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彬彦 《明史》把焦芳列入《阉党传》第一个人物,述其性格阴险、以权谋私、依附刘瑾等等,被后世误解。其实,很多资料证明,满清张廷玉在编写《明史》时,为贬明颂清,对明朝很多高官的品德言行恶意歪曲污蔑、严重脱离史实。其只有丑化了明朝官员,才能衬托出满清的正统清明,以达其统治汉人、让汉人俯首称臣的目的。《明史•焦芳传》即是典型之例。焦芳高居宰辅之首,明史对其通篇累牍地攻讦抹黑,胡编乱造,所写内容毫无史实根据。<br> 现针对原文,考证《焦芳传》几大史实不可信:(本文较长,请耐心阅读)<div><br></div> 下图:六世祖焦芳画像(焦芳六十九岁像,取自吴兴陈氏1924年收藏之铅印《甲申十同年图》) 焦芳(公元1434~1517年),字孟阳,明代泌阳人(今河南驻马店市泌阳县城南草店人),明天顺八年进士。弘治初年移霍州知府,擢四川提学副使,调湖广。不久,又迁南京右通政,后又迁礼部右侍郎。正德元年十月迁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武英吏部左侍郎大学士。正德四年晋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焦芳以阁臣之首辅佐朝纲,明太祖之后不设丞相,大学士地位相当于丞相。正德五年五月致仕(退休)。终年83岁,是明代一位权倾朝野的高官。 <br> <b><font color="#ed2308">一、《明史.焦芳传》述其不学无术、粗陋无知、阴险卑鄙,与史实不合。</font></b><br>1、文采出众,两朝帝师。<br> 焦芳,宣德九年(1434年)出生,字孟阳,号守静,明朝南阳府泌阳县人。师从薛瑄(文清公),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天顺八年(1464年)以二甲第三十九名考中进士。大学士李贤以同乡故,引为庶吉士,授编修,进侍讲,给当时的太子朱祐樘(弘治帝)讲学。<br> 弘治初年(1488年),因尹旻连坐被贬霍州知州,后擢升四川提学副使,随后又调湖广。不久,升迁南京右通政。因其父卒于弘治甲寅(1494年)十月三日,回乡丁忧。服孝期满,授太常寺少卿兼侍讲学士,给太子朱厚照讲学。<br> 在任太子朱厚照侍讲期间,他严谨认真,尽心尽责。太子亦勤学好问,态度恭谨。《孝宗实录》记载:“皇太子出阁,诸儒臣更番进讲读。起坐讲席,辄移时,至午又然。每讲,容色荘谨,端目若领会,未尝少肆。讲官退必张拱致敬,作揖送状。次日掩卷,诵所授书甚习。不数日,翰林春坊之舆讲读者,皆认其姓名。或偶以他故不至,必顾问左右曰:‘某先生今日安在耶?’当辍朝之日,学士有误束花带入者,顾之私谓左右曰:‘偿在朝班,必以失仪为御使所纠矣!’其颖如此。孝宗数幸春坊问所业,太子率宫趋走迎送,娴于礼节。每问亲安视膳,恭而有愉色。所至游幸必陪侍,有所见,必随事启迪。为学之暇,或闻其颇好骑射,以为克诘戎兵,亦安不忘危之意,勿之禁也。”<br> 太子朱厚照对焦芳尤其尊重,称焦先生。他学习刻苦,听课认真,勤学好问,恭谨礼貌,亲礼师儒。焦芳对太子朱厚照也是倾尽了全部心血,深得弘治帝的赏识,成为两朝帝师。<br>2、品格高洁,同年拥戴。<br> 弘治十六年(1503年)三月二十五日,适逢王轼来朝。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都察院左都御使戴珊、兵部尚书刘大夏、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尚书曾鉴、南京户部尚书王轼、吏部左侍郎焦芳、户部左侍郎陈清、礼部右侍郎谢铎和工部右侍郎张达,十人均为英宗天顺八年甲申科进士,有同年之谊。在中试近四十年后,十人亦均身居高位。其中李东阳、焦芳等九人在北京朝中,王轼则在南京任职。适逢王轼来朝公干,十人在闵珪宅第聚会,其后特请画工绘制群像,并各自题诗纪念,这就是著名的《甲申十同年图》的由来。<br> 上图右起第二着红色官服者为焦芳。<div> “同年之谊”是官场重要的关系纽带之一,明孝宗弘治年间,朝廷任用贤能,励精图治,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正如李东阳57岁在《图序》中所言:“唐九老之在香山,宋五老之在睢阳,歌诗燕会皆出于休退之后。今吾十人者皆有国事吏责,故其诗于和平优裕之间,犹有思职勤奋之意。”<br> 《甲申十同年图》绢本,设色,纵高48.5厘米,横长257厘米,无款印。画面中各大臣相貌皆为画工当面写生,唯有时任吏部左侍郎的焦芳因奉命离京到湖南办事,特预留画像以供布局,人物位次则是画工的安排,自画卷右端卷首起依次为:王轼、焦芳、谢铎、曾鉴、闵珪、张达、戴珊、陈清、刘大夏、李东阳。十人皆身着官服而坐,表情姿势又各有不同,栩栩如生。</div> 下图三人(右起): <br> 王轼:时年六十五,高颧多髯,髯发半白,袖手而略向右侧坐<br> 焦芳:时年六十九,胡须不多,鬓发斑白,左手握带,右手扶椅,端肩正坐 <br> 谢铎:时年六十九,微须多鬓,白发细长,左手扶膝,右手持一书册,略向左侧坐 <br> 卷后有李东阳所书《甲申十同年图诗序》,并题诗三首,九位官员附诗唱和。李东阳题诗:<br>(一)<br>凯风披拂自东南,日照酡颜酒易酣。<br>美景人间真有四,达尊天下可无三。<br>云霄旧路元相接,道德初心老更惭。<br>同是官曹忧国地,今宵风月未须谈。<br>(二)<br>漫向江湖问北南,且将杯酒共情酣。<br>美图如应成于十,红道交逢益者三。<br>画里形容谁复少,中勋业我头惭。<br>他时许结香山社,援写新诗续旧谈。<br>(三)<br>十人同榜四湖南,京国相逢意更酣。<br>少同杏园春不再,故山松径晚须三。<br>清朝礼乐多先进,举世文章有大惭。<br>四海衹今兄弟少,此情休向路人谈。<br><br><div> 焦芳公干回来,见到画作,非常高兴,欣然和诗两首:<br>(一)<br>西署筳开我在南 独居尤自忆同年<br>论庚甲申人成十 斗运招摇月正三<br>壮志问帮还慷慨 颓顔把镜衹羞惭<br>归来展玩丹青笔 捡补新诗入笑谈<br>(二)<br>手持龙节使湖南 闻道诸公此燕酣<br>命酒周行在过七 登堂揖让定须三<br>瞻衣日月身皆近 俯仰乾坤意不惭<br>老去功名当益壮 笑他东晋事清谈<br> 《甲申十同年图》是明弘治年间十位朝廷重臣的群像,是他们友谊的见证,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工作中相互帮助,忠君报国,开创了“弘治中兴”的大业。画作共绘制了十份,藏于各家,现仅存孤本,为闵家所留,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br> 以上史料证实,《明史•焦芳传》说焦芳无德无才、阴险卑鄙,不可信。<br></div> 上图四人(右起):<br> 曾鉴:时年七十,胡须不多,面色发红,左手握带,右手扶膝,略向右侧坐<br> 闵珪:时年七十四,虎头方面,大目高鼻,须髯长而微白,左手握带,右手持牙牌,稍偏左正坐 <br> 张达:时年七十二,须发皆白,面容老皱,双手握带,稍偏右正坐 <br> 戴珊:时年六十七,面色发红,不见长须,袖手端肩,正襟危坐 上图三人(右起):<br> 陈清:时年六十六,红面略长,双眉浓黑,须发斑白,略向右侧坐 <br> 刘大夏:时年六十八,脸面略方而长,须发皆白,左手握带,右手按膝正坐<br> 李东阳:时年五十七,脸面略长且消瘦,胡髭数根,左手扶膝,右手持书卷,略向左侧坐 《甲申十同年图》画面背景以梧桐、苍松、修竹、芭蕉及洞石衬托,象征人物的高洁情操和高雅情致,其间还穿插小童七名以及几案、书册、酒具等。画面简练有序,未作过多渲染,使朝廷高官之显赫地位得到突出,体现了画作的宗旨。<br> 卷后有李东阳所书《甲申十同年图诗序》,钤“宾之”(白文)、“大学士章”(朱文)印各一方,并有十位官员的唱和诗。诗皆为七律,依次为闵珪题诗两首,张达题诗两首,曾鉴题诗两首,谢铎题诗一首,焦芳题诗两首,刘大夏题诗两首,戴珊题诗一首,陈清题诗一首,王轼题诗一首,李东阳题诗三首。共计十七首,均为本人亲书,并加盖各自印章。卷尾还有聚会次年谢铎所作之《书十同年图后》,嘉靖十八年(1539年)刘栋书于之《书庄懿公同年燕会卷后》、隆庆三年(1569年)王世贞题跋、明亡后闵珪玄孙闵声所书之《甲申十同年图卷后跋》、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闵氏裔甥沈三曾所作之图考、沈涵之七言长诗以及民国二十年(1931年)谭泽闿之题跋。 <b><font color="#ed2308">二、《明史.焦芳传》述其巴结刘瑾、依附刘瑾升官固官,其真相并非如此。</font></b><br> 《孝宗实录》记载:弘治十年(1497年)三月“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刘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李杰;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焦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鏊;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屠滽;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周经;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马文升;太子太保、刑部尚书白昂;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徐贯;太子少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闵珪;掌通政司事礼部左侍郎元守直;大理寺卿王轼为殿试读卷官。”<br> 《孝宗实录》记载:弘治十年(1497年),焦芳“升为礼部右侍郎”;弘治十二年(1499年)“升礼部右侍郎焦芳为礼部左侍郎”;弘治十四年(1501年)六月“丙申朔,改礼部左侍郎焦芳为吏部左侍郎”。<br> 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81岁的马文升致仕,由同乡许进推举焦芳入主吏部,武宗钦点吏部尚书。<br> 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刘健、马文升致仕,武宗命李东阳、焦芳、王鏊共同组阁。李东阳为首辅,焦芳为次辅兼文渊阁大学士,仍掌吏部印。期间焦芳多次上书,要求退休回家。《孝宗实录》记载:“丙寅吏部左侍郎焦芳乞休致。上曰:‘芳才望老成,方切委任,令用心供职,不允所辞。’”“庚申,吏部左侍郎焦芳又乞致仕。上曰:焦芳春宫旧臣,学行素著,方切委任,不允所辞。”<br> 正德元年(1506年)十二月,“升焦芳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武宗敕修《孝宗实录》,令李东阳、焦芳、杨廷和、王鏊等总裁,吏部梁储为副。侍讲毛纪、傅珪、丰熙、沈涛、焦黄中等为纂修官,共同纂修。《武宗实录》记载: “丙戌赐手敕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加俸一级;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焦芳进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鏊进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许进、兵部尚书刘宇俱加太子少保。”,“芳亦上疏曰:‘臣学非适用仕,不谋身,尝侍讲于先朝。继窜官于远地,荷蒙日月拔置云霄,每中夜之靡宁,惧末路之难保。伏望追寝新命,容供旧职。’上答曰:‘卿老成,端谨,中外素闻,兹故加秩正期,匡辅朕躬,以隆治道,其勿复辞’”。“大学士焦芳亦谓:‘臣年逾七十,致仕之期,则既过矣。前所以不辄求去者,思受皇上简用之恩,是以强力老耄,竭力愚诚。因循岁月,今已四年,顾聪明已不及于往日,道德实多负于初心,伏惟皇上鉴及,愚里放归田里。’上曰:‘卿累朝耆德,闻望隆重,赞理化机,朕意方舒,岂可隐闲?不允所辞’”。<br> 正德二年(1507年)十一月,“庚朔辛丑,大学士焦芳乞先人祭葬,予之”。适逢河南当年大旱受灾,焦芳回乡以后,看到乡民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立召泌阳知县救济,并急奏皇上,免去泌阳县三年钱粮,正德帝“允之”,百姓感恩叩谢。<br>正德四年(1509年)四月,由李东阳、焦芳等编修的《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大成,武宗非常高兴,晋焦芳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焦芳(75岁)以阁臣之首辅佐朝纲。《武宗实录》记载:“丙午以纂修,孝宗敬皇帝实录成,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正一品俸;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焦芳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杨廷和俸二级各辞。上曰:‘先朝实录既完,卿等数年劳勚,功迹昭著,特加升赏,毋负朕意,不允所辞。’”<br> 从以上史实来看,因焦芳有德、有才、有能,一路升迁与其政绩有关,《明史•焦芳传》说焦芳依附刘瑾升迁,不可信。<br>《明史》说‘焦芳夜晚把内阁要杀刘瑾的消息告诉了他,刘瑾带领七人半夜找到皇上哭闹,才扭转了败局。把司礼监大太监王岳天未亮就抓了起来,第二天导致刘健、谢迁辞职,致仕回家。’<br> 稍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皇宫重地,戒备森严,且申时下钥,任何人不得出入。要想在夜晚传递消息比登天还难。外城锦衣卫把守,内城大门紧闭,值班太监守门,宫内各院也全部落锁,太监不得随意走动。夜晚通风报信,找皇上哭闹是不可能的,何况管理内宫的大太监王岳还是刘瑾的死对头,一旦走漏消息,后果不堪设想。<br> 当年,曹吉祥、曹钦半夜造反,要杀武宗的曾祖朱祁镇,吴瑾得到消息拿着腰牌跑进皇城,报告给孙镗将军,可孙镗怎么也敲不开内城的门,只好写了六个字“曹钦反曹钦反”,用砖砸门,叫醒守门的太监,从长安门的门缝里塞了进去,救了英宗一命。<br> 对于“夜晚传递消息”这个瞎编的“事实”,《明史》为达到污蔑焦芳“巴结刘瑾”的目的,竟堂而皇之地写了进去。如此,《明史•焦芳传》不可信。<br><br><div><br></div> <font color="#ed2308"><b>三、《明史•焦芳传》中反贼赵鐩之言,不可信。</b></font><br>1、刘瑾变法,加重了地主税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r> 刘瑾变法主要集中在吏部、户部、兵部,针对明孝宗的五大弊政:1.京营占役。2.边备荒废。3.土地兼并。4.败坏盐政。5.丈量土地,清查税收等进行改革。<br> 刘瑾将各地的镇守太监皆提到跟巡抚同级别的位置,各地镇守太监可以监管地方的军、政、司法等一切要务。等于说是在各省实现双头管理,各地送往内阁、部院的文书必须要从司礼监过一道;刘瑾恢复了洪武时代那种严厉治贪的刑法。不过与洪武时代不同的是,对于贪腐的官员不再是以体刑的方式来处罚,而代之以经济手段来处罚,毕竟时代已经进步了。刘瑾还有许多变法体现了公平性和人性化:<br> 国家需要北方的“穷士”治理。针对科举考试中南方人多的情况,刘瑾限制南方人的录取比例,增加中西部举子的录取比例。为此,刘瑾增加河南、山东科举名额,宰辅李东阳、焦芳是赞成的,上报武宗,经武宗批准,加以实施。《武宗实录》记载:“壬戌增陕西河南等处乡试解额,初给事中赵铎奏:今天下人才日多而限于制额,如河南隶七郡取八十人,山东六郡七十五人,陕西八郡三边山西三府五州仅六十五人,不无遗才之。叹臣以取士之额,河南宜量增而陕及山东西俱,如河南之数,礼部议,覆命,仍会翰林院多官议处,分派地方,广陕以闻。于是陕西增三十五名为百,河南增十五名为九十五,山东增十五名、山西增二十五名,俱九十,议入,报可。且以会试分南、北、中卷,额数不均,自今中卷内四川解额亦添与十名并入南卷,其余并入北卷,南北均取一百五十著为定规…。”<br> 刘瑾还命令寡妇再嫁;家有死人不葬者政府强行火化;南方富庶省份的官吏不仅不能由本省人担任,就是邻省人也不行。帝国的官员开始南北大对调,任职漕运总督的官员也不能跟运河沿岸的省份发生任何关系。刘瑾还派人清理天下田亩,开展清丈运动,将隐瞒的田亩分给自耕农耕种;限制士绅和军官占田,派出大量的官吏去清查各地的军屯、军库、皇庄、粮仓、漕粮、两淮的盐政,还有国库下拨的资金。<br> 刘瑾的改革是庞大的,涉及官僚系统的一切。刘瑾将自己的变法条款编成一本书,名唤《风行事例》,涉及吏部的有24款,户部的有30款,兵部的有18款,工部的有13款,内容都是针对天下的弊端。<br> 刘瑾为了增加国库收入,一方面打击贪污、瞒报,另一方面,除了罚款外,刘瑾增加各地银矿的摊派,并增加各地军屯上交的税收。<br> 孝宗驾崩后,武宗即位。葬礼、即位典礼、赏赐等面临着巨大开销。内承运库的太监给出了一个预算,大行皇帝丧葬费、大婚费用、登基费用、赏赐费用等共需银一百八十万两,内库所积不多,请户部想办法,户部却说:“太仓银总计不过银四十万两。<br> 经过武宗和刘瑾的变法,三年后,太仓库银积至三百万两(后平叛刘六、赵鐩暴乱花光),大大缓解了财政危机。正德元年七月,武宗增收德王的田地税,德王向他哭穷说:“臣无以自给。”武宗却说:“王何患贫。”明朝实行定额税,他加收德王的税,就等于减轻了山东百姓的负担。因此,刘瑾变法得罪了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贪官污吏。在清丈运动中,触犯了官僚地主阶级利益,激起官愤,导致刘瑾被杀。《武宗实录》记载: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鞫瑾于午门外,刑部尚书刘璟畏瑾,禁不能出一语。诸公卿旁列,亦稍稍退却。独驸马蔡震,折斥之。瑾仰曰:‘若何人忘我德?’震厉声曰:‘震国戚,何赖于汝呼?’官校前拷掠之,是日,微震,几不成狱。”是驸马蔡震亲自拷问、监杀的刘瑾,变法废止。<br> 事实上,1566年后持续16年的隆万大改革,也是沿着刘瑾的道路前进。借鉴刘瑾的变法,万历首辅张居正和太监冯宝大刀阔斧的改革,出现了明朝最后的盛世。1582年,张居正死后,他同刘瑾一样遭到清算,从此,明帝国进入不可挽回的命运,27年后,明朝灭亡。<br> 2、费宏恢复旧制,加重盘剥百姓,激起民变。<br> 刘瑾被杀以后,以费宏为主的内阁恢复旧制,开始长达十几年的反攻倒算、打击报复。<br> 《实录》记载:“巡抚兵备,官裁革者,添补;考察、京官、乡试、解额、并会试南北中卷,俱如旧制。余姚、万安、南城三县仍选京官,翰林官调外任者具名以闻。文武官诰俱免,已追者仍给之,追陪浥烂粮米并罚米者,免之,职官籍没家产不系,叛逆者仍返其田宅,韩福黜为民,刘俸、曹谧革职闲住,神英革伯爵仍为右都督,焦芳、刘宇既致仕,已之。其余事应改正者,诸司详拟以闻。”一切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贪官污吏加倍盘剥百姓,官逼民反。<br> 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北直隶霸州文安县刘六、刘七造反,手下副将赵鐩(赵疯子,文安县生员)流窜到山东。正德六年十月,破曲阜闯进孔庙,把战马拴在大成殿里喂养,祭器做饲槽。为扩大殿堂容量多养马,将偶像捣毁,清除堂外祭皿践碎,粪尿遍地,被历代朝廷士大夫奉为“圣地”的“至圣先师大成殿”一变而成马厩,并焚烧了大量珍藏多年的儒家经卷。<br> 正德七年(1512年)三月,赵鐩流窜河南,连陷鹿邑、上蔡、西平、遂平、舞阳、叶县、新野等地,并围均州。圴州城坚墙固,久攻不下,鐩既南下攻破泌阳,烧杀抢夺,无恶不做。放火烧了焦芳的府第,并掘开祖坟,到处收挖金银。焦芳一家避祸他乡,才免招毒手。焦府的《甲申十同年图》就此被赵鐩焚毁。<br> 副总兵冯祯、时源闻泌阳陷落,星夜兼程,大败赵鐩。贼逃向西平城,官军堵塞城门,采取火攻,烧死贼人千余。赵鐩逃至湖北应山,后在江夏县皈村店被官军赵诚俘获。正德皇帝下令剥其皮制作成马鞍镫,轻骑简从私出居庸关,大败蒙古小王子,亲手斩一个蒙古兵。《明史》记载“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br> 据《武宗实录》原文记载,:“正德七年(1512年)六月,反贼赵鐩等于市,(鐩即赵疯子)。少为文安学诸生,每大言自负。杨虎、刘惠等作乱,鐩与其弟鐇、镐,以五百人从之于河间,虎死,立惠为首,惠即刘三,也僣号奉天征讨大元帅。鐩改名怀忠,称副元帅。有陈翰者,常从计画,称侍谋长史,又伪授其党,以都督指挥等官,分为二十八营,统众至十三万,分掠州县。鐩说:惠尽,返虎所为禁,焚掠屠戮,常附奏言:‘群奸在朝,浊乱海内,以古所闻,未有不亡者,请枭群奸首,以谢天下,然后斩臣首,以谢群奸。’屡攻南阳不克,获舞阳僧德静者,诈指为唐王宫人所生,常置诸营中,欲资以为名号。又攻泌阳,欲执焦芳戮之,芳走匿,乃毁其居,掘其先墓而去。鐩每叹曰:恨不得为天下诛此贼,及兵败,鐩翰与前,后所获贾能、贾勉儿、庞文宣、郭汉、宋禄、孙玉、朱仓、孙隆、张富、李隆、孙虎等共三十七人传诣,阙下诏:皆处死。制为魁者六人,支法司奏,祖训有禁 。上不听,寻以皮制鞍,上每骑乘之云。”<br> 赵鐩因南人费宏主政的朝廷,废止了刘瑾的新政,恢复了旧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他活不下去,才造反当了流寇强盗。他一路流窜一路烧杀,他不仅烧了焦府,还烧了孔府。而费宏、严嵩在《武宗实录》里却把赵鐩的话“恨不得为天下诛此贼”记录下来,作为抹黑焦芳的证据,且站在赵鐩的立场说:“芳父子竟良死”,此语极为诛心。一部史书,竟替反贼说话,岂不是违背了当时的法律和道德标准吗?<br> 费宏、严嵩在《武宗实录》记述赵鐩之事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史实:赵鐩是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造反,而焦芳在正德五年(1510年)五月就致仕回乡了。在焦芳离开朝政中枢短短五个月时间,因费宏恢复旧制,压榨的百姓苦不堪言,激起民变,出了个反贼赵鐩。赵鐩造的是“恢复旧制”的反。满清参照《武宗实录》将赵鐩之事编入《明史》,无非是要抹黑明朝的官员,达到奴役汉人为满清服务的目的。<br> <b><font color="#ed2308">四、满清修纂的《明史》不可信。</font></b><br>1、焦芳是主战派,满清恨之,将其列入《阉党传》。<br> “阉党”是明朝崇祯年间以魏忠贤为代表的政治派别,而焦芳执政却是在弘治和正德年间,与阉党毫不搭边,但《明史》却将焦芳列入《阉党传》第一人,满清之所以这样编《明史》,是因正德皇帝受焦芳主战的影响,打得满清朝廷的祖先苦不堪言。<br> 当时蒙古各部落名为进贡,实为勒索。牵几匹马来,就要大量的赏赐,布匹、粮食无数。做为负责接待的礼部右侍郎,焦芳上疏言:“臣惟自古有中国,斯有夷狄王者,恒置之化外待以赤心,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奈何近来迤北小王子等累年假以进贡,邀我重赏。岂期豺狼肆毒犬豕无恩,自春徂夏扰我边方,虏我人畜,比常滋甚,以致忧劳我。皇上勤动我王师,命下踰时功未大著,揆厥所自谅,有攸归然。为今之计,以其所急者言之:其一莫先于任人,任人则莫要于选将材,其次莫先于誓众,誓众则…”,要求国家出兵,消灭这些强盗,当时武宗朱厚照还是其学生,深以为是,深受影响。<br> 正德十二年十月(27岁),武宗自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亲率六万大军与蒙古小王子五万人决战,武宗身先士卒,亲自上阵杀敌,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大败蒙古小王子,使边境恢复极长时间的和平。<br> 焦芳是武宗当太子时的老师,在给武宗授课时,主战是其主要传授的观点。武宗继位后,主战是其国策。明代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只有武宗朱厚照亲自上战场杀死敌人,这在历代皇帝当中都是不多见的。可见,焦芳对武宗的影响多么深远。<br> 2、焦芳是改革派,保守派恨之。<br> 焦芳有政治远见,锐意改革。新帝登基,百废待兴,国库空虚。户部尚书韩文廷议,以国用不足,劝上节俭。焦芳曰:“庶民家尚须用度,何况县官?谚云:‘无钱拣故纸’。今天下多逋租匿税,不是检索,而但云损上,何也?”并与李东阳一起上疏要求变革,清查税收,整顿吏治,整顿军务。武宗大喜,命刘瑾立即实施,史称“刘瑾变法”,也叫“正德新政”。<br> 焦芳从小家境贫寒,对国情非常了解,焦芳父亲一辈曾析分家产,据《焦氏族谱》记载:,“…按黄册兴分田地八十八亩三分,夏税秋粮七石一斗六升九合。用分田地一顷一亩九分,税粮四石五斗五升一合六勺。复斋致仕无籍乃自为户,用请分产,复斋曰:吾受尔父教育,安忍与之均分,听与俩侄一婿四分之,按宣德六年黄册,复斋分田地廿五亩七分,税粮一石二斗三升四合六勺。用姊夫张有才,分地一十六亩五分,税粮一石四斗四升四合五勺。用与弟忠分田地七十九亩七分,税粮二石三斗九升一合四勺。复斋又谓用为宗子,以危山千余亩尽付之。呜呼,焦氏子孙之处,骨肉谨守吾复祖之法。”<br> 焦芳来自社会底层,了解百姓饥苦;也曾外放做官,清楚各衙门运作流程,且对各机构存在的弊端了如指掌。进入内阁后,他锐意改革,起草了改革的方案和办法。焦芳是内阁大臣,相当于皇上的政治秘书。刘瑾是司礼监太监,掌管着国家的大印,不给他合作,啥也干不成。后来的杨廷和跟张勇合作,张居正跟冯宝合作,都是这种形式。<br> 3、焦芳爱惜人才,并非刘谨一党。<br> 焦芳非常爱惜人才,杨一清被关进监狱后,焦芳和李东阳多次找到刘瑾求情,希望能够通融一下,罚款了事。刘瑾开始还不肯,但禁不住两人多次恳求,刘瑾才给两位内阁大臣面子,放了杨一清。<br> 正德三年(1508年)科甲,胡缵宗为三甲第一名,焦芳儿子焦黄中为二甲第一名。焦芳惜才,与李东阳一道奏请胡缵宗为传胪,上曰“特授翰林院检讨,下不为例。”得到正德皇帝允许及授命,胡缵宗同修参对《孝宗实录》。《实录》修成后,朝庭派胡缵宗出任四川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县)判官,开始步入仕途,成为一代名臣。<br> 《通鉴篡要》成,“瑾以誊写不谨”欲治李东阳的罪,东阳大窘,焦芳忙为之求情,处罚了几个誊录官作罢。<br> 弘治十五年(1502年),信阳19岁的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中进士,焦芳为考官之一,对其关爱有加,以吏部左侍郎权力之便推荐他。弘治十七年(1504)正式授为中书舍人,为皇帝起草诏令,参与机密,属从七品。当何景明看到宦官刘瑾擅权,贪赃枉法时,敢于直言,多次上书吏部尚书,劝其秉政毋扰,要求弹劾刘瑾。刘瑾欲治其罪,焦芳不同意,替其辩护,准其回信阳养病(当时王阳明亦状告刘瑾被其廷杖四十,下到诏狱)。何景明回信阳住了四年,在家读书、写作,倡导文学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明代前七子”之一。<br> 刘谨抓兵部尚书刘大夏下狱,要判死刑斩首。李东阳、焦芳和刘大夏是同年进士,感情极深。二人硊求正德帝,以辞职相胁,才免除其死刑,改为发配肃州充军。<br> 在刘瑾蛮横打压对手期间,焦芳屡屡出手保护被打压的官员,说明焦芳是不惧瑾、不捧瑾、不媚瑾的。<br> 正德五年(1510年)五月,焦芳年事已高,多次请求致仕,正德皇帝终于“许之”,《武宗实录》记载:“赐敕听驰驿令有司给食米月五石 役夫岁八人”,76岁的焦芳回到家乡泌阳。<br> 综上分析,满清修纂的《明史》虚假伪造成份多,不可信。<br> 《明史》是满清为了丑化汉人、奴役汉人而又一次被篡改了史实的“史实”。因焦芳是明朝宰辅,位高权重,其对焦芳的记载更是恶意丑化、歪曲事实,越写越黑。<br> 事实上,焦芳是两任皇帝的老师,德高望重。作为皇帝的老师,应具备以下素质:1、政治可靠,忠君爱民;2、学识渊博,文采出众;3、人品端正,相貌堂堂;4、谈吐文雅,机智善变。岂能像《明史•焦芳传》说的那样是奸邪之人? 张廷玉在《明史》中故意歪曲史实,混淆事非,但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清朝修的“《明史》不可信”。<br> 满清豢养大批御用文人,大肆篡改和丑化明朝,大兴文字狱,严禁汉族民间知识分子编撰明史,否则就遭到抄家灭族的极刑。满人专门挑坏的说,好的历史资料直接焚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汉人从小自卑自贱,当满人的奴隶是他们的命运。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九十多年的添油加醋,歪曲篡改,整出了一部妖魔化的《明史》,《明史》是与历史的真实性有巨大的差距的。<br> 现在有很多史学家要求国家重修《明史》,还历史一个客观公正的面目。我相信真正的明朝历史会公正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历史研究院,整合资源和力量,制定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项目。讲好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之职责,首要的重大工作,就是重修《明史》<br>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经历过无数朝代更替,那么哪一个朝代被认为是最有骨气的呢?那就是明朝。唯独它“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没有和任何一个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拥有汉人风骨。仔细去研究这个朝代,无论被打的有多惨,君王亲征被俘虏,首都被外族围攻,从来没有认输过,可以用“头可断,血可流,气节风骨不能丢”来形容。后世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形容明朝,它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br> 毛泽东在读了《明史》后,曾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尚且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br> 史学家评《焦芳传》,读其内容,顿感政治斗争激烈,孰是孰非,善忠者无辩。焦芳一心为国,挽大厦于将倾。刘瑾虽是太监,其目的亦是改革旧弊,振兴大明,代君行政。因清丈土地、受贿专权触犯众怒,不为世人所容,最后替君受过!芳近瑾是工作所需,瑾揽权久之,被人握柄,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岂能罢休?焦芳却无恙,反受君恩,何也?说明焦芳是正人君子。所做一切,均为朝庭和黎明百姓着想。武宗皇帝敬之。明朝首辅,善终的不多,焦芳是其中之一,如果焦芳像明史记载的那样,绝不可能善终。<br> 《明史》出于东南文人之手,于江浙文人尤其是东林党多立佳传,对北方朝臣则时有贬意。但无论如何,焦芳在中国历史上应有一席之地。他教导了两任皇帝,为官46年,为国家,为百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br> 正德十二年(1517)三月二十三日,焦芳在家中去世,终年八十三岁。讣闻,正德帝辍朝一日,赐祭葬。命礼部祭文并敕修坟墓,于城北贾楼之西选址修造,并命工部施工验收。墓地长400米,宽80米,中间修神道,道旁列“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整个墓园布局庄严肃穆,恢宏大气。此地现名为焦林。中国著名楹联家焦相山先生在焦林牌坊题楹联一幅:碧水同源一代芳名不朽 焦家共脉千秋懿德长存,寄托了焦氏后人对他的敬意和哀思。<br>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br> ★焦芳著作:《孝宗敬皇帝实录》、《经筳讲章》、《守静文集》、《馆阁纪闻》、《焦氏家训》等。<br>★当地传说:人中龙凤<br> 现在在其老家泌阳还流传着很多关于焦芳的传说,其一为:芳少家贫,行乞为生。一日目盲的算命先生为其算命,先生摸罢他全身骨骼后说:一身鳖骨头,你就等着要一辈子饭吧!芳不信,让瞎子重新摸,瞎子一下子摸到他的下巴,大惊失色跪拜于地。称其长了个人下巴。说:鳖骨头人下巴,不为皇帝便为阁老!其二为:芳少家贫,行乞为生,常常居于寺庙之中。一个夏日,芳半夜被烦热醒(是梦游?),便觉庙内神像个个不顺眼,遂用行乞棒驱赶神胎出庙,自己才倒下睡去。第二天,人们发现神像个个都在外面,只有一个小孩在里面熟睡。方觉这孩子实在不简单!<br>★焦芳:焦姓历史上官阶最高的人物。河南省焦氏文化研究会和泌阳焦氏文化研究会,一直致力于对他的深入研究,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出来。二零一九年七月二十八日,来自河南省各地的研究者三十多位,在驻马店维也纳大酒店,召开“河南省焦芳文化研讨会”。会议汇集了焦芳研究的最新成果,使人们对历史上真正焦芳有了重新的认识。会议认为:焦芳是一个忠君爱民,清正廉洁,锐意改革,一心报国的政治家,他是改革派、主战派。其治国理论对明朝中期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并对明朝末期的改革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br> 上图为焦氏图腾 ★附《明史•焦芳传》原文:<div> 焦芳,泌阳人。天顺八年进士。大学士李贤以同乡故,引为庶吉士,授编修,进侍讲。满九年考,当迁学士。或语大学士万安:“不学如芳,亦学士乎?”芳闻大恚曰:“是必彭华间我也。我不学士,且刺华长安道中。”华惧,言于安,乃进芳侍讲学士。先是,诏纂《文华大训》,进讲东宫,其书皆华等所为。芳耻不与,每进讲,故摘其疵,扬言众中。翰林尚文采,独芳粗陋无学识,性阴很,动辄议讪,人咸畏避之。尹旻之罢也,芳与其子龙相比,谪桂阳州同知。芳知出华、安二人指,衔次骨。<br> 弘治初,移霍州知州,擢四川提学副使,调湖广。未几,迁南京右通政,以忧归。服阕,授太常少卿兼侍讲学士,寻擢礼部右侍郎。怨刘健尼己,日于众中嫚骂。健判牒不可意,即引笔抹去,不关白尚书。俄改吏部,转左侍郎。马文升为尚书,芳辄加姗侮,阴结言官,使抨击素所不快及在己上者。又上言御边四事以希进用,为谢迁所抑,尤憾迁。每言及余姚、江西人,以迁及华故,肆口诟詈。芳既积忤廷臣,复锐进,乃深结阉宦以自固,日夜谋逐健、迁,代其位。<br> 正德初,户部尚书韩文言会计不足。廷议谓理财无奇术,唯劝上节俭。芳知左右有窃听者,大言曰:“庶民家尚须用度,况县官耶?谚云‘无钱拣故纸’。今天下逋租匿税何限,不是检索,而但云损上何也?”武宗闻之大喜。会文升去,遂擢为吏部尚书。韩文将率九卿劾刘瑾,疏当首吏部,以告芳。芳阴泄其谋于瑾。瑾遂逐文及健、迁辈,而芳以本官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辅政,累加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居内阁数年,瑾浊乱海内,变置成法,荼毒缙绅,皆芳导之。每过瑾,言必称千岁,自称曰门下。裁阅章奏,一阿瑾意。四方赂瑾者先赂芳。子黄中,亦傲很不学,廷试必欲得第一。李东阳、王鏊为置二甲首,芳不悦。言于瑾,径授翰林检讨,俄进编修。芳以黄中故,时时詈东阳。瑾闻之曰:“黄中昨在我家试石榴诗,甚拙,顾恨李耶?”<br> 瑾怒翰林官傲己,欲尽出之外,为张彩劝沮。及修《孝宗实录》成,瑾又持前议,彩复力沮。而芳父子与检讨段炅辈,教瑾以扩充政事为名,乃尽出编修顾清等二十余人于部曹。有司应诏举怀材抱德之士,以余姚人周礼、徐子元、许龙,上虞人徐文彪四人名上。瑾以礼等皆迁乡人,而诏草出健,因下四人诏狱,欲并逮健、迁。东阳力解之。芳厉声曰:“纵贳其罪,不当除名耶?”乃黜健、迁为民,而榜逐余姚人之为京官者。<br> 满剌加使臣亚刘,本江西万安人,名萧明举。以罪叛入其国,与其国人端亚智等来朝。既又谋入浡泥国索宝,且杀亚智等。事闻,方下所司勘奏。芳即署其尾曰:“江西土俗,故多玩法,如彭华、尹直、徐琼、李孜省、黄景等,多被物议。宜裁减解额五十名,通籍者勿选京职,著为令。”且言:“王安石祸宋,吴澄仕元,宜榜其罪,使他日毋得滥用江西人。”杨廷和解之曰:“以一盗故,祸连一方,至裁解额矣。宋、元人物,亦欲并案耶?”乃止。<br> 芳深恶南人,每退一南人,辄喜。虽论古人,亦必诋南而誉北,尝作《南人不可为相图》进瑾。其总裁《孝宗实录》,若何乔新、彭韶、谢迁皆肆诬诋,自喜曰:“今朝廷之上,谁如我直者。”<br> 始张彩为郎时,芳力荐以悦瑾,觊其为奸利。比彩为尚书,芳父子荐人无虚日,彩时有同异,遂有隙。而段炅见瑾暱彩,芳势稍衰,转附彩,尽发芳阴事于瑾。瑾大怒,数于众中斥芳父子。芳不得已,乃乞归。<br> 黄中匄阁荫,以侍读随父还。瑾败,给事、御史交劾,削其官,黜黄中为民。久之,芳使黄中赍金宝遗权贵,上章求湔雪复官,为吏科所驳。于是吏部覆奏,请械系黄中法司,以彰天讨。黄中狼狈遁走。<br> 芳居第宏丽,治作劳数郡。大盗赵鐩入泌阳,火之,发窖多得其藏金,乃尽掘其先人冢墓,杂烧以牛马骨。求芳父子不得,取芳衣冠被庭树,拔剑斫其首,使群盗糜之,曰:“吾为天子诛此贼。”鐩后临刑叹曰:“吾不能手刃焦芳父子以谢天下,死有余恨!”瑾从孙二汉当死,亦曰:“吾死固当,第吾家所为,皆焦芳与张彩耳。今彩与我处极刑,而芳独晏然,岂非冤哉。”芳父子竟良死。<br></div> ★参考资料:《明史》、《孝宗实录》、《武宗实录》、《明通鉴》、《国榷》、《明史纪事本末》、清毛奇龄著《明武宗外记》、孟森《明史讲议》、《泌阳县志》、《泌阳焦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