茅侍家’碑来分析,铁改余仍然还有‘长茅’的影子,只不过‘长茅世笫’的故事是一个踉余孝顷交好的将军藏匿,靠吃狗奶两天两夜后,外婆家收尸发现而带大的余家之后,而铁改余的‘侍家’应是‘长茅第’的一支姓铁的、服务于‘长茅’的铁姓家族被诛连的一族,可能为了纪念主人余孝顷后也改余姓,或铁改余本身就是长茅余,因避祸而以打铁为生,改姓铁的长茅余氏,铁改余当然也有后来的湖广移民联宗。</h3><h3> 我们从‘九子一姑’逃难来分析,铁改余九子一姑既然在凤锦桥边插柳芽为记分手,却又逃到了一起,这也说不通,且余姓九子一姑全在元朝庭做进士也不符合历史记载,是资料的缺失,人为的改进,而余孝顷的子侄们则不同了,余孝顷是被骗进宫而诛杀的,他的子侄们都在陈管辖的地方(庐陵)为官,听到余孝顷被杀,而仓忙逃生是可能的,这是今天逃到西南的长茅侍家铁改余,湖北的五坪长茅余,雷州的海康长茅余,江西修水的长茅余等,今天奉新车坪一带的长茅余是修水八世探花松公再次迁去的。</h3><h3> 我们从九子一婿官拜四太守、五尚书、一侍郎的故事来分析,这也与长茅余氏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的记载相同,只是长茅把余孝顷的子侄兄弟九人错考成了宋进士余良肱的子侄兄弟九人,把四太守五尚书错考成了从良公至余良肱共五代的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而太守一职宋、元皆没这个称呼,南北朝则有。</h3><h3> 我们再从元铁改余谱记载:“因皇帝做梦有九杆铁枪立于金銮殿上,有奸臣趁机陷害,说九子一婿谋反”来分析,这说的正是南陈陈废帝蒙骗余孝顷,召余孝顷进宫而诛杀,长茅余氏要满门抄斩逃难的故事。九杆铁枪指的正是九杆长矛。</h3><h3> 余智圆</h3><h3> </h3><h3> 2019.12.20</h3><h3>在过去的年代,没有分子人类学Y-DNA遗传类型检测这门科学,我们可以对家族历史做出合理的推测,追溯祖先历史。但是,现在就不能只凭推测了,还必须与科学相匹配,才是王道,才是硬道理。</h3><h3>要说铁改余与长茅余有历史渊源关系应该是肯定的。因为铁改余某支系的祖坟墓碑上的确镌刻了“长茅侍家”字样。</h3><h3>但是,要说都是余孝顷酌故事演化而来的铁改余和长矛余,恐怕不实。因为无论是铁改余还是长矛余都是同姓多Y,即使是真的,也只有铁改余的某些支系和长矛余的某些支系才是余孝顷后人。不能一概而论。</h3><h3>如果要知道铁改余和长矛余的哪些支系是余孝顷后人,首先要弄清楚余孝顷的Y染色体遗传类型是什么单倍群,然后对比检测结果,就知道铁改余和长茅余哪些支系是余孝顷后人了。其他支系就攀附铁改余和长茅余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