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的琴师——中国的贝多芬

蒲公英

<h3>二泉映月</h3><h3>曲悠悠</h3><h3>阿炳人生</h3><h3>路难求</h3><h3>愤世不平</h3><h3>向谁诉</h3><h3>二胡伴他</h3><h3>解心忧</h3> <h3>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道观里</h3> <h3>父亲是雷尊殿当家道士</h3> <h3>阿炳出生后 被偷偷送到一个很远的亲戚家里 长到八岁也不知道父母是谁</h3> <h3>八岁时 被父亲接到道观</h3> <h3>但是 父亲不敢相认 于是让阿炳拜自己为师 当了小道士</h3> <h3>在道家法事中 要用到各种乐器</h3> <h3>阿炳就跟着师傅练习 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h3> <h3>精通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h3> <h3>1910年十七岁的阿炳 就正式参加道场法事</h3> <h3>他年纪轻轻长得一表人才 被人们称为“小天师”</h3> <h3>1914年二十一岁的阿炳师傅去世 临死前 才将他的身世告诉他</h3> <h3>阿炳继承了当家道士的位置 和一个堂兄共同执掌雷尊殿的香火</h3> <h3>无人管束的阿炳 因交友不慎 还染上了恶习</h3> <h3>他很快坐吃山空 还落下一身病</h3> <h3>1927年三十四岁的阿炳 因患眼疾 而导致双目失明 无法再进行法事活动</h3> <h3>被堂兄赶出了道观 流浪街头</h3> <h3>阿炳拿起二胡 开始了街头卖艺的生活</h3> <h3>十多年街头卖艺 阿炳勉强度日</h3> <h3>偶尔有点余钱 便去烟馆抽两口大烟</h3> <h3>1939年 四十六岁的阿炳与烟馆的寡妇结了婚</h3> <h3>阿炳每天拉二胡 技艺出神入化 </h3> <h3>闲的时候 也偶尔教一教邻居的小孩</h3> <h3>再后来得了肺病 无法演出 只能待在家里修理胡琴</h3> <h3>1950年阿炳五十七岁 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突找到阿炳</h3> <h3>因为阿炳邻居家的小孩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 而正在收集保存民乐的杨荫浏教授 无意中听到邻居家小孩拉二胡 非常震惊 于是带上设备来找阿炳录音</h3> <h3>此时的阿炳 已经几年没弹琴了</h3> <h3>阿炳练了几天 开始录音</h3> <h3>一共录制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 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h3> <h3>非常遗憾 由于录制材料不够 没能录制传说中阿炳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和其他几百首乐曲</h3> <h3>杨荫浏教授表示 明年再来</h3> <h3>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造访 也使得阿炳一时名声大噪</h3> <h3>9月25日 无锡牙医协会成立 阿炳应邀参加演出</h3> <h3>这是阿炳唯一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正式公开演奏</h3> <h3>演奏结束后 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 阿炳听见脱下帽子点头示意</h3> <h3>谁知两个月后 1950年12月4日阿炳就去世了 终年五十七岁 他带着一身绝学 埋进了黄土</h3> <h3>阿炳留下的这几首乐曲 成了中国传统音乐难得保存下来的瑰宝</h3> <h3>尤其《二泉映月》像是对痛苦人生倾诉 跌宕起伏 如泣如诉 感人肺腑</h3> <h3>1951年《二泉映月》开始在广播电台播放</h3> <h3>1959年《二泉映月》作为我国民族音乐代表作送给国际友人</h3> <h3>从此《二泉映月》在国内外流传 获得了很高的评价</h3> <p>一位英国音乐家听了后激动的说 中国的贝多芬!</p> <h3>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时流下了眼泪</h3> <h3>他说: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h3>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h3>谢谢欣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