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家乡昆山,位于苏州地区,江苏省辖县级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一,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早在2010年,昆山就曾与维也纳、新加坡等五座城市获联合国年度人居奖。我作为祖籍昆山人深感骄傲。</h3><h1></h1><h5></h5><h3></h3> <h3> 虽然父亲早年在上海谋生,我出生在上海,但每年总还是要回家乡的。年少时,对家乡的记忆最深的是简陋的火车站,狭窄的正阳桥,城里仅有的一座原生态的亭林公园,还有沿着一条大河通往老宅长长的堤坝。</h3><h1></h1><h5></h5><h3></h3> <h3> 在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关于家乡的许多记忆正在悄无声息地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改天换地,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h3><h1></h1><h5></h5> <h3> 作为昆山人是幸福的,他们领跑在小康社会的前列,家乡这方富庶的水土和经济的高度发展,給予他们温润,富足,自豪和醇享。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写在他们的脸上。</h3><h5></h5><h3></h3> <h3> 然而,人们的记忆往往是恋旧的,江南水乡的曲街幽巷,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青石板路,沿街高大的木制凉棚,河边的石驳岸,还有伸入门前河边供淘米洗衣的长条石阶……,所有这些家乡的印记,尤其是流淌在其中的淳朴民风是高楼大厦和高铁动车无法承载的。</h3><h5></h5><h3></h3> <h3> 而恰恰是老昆山地标中硕果仅存的亭林公园,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始终忠诚不渝地滿足了人们对往日时光的怀念和对乡情的维系。</h3><h5></h5><h3></h3> <h3> 亭林公园里最瞩目的是那座玉峰,山形似马鞍。地处江南水乡,苏沪之间,百里平畴,一峰独秀。 1906年始辟地为马鞍山公园,1936年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顾炎武(昆山籍,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改名为亭林公园。占地850余亩。<br></h3><h5></h5> <h3> 亭林公园绿水青山,景物天成,古树名木繁多,四周曲水环绕,山川相映,还有被誉为“玉峰三宝”的昆石、琼花、并蒂莲。素有“江东之山良秀绝”之誉。园林专家陈从周评价为“江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春色在玉峰”。</h3><h5></h5> <h3> 今天,我赞叹的不仅是亭林公园的秀丽,更让我感叹的,还是亭林公园对乡情的传承!说来也许会令人惊奇,昆山县城凡是参加早锻练的本地中老年人,估计八成以上会去亭林公园!</h3><h5></h5> <h3> 他们会去那里打拳,步行,跑步,跳舞,唱歌,拉琴等等,而这里更吸引他们的是,他们在这里能够时常遇见因拆迁或购买新房后各奔东西的老乡亲,老邻居!</h3><h5></h5> <h3> 这种乡情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甚至上两代,始存久远。 旧时的这种乡情是在日常邻里间一碗面一碗汤圆的抬来送去中滋养出来的,更是在有难时相帮相扶中的感恩里捂热的。</h3><h5></h5> <h3> 最早的昆山本地老一辈人口并不多,他们在这里开枝散叶,形成了盘根错节,纵横交织的人际关系。他们在亭林公园,毫不费力地就能碰到往日的老同学,老朋友,老街坊,甚至能遇到小时候放学后一起踩着河里的石块窜到玉峰去爬山,一起跑几里地到火车站去看哐当哐当开着的绿皮火车的发小。</h3><h5></h5> <h3> 他们在亭林公园早锻炼时,走着走着就遇到了老熟人,于是停下来,用亲切的吴侬软语,家长里短地攀谈几句,或者交流一些街头巷尾的新闻。有时,突然发现相互认识的熟人多日未见,担心是否病了,于是回家后会打个电话去问候,或是约好了带些礼品上门去探望。乡情就在自古以来的“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中形成,也在“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中传递。</h3><h5></h5> <p class="ql-block"> 我的堂哥,王巧泉,一个老铁路人,也是亭林公园早锻炼大军中的一员。每天天蒙蒙亮,那怕是冬天,清晨5点,他必定出发去山前亭林公园,绕山走两圈,然后按照自編的一套功夫,全身拍打一遍,再然后,神清气爽地,和所有亭林公园的锻炼人群那样,去菜场买点菜,或去不远处闻名遐迩的燠灶馆吃碗面,或是直接回家,开始他们柴米油盐,人间烟火的普通一天。</p> <h3> 堂哥16岁到上海,20岁考进上海铁路局做列车员,后又调入铁道部某工程局,再后来到了西宁铁路分局。先后担任过本单位的团委书记、党委书记等职务。他的人生轨迹也可看成是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进程。随着铁路工程一公里一公里的由我国东部向西部的推进,他转战过南京、杭州、宁波、武汉、郑州、西安等地,直至最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来到了大西北的青海西宁,那时,兰青铁路,通向青藏高原的第一条铁路还未通车,正在修建中,条件极其艰苦,就此在那里安营扎寨,战天斗地,一呆就是几十年。</h3><h5></h5> <h3> 堂哥奔赴青海时,大儿子8岁,小女儿才几个月,还在襁褓中。自此,我嫂嫂独自一人在昆山老家带大四个孩子,把他们培养成材,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我嫂嫂的不易还在于,她不仅是四个孩子的母亲,还是当年昆山的一个主要街道的办事处主任,一个真真切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的党的基层干部。</h3> <h3> 嫂嫂在任时,她辖区内的居民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家长里短,邻里纠纷,扶贫济困等等,无一不是她劳神操心的事。嫂嫂从无豪言壮语,她给我的印象始终是一个亲切从容,处变不惊的“邻家大嫂” 形像,终日奔波在居委和街坊邻里之间。退休了,她仍然心无旁骛的恪守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从名义上退休至八十五、六岁,将近30年的时间中,她一直坚持参加党组织活动和街道帮困活动。</h3> <h3> 在这些志愿活动中,她曾跌坏膝盖,打了钢钉,甚至头上被重物砸中,血流不止,被送往医院急救。我堂哥曾对她开玩笑说:“中央首长还要实行退休制,你是永不退休!” 我想,昆山社会的和谐安定,小康富足,就是由几代像我嫂嫂这样的党的基层干部怀揣初心,实践使命,始终奉献促成的吧! </h3><h5></h5> <h3> 堂哥这一辈子为了铁路事业背井离乡,四处奔波,是离不开嫂嫂的支持的。堂哥直到退休,才叶落归根,回到老家昆山。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我国的铁路事业从当初低端的绿皮火车到现在的动车高铁,形成星罗棋布,快捷便利的密集型铁路网,这些老铁路人,包括我堂哥在内,也包括我嫂嫂--这些老铁路人的家属在内,是功不可没的。 </h3><h5></h5><h3></h3> <h3> 亭林公园里,大学者顾炎武的雕像后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就镌刻着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堂哥堂嫂都是天下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匹夫”之一,但是他们都在身体力行,义无返顾地担当着匹夫之责!</h3> <h3> 嫂嫂在三年前不幸因病过世后,堂哥的生活就由他四个儿女一起照顾,他的儿女包括媳妇、女婿都孝顺至极,每天各家轮流买了各式荤素搭配好的时鲜菜给老父亲送去,烧好,日日顿顿新鲜菜,顺带料理家务。堂哥衣食无忧,对儿女的满意度极高。</h3> <h3> 我总觉得堂哥是昆山普通百姓晚年乐享生活的典型代表。在亭林公园将近三十年风雨无阻的鍛炼让他腰板挺直,精神矍铄,声音洪亮,百毒不侵。前不久,当他以92岁高龄之躯再度爬上玉峰时,家乡的乡邻后辈都为他拍手鼓掌,以示敬仰。</h3> <h3> 还有一件奇事:80岁那年,堂哥出过一次车祸,被一辆快速行驶的小骄车撞到,头撞在挡风玻璃上,玻璃碎了,头上血流如注,然而到医院清创检查后,除了发现头部的皮外伤,脚上的一根筋有些拉扯伤,全身竟然没有一处骨折,而且他在重撞之下竟然并未跌倒在地,令人回想起来惊叹不己!这 “铮铮铁骨” 也许就是三十年来他吸取了汇聚在亭林公园的家乡的天地精华所铸成的吧!</h3> <h3> 这种家乡给予他的精气神也使得他始终乐观豁达,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对外界社会一直密切关注,保持着一个党员老干部一贯的政治素养。每晩六点钟的昆山新闻和七点钟的央视新闻,还有每周二次到昆山图书馆的阅读是他必做的功课和生活常态。</h3> <h3> 每次我去探望他,他常会对国内外大事,特别是昆山的发展侃侃而谈:从宏观到微观,从时政到民生,从市府到街道,简直无所不晓!他为家乡的每一处变化欢欣鼓舞,自豪无比!看着他神采奕奕地纵谈天下,我在恍惚中好像是他当年的职工,坐在大礼堂简陋的木条凳上,在听台上的老领导作祖国大好形势报告!</h3> <h3> 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提到久客他乡的游子,重返故里时有这二句诗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抒发了游子对自己回乡时老迈衰颓和反主为宾的悲哀。而我堂哥相反,他在家乡始终感到幸福满满,他时常对自己的儿女说,回到故乡是他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这是他由衷的心声!</h3> <h3> 深秋,我漫步在亭林公园,那一棵棵参天挺立的古树名木,一树树金黄璀璨的银杏和那一片片红艳似火的枫叶把秋天的亭林公园渲染得如梦如幻。你仰看天高云淡,云卷云舒,那深情的緑,高雅的黄和火热的红,在蓝天的映衬下如浓墨重彩绘成的画,我身在其中,如痴如醉,留连忘返。 </h3> <h3> 习主席在最近的讲话中说:“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从这个意义上说,亭林公园毫无愧色地承担起了这个重任。它不仅是家乡百姓休闲娱乐,养生锻炼的大本营,也是他们遙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的福地,更是他们和谐共处,寄托乡情的人生驿站。</h3> <h3> 家乡人民正在共享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他们有着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每次回家乡就有这样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而亭林公园正是证实家乡人民获得感的一扇窗口。</h3> <h3>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感谢昆山市政府体察民心,重视民情,在如此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给家乡的平民百姓留下了这样一块休闲娱乐,维系乡情的宝地,并且还在不断地扩建,不断地精心打造,这是昆山百姓的福祉!祝福家乡所有的父老乡亲在物宝天华,温润和谐的家乡颐养天年,寿比南山! </h3> <h3><b> </b><b>- End -</b></h3><h3><br></h3><h3>作者:王荷英</h3><h3>拍摄器材:Mate 20 pro</h3><h3>拍摄时间:2019年12月</h3><h3>后期制作:Snapseed</h3><h3> 美图秀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