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中影史料》前言——丰盈的历史年轮

阿黄

<h3><br></h3><h3> 本期《中影史料》共收录稿件21篇。</h3><h3> “影史风云”中收录的著名摄影师李晨声的文章《北影是如何拍摄“样板戏”电影的?》,详尽介绍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创作者未泯的热情与创作艰辛。“样板戏”对于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来说,或许已属陈旧词汇,但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它却是中国人仅存不多的精神食粮,对于亲历者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如今,“样板戏”电影犹如一块块文化标本,浓缩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特质,也饱含着参与“样板戏”电影拍摄人的苦涩、无奈与不泯情怀。李晨声的这篇文章,将北影拍摄“样板戏”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讲述的入情入画。</h3> <h3><font color="#ff8a00">“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剧照。北京电影制片厂1970年出品。</font></h3> <h3>  与李晨声文章形成呼应的,还有著名电影美术师陈翼云所撰的《特殊年代里的创作》,该文从美术设计和影像造型角度,让人们领悟到了即使是处在创作的夹缝中,一代影人同样彰显出了卓越才华,将当年具有文化“图腾”意味的“样板戏”,制作的精美、昂扬。</h3> <h3><font color="#ff8a00">现代芭蕾舞剧“样板戏”电影《红色娘子军》剧照。北京电影制片厂1971年出品。</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京剧“样板戏”电影《杜鹃山》剧照,北影电影制片厂1974年出品。</font></h3> <h3>  作为“样板戏”电影创作的参与者,以上二人文章的可贵,除了对历史本身的详述之外,还在于,对那段历史中的某些误传,做出了匡正。</h3><h3> “创作回眸”栏目中收录的何盼盼、周进、杜民、卢刚、邓成玉、云文耀、聂铁军的文章,分别道出的是各自在不同岗位上的经历、感悟和收获,其中部分文章,还融入了一些个人思考,在赋予该栏目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向读者提供了不同的创作启示。</h3><h3> “缅怀影人”栏目中收录的文章,情真意切,各具新颖。著名文化学者、文学家、剧作家苏叔阳,是改革开放后调入北影编导室的职业编剧。他的电影剧本《火热的心》早在1978年初就已投入拍摄,但由于当时某些管理者认识上的偏执,使拍摄一度停滞。待重新启动将其搬上银幕时,由于北京人艺将该剧本更名为《丹心谱》,在话剧舞台上演出后已然引发了如雷贯耳的轰动,使完成后的影片只分享到了一些余温。然而,苏叔阳的才华却深得北影厂厂长汪洋赏识,吸纳他进入了北影的编剧队伍。不久前,苏叔阳先生谢世,几天后汪洋的女儿汪林珊便以一篇《苏叔阳先生与&lt;燃烧的汪洋&gt;》的文章,在深情缅怀益友的同时,也记述了汪、苏二人从相识到相知的渊源。</h3> <h3><font color="#ff8a00">著名文化学者、文学家、剧作家苏叔阳。主要电影作品:《丹心谱》《夕照街》《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等。</font></h3> <h3>  如今的很多人对于杜谈的名字或许并不熟悉,但如果把这个名字与鲁迅和新中国早期电影《翠岗红旗》(上海电影制片厂1950年拍摄)联系起来,就会令人肃然起敬。杜谈作为北影“文革”前的职业编剧,除了创作过电影剧本《翠岗红旗》之外,还参与或独立创作过《母亲》《江南游击队》等电影剧本,并有大量诗歌存世。北影厂原艺术副厂长赵绍义的文章《一身傲骨,凛然正气》,以自己的视角介绍了杜谈的性情与为人。</h3><h3> 创刊于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创作》,在“文革”前的十几年里为普及电影知识、培养新人成长、推动剧本创作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文革”期间一度停刊。1979年复刊后继续坚守办刊理念,发表了很多颇具影响的电影剧本与学术文章,在业内外具有深远影响。曾任该刊主编的叶式生撰写的《我在&lt;电影创作&gt;那些年》,在娓娓细说该刊兴衰起落的同时,也折射了中国电影与社会变迁的紧密联系。</h3> <h3><font color="#ff8a00">创刊于1958年的《电影创作》杂志</font></h3> <h3>  “艺术访谈”栏目分别收录的是对著名导演谢铁骊和著名剪辑师傅正义的专访。由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讲师付晓红根据旧时采访整理的《春天的火焰:谢铁骊关于&lt;早春二月&gt;自述》,让人们深入知晓了《早春二月》的创作过程与多舛命运。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闫正阳、沈倩整理的《剪辑伴我走一生》,对于了解傅正义的人生经历、剪辑理念与丰硕成就都颇有助益。</h3> <h3><font color="#ff8a00">著名电影剪接师傅正义,年过古稀依然工作在剪接岗位。</font></h3> <h3>  在其它不同栏目中还分别收录了原北京电影字幕译制厂职工陈世范、洗印厂原副总工程师边师灏、中国电影合拍公司原制片主任张良彬、童影文学部退休编辑林阿绵、原《电影创作》执行副主编黄世华、中影艺创中心导演管虎的文章,均从不同侧面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影史素材。特别是陈世范、边师灏所述的往事,令人耳目一新。</h3><h3> 为坚守“书写中影记忆,抒发影人情怀,弘扬优秀传统,激发后人奋进”的办刊初衷,《中影史料》的编辑人员始终在充满瑰丽又坎坷崎岖的历史隧道中穿行,发掘、寻找着那些经过岁月沉积的足迹,并精心采撷着其中的花蕊,它们不仅含蕴着历史的温度,也熠熠着年轮的丰盈!</h3><h3><br></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