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竹陆氏大宗祠:大块文章世界 满门忠孝家风

陈荣彪

<h3></h3><h3>文化赋能白坭发展,文化之能量已被激发。</h3><h3>大块文章世界,满门忠孝家风。今天,我在这里要带大家参观的,是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金竹村的陆氏大宗祠,一处新添的“祠堂+文化”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点”。</h3> <h3>白坭2019年设定了打造富景社区祠巷村陈氏大宗祠、清塘邓氏大宗祠、金竹陆氏大宗祠、凤果周氏大宗祠、岗头村和中社村共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目标。岁未,随着金竹陆氏大宗祠、凤果周氏大宗祠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建成,这一目标如期达成。</h3> <h3>在三水白坭金竹村,这座距今450多年的古老建筑,这就是陆氏大宗祠(敦睦堂),至今保存完好,甚是还保留着明代的古老石刻,其设计风格和建筑艺术,均体现出岭南地区三水的地域文化。</h3> <h3>古祠堂,铭石刻。明代石刻就藏身于金竹陆氏大宇祠。</h3><h3>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另两者分别为国史和方志。在敦睦堂门前有广场,祠堂内外有石雕、木雕、砖雕和泥塑、灰塑等,这些工艺雕琢而成的各种装饰图案、人物故事均有其所寓意,让敦睦堂成为民间的建筑艺术的标本。</h3><h3>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敦睦堂中保存完整的明代石刻,被村民奉为瑰宝。这些石刻就位于祠堂一进与二进之间的中庭,镶嵌起来作为护栏。这些石头呈现褐色,与祠堂青灰色的基本色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年代久远,石头显得有些粗糙,并有被风化的迹象。但所雕刻的图案保存完整,有龙形图案,也有其他花纹的图案,这些石刻是明代的遗物,像这样精美而时代久远的石刻,目前在三水已经不多见了。</h3> <h3>这明代遗传至今的石刻,是陆氏大宗祠的瑰宝。</h3> <h3>走进这座陆氏大宗祠,透过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可以了解到金竹村陆氏先祖们筚路蓝缕的历史,文昌武盛的威水史,体会到其中深含的历史文化内涵。</h3> <h3>阳光下,陆氏大宗祠显得格外端庄。</h3> <h3>刚刚过去的2019年,白坭镇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要求、高品质推进,整合资源,结合“祠堂+文化”、智能文化家等特色路径,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建设,破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课题,打造十分钟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圈,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白坭镇从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祠堂三个维度,构建“1+3+N”(1、3、N分别代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工作格局,致力于建成镇、村、组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矩阵,村居叫好,村民受惠。</h3> <h3>金竹村陆氏大宗祠积极响应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号召,按照白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N”的目标,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体验点”建设。</h3><h3>金竹村陆氏大宗祠,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要求及“祠堂+文化”,具体分布为下列主题:文昌武盛、满门忠孝、金溪讲堂、金溪龙舟等主题内容,从各历史人物、事件当中突显金竹村的忠孝爱民、亦文亦武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不同阶段金竹村的成长历程以及光荣事迹,达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育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作用。</h3> <h3>好了,各位现在就跟随我步入金竹陆氏大宗祠,领略这个“祠堂+文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风采吧。</h3> <h3>敦睦笃行,陆氏华章。</h3><h3>“敦睦”亦作“敦穆”,语出《后汉书·独行传·缪肜》:“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为敦睦之行”,指亲善和睦。《三国志·明帝纪》里亦曾记载“古者诸侯朝聘,所以敦睦亲亲,协和万国也。”</h3><h3>敦睦,反映出了金竹村族人,以“敦睦”处世之德行。</h3><h3>据史料记载,金竹陆氏大宗祠(敦睦堂)始建于明武宗年间,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重建,为四进规模,面积共1059平方米,秉承祠堂婚、丧、寿、喜及家族议事、族规教法之功能,重教化、助人伦,此为敦睦亲亲、谐和九族万国.....</h3><h3>然而随着时间流逝,金竹陆氏大宗祠历尽沧桑,梁断柱陷,瓦碎壁残,后人不忍卒睹,于2007年9月重修祠堂,次年11月竣工。重修后的陆氏大宗祠继承历史光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留有石雕、木雕、砖雕、泥塑和灰塑等艺术,并雕琢成各类装饰图案、人物故事,均有所寓意,让敦和堂成为民间的建筑艺术标本。</h3> <h3>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金竹陆氏大宗祠乘借白坭镇“祠堂+文化”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春风,深入挖掘金竹村、文昌武盛的文化底蕴,打造成为具有历史乡愁、文明教化之功用的新时代“祠堂+文化”站点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h3><h3>敦睦笃行,陆氏华章,绵延后世,百世流芳。</h3> <h3>仁里金溪,宗睦延绵。</h3><h3>族之有谱,由来尚矣,昭明世德。族谱记载,金竹始祖陆公——讳敬,于元朝末年在金本海边村随母迁来,初开草昧,拔兊金溪(现樵北涌,当时称为“交溪”,途径金竹一段,后世文人称之为“金溪”),草创基业,那时候的金竹,又称为“金溪”。</h3><h3>关于金竹始祖,有一古老传闻,陆氏始祖乃宋丞相陆秀夫之后裔,乱世中带妻子逃难到金竹村,陆秀夫原为江苏盐城人,南宋宝佑四年考中进士,后受到重用被任用为丞相。1279年2月,宋元交战,广东新会崖门爆发世界战争史上惨烈的海上大血战,宋兵不敌,陆秀夫为保全明节,命家人投河自尽,自己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壮烈牺牲,成为中国史上一件大事,陆氏先祖,于金竹之地崛起,后世子孙昌盛,并走出众多的文人武将,成为文武兼并之福地,足见其先祖皆为仁德文武之人。</h3><h3>人心正,风俗醇,人谓之仁里。人心正,风俗醇的话,那是仁者居住的地方,这也是金竹村得以昌盛,宗睦延绵之根本。</h3> <h3>如今的陆氏大宗祠,既是传统的祠堂,同时也是新时代里新文化的阵地。</h3> <h3>大块文章,文泽恩厚。</h3><h3>文昌武盛,是为金竹村之文化品牌。历史上的金竹村,村民多与西樵、丹灶等地区的村民结为姻亲。</h3><h3>“西樵”被称为“理学名山”,西樵山上多家书院,名师云集,是文化荟萃之地,受文化的厚染,明清两代及民国几百年间乃至今天,西樵、丹灶和白坭,成了出人才的金三角,南海丹灶何维柏、白坭陈冕——理学名家之高足等。金竹村,受其风气的影响,自然也人才辈出。</h3> <h3>金竹村的文化发展比较明显。据族谱资料所示,元朝末年陆敬祖开宗之后的五代,金竹村仍寂寂无闻,到了第六代,出了三位文人,一个是陆锐,任南京孝陵卫经历,官至从七品;另一个是陆锐之弟,陆鋐,任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典史;第三人为陆西塘,与海边村陆鹭洲同为共事。“五世以前,谱所未备。六世而人文秀出,首建祠宇,谱之草创,由斯以作……”由此可见,六世多人读书、为官、建祠、修谱,开创了文化之风气,金竹村“文昌武盛”由此而起,代代沿袭。</h3> <h3>金竹一门多杰,成为美谈。各位,这些人杰先贤就是:</h3><h3>【陆景华】陆锐的父亲,获赠征事郎孝陵经历。</h3><h3>【陆奇策】陆苍霖的曾祖父,获赠中宪大夫、礼部桐祭司郎中、工部宝源局监督。</h3><h3>【陆苍霖】生于雍正十一年 (公元1733年),23 岁成秀才,后肄业于广州粵秀书院。29岁中式第35名举人,后经两次会试也因延迟交卷而落榜,只好回广东讲学。到38岁时再考会试,中试113名进士,殿试三甲46名。之后任京官,先后在礼部和工部任祠祭司员外郎、宝源局监督等多个职务。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48岁派往广西任右江兵备道,受乾隆皇接见,得皇帝面授机宜。然后请假回乡省亲,把父母带到柳州奉养。任职内兼署广西按察使,为正三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54岁,因往贵州点兵赴闽平乱得病,回柳州23天后病故。次年送回本地西头岗安葬。</h3><h3>【陆斯仁】陆苍霖的父亲, 陆元秀的曾孙。生于康熙41年(公元1702年),卒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比儿子晚4年,历康、雍、乾三代。县志、族谱都没有记载他在学业上有什么功名。族潜只说他“少潮阳、读儒书,澄海、壮年为南海、香禺、广州、归善(今惠阳)、大浦、四会、高明、江南风台(安徽省内)、定远(安徽省内)等处幕客”。“幕客”即秘书,陆斯仁当的是县长的秘书。能长期担任此职,看来是有相当的能力的。退休回乡后任族长。他获赠的封号有:中宪大夫、礼部祠祭司郎中、工部宝源局监督、广西分巡右江兵备道。这里要说明,封号是个虚衔,是没有实际权力的。</h3><h3>【陆群星】陆苍霖的祖父,获赠奉直大夫、礼部祠祭司主事。</h3><h3>【陆斯成】陆苍霖的伯父, 获赠中宪大夫、礼部祠祭司郎中、工部宝源局监督。</h3><h3>【陆光斗】陆苍霖的儿子,因父亲的功名而入读县、州、府学,成为“附生”,即秀才。</h3> <h3>在金竹,还有兄弟双仕的,他们正是:</h3><h3>【陆锐】明朝嘉靖时人,金竹村第一个有功名者。官至南京孝陵卫经历(注:孝陵卫表面是守陵,实与锦衣卫相似,是皇权的保卫部队),从七品。旧县志把其列入“州同”即“州同知”,是知州的佐官,从六品。</h3><h3>【陆鋐】陆锐的胞弟,任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典史。是知县下面负责缉捕化人监狱管理的官。</h3> <h3>诗文一家。</h3><h3>【陆允馨】族谱写“胤馨”,明末人。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用两年时间写成了九世谱(因在第九世时完成,这里称为“九世谱”),是与长辈陆连芳、陆文相等人讨论,由他执笔而成。陆允馨喜欢写诗,县志上收录了其咏金溪八景的诗作,他还自己编有《燕石诗集》存刻本。其儿子陆嘉士是清初高官。</h3><h3>【陆允昌】明末人,族谱称“胤昌”,是陆允馨的胞兄。在外地当主薄(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的秘书长)。 告老回乡后当族长,编写九世谱时在族长任内。</h3><h3>【陆嘉士】陆允馨的儿子,年轻时协助父亲完成九世谱的编印。同父亲一样,也喜欢写诗。但父亲“考选不仕”,他却接受了顺治朝的恩贡,并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随征广西”,去消灭南明政权,被“委署南宁府同知”,不久,“转署太平府知府”。同知,正五品;知府,从四品。陆嘉士的官位,在陆苍霖之前是最高的了。</h3> <h3>南明四举人。</h3><h3>【陆钟麟】明末举人,清朝于1644年建政于北京,为顺治一年,而两年后,即1646年其统治力才进入广东。进入广东之前后,明朝还有个残余政权,史上称“南明”。南明一直延到1661年才结束。而顺治政权进入广东前一年,南明有个政权叫隆武朝,隆武朝仍举办科考,金竹村四人考入举人行列。</h3><h3>【陆钟灵】明末人,陆钟麟之弟,同为隆武乙酉科(1645 年)举人,与陆钟麟同榜。&nbsp;</h3><h3>【陆恒】明末人,同为隆武乙酉科(1645年)中式成为举人。</h3><h3>【陆蟾】客明末人,亦为隆武乙西科举人。</h3> <h3>文人荟萃。</h3><h3>【陆希禹】晚号陆庚华,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16岁成秀才,25岁(公元1605年)获岁贡(不经考试,被保送到中央学校国子监深造)。学成后当官,因才华超群、诗文出众,获“星岩诗第一”称号(肇庆当时是省会)。最高的官职为廉州府教授,管一州教育,正七品。退休后获县官多次宴请,并任族长。受陆希禹之影响,金竹村出现了一批喜欢风雅文事的人,他们修族谱、评八景、写诗词、画丹青,形成了一批骚人墨客。</h3><h3>【陆元秀】明末人,陆苍霖的先祖,在外地当仓场大使,负责管理一个县的仓场财物。在县志名人榜上留名。</h3><h3>【陆文相】明末人,在外地当巡检(明清时,凡镇市、关隘都设巡检司,对治安进行管理,官为正九品)。退休回乡后,与陆连芳等促成了九世谱的编写。</h3><h3>【陆维光】明末人,在外地任职巡检。</h3><h3>【陆广】明末人,在外地当典史。&nbsp;</h3><h3>【陆于海】明末人,在外地当典史,告老还乡后力促九世谱的编成。</h3><h3>【陆西塘】在世时间与陆锐兄弟略同,曾在外面当小官,晚年回金竹当族长,是第一个建祠堂和修族谱的人。</h3><h3>【陆允扬】明末人,在外地任县丞。</h3><h3>【陆继英】明末人,在外地当库大使(库大正八品)。</h3><h3>【陆嘉懋】明末人,在外地当仓场大使。</h3><h3>【陆继华】明末人,在外地当仓场大使。&nbsp;</h3><h3>【陆继光】明末人,在外地当仓场大使。&nbsp;</h3><h3>【陆凤】明末人,在外地当仓场大使。</h3> <h3>从天启到隆武的二十余年间,金竹出了二十多位名人,盛况空前。之后七、八十年,出现过几个零星人物,到了乾隆时代,又掀起了另一个高潮。</h3><h3>【陆翰池】嘉庆十三年 (公元1808年)生,19岁成秀才,后六次考举人,两次荐卷,一次备中,体现了他的毅力,最后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中式第84名举人,此时已43岁。咸丰三年被合族公举为“党正”(乡以下的行政区称为“党”),任一党之长。咸丰四年四乡动乱,在同村兄弟陆赓作的推动下,“开设团练诛匪”,“合围公举围正”,当上了大路围之长,把乱党赶离四乡,平了乱,不久亡故,享年47岁。</h3><h3>【陆肇泰】《世德记》说他是进士,县志说法却不同。县志说他的父亲叫其超,邑庠生,对儿子自小严格要求,养成他的贤孝品德。他于乾隆三十几年成为岁贡生。因孝顺,父母亡故,结庐守孝三年,宁可粗茶淡饭也不去当官,令县官感动,常来接济。总之,一个“孝”字做到极致,以致后来奉祀孝弟祠。</h3><h3>【陆毅】生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22岁考中秀才。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26岁考中举人,排名第26,之后上京考会试不中。41岁受聘凤岗义学讲席,次年卒于任内。&nbsp;</h3><h3>【陆祚】生于雍正11年(公元1733年),19岁成秀才,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乙酉科,中式第66名,时年32,后三次上京考会试都不中。44岁亡故。&nbsp;</h3><h3>【陆敬之】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庚午科,钦赐。</h3><h3>【陆楚三】嘉庆年间,例授九品登仕郎。道光元年退休回乡当族长,把乡规民约完善起来&nbsp;</h3><h3>【陆镇銮】陆赓作次子,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7岁考进邑庠为秀才,终于1925年。修编家族谱牒,重修康真君庙。</h3><h3>【陆睿涵】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例授国学生,当年已63岁。&nbsp;</h3><h3>【陆逢恩】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庚午科,钦赐。&nbsp;</h3><h3>【陆参】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 丁卯科钦赐。</h3> <h3>诗文传讼,金溪八景。</h3><h3>“八景”,为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出现八景的地方大多自然环境优美,且文风昌盛,由文人来升华,命名为八景代代相传,评选景点,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通常评选的景点,数量上有四景、八景、十二景、二十四景不等。</h3><h3>金溪八景是第九世、第十世时评选出来的,时间大约在明末崇祯年间或其前后。那时正是金竹的文化兴盛时期,出了四个举人和一批秀才。</h3><h3>现在的樵北涌,当时叫“交溪”,这批文人便把途径金竹这一段改为“金溪”,通过村西的桥就叫“金溪桥”,评出来的景点就叫“金溪八景”。</h3><h3>金溪八景分别是:谢恩瑞霭、狮带晴云、钓台夜月、莲社春风、虹桥绿荫、石磴清流、排石松涛、环溪竹翠。</h3><h3>此八景,金竹文人还写作了一批诗词曲吟咏。</h3> <h3>文不一般,武亦卓然。</h3><h3>金竹村之“武”风之尤为鼎盛。清朝乾隆时的陆苍霖本是文官,却任上了广西右江兵备道,做起文武皆备的道员;</h3><h3>同光年间,商人陆兰官豪掷金银,大力推广咏春拳,为咏春拳的发展作出颇大贡献;</h3><h3>民国初年,陆楚池当上琼崖镇守使陆兰清的参谋长,带兵守土;</h3><h3>抗日战争时期,以陆昌联为首的金竹村人一直同日本兵作武装斗争,令日本人恨之入骨;</h3><h3>二十世纪七、八、九十年代又出了个铁肚陆韶新,用肚皮挑战世界武林,创造出世界奇迹。</h3> <h3>曾任广东省武术队教练的陆湛祥,早前移居澳大利亚,但仍然担任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专业委员会的海外联络部部长,现已回到金竹村,常常在大宗祠外传授武术功夫。</h3> <h3>陆湛祥,祖籍三水区白坭镇金竹村,七岁开始习武,是原广东省武术队教练,曾任广东武术协会洪拳专业委员会海外联络部部长。全国武术比赛对打季军、电影“南拳王”主要演员、“洪拳”黄飞鸿第四代传人、澳洲“洪拳”总会会长。鲜为人知的是,陆湛祥还拜在陆韶新门下学习太极功夫。</h3><h3>“陆湛祥少年习武,受到陆韶新提点后更是突飞猛进,在中国南拳界具有一定名气。” 2019年开始,陆湛祥发动广东武术协会的师兄弟到金竹村开班受徒,目前已有10多名青少年跟随他们学习拳法和南狮技艺。</h3><h3>“他白手起家,在举目无亲的澳洲打拼出一番天地;又身体力行,钻研武术多年,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武术;他还关心桑梓,捐钱捐物支持家乡发展。”白坭镇富景社区党委副书记陆绍明说,家乡人民不会忘记这位乡贤,金竹村所修撰的《金竹村志》就收录了他的奋斗故事和善行善举。未来,陆韶新所捐建的教学楼有望被盘活为村民活动中心,以新的形式延续陆韶新热心桑梓的赤子之情。</h3><h3>陆湛祥1974年被选入广州市体校武术队,1977年初露头角获广州市运会武术少年组刀、枪、剑、棍拳六项全能冠军,1978年被选入广东省武术队,成为专业运动员,1981年获全国武术比赛季军,枪术第四名,1984年出任广东省武术队主教练,曾代表国家出访欧美,日本,东南亚,香港、澳门等世界各地,1987年获第六届全运会武术金牌教练,1988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2015年出任亚太区职业经理人协会创会副会长,2016年创办澳大利亚高级职业学院,2016年在北京大会堂参加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换届就职及中国杰出职业经理人颁奖典礼。</h3> <h3>这张老照片珍贵!十分的珍贵!</h3> <h3>以武卫家,锄强扶弱——陆翰池、陆庚华。</h3><h3>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兵,建太平天国,1853年攻克南京并奠都。洪秀全一徒起,天下纷纷响应。</h3><h3>金竹村陆氏族谱中也有记载:“咸丰初年,红巾作乱,难民至西南者,动以数百计”,数百难民涌入西南,社会的动荡可想而知,百姓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陆翰池看在眼里,痛心疾首,陆庚作当时为西南街一商号职员,看到难民的苦楚,陆赓作十分怜悯,他除将自己的工银捐出来救济难民之外,还动员老板“搭厂施粥,遇有命尽者,给棺材埋葬”。</h3><h3>他们二人不忍村民继续受战争的侵害,两人互相配合,积极训练乡勇,打击举事者,最后把他们赶离本境。通过这件事,陆翰池、陆庚华以及金竹村村民明白原来文质彬彬的金竹人亦可以转变为赳赳武夫的金竹人。甚至觉得抓枪稳食比抓笔稳食容易得多,于是“文村”变成“武村”,“文昌”变成“武盛 ”。</h3> <h3>以武传道,以道育人。</h3><h3>金竹村自从陆翰池领导的咸丰四年四乡平乱取得成功以后,村民“武”风涌起,据资料可考,清朝同光年间,一位叫陆兰官的金竹人,受尚武风气的驱使,金竹村陆陆续续出现了一批武官将领,以及现当代出现的陆韶新、陆国仁、陆湛祥等武术高手。</h3><h3>【陆韶新】著名气功师, 世称“铁肚陆”。1918年在金竹出生。早年在香港经营洋服店,被选为港九洋服商会理事长。青年开始习武,练就超能肚皮功,经得起500磅拳击。中年后游历世界各地,到处作肚功表演,先后接受过2000多人拳击肚皮,而总是气定神闲甚至哈哈大笑,令世人倾倒。一次登上英国伦敦擂台,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享利谷巴也排队候击,当看到前面三十多名大汉都击到摇头服输时只好自动退出,并与之交上朋友。拳击界除亨利谷巴外,还有美国的世界拳王阿里,他们搭着肩膀照相,友好相处。陆韶新还热心公益事业,在香港时,任居住地跑鹅区街坊理事长,还担任一间学校的校董。他晚年移民加拿大,但多次回乡给金竹学校、白坭中学、白坭卫生院等捐款,还给三水文化公园捐建“陆韶新舞台”,供市民娱乐。</h3><h3>【陆侠滔】陆昌联的长子, 黄埔军校毕业,十九路军营长。结婚时,获军长蔡廷锴、师长谭启秀赠送的贺礼银鼎。</h3><h3>【陆兰官】同治至光绪年间,在广州佛山等地经商,大力资助发展咏春拳,他自掏腰包请了一位“大花面锦”的粤剧演员回金竹专门教授咏春拳。那时武术在戏班中盛行,大花面锦原名叫陆锦,在戏班里担任大花面角色,是咏春拳的第六代师傅,也是金竹人。陆兰官请他回来给本村子弟传授技艺,虽未能培养出高手,却养成了金竹村尚武的风气。</h3><h3>【陆楚池】民国时期随琼崖镇守使陆兰清到海南去当参谋长,是治军人物,戒马建名。晚年回乡当族长,不幸于1930年遇刺身亡。</h3><h3>【陆文显】1939年清明节马口之役为国牺牲。&nbsp;</h3><h3>【陆晓次】民国初期随陆兰清当粤军营长。【陆乾】民国初期随陆兰清当粤军营长。</h3><h3>【陆 广】1939年清明节马口之役为国牺牲。</h3><h3>【陆牛汉】1939年清明节马口之役为国牺牲。</h3> <h3>2019年8月15日在陆氏大宗祠组织“与鸟共武”夏令营,活动以“少年强,则国强、振兴乡村,弘扬中华武术”为夏令营主题,夏令营设置在风景秀丽的三水区白坭镇的金竹武术龙狮协会内,由本村乡贤原广东省武术队教练陆湛祥任教,在陆氏大宗祠进行武术训练及文化课学习。</h3><h3>夏令营除了进行武术训练及文化课学习,亦会进行生态游学,带领学生到江门院士路、华侨博物馆、圭峰山风景区、小鸟天堂等景点进行参观,充实其课外生活。</h3><h3>2019年12月14日至2019年12月15日在佛山体育馆参加2019年“中国体育彩票杯”佛山市传统武术精英大赛,赛事首设精英名次赛,共有超过1600人次报名争夺各项目的金银铜奖。陆湛祥师傅带领众众徒弟进行参加本场精英大赛,日常的勤苦训练和师傅的带领下参赛成员均获得较好的名次,然而部分参选成员获得奖金银奖项。</h3> <h3>金竹狮魂。</h3><h3>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据醒狮老艺人所讲,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跳步、座盘步(即老树盘根)、翻身、翻滚等。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舞醒狮者,必须先学南拳,以打基础。因此,拥有浓厚武术文化的金竹村,为武术醒狮文化发展提供了先天良好的基础。金竹村武术龙狮协会亦因此应运而生。</h3><h3>金竹武术龙狮协会成立于2019年1月26日,以日常习武为基础,到醒狮武术文化表演,金竹村充分发扬金竹“武”的文化。</h3><h3>在2019年的佛山传统武术精英大赛中斩获六个奖项。2019年12月21日,在三水西南明富昌体育馆举行2019年三水区狮王争霸赛,金竹武术龙狮协会获得三水区狮王争霸一等奖,9.01分的优异成绩。在这场争霸赛中金竹龙狮队从零开始学习,仅短短历时几个月,足以见证金竹村龙狮队深厚的武术文化基础。</h3><h3>金竹村武术醒狮之精湛,归功于金竹武术龙狮总教练陆湛祥师傅。在平日的授课和训练运动员中,陆教练都亲力亲为手把手教学,将自己所学的武术都传授给学员,彰显大无畏精神,使得这股“武”风一路奋勇向前,披荆斩棘。</h3> <h3>金竹武术龙狮协会领队陆绍明,总教练陆湛祥,教练组成员有吴智义、 陈铭权、 杜锦锋、李杰亨教练。<br></h3><h3>龙狮协会成员名单:</h3><h3>鼓手:陆友辉;狮头:陆永强;狮尾:陆赞华;锣手:陆永培;鑔手:陆锦章、陆永耀、梁华昌、郑秋洪,还有陆河生、陆明辉、陆庆楷、陆江华、陆志定等20多位的龙狮成员。</h3><h3>参赛项目名称:雄狮寻宝</h3><h3>狮子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翻滚等,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时候的狮子在人们心中很富有人情味,时而威风凛凛,怒视邪恶;时而谦恭有礼,憨厚善良,逗人喜爱。俗语称醒狮采青。狮子在演绎中要求动静分明,喜怒哀乐,形神仪态都表现出来。</h3> <h3>金竹村,抗日基地之一。</h3><h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随即开辟华东战场,接着深入内地,把战火蔓延开去。</h3><h3>1938年 10月12日,日本第21军在深圳大鹏湾登陆,其势汹汹,21日便到达广州沙河,22日占领广州全城,25日攻陷三水,在西南、河口等地驻军,并迅速分兵在昆都山、新圩、龙游岗、炮岗、九水江、马口布防,随后又把防线延伸到白坭圩、鸡陵岗。</h3><h3>日军之所以重视这道防线,是想打通西江通道,往北攻陷桂林,继而贵州、重庆,往南进军越南、东南亚。但中国军队第64军在三水芦苞、四会大沙和高要金利沿线驻守,阻止日军的西进。历来军事家都看重江河天险,一河相隔两军对峙已成常态。</h3><h3>金竹村离日军据点较远,且地处偏僻,几步便可到达南海地界,且群山连绵,便于战略战术的运用,于是,金竹村便成了抗日基地。除了地理优势以外,金竹村英勇之士尤多,加上有任职金官乡乡长(当时建制金竹加上东官员称为“金官乡”)兼族长的陆昌联坐镇,抗日基地的形成便顺理成章。</h3> <h3>马口战役。</h3><h3>马口战役是一场相当有规模之战役,由陆兰培发起和指挥,是军民结合共同打击日军的一个典范,是日军自大鹏湾登陆后所遇到的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斗。</h3><h3>1938年10月25日,日军占领三水后,迅速从昆都山到马口沿岸布防。更在10月29日在琴沙南面水域击沉了国军一艘舰艇,取得了暂时胜利。陆兰培目睹乡居被拆、乡亲被杀,家仇国恨集于一身,便偷渡过江,到金利去找到驻军领导人,要求出兵与他组织的四区游击大队联合杀敌,打马口之役。</h3><h3>1939年清明节前一天,由国军第115师929团6营郑曙曦营长率领的全营战士从波子角东渡,下午四时到达金竹村。队伍气势昂然,求战心切,体现出民族气节。在这种氛围下,民众也求战,经过动员挑选,仅金竹村就有10余人参战上阵。当天黄昏,按预定计划乘夜向北走去,途经洲边、大禾、芹坑,在芹坑村外高登社学门前集结。</h3><h3>此时,由南平乡副乡长李参辉带来的另一支民间队伍已在此等候。李参辉带的队伍由上、东官员附近各乡壮丁组成。军民齐集,由陆兰培和郑曙曦统一指挥,他们根据情报,知道日军据点多、兵力分散,作出相应安排,目标是把日军全部歼灭。</h3> <h3>作战计划中还注意到来自三水城和西南街方面的敌方援兵,事前已布置南岸大天二邓福(绰号“土地福”)带领的武装队伍守住现今三水二桥南端附近滩头,阻挡敌方援兵,以便有足够时间消灭思贤落西江沿岸的所有敌人。</h3><h3>在高登社学门前整顿好队伍、布置完任务以后,由熟悉路径和地形的乡人带路,分头乘夜摸索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匍伏下来,等候进攻命令。日军从昆都山到马口沿岸有多个据点,其中以思贤潛口的炮岗和九水江陆氏大宗祠为重点,战线约四公里。我们的战斗人员就在这四公里沿线各点待命。</h3><h3>指挥人员由李参辉引路,沿彭坑一安溪沙塘龙洲石基到达高洲内。高洲岗在九水江东面,在石基村西南,是金本地区的第一高峰。 指挥人员爬到山顶,俯瞰整条战线。战斗员在各点等候。命令发出前包括壮丁在内没有一个人暴露,足见纪律的严明。</h3><h3>1939年清明节这天凌晨两点,只见高洲岗顶上连续发射三发信号弹,信号弹爆炸光如白昼,霎时间照亮了三江汇流处的山山水水,总攻开始了!枪声、炮声、手榴弹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四公里战线火光冲天,血肉横飞,“宇宙为之冥晦,鬼神为之震惊" (《四区抗战阵亡战土纪念碑》语)!战斗从凌晨两点起持续到上午九点止,共进行了七个小时,共击毙敌人250多名,我方军民共牺牲134人。1946年,陆兰培在马口建了一座纪念碑叫《四区抗战阵亡战士纪念碑》,上面刻上牺牲者之名字。</h3><h3>在这场战役中,金竹村十多人参战,壮烈牺牲者有四人,他们分别是:陆广显、利金用、陆广、陆牛汉。村民张心如、陆栋材缴获日军钢盔,拿回金竹村,以示作胜利。</h3> <h3>【陆昌联】越南归侨, 同盟会员,参加反对清政府的广州起义,后在反蒋的西南政务委员会做事。三十年代初回乡,任族长和金官乡乡长、金本乡乡长。抗日时,联同陆兰培以金竹为基地,展开对日军的多次战斗。</h3> <h3>【陆兰培】陆兰培曾任北伐军第二旅旅长,后退出军旅,在广州做生意并资助广州三水同乡会活动。抗战爆发后,回到家乡,面对日本鬼子的暴行,他组织自卫队,袭击日军新圩总部,不敌,退却上官员村,最后落脚金竹,与陆昌联联合起来,共同打击日寇。</h3> <h3>战争胜利后,在1946年10月,由陆兰培发起为马口之役阵亡军民立碑,录下阵亡军民一百三十四人名单。此碑原立在九水江村的石泉亭对面。文革时期被拔掉,幸而有人冒险保存,后送三水博物馆保存。</h3> <h3>存孝心,行孝行。</h3><h3>“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 陆氏族人陆镇鎏在修谱之时便对后世之孝行寄予厚望:“孝其父母,爱其兄弟,尊其长辈,蔚为河南望族,无负列祖列宗之遗训。”</h3><h3>【陆肇泰】弃官结庐为守孝。乾隆三十几年成为岁贡生,因孝顺,父母亡故,结庐守孝三年,宁可粗茶淡饭也不去做官,把“孝”字做到极致,令县官感动,常来接济。以至后来奉祀孝弟祠,县志也是用“传”的方式记下他孝的事迹。</h3> <h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助人者,人恒助之。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行善合于大道,积德去祸得福。</h3><h3>古往今来,尤其近年以来,金竹村不断涌现出为村里公益事业而作出贡献的人。捐资重修宗祠者,不甘后人;发家致富者,不忘回馈桑梓;贤达能人者,不忘泽被后人。正是因为这样的善行,金竹村才能在当地繁衍生息数百年,长盛不衰。</h3><h3>【陆绍明、陆绍佳、陆绍华】</h3><h3>三人为同胞兄弟,陆楚池的商孙,香港商人,企业家兼慈善家。改革开放后在深圳开办工厂取得很大的成功,但他们仍心系家乡建设。从1987年为解决乡亲食水问题开始,二十多年来连续不断资助家乡建设,包括开井引自来水、筑桥、修路、路灯安装、建幼儿园和敬老院、修康帅庙、修陆氏大宗祠等等,共16次捐出人民币183万元。其中陆氏大宗祠,补足众乡亲中筹款外的全部所需费用共103万元,堪称金竹的大慈善家。</h3><h3>兄弟三人之热心,始由他们父亲陆国经先生所带动。上世纪八十年代村中开井,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宗公众筹款的公益事业。陆国经先生带头捐资,开创了现时代捐款新风。故水井建成,乡人名其为“国经新井”,以示感谢。</h3><h3>【陆韶新】</h3><h3>著名气功师,世称“铁肚陆”,前文亦以作介绍。1918年在金竹出生,早年在香港经营洋服店,被选为港九洋服商会理事长。改革开放初期,这位早年到香港谋生的爱国侨胞每年都会回乡探亲,每一次回来,陆韶新都为家乡建设出钱捐物。陆韶新教学楼便是陆韶新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而送上的一笔精神财富。光是1979年-1983年期间,金竹小学共收到港澳侨胞和华侨捐资43240元,陆韶新一人占了22200元。</h3><h3>百尺扶疏古木阴,千秋童冠共招寻。2008年,获悉金竹村重修陆氏大宗祠,陆韶新的遗孀张群英仍然以丈夫的名字捐出一笔善款,陆韶新的故事,是白坭乡贤“生于斯,回报于斯”的真实写照。</h3><h3>同一时期,白坭建设卫生所和白坭中学,三水建设华侨中学、中旅华侨酒店等,他也慷慨解囊,每次捐出数千不等的金额,爱国侨胞陆韶新的名字在当时为三水人所熟知。</h3> <h3>【陆楚良】企业家和慈善家,生于1950年。为人聪明勤奋,乐善好施。他白手起家,创建了新辉染整厂和新辉无纺布厂,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富了不忘回报社会,分别为陆氏大宗祠、康帅庙、大园祖祠的重修捐资出力,为每次的赛龙活动捐资出力,前后共捐出43万元。除本村外,陆楚良还多次赞助白坭镇赛龙活动,并为白坭敬老院、汶川地震灾区等捐出款项。此举得到众人的好评和敬重。</h3><h3>【陆汉超】多种经营的企业家和慈善家,&nbsp;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基本都在外面发展,但取得成功以后,却不忘家乡建设。村内每项建设、每个大型活动的筹款,他都出钱出力,据统计,先后共捐出39万元,得到众人的好评和敬重。&nbsp;</h3><h3>【陈湛球】捐款6万元赞助西向文化楼(饭堂)的建设,并一向热心支持西向青年龙舟比赛的活动经费,深得西向村民的赞誉。</h3> <h3>【陆桂元】旅港乡亲,1991年其亲人陆华英在港病逝,遗留下港币200元,桂元不但不承接,还发动其他港澳乡亲筹款回北向建了一座纪念茶校,以纪念通去的先人。款项一共筹得港币109405元,人民币11525元。纪念茶楼落成后,将收入全部用于发放北向老人慰问金。每年春节,60岁以上每人发100元;70岁以上发150元;80岁以上发200元;90岁以上发250元;100岁以上发300元。陆桂元创下的这份北向福利基金,可谓有心人匠心独运。</h3><h3>【陆炜英】又名陆焕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期间,电器、机械设备都十分奇缺,连一枚铁钉、一只铁锅也要轮候审批方能供应。就在这困难时期,陆炜英及其家族不辞劳苦,千方百计通过朋友和同事等关系跑了不少部门,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为家乡购买了电气所需的各种器械和部件,把电引进村里;又为各生产队购买了电动水泵,解决了抗涝抗旱的困难;还为家乡建了一间碾米厂,使乡亲减少劳累,节省了劳动力。陆炜英为家乡做了这么多好事,却没有收过一分酬劳费。相反,在生活彼此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尚在广州家里不时接待来办事的乡亲,为他们解决食宿。陆炜英的贡献,是另一种方式的贡献,村人对他都难以忘怀。</h3><h3>【陆觉英】七十年代初从香港回乡渡晚年,&nbsp;向金竹小学赠送了电视机、收录机和影视器材及鼓乐器材-批,价值超万元。这些器材对提高和改善金竹小学的教学水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h3> <h3>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党建阵地进入祠堂。在金竹村陆氏大宗祠,“金溪讲堂”的设立,如春风,如春雨,滋润着金竹村人的心灵。</h3> <h3>金竹龙舟文化。</h3><h3>受白坭镇龙舟文化的影响,金竹村村民很早就爱上赛龙舟活动。</h3><h3>龙舟赛的赛事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赛,俗称“通天埠”,其他区的龙舟均可参赛,另一种是区域性的,俗称“扒围内”,规定某几条村,甚至只有村内才有资格参加。金竹村历史上曾举办多次赛事,均以“扒围内”居多,尤以本村为主。</h3><h3>龙舟赛事项目也分两种,一种为十一人龙,一种为五人龙。在二十年前,金竹村的龙舟赛以十一人龙为主流,那时的十一人龙是允许加一名小孩进去的,这名小孩名义上负责戽水,实际在比赛过程中,小孩会拿起木桨狠狠地划,如果这个小孩年龄达到十五六岁,那相当于多了一个扒丁,这就给裁判造成很大难度,因此解放后的赛事就不让小孩参加了。随着时间的发展,五人龙舟因为节省人力、财力,组队容易、奖品简单,受到大家的欢迎,逐渐取代十一人龙。</h3><h3>旧时代的五人龙舟形象不像龙,与禾艇差不多,只是造得窄一些长一些,舱内铺五块坐板,船头安一块当浪花的半月板,金竹村村民当时把这种五人龙舟成为“五鸡艇”,赛事称为“扒五鸡艇”。</h3><h3>金竹村经常举办赛龙舟赛事,尤其改革开放后,赛事更为频繁,村中一些成功的商人,如陆楚良,每次赛事都慷慨解囊,不仅赞助本村赛事,还赞助白坭镇上的赛事,让群众享受到文化的欢乐。</h3><h3>金竹除自办赛事外,还组队参加外地举办的赛事。历史上的十一人龙,从四向中挑选扒丁,组成一条金竹船,代表金竹参赛。金竹船在附近是有名的,许多“通天埠”赛事,上官员船取第一,金竹船取第二。2015年,三水区在西南涌举办国庆龙舟赛,在五人龙项目中,金竹通向夺得了第五名。</h3><h3>现今,金竹村有十一人龙一条,东南、西、北、通向各有五人龙若干。赛龙舟,成为了金竹村一项家喻户晓的文化活动。</h3> <h3>歌标韵唱。歌标,有的地方叫“标歌”、“龙船引”,歌标是白坭、丹灶、西樵一带的叫法。歌标,以通俗的语言写成的顺口溜,内容都是围绕该次龙舟赛的有关事项进行表述,有的人还将赛事的背景写进去,以获得社会效益。歌标成稿后,抄在大红纸上到处张贴,在参赛者和关心赛事的群众中形成舆论,从而引起兴趣。</h3> <h3>陆永良:痴迷龙舟 从“热爱玩”到“亲手造”。</h3><h3>在白坭金竹村有着这样一位龙舟痴迷者,他由“热爱玩”到“亲手造”,从零开始,目前,他已经亲手制作了上百艘单人龙舟,并销往珠三角多地。</h3><h3>选料、打磨、上油……每一个步骤都认真细致。在这个近百方的工棚里面,地上堆积满了刨下的木屑,而眼前这个正在专注地打磨单人龙舟的人就是记者今日要找的龙舟爱好者陆永良。</h3><h3>51岁的陆永良是地道的白坭金竹村人,十七八岁就喜欢扒龙舟的他,原来经营了一间五金厂,去年将五金厂交给儿子管理之后,他就更潜心专注自己的兴趣爱好。慢慢,他觉得扒已经不够过瘾,尤其在其他地方看过别人用单人龙舟训练技术和体能后,他对这个单人龙舟更是充满兴趣,并萌生了自己制造龙舟的想法。他就想着试下自己做一只出来扒下,就这样慢慢做起来的。</h3><h3>原来,单人龙舟较我们平时见到的五人龙舟来说,它更为细小,灵活自由,注重个人训练。因为它无需等待集齐人就可以自己一个人去练习,对个人提升龙舟技术有很大的帮助。</h3><h3>本身也非常热爱扒龙舟的陆永良,总是会在每一只单人龙舟完工后,自己去试扒一下,并根据运动员的姿势、仓位将有待改进的地方进一步完善。陆永良表示第一最好就是健身,以健身为主。有时候有些小赛事,它也比较合适。一个可以练到力,一个可以练到技术,它这些是不用等人的,自己发挥。</h3><h3>凭着这一份热爱和执着,陆永良制作的单人龙舟开始在周边小有名气。他表示,去年11月至今,他已经制造了超过一百只单人龙舟,销往顺德、广州等地。</h3><h3>他一直将制造单人龙舟当做自己的一个爱好,没有将它看作一门生意,所以也没有考虑过多以后发展的问题,只想潜心造好当前的每一只龙舟。</h3><h3>&nbsp;</h3> <h3>盛世修志,太平赛龙。经过历史的沉淀和传承发展,龙舟文化的精髓早已融入白坭的风土人情之中,升华为“务实包容、团结拼搏、力争上游”的白坭精神。</h3><h3>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镇拥有五人龙200余艘,十一人龙、五十人龙100多艘。与此同时,民间也逐渐涌现出“足龙队”等专业组织,推动了龙舟文化向协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h3><h3>2018年,白坭成功申报广东省五人龙舟特色镇,并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龙舟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采取镇政府搭台、企业(个人)赞助、民间唱戏的形式,每隔两三年举办一次全镇范围的大型龙舟赛。白坭镇还将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当地的非遗传承结合起来,大力推动龙舟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h3> <h3>白坭龙舟文化的发展,可追溯至唐朝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当时造船成为独立行业出现。在明清时期,民间运输的禾艇,又称农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农闲时,村民们便常常进行划船比拼,衍生出轻巧而爽快的龙舟,寓意了龙的征兆,好运吉祥之意。龙舟诞生后,赛龙舟成为民间的体育盛事,并延续至今,日渐丰富。</h3><h3>中国的龙舟文化丰富多样,而白坭镇的传统五人龙舟却独树一帜。五人龙舟以杉木打造,头尖、腰细、 尾罗窄,修长轻巧。比赛时不设舵手和鼓手,保持方向、节奏与速度全凭队友齐心默契,因为减少了配重,龙舟速度更快,赛事也更为激烈,极具观赏性。</h3> <h3>新中国成立前,白坭镇沿江各村都有斗龙艇的习俗。最大规模的一次是1936年在西江举行通天埠的龙舟大赛,引来南海、三水、顺德、高要等地的龙舟前来参赛,热闹非常。上世纪50年代,白坭圩河段举办的通天埠五人龙舟大赛,吸纳四乡入岸,人流如潮。</h3><h3>改革开放后,沉寂多年的龙船鼓声又频频打响,近20多年来,白坭全镇范围的大型龙舟赛每隔两三年就举办一次,每次举办都盛况空前,万人空巷看龙舟,成为白坭镇蔚为壮观的“奥运会”。</h3> <h3>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和我团队的小伙伴们,在做金竹村陆氏大宗祠这个“祠堂+文化”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时,不例外的,与白坭镇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金竹村,深入陆氏大宗祠,深挖在地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为这个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3> <h3>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一切有价值的文学艺术,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h3><h3>金竹村的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直接参与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并从中产生了不少贤人、能人,他们在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或精神生产过程中起到了突出的重要作用。</h3> <h3>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h3><h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一致的。</h3><h3>金竹村人民群众与华夏子孙一样,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变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其人心向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h3> <h3><h3>正如李世民所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白坭镇的“祠堂+文化”,穿越时光,以文化人,从历史中走向未来。</h3></h3><h3>白坭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祠堂+文化”创建工作有机结合、创新融合,利用一座祠堂同时承载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祠堂+文化”的双重功能,让空间利用更加高效,在将优质文化服务输送至基层末梢的同时充分发挥聚集效应。</h3> <h3>阳光,透过屋檐照耀在祠堂里,暖在村民的心里。</h3><h3>在活用祠堂空间、活化祠堂功能,探索优化基层公共文化供给与基层治理路径方面,白坭走在了三水全区的前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