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作者:庆翔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照片:庆翔</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p><p><br></p> <p><b>《走向未来》丛书是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印行的一套丛书,丛书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外文译作与原著创作。丛书出版时间始于1983年,终于1988年,时间跨度五年。计划出一百种,到1988年共出书74种。《走向未来》丛书的作者集中了8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代表了当时中国思想解放最前沿的思考。</b></p><p><b> 一一摘自百度百科</b></p> <p><b>《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顾问和编委会成员。他们都是当时中国一批最优秀的知识份子,也是后来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知识精英</b></p> <h1><b> 前言</b></h1><h1>最近,我们看到媒体发表文章,介绍《走向未来》丛书的情况,不少文章提到编辑丛书的情况较多,但是出版这套丛书的前前后后情况了解较少,只提到丛书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他们也想介绍当时情况,但苦于找不到这方面的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杨忠学同志当时担任了编辑出版终审的工作。是当时丛书终审的主要负责人。前几年,他写有不少这方面的材料,留存至今。他离休后,还写了一本《我与书》,上面刊登有《走向未来》丛书的多篇文章。</h1><h1>其中一篇是《走向未来》丛书怎样走向未来一由《博览群书》杂志特约记者宋镇铃同志采访所写。刊载于1985年第6期。另一篇是他写的《从走向未来丛书受欢迎所想到的》这篇文章谈的是他主持组织终审丛书的感想。还有参加颁奖大会的照片。</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杨忠学同志的老伴,我想通过美篇发表杨忠学同志主持组织丛书,了解他编辑、出版、终审丛书的情况,以补《走向未来》丛书编辑出版的短缺和空白。</span></p> <h3>八十年代留影。</h3> <h3>《走向未来丛书怎样走向未来》的文章收录在他写的《我与书》中</h3> <h1><b> 《走向未来》丛书的出版与终审</b></h1><p> 一一一杨忠学</p><p>《走向未来》丛书,毫不夸张的说是全国第一套多学科、综合化的系列丛书,在全国开风气之先河,带了头,由此而出了名。原计划出一百种,己出74种。它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中青年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向国内外,同时又把当代世界上的新兴学科消化以后,介绍给国内读者,促进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这套丛书由"丛书编委会"编辑的,但出版社有编辑出版终审权,自始至终参与决策和审稿工作。</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为什么要出版这样一套丛书?尽管有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其中都蕴含着对时代的思考。丛书的提出是在1982年底,"丛书编委会"找过几家出版社出书,都未理解和接受。我们所以勇于承担丛书出版的任务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就是鉴于我国长期闭关自守,与世界隔绝,对于世界的发展和科学进步,知之甚少。粉碎"四人帮"后,我国青年一代从冰封僵化中苏醒过来,他们需要重新了解认识世界,渴求新的认知,而我们的一些社科书籍,特别是政治理论读物出现了“读者不愿看,作者不愿写,编者不愿编,书店不愿卖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用老化的知识,僵化的思想方法,阐释问题的书,感到厌倦了,因此,面对实际,根据中央提出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实现四个现代化开创新局面等一系列崭新的战略思想,寻找一条新的路走。开拓新领域,我们势在必行。</span></p> <p>当我们得知作者单位要搞一套更新的知识丛书,自然引起了思想上的重视,追踪不放。但当时只是一些较为原则的设想,能否成功,尚无把握。</p><p>1983年秋,第一批十二部书稿交来出版社,为了集中出书,我们破除常规,抽调了十多名编辑,开赴峨眉山审稿。从总体设计、选题意义、书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初步看出了丛书的价值。这时,对横断科学的认识,把系统方法引进科学的领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这完全是正常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不仅国内学术界有争论,早在五、六十年代,前苏联学术界也出现过类似的批判,但是作为书稿终审负责人,总要做出明确的判断与决策。为此,我查阅了许多有关的资料,重温了马恩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体化的名著,认为这是学术性的问题,并不涉及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态度,应该提供出版的机会。事实证明,有争论是好事情,有助于弄清问题,避免造成失察失误。</p> <p>首批书稿发行之后,就在快要出书时候,全国气候突变,有的同志建议暂时停止出书,看看再发,有的怀疑此书是清除"精神污染”的对象,各种认识袭来,稍有犹豫,就会胎死腹中。但是我当时心中是踏实的,因为书稿内容并不涉及"四项基本原则"问题,就是争论较大的封面,也应有不同的风格,允许创新,其效果要让读者去鉴别和支持。这些意见得到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的赞同和支持。政治上的坚定性,敢于承担风险,敢于负责,有胆有识,是事业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千万不可见风使舵,随波逐流。</p><p>《走向未来》丛书首批终于问世,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1984年10月得悉中央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对丛书的三条评价:一、这是建国以来由中青年理论工作者自己搞起来的第一套丛书,应该支持。二、聘请党性强,学术上有地位的专家当顾问;三、撰写和发表些评论文章,有较高的价值。看到这些评价,使我受到了鼓舞。</p> <h3>杨忠学除了负责主持出版终审丛书外,还亲自编辑丛书,这四本书是他编辑的。</h3> <p>1985年元月,中宣部出版局在天津召开政治理论书籍座谈会,我被指定发言,介绍出版终审这套丛书的经验,会议总结和《纪要》中都作了肯定。此后,丛书的发展顺利了一些。至目前己经初具规模,在全国广大青年读者中站住了脚,有了好势头。</p><p>从1983年底到1988年总共出了五批,74种书,销量总计在1800万册左右。当时每本都是畅销书,一上市,各地都在争相抢购,很快购完了,又不断再版。大学生没有几个人不知道《走向未来》这套书的,这套丛书在青年中,特别是大学生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说:"通过这套丛书,我看到了未来。"</p> <p><b>1985年元月出席中宣部出版局在天津召开的当代青年读物编辑出版会议。作者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丛书编辑出版情况。前排左二为作者。</b></p> <h3><b>1986年春,《走向未来》丛书一《摇蓝与墓地》获全国青年读物二等奖,作者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前排左起第二人为作者。</b></h3> <h3><b>1986年、1987年,《走向未来》丛书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b></h3> <h3><b>作者留影</b></h3> <h1><b> 《走向未来》丛书评论选</b></h1><p><b style="font-size: 20px;">《走向未来》丛书出版以来,全国各地有五十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了不少介绍文章,现选印部分评论,以飨读者。</b></p><h1><b> 一套开阔眼界的大型丛书 </b></h1><h1><b> 评《走向未来》》丛书</b></h1><p><b style="font-size: 20px;">人类社会正以历史上不可比拟的速度发展着,日新月异是我们显著的特征,如何认识世界变革的大趋势,迎接新的世界革命的挑战,制定对策,加速我国现代化的进程,这是每一个立志改革爱国者共同关心的战略问题。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回答的正是这个问题。</b></p><h1><b> 一人民日报徐占焜</b></h1><h1><b> </b></h1><h1><br></h1><h1><b> 《 走向未来》丛书在读者中引起积极反响</b><b style="font-size: 20px;">《走向未来》丛书第一批出版了十二种,上市几天就被抢购一空,不少青年看书后纷纷给作者、编辑、出版社写信。可见,这套丛书的出版适应了时代的潮流,符合当前新技术革命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丛书使人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维,鼓舞青年为振兴中华而努力。</b></h1><h1><b> </b></h1><h1><b> 新华通讯社记者卓培荣</b></h1><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丛书出版让国人耳目一新,眼界大开,引领中国出版潮流,定时代之格调,影响了不止一代中国人,尤其是思想上对国人的空前激蕩无可匹敌。</b></p><p><b>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一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评丛书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书推荐词</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新的思路结异果。简述《走向未来》丛书的封面设计</b></p><p><b>《走向未来》丛书的封面,在整体形象上采用版画风格,黑白两色,对比强烈,反差度大,富有刺激感。首先给人以鮮明,独特,新奇的印象。这种风格突破传统感,以新颖的形式吸引读者。丛书的设计是耐人寻味的,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它给书籍的装帧艺术增添了新的思路。</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编者一安庆国</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开展"新中国70周年好书推荐活动”,《走向未来》丛书被评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留下时代记忆的精品图书”。</b></p><p><b style="font-size: 20px;">《南方周末》评选改革开放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品,《走向未来》丛书榜上有名。</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走向未来》丛书编者献辞中引用了佛兰西斯.培根一句名言:“希望人们不要看做一种意见,而要看做一项事业,并相信我们在这里所要做的不是为某一宗派奠定基础,而是为了人类的福祉和尊严。"</b></p><p>读着这段话,看到了丛书的编者、出版者们,身上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走向未来》丛书引领人们走向未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