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山亭高山顶古村落

森林小木屋

<h3><b>  沿山亭翼云石头部落东行,绕过石嘴子水库,经藤花峪,老远看到高山顶水库,层层梯田把高山顶新村和水库连在一起。</b></h3> <h3><b>  上个世纪80年代,为解决出行难、上学难等问题,国家开始实施农村扶贫开发,高山顶村整体搬迁至山脚下,成为依山傍水的新农村。村子房屋规划较为齐整,但由于受地理条件所限,街巷则显得十分狭窄和拥挤。</b></h3> <h3><b>  穿过新村的主街,继续沿山顶的方向蜿蜒爬坡,往南拐入一条崎岖的山路,高山顶古村便坐落在这里。</b></h3> <h3><b>  据记载,清代嘉庆年间,高家先人为躲避战乱,从西面不远处的高家庄搬迁至山顶。之后,高家子孙繁衍,世代居住在山顶上,形成村落,称为高山顶村。</b></h3> <h3><b> 高山顶建村时多为茅草房,后来发现草屋经不起长期的风吹雨打,而且容易发生火灾。于是,村民们纷纷就地取材,起石板,盖房顶。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山顶村的草房已全部换成了石板房。</b></h3> <h3><b>  石板房的建造和建造瓦房相似,所选用的石板从岩石下开采,厚度大约在3至7厘米,面积大小不等。附近的山区人民通常把石板称作石连,意思就是每一块石板都要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需要层层叠压,以防灌风、灌水和脱落。因此,建造石板房并不只是简单的磊砌,而是必须把握一定的技术要领。</b></h3> <h3><b>  一座经过能工巧匠建造的石板房,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2008年,石板房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山亭区石板房被评为枣庄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3> <h3><b>  高山顶村的村民虽然搬到山下居住,但他们仍然留恋世代辛勤建造的家园,怀念在山顶生活的岁月。山顶上留下了那些充满历史气息的石板房,同时也留下了人们祖祖辈辈生活的美好回忆。</b></h3> <h3><b>  现在,山下的人们已经很少再回到山上了,一般也就是逢年过节才去老宅里看看,追念一下过去的岁月。由于长期无人居住,石板房内空气不流通,房梁腐朽或是虫蛀而坍塌。</b></h3> <h3><b>  部分石板房已经墙倒屋塌,仅剩下断壁残垣,杂草丛生,让人发出无奈的感慨。但它们依然铭刻着历史的痕迹,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彰显着时代的变迁。</b></h3> <h3><b>  时值隆冬,天空湛蓝,落光了树叶的枝条显得苍古而遒劲。由于多年无人问津,村里的树木在房前屋后,从各个角落,到处窜长。</b></h3> <h3><b>  它们有的挺拔,有的倾斜,有的弯曲,有的从房顶上冒出,有的从石墙里穿出,有的从石缝中迸出,无不显示出生命的强大和坚韧。</b></h3> <h3><b>  老树上开始长满了幽湿的青苔,那是时间的年轮,岁月的痕迹,记忆的符号。</b></h3> <h3><b>  老石碾、石磨、石臼和石头搭建的窝点到处可见,仿佛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原地安静的沉睡。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曾经是人们最密切的伙伴,见证着乡亲们勤劳的一生。</b></h3> <h3><b>  远远便看到了石墙上的两口泥缸。推开柴门,堂屋门紧锁,这是一座空着的院落。看得出来,主人每年都坚持来到这里贴春联和挂钱,用这种仪式感证明和老屋的联系,是怀念,是不舍。</b></h3> <h3><b>  院里的柴火被主人整理的井井有条,两块大耳朵般的滴水石承担起遮风挡雨的责任。那口大泥缸稳坐在石台上,吸纳着万物。简易灶台上的仙人掌依然在寒风中顽强地生长,耷拉的厚叶片上竟孕育出美丽的花朵。</b></h3> <h3><b>  拾级而上,看到一位老人正背着压水井头去取水,没想到这里竟然还有压水井。不过,据老人说,村里的管道水还在正常使用。</b></h3> <h3><b>  推门到这位五保老人家中,那只大黄狗狂吠个不停,或许是早已习惯了这种无人打扰的生活,我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似乎令它受到了惊吓。</b></h3> <h3><b>  石头磊砌的鸡窝,挂在椽木上的玉米棒子,水缸、水桶和水舀,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b></h3> <h3><b>  进入室内,高粱秸做的篱笆墙,悬挂的老式镜子,泥陶做的煎饼筐,这些曾经陪伴着父辈和我们小时候生活的老物件,见证着清苦和酸涩,早已经远离了现代生活。然而在这里,它们却戳通了我们内心的最柔软处。</b></h3> <h3><b>  另一户人家,据说到山下赶集去了。院里的山羊在悠闲地晒着太阳,几只大公鸡机警地走来走去。</b></h3> <h3><b>  寂寥的街上,一位老人低头想着心事。一只山羊温顺地走来,像似迎接新来的朋友。看我并无恶意,临走的时候,山羊和小黄狗特意在门口友善地为我送行。</b></h3> <h3><b>  老大娘出门上山,小黄狗追了出来,目送主人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它的视线里。也许,当一切都渐行渐远时,只有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能够坚持不离不弃,和主人一起相依为命。</b></h3> <h3><b>  目前,整个山顶村,只还有3户人家居住。虽说是3户,却只有4人,而且都是留守老人。他们有的是不顾儿女的劝说坚持不愿意搬下山,有的则是从山下又重新返回山上居住,他们舍不得相处了近一辈子的老石板房。几位老人,用情怀守侯着他们曾用心建造的石板房,守候着一段凝固了的乡村记忆。</b></h3> <h3><b>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