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轨迹

罗世信

<h3>  上世继八十年代前,国民的生活水平不高,许多地方连温饱都成问题。因此造就了许多过来人生活节俭的习惯。</h3> <h3>  我是一个快看夕阳的人,因事打开箱子,又看到了妹妹保存的一分,二分的硬币与纸币,还有粮票,心中无限感慨。</h3><h3><br></h3><h3> 记得上小学时的某一天,为了买一只铅笔,担心供销社下班后买不到,放学后,手里攒着三分硬币,往供销社来回跑了十多里路。</h3><h3><br></h3> <h3>  八十年代初,我高中毕业后,去当木工学徒,在浏阳大围山林场做工,因是学徒,自费粮食。在家里的父亲,天不亮,用木制的土车子,推着稻谷去三十多华里的粮站换粮票给我。后来,随着制度的改革,取消粮食凭证供应。如今父亲已过世十多年了,望着这剩存的粮票,我伤感不已。</h3> <h3>  现在国家富强了,民众生活富裕了。相对于上世继八o年后出生的人,可谓福中之福。</h3><h3><br></h3><h3> 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民众热切盼望的美事。美满的同时,也存在了现年轻人与老一辈生存理念的不同。</h3><h3><br></h3><h3> 几个不同时代出生的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因各自的经历不同,矛盾自然有。</h3><h3><br></h3><h3> 于有些年轻人来说,看不上老年人的节俭,觉得他们不懂生活,甚至很丢自己的面子,宁愿多给父母点钱花,也不愿与老人生活在一起,这也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了老人的困扰。</h3><h3><br></h3><h3> 人上了年纪,说话难免变得唠叨不停,总是担心这,担心那,总以自已的生存经验去教育后人,这已是许多老年人改不掉的习惯。</h3><h3><br></h3><h3> 作为后辈,是否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要知道,做父母的并非要子女给多少物质享受,只希望多回家看看,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h3><h3><br></h3><h3><b> 节俭是锻炼生存能力的方法</b></h3><h3><b><br></b></h3><h3> 如今,我也到了看夕阳的年龄,对于父母的节俭有了深切体会。</h3><h3>我老是想,假如发生战争或者自然灾害,富足的生话一旦变穷,于一些贪图享乐的人,生存能力有几许?</h3><h3>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享受生活的同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h3><h3> 但愿年轻人对老一辈多一份理解。</h3><h3> 愿天下老年人幸福快乐!</h3><h3><br></h3><h3>2020.1.6日于浏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