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

冰雪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澧州民間傳說芋頭源于東漢光武帝封賜名故事選篇)</div>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前言</font></b></h1><b><font color="#333333"><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weight: 400;"> 我的故鄉湖南澧州與湖北荊州只是與長江隔水相望,而澧州民間傳說的大漢王朝歷史故事(含野史故事)傳承很多。我出生在一個經商世家,兒時聽祖父和耄耋老人講述了澧州民間傳說傳奇各類型神話故事。我步入老年後閑著回憶往事!特意把祖輩傳說的民間故事整理編撰了一本湖南澧州民間傳說故事彙編集。芋頭名字源自東漢光武帝劉秀封賜傳說只是其中選篇:是以東漢光武帝傳奇色彩為題材編撰的傳說故事;史載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稱帝建立“新朝”政權。王莽在執政期間推行“新政”,由於其政策不當,衝擊了多數人的利益。在執政期間且朝令夕改,使得地方官民無所適從。王莽施行“新政”不但沒有擺脫西漢末年政治經濟困境,反而導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割據地方占山自封為王。其中兩支較大的起義隊伍是綠林軍和赤眉軍。劉秀,南陽蔡陽人(今湖北省棗陽西南),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九世孫。作為漢朝皇族的劉秀此時也隨勢乘機起義加入綠林軍,最後擊敗王莽政權,劉秀於西元25年稱帝,即稱東漢“光武帝”建立了東漢王朝。</span></div></font></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目錄》</b></div><h3>第一篇、赤伏符一書記載讖顯示真龍天子劉秀<br>第二篇、劉秀歷經磨難曾經三次逃亡而遇難成祥<br>第三篇、二十八星宿降世助劉秀奪取皇位<br>第四篇、天助劉秀顯神威真龍天子統一天下<br>第五篇、民間傳說東漢光武帝傳奇神話故事錄<br>第六篇、偉人評價光武帝<br></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第一篇、赤伏符一書記載讖語顯示真龍天子劉秀</font></b></h3><b> 導語:</b>史冊記載;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劉秀,是一個非常有傳奇色彩的皇帝,曾經是一個柔柔弱弱的太學生,普普通通的西漢皇家後裔,居然在歷史的舞臺上掀起了一場壯麗的史篇。特別是民間野史傳播他一生富有傳奇色彩傳說故事之多。“光武帝”劉秀,是中國歷史上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在中國歷朝開國皇帝中是唯一具備大學學歷的人。曾經的他只是一名太學生,童年也是在家熱愛種地而勤勞的農民。在天下大亂的時候,他審時度勢趁機號召光復大漢的旗幟揭杆起義,而在短短幾年內一統天下並建立了東漢王朝。中國歷史(後漢書)文史記載;劉秀,率起義軍推翻王莽(新朝) 統一天下使百姓免受戰亂之苦,他是東漢王朝建立者而又再續了漢王室的輝煌。劉秀,西元25年登基(25—57)在位32年。劉秀是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棗陽西南 ), “光武帝”劉秀(西元前5年1月15日-西元57年3月29日)終年62歲。<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東漢王朝建立者光武帝劉秀</b></h3> <b><font color="#333333">第一節、傳奇書籍《赤伏符》的傳說</font></b><br> 《赤伏符》是一本圖讖,關於《赤伏符》一書有史書的明確記載,但更多的則是民間傳說。相傳在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新朝”,但民間開始流傳一句讖語(預言),說:“劉秀當為天子”,這句讖語據說來自一本圖讖,這本圖讖有史書記載。傳說源於太學生“彊華”進獻的《赤伏符》。那麼《赤伏符》究竟是怎麼一本書呢?或者說,他算不算一本書呢?要解答清楚就必須先從讖緯學(讖緯,是讖書和緯書的合稱,為經學占驗學說。)讖緯是盛行于秦漢時代的重要社會思潮,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圖讖(圖讖本義指將來能應驗的預言、預兆。讖是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凶的隱語,緯是漢代迷信附會儒家經義的一類書籍。)這些書籍在漢代曾經非常流行,上至士族大家,下至黎民百姓,甚至那些隱居山野的聖賢,也都為之津津樂道。當《赤伏符》出現,並預言劉秀將來會成為天子之後,天下百姓不管是否確信,都已經深深的記住了劉秀這個名字,不得不說,這對於後來劉秀能夠登基,起到了一個聚攏民心的潛在作用。<br><b><font color="#333333">第二節、劉秀的童年</font></b><br> 劉秀,字文叔,西元前5年1月15日出生“天賦異稟”,南陽郡蔡陽縣人 ,漢高祖劉邦的第九世孫。居住在南陽的原因是因為六世祖,長沙定王劉發。漢朝制度規定的是能得到祖蔭惠及三代,所以他父親劉欽這會已經沒有爵位了,不過是南頓縣令而已。劉欽娶的是當地一超級富豪樊氏之女,芳名樊嫻都。據說劉秀出生那年“天降異像”劉家的莊稼地大獲豐收,甚至出現了一稻九穗的奇異景。於是老兩口就給他取名“秀”,意思是莊稼出好穗。劉秀自小在田間長大,愛好農事,性情穩重寬和。而他老哥劉演則有乃祖先風範,根本不安心莊稼活,一門心思想做大事。劉演經常歎息自己弟弟沒出息,就知道擺弄犁頭。西元6年,王莽改年號為居攝元年。三月,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號稱“孺子嬰”以效仿周公攝政舊事,為篡奪漢朝權力做準備。此後數年間,關於王莽代漢稱帝的符命圖讖頻繁出現。<br> 西漢末年王莽篡奪漢朝政權建立新朝的歷史事件發生在西元8年(居攝三年);梓潼人哀章製作銅匱,內藏《天帝行璽金匱圖》與《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偽託漢高祖遺命,令王莽稱帝。於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廟接受銅匱,然後戴上王冠覲見太皇太后,坐在未央宮前殿,即天子位,定國號為“新”。劉秀家頓時失去了一切特權和大量財富,日子開始緊巴起來。劉演對此十分不滿,經常在家裡叫囂造反。劉秀耳濡目染,性情也慢慢發生了變化。<br><b>第三節、劉秀西元十四年遊學長安招惹禍事返鄉</b><br> 西元十一年,劉秀做出了一個另類的舉動要求遊學長安考入太學讀書。在長安,他確實學習了大量典籍,這個短暫的充電過程,在日後的起義作戰中將他和一大幫江湖自立山大王的將領區別開來,獨顯現他的領導才能和謀略。由於西元十四年為了在國師府藏書樓尋找“赤伏符”一書,被國師府護院武士發現,為了逃避罪責劉秀火燒國師府“劉歆”的藏書樓,他潛逃回了南陽郡結束太學學業。這個時候他開始和大姐夫鄧晨往來密切起來,於是他結識了陰麗華。史稱陰麗華以美貌著稱,劉秀十分仰慕她的美貌和聰慧,曾感歎道:“娶妻當得陰麗華”,因為陰麗華的母親也是鄧家人。陰家在新野屬於望族。陰麗華聰明美貌又孝順,小小年紀便已遠近聞名。陰麗華小劉秀九歲,不過這並不影響愛情的產生和茁壯。就在那年,劉秀又說出了那兩句豪言壯語。某天,劉秀和鄧晨一起拜訪當地名士蔡少公。席間蔡少公說:“俺對八卦很有研究,根據俺的研究心得,將來的皇帝是劉秀。”當時王莽的國師劉歆也喜歡研究八卦,還剛剛改名劉秀,於是大家都認為說的是這個傢伙。劉秀聽了很不是滋味,就說:“英雄何論出身低,咋就不能是我這個劉秀捏?”大家哈哈大笑,劉秀一言不發,拂袖而去。於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就這樣做出了。不過當時研究八卦的人不少,也有人認為這個劉秀才是真命天子。不久劉家兄弟去宛城賣穀子,碰見了遊俠李通李軼兄弟。這兩個傢伙信的正是另外一種說法,立刻大力勸告劉家兄弟起事。劉演正中下懷,回家後就集合自己交好的那些綠林好漢們商議。不過由於平日間這些強梁子弟都有很嚴重的匪氣,偶爾也幹點收保護費的勾當,所以把親戚鄰居們嚇得不輕,紛紛逃亡。劉秀無條件支持大哥,人們聽說劉老三也要造反,就覺得可行度大大提升,又紛紛回來入夥,劉秀的人格魅力,至此開始顯露。西元23年6月劉秀終於達成了多年夙願,陰家終於同意將女兒嫁給他,人生誓言至此達成了一半。這時劉秀28歲,陰麗華19歲。<br><b>第四節、劉秀劉演兄弟號召起義推翻王莽匡複漢室</b><div> 推翻王莽(新朝)匡複漢室的戰爭爆發後,漢軍與綠林軍結盟,在錯綜複雜的局勢下。于西元22年,劉家兄弟以推翻王莽(新朝)匡複漢室旗號正式起兵。一開始的人數,也就是八千子弟兵。他們先投靠了王風的綠林軍,初期還算順利,攻城掠地手到擒來。劉秀屬文武兼併又是帥哥將領,氣質不凡又柔和,很能處理矛盾。當時戰馬少,不少頭領為了騎一匹馬顯示身份常常內訌。而劉秀是大頭目的弟弟,按理怎麼也得先分配他一匹戰馬,他卻總是讓給別人自己一直騎著家鄉帶出來的一頭水牛(後人稱他是騎在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劉家軍得到了財物,也是上交給綠林軍從來不私藏。不久劉秀即遭遇了第一次慘烈的敗仗,被王莽的正規重騎兵擊潰,大姐劉元和三個外甥女死于亂軍之中。但是挫敗只是暫時的,在得到援兵後他們即攻下了宛城。綠林軍推舉了一個笨蛋加白癡的劉玄稱帝,就是所謂的“更始皇帝”看中的正是他姓劉又沒什麼本事,劉秀劉演倆兄弟被排擠競選之例。<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第二篇、劉秀歷經磨難曾經三次逃亡而遇難成祥</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劉秀率領起義軍鑽山越林兵敗逃跑歷史圖畫</b></div></div> <b> 導語:</b>光武帝傳說故事的歷史背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建立“新朝”。王莽在執政期間推行“新政”,新政政策與現實社會不符,且朝令夕改,使得官民無所適從。他不但沒有擺脫西漢末年政治經濟困境,反而導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其中兩支較大的起義隊伍就是“綠林軍和赤眉軍”。劉秀,南陽蔡陽(今湖北省棗陽西南)人,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嫡孫。作為西漢王朝皇族子孫“劉秀”此時乘勢揭杆而起,率眾加入綠林軍,最後擊敗王莽平定四方。於西元25年稱帝“光武帝”,建立東漢漢王朝。由於新朝皇帝“王莽”與光武帝“劉秀”之間存在著前後帝王取代與被取代的關係,因此,人們編撰了“王莽大軍”追逐殺“劉秀”的傳奇傳說故事。 故事內容都是王莽大軍追殺造反起義的劉秀,但劉秀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王莽大軍追殺造反起義的劉秀,一個追趕,一個逃跑擇機東山再起。當時新朝皇帝“王莽”怎麼也沒想到,他追殺的敗將,卻創建了一個新的東漢王朝。新朝皇帝“王莽”因此葬送了自己的王朝。這正應了這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而王莽大軍追殺劉秀的傳說故事,民間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但傳說故事主要都是解釋當地自然地貌和風景由來的。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老百姓不知道怎麼解釋山脈的成因與形狀,於是,人們就使用傳奇神異色彩的神話傳說故事,利用封建迷信的手筆來解釋編撰民間傳奇傳說神話故事流傳傳播民間。 <br><b><font color="#333333">第一節、劉秀火燒國師府劉歆的藏書樓第一次逃亡</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劉秀第一次遇難逃亡經歷》</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劉秀火燒國師府劉歆的藏書樓图</b></div></b> 劉秀火燒國師府劉歆的藏書樓亡命逃回南陽郡;王莽天鳳中(西元14年),劉秀在長安讀太學,當時長安流傳一個讖語“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十炎際火為主”其解釋:將來一個名劉秀的人會成為皇帝。這句讖語是王莽的國師劉歆通過一本名《赤伏符》的奇書推算出來的,劉歆因為這個讖語原故,專門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劉秀)。當時劉秀同學、朋友們聽到這個讖語傳播在民間,都認為自己的同學、朋友劉秀才是將來的皇帝。劉秀和同學、朋友們想找到這讖語的出處!經過調查聽說就是收藏在“新朝”國師府劉歆的藏書樓那本《赤伏符》書籍撰文中。為此劉秀和好友“強華”深夜偷偷潛入國師府劉歆的藏書樓去尋找這本《赤伏符》親自看看書籍中的內容。沒想到在藏書樓尋覓幾小時卻一無所獲,還暴露了行蹤。引來國師府護衛捕捉,劉秀靈機一動放火燒書製造混亂,有驚無險的安全逃出國師府。害怕追查暴露自己行蹤,決定結束太學學業,潛逃回南陽郡老家。<br><b><font color="#333333">第二節、劉縯劉秀兄弟以匡複漢室的旗號起義</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劉秀第二次遇難逃亡經歷》</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民間故事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圖</b></div></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民間故事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圖</b></h3> 李通邀劉秀至家中商議起兵之事;推翻王莽(新朝)匡複漢室的戰爭爆發後,當時全國局勢錯綜複雜,劉縯、劉秀兄弟以匡複漢室的旗號起兵於地皇三年(西元22年)綠林軍新市兵、平林兵進至南陽,宛縣人李軼、李通邀劉縯、劉秀至家中商議起兵之事。約定李通在宛縣發動,李軼與劉秀至舂陵(今湖北棗陽東)與劉秀之兄劉縯再議。不久,劉縯劉秀兄弟率豪強子弟七、八千人起兵反王莽政權,稱漢軍。劉縯處稱“柱天都部”。李通兵未起而被小人告密官府遭王莽政府軍包圍捕殺,李通隻身逃走,而李家一門被政府軍殺死六十四口人。劉縯速派族人聯絡新市、平林兵,共同攻拔棘陽(今河南新野東北)。<br> 綠林軍襲取蘭鄉;劉縯率令舂陵兵與新市、平林兵聯全攻下棘陽後,接著進攻宛(今河南南陽),途中與王莽將領甄阜、梁丘賜等率領的官兵相遇,雙方交戰後,劉縯兵敗退守棘陽。王莽大軍留輜重于蘭鄉(今河南泌陽北),乘勝引精兵十萬南臨沘水(今河南泌陽境)。此時,下江兵五千餘人開到宜秋(今河南泌陽東南),劉縯劉秀親自前去會見下江兵首領王常,說以合從之利。王常等乃引兵與舂陵兵及新市、平林兵會合,諸部齊心同力,銳氣益壯。地皇三年十二月末,起義軍潛師夜起,襲取蘭鄉,殺散王莽大軍,盡獲王莽大軍輜重。<br>更始皇帝劉玄殺劉縯;更始元年(西元23年)六月,新市,平林諸將以劉縯兄弟威名益盛,陰勸劉玄除之。部將劉縯聞劉玄立為皇帝,不服;劉玄以劉稷為抗威將軍,劉稷不肯拜;劉玄將其收捕,欲誅之,劉縯固爭,因執劉縯並殺之。劉秀自父城(今河南寶豐東南)來到宛城,拜見更始帝,承認自己的過錯。自責平時沒能好好勸阻兄長,以致使得罪了皇帝。劉秀不提昆陽大戰自己的功勞,也不敢為劉縯服喪,飲食言笑跟平日一樣。劉玄乃拜劉秀為破虜將軍,封武信侯。<br><b><font color="#333333">第三節、地皇四年(西元23年)王郎頒佈聖旨圍剿劉秀</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劉秀第三次遇難逃亡經歷》</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民間故事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圖</b></div> 後漢書記載:“王郎移檄購光武十萬戶”,注原文釋文:漢帝“王郎”(史稱趙漢)頒佈聖旨:“天下有得劉秀首級獻於朕者,賞邑10萬戶。”閱覽史料(中國歷史紀事年鑒:地皇四年-更始元年-趙漢元年)歷史資料記載:劉秀率眾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饒陽官屬皆乏食。民間引用新朝末年群雄之一的“王郎”,王郎本名王昌,趙國邯鄲人,割據河北。起初以蔔相為業,後來詐稱自己是漢成帝之子劉子輿,以圖大事。西元23年,漢宗室劉林和大豪李育等擁立他為漢帝,建都邯鄲,史稱這一政權為趙漢,以區別于漢延宗更始帝劉玄的玄漢、漢昌宗建世帝劉盆子的赤眉漢。漢帝“王郎”登基後下旨追殺劉秀,而劉秀“遇難成祥”逃脫後聚集兵力扭轉局勢轉敗為勝的歷史資料。野史傳說:劉秀率起義軍由於被王莽“新朝”政府軍與王郎(趙漢皇帝)的軍隊夾攻,劉秀大敗逃串到深山老林,王郎率軍隊在後面緊追追殺劉秀的起義軍。劉秀率領起義軍好不容易把追兵甩開,但是劉秀的兵馬疲憊而口乾舌燥饑餓難受,便吩咐將士下馬休息,並安排偵探趕緊找尋水源和可充饑的食物解渴填飽肚子保存有生力量尋求戰機扭轉局勢,傳說劉秀尋找到一片野生塊根植物戰馬吃杆和葉子,人吃烤植物塊根養足了精神逃出了絕境之地(民間傳說顏語:人吃坨馬吃荷)後來連續打勝仗。西元24年農曆五月劉秀率領起義大軍攻破邯鄲(都城),漢帝“王郎”兵敗出逃途中被殺。王郎自西元23年十二月登基為漢帝,至西元24年五月政權覆亡,共在位兩年。<br>民間編撰的傳說故事“芋頭是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傳播在大江南北。傳說主題故事;以野生塊根植物“現稱呼芋頭”,因為逃難中的劉秀利用這一植物充饑(民間傳說“人吃坨馬吃荷”),挽救了劉秀和將士順利脫險,最後打下江山創立了東漢王朝。光武帝“劉秀”登基後設壇皇封這野生塊根植物,賜名為“芋頭”因(人吃坨馬吃荷)後來連續打勝仗)。後來民間辦紅白喜事和經商晏請,“芋頭”這道菜是宴席中首選,意思是借“芋頭”吉祥之名,萬事都順利!<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第三篇、二十八星宿降世助劉秀奪取皇位</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雲台二十八將“二十八星宿降世”助光武帝的名將圖畫</b></div> <b> 導語:</b>雲台二十八將;指的是漢光武帝劉秀麾下助其一統天下、重興漢室江山的二十八員大將。根據後漢書記載;“光武帝”劉秀去世後,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年間(西元60年),明帝追憶當年隨其父皇打下東漢江山的功臣宿將,為開國名臣樹碑立傳命繪二十八員大將功臣的畫像于洛陽南宮的雲台,故稱:“雲台二十八將”。後世民間傳說,雲台二十八將屬於“二十八星宿”,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下凡轉世。自從漢明帝圖畫功臣、列將後,雲台又成了東漢王朝開國名臣的紀念館。從此,雲台二十八將名聲遠揚,民間傳播傳奇故事版本也較多。<br><b> 第一節、光武帝劉秀論戰功拜將封侯雲台二十八將</b><br> 據史料記載;光武帝劉秀只是論戰功拜將封侯二十八員大將,而雲台二十八將排名列位,則是東漢明帝下旨圖畫功臣排名列將。從此雲台二十八將排名列位畫像,就演變成了東漢王朝開國名臣的紀念館。從此,雲台二十八將名聲遠揚,民間傳播傳奇故事版本也較多。<br> 據史料記載;“雲台二十八將”之中,論武藝當屬“賈複”第一,《後漢演義》中稱其為“銀戟太歲雪天王”,論功勞最大的當屬“馮異、岑彭”,《後漢書·卷十七》論曰:中興將帥立功名者眾矣,惟“岑彭、馮異”建方面之號,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兩將之功實為大矣。若“馮異、賈複”之不伐,“岑公”之義信,乃足以感三軍而懷敵人,故能克成遠業,終其全慶也。然而為什麼排在第一位的是太傅高密侯?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自幼聰明、機敏、好學,十三歲時即能誦詩。鄧禹與劉秀是老相識,兩人在長安上太學期間互相結識。鄧禹比劉秀年紀要小,劉秀十九歲的時候,他才十三歲,還是個小孩,加上遠離家鄉,身邊沒有親人,兩人又都來自農村,性格也很投機,所以鄧禹總是跟在劉秀的身邊。劉秀出巡河北期間,所做的決定大部分都與鄧禹商量過。當時鄧禹的角色相當於劉秀軍中的首席參謀,給了劉秀很多鼓勵。<br><b>第二節、東漢明帝下旨圖畫開國功臣列雲台二十八將名次</b><br> 開國功臣列雲台二十八將名次;1.太傅高密侯,鄧禹。2.大司馬廣平侯,吳漢。3.左將軍膠東侯,賈複。4.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5.執金吾雍奴侯, 寇恂。6.征南大將軍舞陽侯,岑彭。7.征西大將軍陽夏侯,馮異。8.建義大將軍鬲侯,朱佑。9.征虜將軍穎陽侯,祭遵。10.驃騎大將軍櫟陽侯,景丹。11.虎牙大將軍安平,蓋延。12.衛尉安成侯,銚期。13.東郡太守東光侯,耿純。14.城門校尉朗陵侯,臧宮。15.捕虜將軍楊虛侯,馬武。16.驃騎將軍慎侯,劉隆。17.中山太守全椒侯,馬成。18.河南尹阜成侯,王梁。19.琅邪太守祝阿侯,陳俊。20.驃騎大將軍參蘧侯,杜茂。21.積弩將軍昆陽侯,傅俊。22.左曹合肥侯, 堅鐔。23.上谷太守淮陽侯,王霸。24.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25.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26.右將軍槐裡侯,萬脩。27.太常靈壽侯,邳彤。28.驍騎將軍昌成侯,劉植。<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第四篇、天助劉秀顯神威真龍天子一統天下</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據後漢書記載夜有流星墜營中砸死砸傷圍城敵軍制作圖</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導語:</b><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領袖毛澤東,對東漢光武帝劉秀有這樣的評價:上下五千年,帝王大概有五百多,而“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是劉秀。民間人們常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建了一個新的王朝。”</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 style="" color="#333333">第一節、劉秀騎著水牛上戰場的傳奇故事</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布衣劉秀“舂陵”起兵騎著水牛上戰場歷史圖</b></div></h3> 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實際,又觸動了上至豪強、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開始倒莽。頓時,海內分崩,天下的亂象已現。劉縯(劉秀大哥)和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而劉秀卻持謹慎的態度以觀時局。據《太平御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載:“上深念良久,天變已成,遂市兵弩”,可見劉秀起兵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和謹慎決斷的,見天下確已大亂,方才決定起兵!性格上的不同也決定了日後劉縯、劉秀兩兄弟截然不同的結局。(西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從宛)將賓客還舂陵”,會同大哥劉演打著“複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於舂陵正式起兵反莽。<br> 劉秀是騎著水牛上戰場的東漢開國皇帝,他再續了漢王朝的輝煌,使百姓免受戰亂之苦,在匡複大漢江山征戰中民間傳播很多傳奇故事。地皇三年(西元22年)十一月,劉秀從宛城來到舂陵,會同大哥劉縯打著“複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反叛王莽新朝。他們召集義士八千人,於舂陵正式起兵,起義軍被稱為舂陵軍。一開始,舂陵軍兵少將寡,裝備差劉秀甚至因為沒有戰馬而需要騎著水牛上戰場,如此下去,舂陵軍必將被莽軍所敗。為了使舂陵軍能走得更加長遠,於是劉秀決定與同樣伐莽的綠林軍聯合起來,以此增強自己的實力。 <br><b><font color="#333333">第二節、昆陽戰役劉秀神助召喚一場隕石雨以少勝多定乾坤</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劉秀率領十三騎殺出重圍搬救兵解救昆陽城之圍歷史圖</b></div> 劉秀遇神助天降隕石破敵軍: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激起天下人的反抗。同年五月,新朝皇帝“王莽”命大司空王邑和王尋率領四十三萬大軍前去昆陽剿滅義軍。王邑、王尋率大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河南禹縣),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撤回昆陽。昆陽漢軍僅九千人,眾恐不敵,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此時王莽大軍已逼近城北,義軍統帥王鳳見王莽大軍來勢洶洶就想棄城逃跑,關鍵時刻,當時還是偏將頭目的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王鳳和諸將固守昆陽。他說必須死守昆陽才是,一旦昆陽失守,其他各地的義軍都將被會消滅,但面對昆陽只有守軍幾千人的情況下,劉秀自告奮勇答應率十三名騎兵乘夜出城殺出重圍去搬救兵,到時候裡應外合,兩面夾擊,王莽大軍必敗。趁著夜色劉秀率十三名將士騎快馬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劉秀率十三名將士竟然突破重圍逃了出去,憑著他慷慨激昂的勢態分析竟然說動定陵縣、郾縣義軍將領,調集援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後有步兵數萬直赴援昆陽增援。就在義軍兩面夾擊王莽大軍勝敗難分之時,昆陽城外顯現奇異的天象,夜晚黑幕降臨只見天上突然降下大量的隕石雨砸向王莽大軍,砸死砸傷圍城敵軍無數。據《後漢書》記載:“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雲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 譯為:《夜裡有流星落到了敵營。而在白天有像崩塌的山一樣的雲,朝著敵營地落下,離地面不到一尺的地方卻散了,官員和士兵都嚇得趴伏到了地上》。王莽大軍頓時大亂,義軍士氣大增,最終昆陽之圍被解,王莽大軍再也無力抵抗,昆陽之戰創造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績,同時也是一場神助劉秀傳奇故事。如果說劉邦遇陰風脫險純屬巧合,那隕石助劉秀就更加神奇了。<br><b><font color="#333333">第三節、劉秀迫降了數十萬銅馬農民軍擴編起義軍</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歷史記載關中的人民都稱劉秀為銅馬帝</b></div> 劉秀髮幽州十郡騎士奇襲與佔據河北州郡的銅馬、尤來等農民軍激戰,經過激戰,迫降了數十萬銅馬農民軍,並將其中的精壯之人編入軍中,實力大增,當時關中的人都稱河北的劉秀為“銅馬帝”。西元25年六月,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為表重漢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後漢(唐末五代之後也根據都城洛陽位於東方而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東漢王朝),“劉秀”被史學稱呼是漢世祖“光武皇帝”。<br><b><font color="#333333">第四節、真正被上天眷顧的人是劉秀</font></b><br> 西元23年,綠林軍的主將為了更好地控制新推選皇帝,他們選擇了怯懦的“劉玄”而放棄了勇武的南陽派的首領劉演(劉秀的親哥哥劉演)。礙於綠林軍的實力,劉演只得忍氣吞聲。劉玄被起義軍擁護成皇帝,對於這件事情其他同姓的子孫宗室表達強烈的不滿,但是迫於綠林軍人數多實力強,只得作罷(但是劉演功高震主,最終還是被劉玄設計殺死)。劉玄率綠林軍大破王莽新朝軍隊主力,攻入長安王莽政權由此覆滅。劉秀聽聞兄長死訊後引而不發,利用出巡河北的機會,積聚自己的實力,並不惜與真定王室聯姻,來獲得他們的支持。誰曾想到劉秀非常勇敢,他獨自帶領騎兵作戰,巧妙的利用對敵人進行偷襲,又恰逢天時地利作戰,更遇到強大的自然力量神助,劉秀不費絲毫力氣,就橫掃面對的敵軍,實在是令人驚歎。最終,成功的在河北稱帝。劉秀稱帝后,只花費了十二年的時間就統一了天下,為百姓打造了一個太平盛世。光武帝劉秀,是一個運氣太好的人,生平事蹟猶如神話故事般玄幻。劉秀作為東漢的建立人,一直以來他的事蹟都被人稱作奇特無比。但就是這樣一個不被重視的普通人,憑藉著皇子皇孫這一高貴的血脈,一路披荊斬棘,結束了強者王莽的新朝時代,並建立東漢王朝。他這輩子就是奇跡的代表,任何磨難阻礙都無法阻擋他的腳步!劉秀當時兵力很少,軍隊人馬糧食各方面都很少。甚至在一開始,他都是騎牛上陣,但最終卻一統天下,一直被後人稱讚。<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第五篇、澧州民間傳說東漢光武帝傳奇神話故事錄</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澧州民間傳說劉秀遇難成祥野史傳奇故事歷史圖</b></div> <b> 導語:</b> 澧州民間傳說不僅是民眾的歷史記憶,也是中國各地域民間群眾解釋世界和生活的一把鑰匙。民間野史傳說故事王莽(新朝皇帝)的政府軍和起義軍推選的漢帝“王郎”史書稱(趙漢)頒佈聖旨:“天下有得劉秀首級獻於朕者,賞邑10萬戶。劉秀曾經經歷三次被追殺的史料記載。傳說劉秀都是“遇難成祥”!既有《後漢書》的歷史記載史料又被民間大眾借來用傳奇色彩的神話故事解答生活中一些難以解釋而所發生的自然現象。由此可見民間傳說的野史情節在一定程度上,與解釋大自然和中華文化起源的神話故事頗有相似之處。<br><b><font color="#333333">第一節、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民間故事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圖</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民間故事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圖</b></h3> 澧州民間故事:“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傳播在中華大江南北。傳說主題故事;以野生塊根植物“現稱呼芋頭”相關聯繫,因為逃難中的劉秀利用這一塊根植物充饑(民間傳說:“人吃坨馬吃荷”維持生存),挽救了劉秀和將士順利脫險,最後打下江山創立了東漢王朝。後來劉秀打下江山在柏鄉千秋亭登基當了皇帝,拜壇皇封這一野生塊根植物賜名為“芋頭”(讚美芋頭為打下東漢江山功不可沒封賜)。後來中華大江南北民間辦紅白喜事和經商晏請,“芋頭”這道菜是晏席中首選,意思是借“芋頭”吉祥之名辦事、吉祥順利!<br><b> 注譯:</b>芋頭營養豐富;芋頭為天南星科植物的地下球莖,形狀、肉質因品種而異,通常食用的為小芋頭。多年生塊莖植物,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葉片盾形,葉柄長而肥大,綠色或紫紅色;植株基部形成短縮莖,逐漸累積養分肥大成肉質球莖,稱為“芋頭”或“母芋”,球形、卵形、橢圓形或塊狀等。母芋每節都有一個腦芽,但以中下部節位的腋芽活動力最強,發生第一次分蘖,形成小的球莖稱為“子芋”,再從子芋發生“孫芋”,在適宜條件下,可形成曾孫或玄孫芋等。<br><b><font color="#333333">第二節、野史記載清朝乾隆年間芋頭故事</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昔日貢品臨沂白沙溝芋頭乾隆最愛記載圖</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民間傳說:</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清朝乾隆年間禮部尚書張玉書攜母進京上任期間,途經臨沂地區(隸屬於山東省,地處山東省中南部)白沙溝時,因其母身患疾病不能隨行,張玉書將其母寄養白氏老中醫家中,時隔數載,功成名就後親回白沙溝接母親,發現母親身體健壯,面色紅潤,遂問其母,原來母親經常以芋頭蘸白糖為主食,身體才如此健壯,張玉書將芋頭帶入宮中,獻給乾隆皇帝品嘗後,乾隆皇帝讚不絕口,下旨將白沙溝芋頭納入貢品名錄,並於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下達聖旨給白氏家族建龍坊(即牌坊)一座,以嘉獎白氏老中醫的高尚品德。</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注釋:臨沂地區(縣級市)隸屬於山東省,地處山東省中南部,白沙溝東邊緊靠臨沂母親河沂河。臨沂市的土特產:白沙溝芋頭自明朝至今有400多年種植芋頭歷史,在方圓幾百里之內享有盛譽。</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 style="" color="#333333">第三節、劉秀“遇難成祥逢凶化吉” 傳奇神話故事選篇</font></b></div></b><div style=";"><b><font color="#333333">《一》</font></b></div><b><font color="#333333">王莽新朝大軍追殺攆劉秀猛虎救駕封王神話傳說故事<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皇帝劉秀給老虎加封號獸中之王傳說圖</b></div></font></b></h3> 民間傳說:老虎是獸中之王,天下的百獸都得聽老虎的號令。據聽說,老虎這個獸中之王的稱號還是天子封的,這位天子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大漢朝的皇帝劉秀。皇帝劉秀怎麼會給老虎加封號呢?原來,西漢末年外戚專權,王莽把持朝政,要篡權,要做皇帝,就殘酷迫害皇家劉姓成員。劉姓皇族中最聰明,最有威望的皇子皇孫。自然劉秀就成了王莽篡權的最大障礙。王莽要除掉劉秀。劉秀逃出京城,王莽派出大批官兵去追殺。這天劉秀被官兵追趕的沂蒙山區裡的一座大山前,累的實在走不動了。手扶棍棒站住了,心說:完了,我劉家的天下到頭了。兩眼一眯等著官兵過來把他打死。就聽耳旁一聲虎嘯,劉秀激靈一個寒顫,又睜開眼睛,就見身旁臥著一隻老虎。這只老虎也看著劉秀,很溫馴沒有吃他樣子。在這緊急關頭,後有官兵,身邊有老虎,活的希望不大了。劉秀一伸腿就騎在老虎背上。奇跡發生了,老虎站了起來,馱著劉秀一溜煙飛進深山裡。後面的官兵見劉秀騎著老虎進了山,又尾隨老虎去追趕,追了半天不見了。只好回京向王莽交差。再說劉秀騎在老虎背上,心想,官兵這一劫躲過了,老虎這一關怎麼過呢?事到如今只好聽天由命了。這只老虎翻過幾座山后,來到一山洞停下確溫馴的趴了下來,劉秀立馬跳下老虎背。見老虎還是趴著不動,膽子又大了起來。拍拍老虎背說:老虎呀,老虎,你要是餓了,要吃我就吃吧。老虎只是看看劉秀身子一點也不動彈。劉秀見老虎溫順就說道:你不吃我?是皇天保佑我劉秀,以後我得了天下做了皇帝,封你為獸中之王?老虎聽後對著劉秀點了點頭。劉秀用手指在老虎頭上寫了一個王字。然後劉秀對老虎拜了幾拜,走出來大山。老虎見劉秀走遠了,也走進了山洞裡。後來,劉秀團結擁護劉家的官兵和起義軍,只用幾年的時間終於打敗了王莽的大軍,並且得了天下做了皇帝。那只救過劉秀命的老虎,在深山裡越長越大,成了一隻猛虎。頭上顯現出“劉秀”用指頭寫的王字。從此老虎就更有威風了,山中的百獸見了它,只有唯命是從,老虎成了真正的獸中之王。<br><b> 注:</b>猛虎雄威借山林,哮吼如雷驚鬼神。始皇勒封山王獸,持寶廣鎮聚寶盆,以後劉秀復興漢室,做了東漢光武帝,老虎頭上也有了“王”字,成了獸中之王。當然老虎在人們心中的王位比這要早得多。但傳說還要經過“皇封”才算名正言順,順理成章。老虎幫助劉秀打敗敵手,恢復漢室,在肯定正義和權利,並使正義力量最終得到勝利這一點上,人與獸的利益是一致的,於是虎在傳說中成了聖獸、仁獸。具有神的魅力,鼓舞著世代中華兒女不畏艱險,勇往直前。<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二》</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皇封伏牛山神話傳說故事</font></b></div> 在河南南陽地區就流傳著一個劉秀被王莽追殺,從京城長安出逃,一路逃往南陽。劉秀率領辛存將士翻山越嶺逃向南陽,一路亡命奔跑才一半路程,眼看就要被王莽的大軍快要追趕上。劉秀單槍匹馬急奔逃避,他仰頭望天急著大叫:“難到天亡我也誰能救我!”這個時候只見滿山大霧氣,只見一頭大青牛從天而降。張開嘴巴將劉秀吞入腹中,劉秀便昏了過去。等他清醒過來,已經到了南陽附近了。他非常高興,便對大青牛說:既然你救了我的命,就好事做到底吧,趕緊變成一座大山擋住追兵。大青牛一聽,心想我是受太上老君派遣來救劉秀的,只好聽他的指令。便搖身一變,臥倒在原地,突然狂風大雨飛砂走石,塵土飛揚,身後變成了一座大山擋住視線(傳說是伏牛山)。<br><b> 注:</b>伏牛山傳說故事;運用王莽追殺劉秀傳奇傳說故事的情節模式,來解釋河南伏牛山的地貌現狀形成而命名。 伏牛山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景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因形如臥牛,故稱伏牛山。伏牛山為秦嶺東段的支脈,是淮河與漢江的分水嶺,西北-東南走向,長約400公里,海拔1000公尺左右,三大主峰分別為雞角尖、玉皇頂、老君山,其中雞角尖的海拔2222.5米,是伏牛山最高峰。景區內有堯山、老君山等遊覽風景地。<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三》</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扳倒井神話傳說故事</font></b></div> 民間百姓還用王莽追殺劉秀的傳說故事,解釋地方奇特景物現象。例;湖北棗陽有一個《扳倒井》傳說:劉秀率起義軍逃出長安,王莽率軍隊在後面緊追追殺起義軍。劉秀率領起義軍好不容易把追兵甩開,但是劉秀的兵馬疲憊而口乾舌燥,便吩咐將士下馬休息,並趕緊找尋水源解渴。將士們終於找到了一口水井,卻沒有水桶打水。情急之下,劉秀奮力將水井一扳,水井居然立刻傾斜,井水自動流了出來,全體將士終於解了渴。後來,王莽率領兵馬又逼近了,劉秀急忙率領將士啟程逃離。走得慌張,劉秀忘記將水井扶正。於是這口斜井就留下來了,後來民間並稱呼為“扳倒井”,還編撰傳奇故事傳播民間傳承。<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四》</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無功受祿椿樹被封王</font></b></div> 傳說東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政府軍王郎率軍隊追殺從京城長安倉促出逃,沿著伏牛山山脈吃野生植物充饑逃往南陽。劉秀被追趕,饑餓難耐,食桑子充饑得救,當皇帝後,封桑樹為王,但是傳達聖旨的官員,不認識桑樹,錯把金牌掛到椿樹上了,所以成為椿樹王,桑樹未封,椿樹無功受祿,心是空的,又賄賂蟲王,吃桑葉。<br>注:東漢光武帝登基後封賜予逃難中救命的桑樹為神樹過程中,使者確錯把金牌掛到椿樹上,後來民間就把椿樹稱為神樹。<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五》</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螻蛄鑽孔通氣救主</font></b></div><font color="#333333"> 王莽新朝政府軍追趕劉秀;劉秀藏在犁溝用</font>泥土埋身隱身,傳說是螻蛄為他鑽孔通氣,追兵搜尋劉秀時螻蛄被軋斷為兩截,得到螻蛄救助的劉秀用葛針將螻蛄身首連起救活,螻蛄顯現傷痕形體發生了變化。<br>注:螻蛄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螻蛄科昆蟲的總稱。螻蛄俗名拉拉蛄,地拉蛄,天螻,土狗等,是藥用昆蟲。常見的有華北螻蛄,河南螻蛄,東方螻蛄,金秀螻蛄4種。<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六》</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蜘蛛結網救主</font></b></div> 王莽新朝政府軍追趕劉秀;劉秀為了逃脫王莽新朝政府軍追殺,他剛爬進去的山洞洞口,正好來了一隻大蜘蛛相助罩上了一個大蜘蛛網,等到追兵趕到,見山洞洞口的蜘蛛網完好無損,以為不會藏著人,便向別的地方追去,劉秀有驚無險。後來劉秀打下江山在柏鄉千秋亭登基當皇帝,確忘了蜘蛛結網救主功勞而未皇封蜘蛛,蜘蛛因為有功勞未能得到賜予皇封的回報,因此把肚子都氣大了。<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芋頭源於東漢光武帝封賜名的傳說</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第六篇、偉人評價東漢光武帝劉秀</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領袖毛澤東主席历史图片</b></div> <b> 導語:</b>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領袖毛澤東主席評價,中國歷史上這位皇帝最有學問而且最會指揮打仗又最會用人,他是誰…?<br><b><font color="#333333">第一節、毛澤東主席評價東漢光武帝劉秀</font></b><br>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領袖毛澤東,對東漢光武帝劉秀有這樣的評價:劉秀是一個“最有學問(太學學歷)、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人常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劉秀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勤奮學習),安分守己(熱愛務農),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建了一個新的王朝。”上下五千年,帝王大概有五百多。毛澤東主席為什麼對劉秀的評價如此高呢…?<br><b><font color="#333333">第二節、毛澤東主席熟讀漢朝歷史評價有理有據</font></b><br> 歷史記載;西漢自漢元帝“劉奭”以來,朝政日益衰敗。到了漢成帝“劉驁”之時,成帝昏聵不堪,委政母族。致使以太后王政君為首的王氏外戚集團獨攬了朝政大權;又專寵趙氏姐妹,從而形成了“趙氏亂於內,外家擅於朝”的局面。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實際,又觸動了上至豪強、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開始倒莽。頓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新朝王莽末年,天下的亂象已現,劉縯和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而劉秀卻持謹慎的態度以觀時局。據《太平禦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載:“上深念良久,天變已成,遂市兵弩”,可見劉秀起兵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和謹慎決斷的,見天下確已大亂,方才決定起兵!性格上的不同也決定了日後劉縯、劉秀兩兄弟截然不同的結局。(西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從宛)將賓客還舂陵”,會同大哥劉縯打著“複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於舂陵正式起兵反莽.同年五月,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河南禹縣),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撤回昆陽。昆陽漢軍僅九千人,眾恐不敵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此時王莽軍已逼近城北,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後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昆陽之戰,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例也是奇跡。<br>劉秀發幽州十郡突騎與佔據河北州郡的銅馬、尤來等農民軍激戰,經過激戰,迫降了數十萬銅馬農民軍,並將其中的精壯之人編入軍中,實力大增,當時關中的人都稱河北的劉秀為“銅馬帝”。西元25年六月,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後漢(唐末五代之後也根據都城洛陽位於東方而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東漢),劉秀稱帝為;漢世祖“光武皇帝”。<br><b>撰文資料收集:</b><br>(1)、兒時聽祖父和耄耋老人講述的澧州民間傳說各類型神話故事。<br>(2)、網路傳播的中國歷史資料,民間傳播的野史資料。<br>(3)、西漢歷史史料、東漢歷史史料,漢朝歷史書籍、東漢歷史簡介。<br><br> <b>編輯撰寫製作: </b>冰雪<br><b>撰寫日期:</b> 2020年1月3日<br><div><b>統計字數:</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