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的2019]。完成我的夙愿。

一平

<h3>2019年,对于我来说真有非常特殊的意义。</h3><h3>回顾这一年,我实现了好几个夙愿。</h3><h3><br></h3><h3>一,我是六八年下乡的老三届初三学生。作为当年的知青。回到了50年前父母做为"五七大军″。曾经插队落户的海城什司县庙宇岭大队。看到了老房东的二弟,二弟妹。老房东的儿子,儿媳妇儿。也看到了现在居住在老房子里的房主。看到了山村50年的巨大变化。</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4ilekr6?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回访庙宇岭,50年前下乡插队的家。</a><br></h3><h3>二,收集整理父亲生前的遗物。写成美篇 "父亲留下无价宝,光辉照儿永向前"。打印成美篇书。给我们自己和晚辈们留念。<a href="https://www.meipian.cn/271ti2zd?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tyle="line-height: 1.8;"><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父亲留下的"无价宝″。</a></h3><h3><br></h3><h3>三,惊喜的和50年前一起回城参加工作的知青,老中板人,相聚相逢。那是一段激情燃烧岁月中的一代有志向的知识青年。为祖国奉献一生。</h3><h3><br></h3><h3>四,开启"寻梦之旅″,沿着父母生活战斗过的线路。走一走,看一看,体会父母参加革命以后所经历的不平凡的人生历程。<a href="https://www.meipian.cn/2j8aa9pv?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tyle="line-height: 1.8;"><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寻根之旅(一) 凤城,母亲的故乡。</a></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k4pqupx?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寻根之旅(二) 丹东,父母战斗过的地方。</a><br></h3> <h3> 第一个夙愿。</h3><h3> 2019年4月22日。在梨花盛开的日子里,</h3><h3>我回到阔别了50年的海城什司县庙宇岭。</h3><h3>这是当年父母携全家五口人。作为"五七″大军。响应号召到农村插队落户的地方。</h3><h3>时间是1969年11月末,整整50个年头了。</h3> <h3>村子里最大的一条东西走向,通往山里的公路。</h3><h3><br></h3> <h3>找到了老房东的二弟家。</h3><h3>这是老房东的二弟妹和老房东的老儿子。</h3><h3>老房东的二弟妹,我应该称作为二婶。热情的接待了我们。</h3><h3>老房东是军属。他和他的老伴儿都已经过世多年了。</h3><h3>虽然过去了50年,老房东的老儿子还是认出了我。亲切的称呼了我一声"大姐″。</h3><h3>瞬间我热泪盈眶。</h3> <h3>我和老房东的老儿子。还有老房东的二弟妹。二婶合影。老房东的二弟身体不好。一直在炕头靠着墙。没有拍到镜头里。</h3> <h3>说明了来意,二婶儿热情的跟老房东的儿子招呼说:"去吧,带你大姐去看看老房子吧"。</h3> <h3>老兄弟带领我们去看老房子。</h3> <h3>这是老兄弟新盖的瓦房。宽敞明亮。</h3> <h3>在新房子的东侧,也就是在照片里的右侧。</h3><h3>50年前父母和老房东一起合住的那间房子就是它。</h3> <h3>老房子,50年内已经翻修了两次。</h3><h3>现在已经很破旧了。已经不住人变成了仓库。</h3><h3>新旧两栋房子的对比非常强烈。</h3><h3>50年里,山区老百姓的生活,通过这两栋房子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来变化之大。</h3><h3>可以说,今非昔比,天壤之别。</h3> <h3>进到了新房子里,都给我惊呆了。</h3><h3><br></h3><h3>这里。现代化的厨房设施和居住条件全都具备。</h3><h3>煤气灶。上下水。抽油烟机。现代化的橱柜。</h3><h3><br></h3><h3>卫生间里电热热水器。淋浴设施。抽水马桶。</h3><h3><br></h3><h3>客厅里,房间里,所有的陈设就跟城里一模一样。冬天取暖用上了自己烧煤的暖气。</h3><h3><br></h3><h3>再也不是50年前,山区里简陋古老落后的农家小屋了。</h3> <h3>来到了我家后来用青年点儿改造的房子前。</h3><h3><br></h3><h3>原来的五间房是和另一个"五七大军″两家合住的。中间开门。厨房一家一半儿。五间房子,一家两间半房。当时的房子是红砖墙灰瓦顶。</h3><h3>现在经过改造以后,房间比原来扩大了很多面积。而且一家居住100多平,非常宽敞。</h3> <h3>这里居住的房主。竟然是我妹妹的同学母亲家。</h3><h3>这是我和妹妹的同学见面时的情景。</h3><h3>山里人非常热情。</h3><h3><br></h3> <h3>来一次不容易,咱们姐俩合一影吧。</h3> <h3>交换位置又拍了一张。</h3> <h3>问候,交谈。热情有加。</h3><h3>主人家还热情的请我们吃了一顿中午饭。</h3><h3>电饭锅闷的大米饭。炒的鸡蛋。土豆炖菜。山野菜,蒲公英,小葱蘸农家酱。</h3><h3>一顿地地道道的山区农家饭菜。</h3><h3>最主要的是房主人的热情。实在。</h3><h3><br></h3><h3>50年的心愿终于梦圆了。</h3><h3>50年前,这里曾经是我父母插队落户的家。</h3><h3><br></h3><h3>父母当时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和乡亲们共同居住,生活,和劳动,结下的友谊到现在还都在。</h3><h3>父母,你们和乡亲们的亲情还在。</h3><h3>你们的在天之灵,安息吧!</h3><h3><br></h3> <h3> 第二个夙愿。</h3><h3>从庙宇岭回来后,整理父母的遗物。</h3><h3>父母的遗物分散在姐妹们的家中。</h3><h3>经过几天的整理,分别找出来了。</h3><h3>他们是父亲的公文包。父亲的公文箱。</h3><h3>父亲的望远镜。父亲的老手表,和老怀表。</h3><h3>父亲的《唐诗300首》,父亲保存的赠品《竹子画》。父亲写的回忆录手稿……。</h3><h3> 根据这些遗物和我的回忆,我记录下了这一段有关父亲遗物的故事。写下了美篇《父亲留下无价宝,光辉照儿永向前》。</h3><h3> 真实的记录了父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留下的这些遗物。以及它们的下落。</h3><h3> 父亲的公文包。(网络照片)</h3><h3><br></h3> <h3>父亲的文件匣。</h3> <h3> 父亲的望远镜,和装望远镜的牛皮盒子。</h3> <h3> 父亲的望远镜。</h3> <h3>  父亲的老手表,(网络照片)</h3><h3><br></h3> <h3>父亲的老怀表。</h3> <h3> 老同志亲笔画,赠送给父亲的。</h3><h3> 国画《竹子》。</h3> <h3> 父亲的回忆录与家史。(亲笔手迹)</h3> <h3>打印成美篇书,做为永久保留。</h3> <h3> 喜讯降临的"第三个夙愿″。</h3><h3> 2019年9月中旬,一个陌生的电话突然打来。</h3><h3> </h3><h3>连接上了。50年前我们一起回城参加工作的知青们。这个消息可以说喜从天降。</h3><h3><br></h3><h3> 当年我们从各个学校,各个插队的农村青年点回城。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鞍钢中板厂报到参加工作。几年以后,或工作调动,或考大学,我们陆续调离了中板厂。</h3><h3><br></h3><h3> 没想到50年以后我们竟然又找到了一起。聚到了一起。那种心情啊!甭提多高兴了。 <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下面就是我们聚会聚餐时的照片),‘</span></h3> <h3>  席间,我们边唠边谈。述说50年间的变化。</h3> <h3>席间我们频频举杯,庆祝这50年之后的重逢和聚会。🍷🍷🍷🌹🌹🌹</h3> <h3>诉说50年前后工作的变化和欢乐。</h3> <h3>几十年的同事姐妹们。纷纷拍照留影,</h3><h3>纪念这50年的变迁。</h3> <h3>团团围坐,拍下这友谊的美好。</h3><h3>拍下这50年每个人的变化和容颜。</h3> <h3> 完成了"第四个夙愿″。</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几十年来,在心中就有一个夙愿。</span></h3><h3>想在有生之年,追寻父母的足迹。</h3><h3>到父母曾经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地方,</h3><h3>走一走,看一看。</h3><h3>体味父母一生奋斗的艰辛,</h3><h3>和他们在战争年代的那些经历。</h3><h3>今天,终于如愿以偿。</h3><h3>来到了母亲出生地一一凤城。</h3><h3>参观了凤城著名的旅游景点。</h3><h3>大梨树和凤凰山。</h3><h3>凤城,位于辽南地区,隶属丹东市管辖。</h3><h3>凤城,位于著名的凤凰山脚下。</h3><h3>山清水秀,人杰地灵。</h3><h3>凤城,举目眺望,河网交错。</h3><h3>天水相连,婉如江南水乡。</h3> <h3> 著名的大梨树旅游风景区。</h3> <h3>地杰人灵。宛如江南水乡。</h3> <h3>著名的大梨树旅游景区。</h3> <h3>辽宁凤城凤凰山旅游景区。</h3> <h3>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凤凰山,</h3><h3>就是一只腾飞的凤凰。</h3> <h3>景区内。原始风貌。<span style="line-height: 1.8;">山峦叠嶂。小溪</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纵横。</span></h3> <h3>辽宁凤城凤凰山景区牌楼门。</h3><h3>牌楼门前留下我们的合影。</h3><h3><br></h3><h3>这里曾经是母亲的出生地。</h3><h3>母亲在这里生活,学习,劳动。</h3><h3>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h3><h3>直到1948年末参加革命。</h3><h3><br></h3><h3>这片土地。虽然从未来过,</h3><h3>但是因为曾经是母亲生活过的地方,</h3><h3>所以倍感亲切。</h3><h3>由衷的道一声:</h3><h3> "母亲,大地,<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地,母亲"</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br></h3> <h3> 我的第四个夙愿。到丹东。</h3><h3>几十年来,就有一个夙愿。</h3><h3>非常渴望,能有一天。回到我出生的地方。</h3><h3>回到我父母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一一丹东。</h3><h3>到那里走一走,看一看。</h3><h3>体味一下这个历经战火洗礼的城市现在的风貌。</h3><h3>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h3><h3><br></h3><h3>下面这张图就是丹东著名的鸭绿江大桥。</h3><h3><br></h3> <h3>丹东,是我的出生地。我就出生在鸭绿江大桥旁边的一个小平房里。出生在1950年4月。我的整个成长过程是伴随着抗美援朝的隆隆飞机轰炸和警报声,炮声中长大的。</h3> <h3>花岗岩石头上,书写着:</h3><h3> "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h3><h3> 全长七百九十五公里。</h3><h3> 发源于长白山天池。</h3><h3> 东南胭脂山。</h3><h3> 流经我国吉林,辽宁两省。</h3><h3> 于丹东江海分界,此地注入黄海。"</h3> <h3>在鸭绿江边留下我和鸭绿江大桥的合影。</h3> <h3>夜晚的鸭绿江大桥。</h3><h3>彩色灯光勾勒出鸭绿江大桥的雄姿。</h3> <h3>现在的鸭绿江。大桥一片和平。安宁。</h3><h3>70年前这个地方可是美国飞机经常轰炸的地方。</h3> <h3>每到夜晚这里都实行灯火管制。</h3><h3>不让灯光暴露目标。</h3> <h3>现在的大桥五彩缤纷成了旅游胜地。</h3> <h3>即使到了夜晚,这里的游人也是非常多的。</h3> <h3>这是鸭绿江断桥遗址。</h3><h3>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一直保留到现在。</h3> <h3>这段文字记录了鸭绿江大桥的建桥和被炸断的时间。</h3> <h3>鸭绿江断桥桥头。</h3><h3>桥头上面的"鸭绿江断桥″五个字</h3><h3>是原国家军委主席迟浩田亲笔题写的。</h3> <h3>这是鸭绿江断桥桥头上的两国界碑。</h3> <h3>与桥头相对的是一座大型雕塑。</h3><h3>描写的是志愿军从这里渡江。</h3><h3>中间最前面的志愿军高级将领是彭德怀。彭老总。</h3> <h3>这个花岗岩雕塑的台历。</h3><h3>记录的的是彭德怀元帅率领志愿军渡江的那一天。1950年10月19日。</h3><h3>那一天是重阳节。</h3> <h3>这是鸭绿江断桥的尽头。记录被炸断的历史时刻。雕塑的名字叫《史为鉴》。</h3> <h3>  花岗岩石刻上清晰地刻着。</h3><h3> 史为鉴。</h3><h3> 断桥遗址。</h3><h3>公元一九五O年十一月八日至十四日。美国空军多次派出数百架B一29型轰炸机,对鸭绿江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h3> <h3>在鸭绿江大桥东1000米左右的地方。</h3><h3>一座雕塑《告别祖国》</h3><h3>再现了志愿军将士。</h3><h3>在即将渡江离开祖国的一瞬间,</h3><h3>面向北面,面向祖国,</h3><h3>面向祖国人民告别的悲壮场景。</h3> <h3>石刻上面写着。</h3><h3> 告别祖国</h3><h3> 本雕塑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由此渡江,赴朝作战。告别祖国的历史瞬间</h3><h3> 丹东市商业银行。</h3><h3> 2010年6月25日敬立。</h3><h3> 鸭绿江沙河口铁路桥遗址。</h3><h3> 鸭绿江沙河口铁路桥是座木结构列柱式铁路便桥。由当时东北军区工兵部队于1950年12月施工筑建。1951年5月11日建成。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该桥是志愿军渡江和运送作战物质的重要通道。尤其是在鸭绿江大桥遭到美军轰炸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h3><h3>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该桥被洪水冲毁。现仅存遗址留于水下。枯水期可露出十余座桥墩。</h3> <h3>和这座《告别祖国》的雕塑合一影吧。</h3><h3><br></h3><h3>因为很多将士告别祖国以后,</h3><h3>就永远的留在了鸭绿江的对面。</h3> <h3>这座《和平雕塑》记录了和平的今天。</h3><h3>多么的来之不易。</h3> <h3>我们还参观了丹东著名的锦江山公园。</h3><h3>深切的体会到"一寸江河,一寸血″。</h3><h3>和平和美好多么的来之不易。</h3> <h3>鸭绿江畔。70年前,</h3><h3>曾经是我的父母,三叔浴血奋战的地方。</h3><h3>重走这一段路。缅怀先烈,缅怀父母,三叔,他们曾经的战斗经历。</h3><h3>对于我们这一代后人,是最大的鞭策和警醒。</h3><h3>永远不忘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h3><h3>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h3><h3>珍惜和平。珍惜现在的幸福和谐生活。</h3><h3><br></h3><h3> 一平 2020年1月5日定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