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西川中小

<h3>  已有二十余年没有在这小院过年了,无数次梦里出现的小院,刚离开时每当年三十我就问妈妈:“要是在老家,我们这会儿在干嘛?”妈妈总是说:“我肯定和你二娘在厨房准备包饺子,你爸带着你们在贴挂(贴对联、挂灯笼)”。<br></h3><h3> 结婚后的年三十总和老公分享自己儿时的年味儿,现在的年三十总会告诉果果和贺贺自己小时候过年有多热闹。今天,回到这魂牵梦绕的小院,儿时的记忆和年味儿愈加清晰和浓厚,就好像在昨天。</h3> <h3>  进入腊月,北坡村的年味儿便扑面而来,“腊月八,家家锅里啪嗒嗒。"这一天,奶奶早早叫起她的孙儿们去河湾拉马(砸开清水河的冰面,将大块的冰抬回家放在大门口。寓意:穿白戴孝纪念汉平帝),妈妈定会熬一锅我们家独有的腊八粥(用大米、小米和洋芋块熬制,出锅前拌入炒好的肉末和油泼葱花),味道鲜美无比。奶奶说:“吃吧!吃吧!今天要糊心,正月十五才明心。"我问奶奶什么是"糊心"?奶奶说:“糊心就是过了腊月八,人人都稀里糊凃往出去花钱(置办年货),等到正月十五心才会明亮,就开始新一年的光阴打算。”</h3> <h3>  过完腊八就要翻看“黄历”择个黄道吉日杀猪扫房。择日的工作都由大伯完成。大伯是一个极其聪明睿智的人,喜欢看书,精通种植、养殖,对医术也略通一二,还有着精湛的木工技艺。村里第一个培育蔬菜苗种植蔬菜园;第一个搭建韭菜大棚;第一个栽果树建果园;第一个办养猪场的人都是他。所以杀得猪也是大伯在众多猪里精挑细选的那头,不肥不瘦,吃起来不油不腻,口感刚刚好。每年腊月的扫房是项“大工程”,能搬出去的生活用品,锅碗瓢盆都要搬到院子里,将所有的屋子进行彻底打扫,讲卫生的同时寓意着扫去这一年所有的不顺。</h3> <h3>  “张、王、李、赵、二十四送灶”,老人们都是这么说的,但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这天,奶奶就再三嘱咐妈妈:“今晚早点吃晚饭,吃完饭把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早点送灶王爷回去”。原来每一年的腊月二十四这一天灶神都会到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每家每户的情况。但是呢,这个灶神特别喜欢打小报告,会经常给玉帝说哪一家哪一户的坏话。因此,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会在灶台上摆上一些灶糖和好吃的东西,以供奉灶神,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在变相的贿赂灶神。灶神吃掉这些供品以后他去了天庭就不会再说这一家的坏话。奶奶让腊月二十三送灶,说早一天送灶神回去他会更高兴。</h3> <h3>  在人们的忙忙碌碌中到了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就是蒸馍馍的日子。记忆中的这一天我总是“饿”着的,妈妈要蒸一天的馍馍,顾不上按时做饭。到了吃晚饭时她才会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妈妈总是那句:“噢!我今天又忙着把我娃生日忘了”!其实我早就跑四叔家吃过四叔包的红糖包了。四叔当过兵特别爱干净,夏天他会晒一大铁盆水给我们洗澡。小时候我牙齿不好,四叔就在加重自行车的前梁卡一个竹子编的座椅,上面放一条折得特别整齐的红色小毯子,每次都是他骑自行车带我去陇城卫生院治疗牙齿,记忆中治疗的周期好长,到现在想起卫生院的那个味儿还害怕。每当看到包子就不由想起四叔的红糖包,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亲切!</h3> <h3> 终于到了年三十这最热闹的一天,早早吃过早饭奶奶就开始“发号施令”:老三去赶抢集(不是真正的抢哦!是陇城本年的最后一天开集市,直到正月十六才恢复集市),老二看着煮肉,能能妈剁肉馅,四牛妈挑菜……</h3><h3> 到了下午两点多,叔叔们带着我们去请“先人”:先到庙里上柱香,然后去祖坟请“先人”。请“先人”时,最隆重的就是“铁炮”。“铁炮”是由大伯研制的,外表铁筒状,直径:5厘米,高:18厘米,里面装着火药,点燃的响声震耳欲聋。请“先人”回到家后开始贴挂。</h3><h3> 每年贴的对联都是由多才多艺的二叔写的。我最喜欢贴奶奶剪的窗花了,大门口还要挂一个大红灯笼,贴挂后的小院红红火火,此时我们家的年才正式开始!</h3> <h3>  饺子熟喽!第一盘一定是“先人”的。过年时,上房放供品的桌子两旁的两把椅子女孩子是一定不能坐的,因为那是给“先人”坐的。一大家子人吃完热腾腾的饺子就等着天黑坐夜(守岁),也是我们小孩子最期盼的时刻。</h3> <h3> 天终于黑了,奶奶从她的大肚兜里掏出一元一元的干钱(新钱)给我们压岁,然后是大伯他们兄弟四人的压岁。领了压岁钱的我们欢喜地跑到院子里放烟花,大伯兄弟四人麻将一桌,炕上的奶奶、妈妈、二娘还有大姐嗑着瓜子品着红酒看春晚,这是记忆中最美好的年味。记得有一年,大姐哄着我喝了一杯红酒又喝了一杯黑米酒,过了一阵子我头晕眼花就睡着了,那一年我好像没有坐夜。</h3> <h3> 正月初一起得早,娃娃们个个穿上新衣裳围在炕头前等奶奶打开她的“百宝箱”(炕头的木柜)。奶奶慢悠悠地从肚兜里摸出一把小钥匙,打开之前先要宣布纪律:“都不能抢,核桃、糖每人五个,葡萄干、大枣每人一把。”十个孙子整整齐齐排好队挨个领取属于他们自己的年货,然后各自找他们的小伙伴玩“丢窝”(在地面上钻一个核桃大的洞,距离小洞三米处画一条线,在线外将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摞起来往里丢,进单数就赢),这是全村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即使两手冻得通红也要玩到底,因为能赢钱啊!</h3> <h3> 初一这一天都不能扫地,奶奶说这一天是聚财日,哪怕再脏也不能扫。她的儿媳们都很听话,到现在还保留着这个习俗。</h3><h3> 到了晚上就要放大型烟花,奶奶的男孙儿多,所以爸爸每年都会准备足够的烟花,初一至初三的晚上,村里的孩子们都会聚集在我们家的院子里看烟花,每晚的压轴烟花就是“仙女散花”,“轰隆”一声,伴着星星点点的火花漂亮的花瓣洒落满地,孩子们一窝蜂往外跑,原来此烟花的亮点是喷射出去那个降落伞,随风飘落到了院外,孩子们到处找,好像谁找到了就是今夜的幸运星一样。</h3> <h3> 到了初三的下午,就要选个吉利的时辰和方向把“先人”送走。初四就是家家户户的媳妇带着娃娃回娘家拜年的日子。</h3><h3> 初五,村里的伯伯们开始操练起社火,那个年代耍社火的所有“家当”都是纯手工制作,而且从扎船、扎狮子、扎花,扎莲花灯、全是由叔叔、伯伯们一帮男人完成的。二叔是社火队的主力,主要负责社火队的排练,首先要选一名长得俊秀且平衡力好的男青年当“船姑娘”(船的两头各放一盏莲花灯,船在表演过程中灯不能灭),再选一名身材瘦弱的少年扮长胡子渡船翁,还要选一名有些“媚相”的男子做船后面撑着大烟锅的“媒婆”。顶狮子的是几位身强力壮的少年,最后还要十几名手掌莲花灯的“唱灯”姑娘,当然,她们的唱词、唱调和动作都是二叔教唱排练的。</h3> <h3> 社火队排练到位后,每个晚上都要去附近的村子挨家挨户耍去,最有意思的是隔壁村的男青年以为“船姑娘”是女青年,经常把人家“船姑娘”的手抓破抓烂。到了有小孩的家里,老人们一定要让宝贝孙子钻一下狮子口,寓意:钻过狮子口的孩子会大富大贵。社火一直要耍到正月十四,北坡村的正月锣鼓喧天,热闹非凡。</h3> <h3>  元宵节到了。这一天厨房里蒸着金色的高“灯盏”和灰色的矮“灯盏”(用玉米面和荞麦面做的高矮不一的窝窝头),蒸熟后往里面倒些清油,再用白线引一条线眼,到了晚上就点着,待燃烧完后就能吃“灯盏”(寓意:点灯明心)。</h3><h3> 正月十五的晚上,总是能看到村子里有三三两两走动的灯笼,那是“弯灯”的孩子们在找小伙伴,孩子们聚一起组成小有规模灯笼队,说着笑着挨家挨户“寻油焰”(找蜈蚣),每到一户人家,所有的屋子都要打着灯笼寻个遍,嘴里念叨着:“寻油焰喽!寻油焰喽!”(寓意:寻妖)。</h3> <h3> 正月十六的晚上孩子们不约而同聚一起,开启终极的“降妖除魔”。家家户户寻完后找一个宽敞的场地,开始最刺激的“捣灯”(灯笼碰灯笼)环节。这个时候是考究技术的时候,灯笼扎得不结实技术不好的第一局“捣灯”就败下阵(燃烧)了 。直到所有的灯笼都燃烧完(烧尽妖魔鬼怪)。年也就真正过完了。</h3> <h3> 儿时的年味就是一首悠扬的歌,一杯淳美的酒。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伴我们到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