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h3><h3> ———曾国藩</h3><h3><br></h3> <h3>曾国藩曾经在他的家训当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时觉得不以为然,当经过世事历练,如今对忍却是有了新的一层理解。</h3><h3><br></h3><h3>犹记幼时,妈妈经常说的就是,你要学着吃亏,吃点亏,退让一点无伤大雅,反而使自己有更多的余地可以选择。后来读书时代,学过一篇文章是关于“六尺巷”的故事,其中的让墙诗,我还记忆犹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说的就是张家与邻居的土地纠纷,最后以张家退让六尺而和平圆满解决。我们的长辈和我们的书籍一再告诉我们“吃亏是福”,也许理解不是那么深刻,但是一直以来,当遇到纠纷的时候,自己总会选择退让,觉得自己让一让也没有什么,毕竟和谐社会嘛,不要去惹事生非,得罪人了。</h3><h3><br></h3> <h3>可是并不万事如此。我们说和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家和万事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就个人而言,忍也是可以消除我们命运中的诸多不幸,成就幸福人生的。但是,简单的忍让,真的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带来幸福吗?</h3><h3><br></h3><h3>忍,是有价值的忍。</h3><h3><br></h3><h3>简单的忍让,于许多人而言是躲避,或者逃离开来。而有价值的忍,从来不是逃避,是韩信接收“胯下之辱”的韬光养晦的忍,是司马迁遭受宫刑仍然继续创作《史记》的大气磅礴的忍,是曾国藩创建湘军被迫转战衡阳保存实力的忍。</h3><h3><br></h3> <h3>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当时的他,刚创建好湘军,在支持者湖南巡抚张亮基被调走之后,新上任的骆秉章特别反感他,根本不把他和他的团练当一回事,绿营兵将开始发难。曾国藩遂弹劾掌管军务的提督衙门,绿营将领寻衅挑事。事态严重,曾国藩也只能向省长大人骆秉章求救,没想人家根本就是来看热闹的,而且也没有追究闹事者的责任,反而代曾国藩向大家道歉。自此,曾国藩沦为了湖南官场的笑柄。</h3><h3><br></h3><h3>曾国藩当机立断,决定走人,他这一次选择了回到曾家的祖籍——湖南衡阳,这也成为了曾国藩建功立业的发轫之地。忍辱负重、无奈地离开长沙来到衡阳,曾国藩和他的下属一肚子气。他准备“文以载道”,参那帮家伙一本,可在写完之后,他沉默了,忽然撕掉了手里的奏折,说出了那句“是好汉,打吞牙,和血吞”。他忍了,忍得发狠。</h3><h3><br></h3><h3>于是他重新写了奏折,丝毫不提长沙受辱之事,反而向咸丰皇帝要求扩大团练。曾国藩立足衡阳,广招学生旧部,各方知识分子和豪杰在他的号召下纷纷来到他的旗下。没有多久,曾国藩就建立了将近两万的水陆皆有的庞大军队,这也是后来湘军的雏形。他后来自己说,当初在长沙被欺负,自己的险些丢了命,此为今生奇耻大辱,于是发奋图强,忍了一口气,才建立了这支铁军。</h3><h3><br></h3><h3>曾国藩的忍,是能使自己或者团队甚至国家发奋图强的忍,是有价值的忍,是顶天立地大丈夫的忍,是成就未来的忍。</h3><h3><br></h3><h3>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也能忍一时之痛,但是渐渐麻木之后,变得历来顺受,“好了伤疤忘了疼”,这种忍是没有意义的忍。</h3><h3><br></h3><h3>忍耐的需要的,可是剜在心头上的这把刀带来的切肤之痛,不是让你堕落或者为了和谐和放弃努力的理由,要让它成为你更进一步的杠杠和阶梯。</h3><h3><br></h3><h3>古来多少英雄豪杰,忍字功夫非常了得。我们也许做不了英雄,但是我们也要有肯低头忍辱的勇气与抬头前进的魄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