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南宋末年(1278年)11月元兵占领广州府,广州城内大量百姓向外逃亡。陈成啟兄弟和居住在顺德大良古冈州江村的村民们怕元兵追杀而至,急忙地加入了逃亡大军。由于兵荒马乱陈成啟与弟弟陈成龙一家走失,就连小孙子昌旭也不知所踪了。陈成啟带着儿子尚远夫妇和孙子昌盛、昌隆、昌耀跟着逃亡大军来到江边,望着滔滔的江水陈成啟一家失去亲人后感到无比的伤痛。</p><p>陈成啟带着子孙由江边逆江而走,漫无目的地走了一段时间后,前边出现了一处码头,码头边已经挤满了人群。陈成啟找到一处地方坐下对着码头苦思;自己一家人总不能毫无目标的走吧!去哪里呢?陈成啟对着滚滚而来的江水望去,暮然间他想起自己的第九世祖陈执中曾经在西江上游三江汇合处的梧州就任知州一段时间。于是他走到码头边找到船家问:“从这到梧州有多远?”船家回答:“从这里逆江而上大约五百里吧!要走十天左右才能到达。”陈成啟又问:“梧州的环境如何?”船家答道:“梧州没有兵荒马乱,治安很好,一切生活正常。客官你想去梧州吗?”陈成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儿子尚远,尚远亦支持父亲的想法。于是陈成啟与船家商量好上梧州的事宜后就登上逆西江而上梧州的征程。</p><p>数日后到达德庆儒林坊(今德庆西湾),在儒林坊靠岸休息购买船上所需物品。当晚船家在码头边听到从梧州下到德庆州的船家讲元兵已经从西路云南东进广西,欲封杀宋军后路;现在梧州已经人心惶惶,很多人亦带上家人岀走到附近的山区避难了。</p><p>陈成啟听到船家给他的信息后就和同船而来的同伴商议,都认为只有向东进发才是最安全的地方;于是陈成啟和儿孙们便在德庆儒林坊安顿下来。不觉在儒林坊已经有月余时间,陈成啟一家人身心已回复正常,而所带的盘存已乘不多了。陈成啟便购足所需物品带领子孙向东一路进发,翻山越岭几经周折之后来到风景秀丽的古蓬平安寨。</p><p>初来乍到陈成啟受到了平安寨村民的热情款待,在得知陈成啟一家是在顺德逃难而来时,平安寨部分有名望的村民便建议陈成啟在平安寨安顿下来。陈成啟亦觉得平安寨环境美丽是长期居住的好地方,于是便在此购地建房,自此在平安寨安顿生息。</p> <p>平安寨村民分别有罗姓和蔡姓,陈成啟来时受到罗姓人的热情接待,而蔡姓人少对陈成啟一家的到来反应比较冷淡,在平安寨居住的一段时间也是与罗姓人容易沟通些。两年后陈尚远为自家的一块田地与蔡姓人发生了争执,从此种下了不和谐的因素。</p><p>有一天一位老人来到平安寨,由村口蔡家一路走进来,每到一家门口都被人驱赶。当来到自家门前时陈尚远想起了自己随父亲初来时的情景,心里对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充满了怜悯之心。于是便热情地把老人请进屋里奉上热茶,原来老人是远道而来经过平安寨时正好饥寒交壁,陈尚远便端出饭菜让老人充饥,又主动提出让他留宿。老人见陈尚远对自己真心实意,而自己又是来自远方确实须要调养身体,于是就在陈尚远家住下来。</p><p>老人也是一个辛勤的人,他见陈尚远家那头牛长期的栓在牛棚里,便主动地提岀要帮手放牛。陈尚远见他很固执也就由他去放牛了,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的过,直到有一天老人突然对陈尚远说“我在前边小山头下边放牛时丢失了东西请你去帮我找回来好吗!”陈尚远便按着老人指岀的地点,分别在小山头脚下(太平楼处)找到一条拐杖;又在小山头右下方(伯甫公祠处)找到一顶帽。陈尚远便把拐杖和帽子拿回家,刚进屋老人就叫陈尚远把东西放下,马上去后边高山顶上拿回一双鞋。陈尚远又按着老人指的地方(后龙坪仁兴公夫妇墓处)拿到一双鞋回家。到家后觉得老人今天的举动很奇怪便问:“老人家你怎么把一双鞋丢到山顶上呢?”老人笑而不答。</p><p>翌日,老人便对陈尚远说:“很多谢你的收留与款待,老朽已调养好身体恢复了体力,是时候离开了”。陈尚远极力挽留但老人去意已决,在临走时老人很认真的对陈尚远说:“这里不适合你居住,请你记住我让你拿东西的几个地方,在适当的时候要在拿帽子的地方建房子,在拐杖的地方建一幢高楼,在鞋子的地方安放你的祖先;这样你就会子孙昌盛、万代无疆”!说完后便与陈尚远道别而去。</p> <p>陈尚远对老人的离开也不以为然,平淡的日子照常过。直到有一天蔡姓人再次为田地与之发生激烈的冲突,罗姓人闻讯赶来调停后事情才得以制止。此时心情极差的陈尚远才想起老人临走时对他说过的话,于是决定把在顺德带来的仁兴公的遗物葬到后山高顶上。但生怕蔡姓人会来生事端,便选好日子于夜间下葬。</p><p>不久陈尚远就按照老人的意思选好日子在小山头右下边建起了一间房子。迁居入伙之日他请平安寨的村民喝了一天喜酒,席间有位罗姓人不解地问:“尚远你为什么不在平安寨而要迁居到这个荒野潮湿之地居住呢”?陈尚远笑着回答:“我是从顺德逃亡而来的,这两年很多谢平安寨的兄弟们对我一家的照应;我迁到这里居住只是想图个清净而且离你们也不远,我们还是好邻居啊”!众人听后心领神会就不再追问了。</p> <h3>太平楼</h3> <p>新居安顿好后,陈尚远又回忆起老人离开时对他说过的话,领会了老人是为他布置一个村庄。于是他就带着妻儿开始在小山头东边山脚下挖了两张塘,立了两处土主;又在新居的西南边和西北边各挖了一张塘和立了一处土主;在新屋正下方挖了一口井。</p><p>从此一个全新的村庄在陈尚远带领全家人辛勤劳动之下慢慢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它就是古蓬村。自陈尚远之后的古蓬历代先祖也秉承祖训努力建设古蓬村;终于由古蓬第十三世祖陈仕馨夫妇的带动之下,于明朝崇祯己已年(1629年)历时七年之久,几经艰辛才建成这幢高楼(太平楼),古蓬古村的鼎盛由此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