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霞浦--苏堤村线面

雨林

面本是北方的主要食物,线面宋代传入闽南,成为福建省传统的地方小吃,属于闽菜系。元朝时传入闽东重镇穆阳,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经过历代不断地改进,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和考究。 苏堤村,福安市穆阳镇的一个小村子。线面是这里著名的特产:线面细可穿针,长达数米,又被称为长寿面、太平面,是逢年过节的美食和馈赠亲友的上品。六百多年来村民们引村口溪水磨面,辅料只是添加水和盐,十几道工序手工制作,一家人整夜的和面、醒面、搓条,等到天明时分再挑至田头场边拉拽晾晒,最后剪切包装方得成功。现在全村八百户人家中仍有六百多户还在生产加工线面。 走进苏堤村,线面制作场房前的空地上支着一排排木制的架子,天气晴好,手工拉面的师傅们便在这里拉面、晒面,丝丝缕缕的线面宛若无数银丝在师傅们的手中抖动飞舞,扮靓了这个穆阳溪畔这个古老的线面专业村。 如今面线的机器制作生产线很多,产量更大,但传统的手工制作线面却不是机器化产品能够替代的。人们更喜欢传统手工面线的口感,关键就在“手工”这两个字上,而这也正是制作线面非常辛苦的原因。除了和面这道工序使用机器外,其余所有的工序,苏堤村的线面都是用手工完成的。产品的口感就是招牌,他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线面的制作由和面、醒面、切面、盘面、缠绕、拉伸、挂醒、拉细、晾晒、收整、扎把、晾干,等一系列工序组成。每个工序都需一气呵成,而且要把握好操作的节奏和时间。 其中,最让人惊叹的,还是拉细这个环节。缠绕在竹棍上的面条经初步拉伸和晾挂醒面后,被挂到操作架上,拉面的师傅把挂着面条的竹竿一头在木架上固定,另一头攥在手中,只上下几次抖动和拉伸,原先小拇指粗细的面条,瞬间变成了细如发丝的面线。 其间,舞动的面条就像一块布料,浪涌般波动,在拉面师傅洒脱的拉抖动作中完成了蜕变,让人目不暇接。挂架上,挂满了银丝般的面线。它们如瀑布般流畅,在阳光下闪着面的乳白,散发出清醇的面香。这是一项技巧性强,体力付出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