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舞钢:镌刻在人们记忆深处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五峰山传媒

<h3><b>策划/编辑:肖 晨 葛岩红</b></h3> <h3><b>  峥嵘岁月,青春无悔,知青,这两个滚烫的字,已经融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知青身上所体现的“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执着进取的时代精神。”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将不断激励我们前行。</b></h3> <h3><b>  1955年下半年,在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批示后,拉开了全国范围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1968年,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这段持续了二十多年之久的知青生产、生活史,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而且也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一页。</b></h3> <h3><b>  舞钢市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发于1963年5月,漯河市102名上山下乡知青到舞阳县南部石漫滩林场(现舞钢市国有林场),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荒山绿化;继而有“老三届”毕业生分散插队到隶属于原舞阳县南部的尚店、武功、尹集、八台等6个公社。1963—1968年漯河市、舞阳县相继有1500余名知青插队到舞钢境内,在广阔天地里脚踏实地,艰苦创业。</b></h3> <h3><b>  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三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我国第一座特厚合金钢板钢铁联合企业几经辗转后定址舞钢,十万建设大军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平舞工程大会战,助推了她的波澜壮阔。当时,直属于河南省委,省革委的平舞工程会战指挥部、平舞工程市政建设处、舞阳工区相继成立,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建设者、管理者举家迁至舞钢支援工程会战和市政建设,其随迁子女有的已读完中学等待上山下乡。</b></h3> <h3><b>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舞钢市可谓一方热土,到处都是机器轰鸣,新楼叠起的景象,充满了生机和希望。正是由此,大批的建设者把他们的子女安寄于此。那时,上山下乡的知青源源不断地从遥远的鞍钢、包钢、齐钢、武钢、本钢、北钢等其他钢铁企业、科研院所和建设单位所在地,从河南省郑州、开封、许昌、驻马店、信阳、周口等地以及省直单位在各地的“五七”干校所在地随父母或亲戚汇集于舞钢。</b></h3> <h3><b>  冶金部第六冶金建设公司、第二十井巷公司、舞阳钢铁公司、武汉水文地质勘察公司、有色金属地质四队、交通部第一汽车运输总公司第五分公司等30多个单位和市政部门的干部职工子女,全国各地和全省支援平舞工程会战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的子女先后被安置在舞阳工区尚店公社高庄知青农场、八台公社知青农场、武功公社知青北场、武功公社知青南场四个知青农场集中插队及在枣林、尚店、尹集、杨庄等6个公社分散插队。加上1963年和1968年已经下乡的漯河、舞阳等地的知青,舞钢市知青的总数达到5400多人,这在仅有22万人口,面积645平方公里的舞钢市来说,知青人数之多,密度之大,来源之广,组织层次之复杂,全国罕见!</b></h3> <h3><b>  1971年1月,冶金工业部第六冶金建设公司(以下简称六冶)进驻平舞工程会战工地,3月按照指挥部要求立即接收原舞阳县尚店公社高庄五七干校,筹建知青农场。4月首批六冶40名知青进入高庄青年农场上山下乡。</b></h3> <h3><b>  为了便于知青上山下乡的管理,舞阳工区知青办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排在周边辖区内,以分散插队和集中农场下乡两种方式进行。 集中农场是知识青年到农场上山下乡锻炼。1971年3月,组建尚店公社高庄青年农场,以安置六冶知青为主;1974年初,组建八台公社白庙岗青年农场,以安置舞阳钢铁公司知青为主;1974年初,组建武功公社知青南、北两个青年农场,主要安置市政机构的知青和驻舞机构同年下乡的零散人员;原漯河市支边知青、分散插队知青统一纳入到舞阳工区管理。</b></h3> <h3><b>  分散插队是知识青年分散插队到舞阳工区辖区6个公社,各个生产大队的生产队上山下乡锻炼。 知青农场由组建单位和所在公社双重领导,在经济上知青农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自负盈亏,按规定缴纳公粮。依据建制配备干部,由相应单位和公社,抽调驻场带队干部、工人代表和贫下中农代表与知青同吃同驻。</b></h3> <h3><b> 尚店公社高庄青年农场始建于1971年3月,原是舞阳县五七干校(后称县蚕场、区蚕场),位于原尚店公社西南高庄大队土岗上,占地面积1077亩,住房分南北两部分,南面有三栋土墙草毡房,北面是场部所在地,有四排青砖红瓦房,场内设有卫生室、食堂等基础设施。</b></h3> <h3><b>  当时,选派驻场带队干部、工人代表10人与知青同吃同住。截止1980年底,六冶公司500名知青通过招工、保送上学、参军、招教、高考等方式全部回城。农场于1982年移交地方,1984年河南省人事厅下文撤销该场,现为南水北调移民新村。</b></h3> <h3><b>  八台公社青年农场始建于1974年初,该场位于原八台公社西南庙街大队(现庙街乡政府所在地)西北白庙岗上,占地面积220亩,农场坐北朝南,住房东西两列,砖瓦房100间,场内设有卫生室、代销点、食堂、生产用房等基础设施;同时,组建林果组、饲养组、试验田组、护林组等。</b></h3> <h3><b>  农场选派带队干部4人,贫下中农代表14人与知青同吃同驻。管理上实行双重领导,场内知青按生产大队建制,设立知青民兵营,营下设连排。截止1979年11月知青通过招工、参军、高考等方式全部返城。1984年河南省人事厅下文撤销该青年场,农场被遗弃,建筑物不存,现地址为万东牧业场区。</b></h3> <h3><b>  武功公社青年北场始建于1974年初,该场位于原武功公社东北部,滚河孙大队南、后营大队北、八家刘大队东、同官李大队西,占地面积97亩。场内有红砖瓦房50多间,住房包括食堂、卫生室、缝纫室、仓库、木工房、牛屋等基础实施。同时,选派入驻带队干部4人、贫下中农代表13人与知青同吃同住。知青按生产队体制管理,设立民兵连,连下辖排班。</b></h3> <h3><b>  武功公社青年南场始建于1974年初,该场位于武功公社东南,同官李大队以南,岗王大队东北,东于西平接壤,占地面积96亩。场内住房有红砖瓦房50多间,还有食堂、卫生室、缝纫室、木工房、马房、炕烟房等基础实施。选派带队干部3人,贫下中农代表14人与知青同吃同住。知青按生产队体制管理,设立民兵连,连下辖排班。</b></h3> <h3><b>  1975年5月10日武功青年南场、北场撤销,知青分散插队到武功公社各生产大队。武功青年南场原有建筑物无人管理,已坍塌无存。北场原有建筑被“75、8”特大洪水冲毁,原北场6名知青在这次洪灾中丧生。截止1979年底,武功公社青年南场和北场知青通过高考、参军、招警、招教等方式全部返城。</b></h3> <h3><b>  由于舞阳工区境内援建单位较多,知识青年比较集中,原设立的4个青年农场,难以容纳辖区所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鉴于建区之前有些单位动员知识青年分散插队效果比较明显。因此,分散插队己成为当时舞阳工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主渠道。</b></h3> <h3><b>  冶金部第二十井巷公司的知青,主要插队到枣林公社苗洼、赵庄、后袁、老庄、邵庄等12个大队的90个生产队。1973年4月舞阳钢铁公司成立之前,所属二级单位已经组织大批知识青年,分散插队到舞阳工区辖区各公社。后因八台公社青年农场容纳有限,后又有知青分散插队到工区辖属6个公社。截止1982年舞阳钢铁公司约有1000多人分散插队到原舞阳工区辖区6个公社上山下乡锻炼。</b></h3> <h3><b>  舞阳工区生产指挥部系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共计2000余人,先后插队到尚店、杨庄、武功等6个公社。六冶公司知青因尚店公社青年农场无法容纳所有知识青年,后有600多人分散插队到工区所辖各公社大队。原交通部第一汽车运输总公司第五分公司、郑州、平顶山、许昌、驻马店等地市,也有部分知识青年零散插到到舞阳工区各公社大队。1980年后,知识青年通过招工、参军、招教、招警、高考等方式全部返城。</b></h3> <h3><b>  就广大知青而言,他们离开父母和城市,来到艰苦的农村,经历了时代的风雨,经受了人生的磨练,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为那片土地奉献了青春和热血。在那芳华岁月里,他们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未来前途的迷茫;既有满腔的豪迈激情,也有几分困窘辛酸;对爱情的追求,友情的珍惜,回城的期盼,以及劳动中的苦与乐,都成了那个时代每一个知青刻骨铭心的记忆。</b></h3> <h3><b>  更让六冶知青记忆忧新的是,1972年元月的一天,下了一夜的鹅毛大雪,六冶知青农场生产连收到场部的紧急通知:大雪封山,农场东山养殖基地的饲料告急,几十只羊面临饿死的危险,要求立即组织力量运送饲草。农场到东山牧场有几十里的山路,要想把饲草送到目的地,只有靠人步行肩扛背驮,知青冒着鹅毛大雪扛起饲料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白茫茫的雪夜中艰难跋涉,路上渴了,抓把雪含在口里,虽是严寒的天气,可他们个个汗流浃背。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早一分钟送到,几十只羊就多了一份生存的希望。在那个年代,保护集体财产、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广大知青所体现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实例举不胜举。</b></h3> <h3><b>  特别是广大知青在平舞工程会战建设中,以一个基干民兵的身份投入到会战当中,他们与建设者一起凭着坚强的意志、凌云的壮志,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冲天干劲,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战天斗地,不怕出汗流血,不顾个人得失,风雨雷电不停工,夜以继日拼命干,以“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乐于奉献,顾全大局”的高尚情怀,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b></h3> <h3><b>  在施工中,涌现出了大批的模范先进人物,如八台公社王老虎大队知青黄桂贞,总是重活累活抢着干,她和男同志一样抬着上百斤的灰浆,在16米高的脚手架上,上上下下,一干就是8个小时,从没说过一个累字。在人声鼎沸、炮声隆隆的会战工地,知青和民工一样,修铁路、建工厂、开矿山,打眼放炮、拉沙、抡钎,逢山劈山,见沟填沟,遇河架桥……这就是当时克难攻坚的真实写照。</b></h3> <h3><b>  当年,5400多名知青身处艰苦环境,怀揣激情、带着一腔热血,始终与广大干群一道奋力改变农村面貌:躬耕劳作、兴修水利、铺路建桥,使荒山覆盖绿林,让荒丘成为良田……为因钢而建、因钢而兴的舞钢建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h3> <h3><b>  几十年来,石漫滩林场百名知青与林场职工一起,战严寒,斗酷署,不论春夏秋冬,育苗挖坑栽树,巡山管护,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把二郎山、灯台架、九头崖、唐寺沟等林区的沟沟岔岔全部栽上了树,每天行走几十里的山路,饿了啃口干馍,渴了喝口山沟水,衣服被汗水浸透,常常是湿了再干,干了再湿。正是这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才使昔日的10万亩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b></h3> <h3><b>  如今,昔日的小山村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新兴旅游城市,满城山色半城湖的舞钢,就坐落在他们曾经洒过汗水和留下脚印的10万亩山林之中,把曾经的荒山野岭,变成了茂密的森林公园,变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b></h3> <h3><b>  广大知青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中,认识了农村、农业和农民。他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主观世界,密切了同群众的关系。从什么农活都不会干,变成了干农活的行家里手。在艰苦的劳动和生活中,学会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和宽以待人,磨炼了广大知青战胜困难勇于拼搏的顽强意志,为他们走向人生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b></h3> <h3><b>  在生产中,部分知青集思广益,推行科学种田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扩大集体经济。特别是武功公社岗王大队张小申、张涛、尹超等知青与原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志黑带领广大社员挖塘储水,解决农业灌溉和生活引用水难的问题,农业粮食产量由1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率先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并走在全国—安徽省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前列,因当时种种历史原因,这一举措被扼杀,未能推行,但“大包干”这一创举确受到广大社员群众的拥护,以此解决了群众生活中的温饱问题。</b></h3> <h3><b>  同时,一大批人才在广阔天地里成长起来,张涛、严寄音、黄桂贞、丁云鹏、关维学、杨海中等知青走上了较高的领导岗位,为以后的工作、学习,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h3> <h3><b>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知青们的人生轨迹随之改变,曾经一度陷入迷惘。他们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爱恨交织、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特别是舞钢“75.8”洪灾,有的知青甚至在洪水中失去了生命。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困难与磨难面前没有妥协,而是在风雨和逆境中挑战着命运,思索着时代。水灾过后,广大知青和群众一起克服重重困难,投身到灾后重建家园的艰苦劳动中,知青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清理废墟,平整土地,修堤筑堰,撒肥播种,烧砖制瓦,建厂盖房。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b></h3> <h3><b> 最终,在逆境和曲折当中,他们学会了选择“热爱”——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低头,认真踏实地走路;抬头,看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广大知识青年在正值人生的韶华中锤炼了自己,他们始终抱着“立下愚公移山志,甘洒汗水献青春”的人生信念,在广阔天地里将城市文明和科学文化融入一方热土,以激情和行动诠释青春,与人民群众一起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b></h3> <h3><b>  知青经历的一切,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感到难以令人置信,但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知青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就是我们国家所经历的嬗变过程的阵痛。知青从艰辛中走出,用中华民族固有的坚强和刚毅,重新找回了自我,实现了自身价值的突破。他们有过怨天尤人,但没有失去信念。而是把这段五味俱全的生活,当作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动力,去求索、去拼搏。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成为骨干、支柱和栋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b></h3> <h3><b>  半个多世纪后,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已雪染双鬓,许多人至今都会魂牵梦绕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回想当年,触景生情,无不为自己的宝贵经历所感动。</b></h3> <h3><b>  大批知青至今对那段往事历历在目,对那片被称作第二故乡的热土情有独钟,对舞钢沧海桑田的变化感慨万千。舞钢市政协文史委编辑发行的《知青往事》一书再次点燃了广大知青蕴藏在他们心底的青春之火,勾起了他们对往事的再次回忆和那片土地的眷念。他们一直都珍藏着当年的书信、日记、日志、照片等,保持着彼此的联系,共同劳动和生活所凝结的深厚友情,让他们多次牵手相聚,故地重游,看望老乡,寻找足迹。</b></h3> <h3><b>  尽管知青都已年逾花甲,但他们用自己的豆蔻年华写下的青春之歌,一直在他们身上流淌着;那团青春之火一直都没有熄灭,而且还在催人奋进,还在照亮着他们自己的生活之路;他们心灵深处有一处田园,这是曾经为他们遮挡风雨的故乡,是让每个人都会自发地去耕耘和呵护的精神家园。</b></h3> <h3><b>  自1994年至今,陆续有当年在舞钢工作、生活的上千名知青以不同形式相约舞钢,他们踏上“故土”、寻访旧址、探望房东、畅谈沧桑、共叙情怀。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往事历历在目,他们一件件、一桩桩与当年邻里娓娓道来。这里的乡亲和土地令他们魂牵梦萦,一往情深!这段岁月让他们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已被深深地刻入岁月的年轮。</b></h3> <h3><b>  2013年5月,原石漫滩林场百名知青齐聚旧址,徜徉在二郎山、九头崖、灯台架,回顾以往植树造林的经历和磨难;2014年4月,舞阳钢铁公司下放知青寻找当年知青插队的足迹,追忆当年的劳动场面;2016年4月,冶金部第六冶金建设公司下放知青重返尚店公社六冶知青农场,回忆当年知青艰难的岁月;2017年1月,冶金部第二十井巷建设公司当年下放知青,40年后相邀回到插队落户的枣林公社邵庄大队,与当年的房东、村干部共叙下乡情怀;2017年5月,舞阳县下放知青踏上故土回到阔别49年的八台公社王老虎大队,探视房东和战斗过的地方;武功知青南场、北场,尹集公社、杨庄公社等插队的知青,都组织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b></h3> <h3><b> 人生几何?岁月如歌。他们的青春化作了天边绚丽的彩霞,化作夜空璀璨的星月、化作田间沉甸甸的果实。一代舞钢的知青,用他们无悔的青春写就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舞钢的一段历史,当他们渐渐老去,心中所念仍是那段峥嵘岁月、那片厚重土地,这是多么纯洁的感情!</b></h3> <h3><b>  把苦难经历化作精神财富,用事业成就证明生命的价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探索,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应该历史地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广大知青在建设祖国的事业中所作出的贡献和受到的锻炼,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他们是艰辛的一代,是奉献的一代!他们的人生经历注定使这一代人身上充斥着民族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他们把对祖国的忠诚、对土地的爱恋凝聚升华,将理想与现实结合,成长为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中坚力量。 </b></h3> <h3><b>  编后语: 为了全面真实反映舞钢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发展面貌,挖掘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舞钢市政协文史委拟挑选部分文章在新闻媒体刊登发表,以飨读者。</b><br></h3><h3><b> 文中部分照片由当年知青黄桂贞、况维平、翟和平、岳招群、岳喜贵、杨丽、张中英、李呜、李国英、贾镇非、徐志清、刘桂萍、黄春植、陈行军、吴忠义、董爱军、赵朝方、陈金有、秦爱贞等人提供,谨向他(她)们致以诚挚的感谢!</b></h3> <h3><font color="#ed2308"><b>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违者必究</b></font></h3><h3><b style=""><font color="#39b54a"> 感谢关注! 欢迎转发!</font></b></h3><h3><font color="#ed2308"><b> 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b></font></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bkknlwb?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忆平舞工程会战精神 戮力同心创辉煌未来</a><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1lzcxli?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河南舞钢: 12.8亿年遗存至今的灯台架古海洋地质遗迹奇观再现·[原创作品]</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5bgnmkf?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人民志愿军舍生忘死保家卫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vdq7oqv?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永不褪色的记忆~[抗美援朝老兵赴朝作战回忆录]</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