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声啼哭,呱呱坠地,我们在父母的养育下慢慢长大。很多时候,不是我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着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着他们不舍、不放心的满眼慈爱的目送。当与父母永别之后,才渐渐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那样,爱我如生命 。</p> <p>父亲生于1918年7月18日,逝于2003年12月22日,享年86岁,如果在世,已经103岁了。在父亲离开的十七年里,父亲的音容笑貌,恍如昨日,生动的浮现在每一个想念他的日子里。</p> <p>原本想用一篇小文追思父亲,未及收笔,慈母竟于今年农历初五傍晚无疾而终,驾鹤西去!</p><p>母亲一生低调,无论什么事情,从不枉争。即使走到人生尽头,也不给家人添一点麻烦,淡淡的来,静静的去,连每个祭奠的日子,儿女们都没有机会叩首于坟前——正赶上疫情期间,只能隔空追思。</p><p>母亲一生不易,养育了八个儿女,她最美好的年华都无私的给了家庭和儿女,无怨无悔,儿女们永远记住这位慈祥、刚强的母亲——生于1926年1月6日,逝于2020年1月29日,享年96岁。</p> <p>小时候,一家人居住在锦江山公园旁,一座俄式的黄色二层小楼,让我在同学间有了很多谈资。那时候,大多数同学都住着平房,做饭取暖都靠煤炭烧炕,用的是室外旱厕,数九隆冬宁可憋着尿也不愿意出去的那种。</p><p>我们家是铁路住宅,按照现代居住条件不算个啥,那时候两水一气(上下水、煤气)却是相当的优越。卫生间虽小,而且是两户公用的,但冲水马桶在当时也是挺稀罕的。</p><p>每当冬季,两个居室中间间壁墙是火墙,典型的俄式取暖方式,炉子燃烧煤炭后,不久屋子里便热了起来。</p> <p>记得读小学时有一次放学,看到家里没人,也是想帮父亲做点事儿,模仿着父亲的样子,把炉灶塞满了柴火,用各种方法也无法点燃,情急中往炉膛中倒了半瓶汽油,随后点火,只听“轰”的一声,火墙倒了,两间卧室通了,而我,除了眼球还是白色的,整个人成了煤球。</p><p>随之而来就是恐惧,惹了这么大的祸,不知该如何面对父亲。</p><p>不知过了多久,父亲下班回来,看到眼前的一幕愣了几秒钟,关切的问了我有没有受伤,确认我没有问题后只说了一句:“今晚不能生炉子了,多盖床被”,然后全家度过了一个没有温度的冬夜。</p> <p>七十年代中期的一场大地震,把唐山这座城市从地球上抹去,波及了北方许多城市,丹东也不例外。除了每天演习防震,家家在平地上建起了防震棚。所谓的防震棚,就是把家里的三张木床拼在一起,周边用木楞搭架,覆上榻榻米床垫、棉被等,搭成房子状的临时居住点。</p><p>每当夜晚,棚内温度与室外无异,四处漏风,呼出一口气都是白霜,父亲总是睡在最靠外,为我们抵御着丝丝寒风。</p><p>最开心的是下雪,早上清理出门前一条小路,两侧都是厚达近一米的积雪,防震棚一半埋在雪里,少了很多漏风点,反而不那么冷了。</p> <p>那个时代,每个家庭生活都不宽裕,每个月粮食都是定量供应,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玉米面。父亲总是变着法改善伙食,玉米面合着白面粉,蒸出暄透透的大馒头,还有两和面的手擀面。最好吃的还是父亲做的疙瘩汤,荤油炝锅,随着一瓢水滋啦一声倒入锅内,那葱花的香味立刻弥漫整个厨房,大小均匀的面疙瘩,从不停晃动的盆中慢慢倒入锅里,配上大白菜丝、香菜末,只放了盐、味素和丁点儿酱油,热乎乎的那叫一个香,直撑得小肚滚圆,一头热汗。</p> <p>在细粮奇缺的日子里,玉米面能吃饱已经很不错了。可我就是不喜欢吃粗粮,每次放学回家,看到饭桌上玉米面粥和玉米饼,气就不打一处来,常常在楼梯口静坐抗议。每当这个时候,父亲总是悄悄的背着家里其他人,给我一角二分钱,直看着我兴高采烈的跑掉才轻叹了一口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就是靠着父亲给的零钱,买二两饼干细细的咀嚼着,那种满足是当下的孩子们无法体验的。</p> <p>生活的压力让父亲靠抽一口旱烟、喝一杯散酒缓解,五十多岁就患了肺结核,在单位送他去内蒙古扎兰屯疗养期间彻底戒了烟,之后每天晚饭时喝上一顿七钱的散白酒,几乎是父亲后半生唯一的嗜好。有一次,父亲牵着我的手去副食品商店打酒,路过站前包子铺,那香味四溢的包子让我垂涎欲滴,说啥也挪不动步了,父亲二话没说,用打酒的钱买了四个包子,结果两三天了父亲摆在隔架上的酒瓶仍然是空空的。</p> <p>父亲是铁路职工,年轻时经常调动工作地点,母亲一直默默的随着父亲颠簸东西。父亲勤劳一辈子,平日家里洗衣做饭都是父亲亲自动手,从没发过牢骚和怨言,母亲几乎没下过厨房,同样默默的享受着父亲的照料。一直到父亲退休,二老才停下操劳的脚步,才可以感受一大家子孙男娣女带来的天伦之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刘淑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重回鸡冠山铁路住宅旧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重回灌水铁路住宅旧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笔者陪同八旬高龄的母亲攀登虎山长城</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九十大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世同堂庆华诞,宾朋满座贺遐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单亦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左)与友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六旬于锦江山公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七旬于家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85岁,获得“长寿老人”荣誉称号很开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b></p><p>夜深人静的时候,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出现父母清晰的面容和聊天的场景……</p><p>尤其是母亲望着自己流露出的那丝怜爱的目光,都会让我瞬间泪奔,无法控制的泪水会不争气的夺眶而出……</p><p>千言万语,无法倾诉心底对父母的思念!</p><p>谨以此文纪念我善良慈祥的父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爸爸,妈妈,愿您二老在天国一切安好!</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后记:2022年正月初五是母亲辞世两周年的日子,怀念父母在世时大家庭的幸福时光,特别定制了本文的美篇书来纪念父母。</b></p><p class="ql-block"><b>点击:</b><a href="https://www.meipian.cn/raise/short-content/39d1qns?share_to=copy_link&user_id=936144&uuid=fae38484e0c22128507aed326e533249&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936144&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38ad6fa9f9218c7f59ab29ceaab7b873&um_rtc=76379f242164948b7055f028f1296bf4"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b>父爱如山,母爱似海</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