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三线学兵》

虎思林

<h1>今年是陕西学生参加三线建设五十周年。漫漫岁月度过了半个世纪,“三线学兵”在这个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却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无论历史车轮怎样飞快急驰,它所卷起的尘埃都无法封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生的那场影响陕西乃至全国,令人荡气回肠的二万五千八百三线学兵战士奋战襄渝线的壮烈之举历史事件。</h1><h3></h3><h3><br></h3><h1>二零零九年夏,央视“亲历,见证”栏目的编导樊志远及摄制组一行专程来到陕西,对陕西三线学兵群体进行了实地采访和拍摄,并且据此正式出版“三线学兵”电视纪录片向全国推广宣传。下面,就是樊导这期间所撰写的一篇体会文章,转发与大家分享。</h1> <h1>   <b>央视·编导樊志远工作手记</b></h1><h1><b><br></b> 这一定是被我们遗忘的历史——从节目的策划开始,我就有这种感觉。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特殊的人群——那么需要表达,那样需要别人的倾听,有那么多眼泪,有那么多苦难。</h1><h1><br> 几乎在我采访的每一天,我所面对的每一个人都会流泪,当这些年过半百的人像孩子一样哭泣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被深深感动了。因为文化大革命那段特殊的历史,三线学兵的故事被人们遗忘了很长时间——我觉得很可悲,也很可怕。我们记住了那么多不该记住的,却忽略了我们本不该忽略的。</h1><h1><br> 1970年,25800余名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先后分两批奔赴襄渝铁路建设工地,参加三线建设。当我从网上查到这个信息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会面对什么。</h1><h1><br> 在采访中,我们时时刻刻能够感到来自这些三线学兵的期望和感激——期望我们能够把他们的故事讲述出来,同时也感谢我们做了这样一件事情。这让我和摄像赵小弟都有些诚惶诚恐的感觉。</h1><h1><br> 第一站咸阳,当我们下飞机的时候,发现有近十个人在车站迎接我和摄像两个人,在西安拍摄三线学兵合唱团,这些老兵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为了拍摄需要,他们自费跟我们前往安康,50多岁的人跟着我们一起爬山过河。吴迪老师,特意从深圳赶来,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地为摄制组做了十三天的统筹工作。西安张小可老师也无条件地为我们的拍摄做了很多协调和服务工作。</h1><h1><br> 我和摄像赵小弟都知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节目充满了希望,因此,每当我们感受到热情的时候,就是我们压力越大的时候。希望这个片子没有让他们失望。</h1><h1><br> 拍摄完最后一个镜头,赵小弟同志在上山的路上,累得一头栽倒,怀里紧紧抱着摄像机,喘着粗气。我扛着三角架,也没有力气去扶他。那时,我想到,我们怀里的东西只有20多斤重,而那些当年十六七岁的学兵却有三年的时间,每天在这样的地方扛着一、二百斤的东西来来往往。只有40年的时间,两代人的差距却不是那几十斤的重量能够衡量的。</h1><h1><br> 当年,无论是出于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还是出于当时历史环境的无奈,这些人们的选择都是属于历史的必然,我们无权评论他们的选择明智与否,但是,我们需要关注,他们这种选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h1><h1><br> 襄渝铁路所经过的陕西南部地区,高山深壑,江水盘桓,基本无路可走,即使在上个世纪70年代,即使已经解放了21年,当地百姓生活仍旧很苦。学兵们却主动报名,随着数十万建设大军来到这里,为国家修路,同时也为当地百姓造福。</h1><h1><br> 今天的人或许很难理解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他们可以因为一个人的一句话,在那样的地方,承受艰苦,付出生命。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很多年轻人都曾经说,这些学兵太傻了。但是,我真的羡慕他们——这些人起码还有理想,还有信仰,还有忍受艰苦的能力,还有付出生命的勇气。我不知道,在4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有什么?采访中,我常常问自己,如果我在那个时代,我会怎么办?我有没有他们的勇气,有没有他们的承受能力?但是,很遗憾,我不属于那个时代——那个复杂而单纯的时代。</h1><h1><br> 有时候,我们会很反感无端而来的教育,反感高高在上的说教,但是,当我亲身去感受那段历史时,我忽然觉得,无论如何,曾经有过信仰的人是值得敬佩的,正像长辈们不理解我们一样,我们也不理解他们的青春岁月。每个人的青春,都值得去怀念,无论它有怎样的尴尬、难堪,痛苦,乃至错误。如果忘记那段日子,对于这些年过百半百的人来说,就是否定自己的过去,如果过去都被我们否定了,我们还能看得清现在和未来吗? </h1><h3><br></h3><h1> 历史,总该被人记住——尤其是那些曾经带给我们伤痛的东西;但是,历史总会被我们忘记——同样是那些曾经伤害我们的东西。有时候,我会想,究竟有多少这样的历史被隐藏在我们父辈、乃至祖辈的记忆里,而没有被挖掘出来,当他们渐渐老去的时候,还会有多少人能够帮助他们整理他们的过去?当遗忘开始盛行的时候,连来时路都无法看清的我们,又怎么能看清未来?</h1><h3><br></h3> <h1><br><font color="#ed2308"><b>陕西学生参加襄渝铁路建设部分资料</b></font></h1><h1><br></h1><h1>陕西省地方志:六九、七零届中学毕业生“参加三线建设工程,发生在特殊年代的历史时期,是在一种特殊环境和条件下,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形式,是陕西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项特殊形式”。</h1><h1> 1969<br>   国家计委和建委确定建设襄渝铁路,工程代号2107. 1970.6.10<br>  陕西省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军区联合发出《关于保证修建2107工程(襄渝铁路)的几个主要问题的通知》,通知宣布成立“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总指挥肖纯、副总指挥李学廉(省军区副司令员)、尚志功(铁道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张博林(安康军分区副司令员)、张平山。指挥部设在安康。通知决定,从1969、1970届中学毕业生选调16周岁以上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的学生一万名(女学生不超过15%),由铁道兵部队带领,并配以一定数量的地方干部,参加施工。施工任务完成后,由省劳动部门统一分配工作(1973年12月15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发出通知,撤销该指挥部)。<br>  <br>1970.11.20<br>  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召开陕南地区三线建设座谈会,决定动员20万民工、3万学生参加阳安(阳平关——安康)、襄渝(襄樊——重庆)两条铁路的建设。<br>  <br>1970.11.26-30<br>  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召开陕南地区三线建设问题座谈会。会议认为,陕南地区,三线建设任务重,规模大,项目多,要求急。而该地区条件差,困难与矛盾也很多。劳动力远远不能满足各项工程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很紧张,电力、物质材料供应不足。为了解决上述困难与矛盾,会议决定,集中力量修建襄渝铁路和阳安铁路。与此同时,会议还布置了交通运输工作和抓紧陕南电力建设工作等,并要求全省各部门大力支援陕南三线建设,千方百计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br>  <br>1971.2.6<br>  关于动员青年支援三线建设的决定(摘要)<br>  一、据省指示:由西安市动员一万名青年支援三线建设,条件是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年龄在十六岁至二十五岁,女青年可占20%.二月份动员,三月份走。<br>  市核心组同意下放办的动员计划。分配各区(市、县)的动员数字为:东风区3200名,红卫区3100名,向阳区2800名,咸阳市850名,郊区370名,东红区130名,长安县50名。<br>  动员对象,首先是社会闲散青年,各派出所、居委会、学校要密切协同对社会青年进行彻底的摸底调查,凡符合条件的,全部动员他们支援三线建设。其次动员六六级至六九级毕业生。然后相差人数,在七零级学生中动员。<br>  这次工作的重点是区(市、县)。市里由张雪涛同志具体负责,下放办承理事务,各有关部门配合。各区(市、县)及公社、学校等有关单位要制定或专门设立办事机构,负责具体的思想动员和组织工作。<br>  支援三线建设,是一项极为光荣的任务。修建铁路,是广大青年接受锻炼的极好场所。各区(市、县)必须搞好思想动员,广借东风,认清意义,消除不必要的顾虑。过细地做好动员对象及其家长的思想工作,保证这次任务的圆满完成。<br>           西安市核心小组办公室<br>           一九七一年二月六日<br><br></h1><h1>1970.11.20<br>  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召开陕南地区三线建设座谈会,决定动员20万民工、3万学生参加阳安(阳平关——安康)、襄渝(襄樊——重庆)两条铁路的建设。<br>  <br></h1><h3></h3> <h3> <h1>1972年西安市政府<b>《慰问我市参加三线建设知识青年情况汇报》</b></h1></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1> 在全国人民高举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满怀革命豪情,迎接战斗的一九七一年的日子里,根据市革委会的指示,我们于七一年元旦前,对我市参加三线建设的一万名知识青年进行了慰问。现将慰问情况汇报如下:</h1><h3><br></h3> <h3><br></h3><h1> 这次慰问团是在市革委会统一组织、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慰问团由政工组副组长张华同志亲自带队,有市、区(县)革委会工作人员、学校工宣队、教师和革命家长代表参加,共十七人,分为三个小组,从七○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七一年元月二日,分别到安康、紫阳、旬阳等地进行了慰问。我们通过举行慰问大会、召开座谈会、深入到班、排、连和施工工地慰问等形式,向我市参加三线建设的广大知识青年介绍了西安市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传达了市革委会和全市280万人民对他们的关怀和期望,赠送了慰问品。并向培养教育他们成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的首长和广大指战员表示了敬意。</h1><h3></h3> <h3><br></h3><h3> 在这次慰问中,我们亲眼看到,我市参加三线建设的广大知识青年在解放军这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里锻炼成长的情况。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各级首长和广大指战员,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忠心,对青年一代无限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对这批知识青年进行了精心的培养教育。知识青年刚到工地不久,部队就专门召开了有部队各级领导、学生连带队地方干部和学生代表参加的学生连建设工作会议。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会议明确提出学生连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两个决议》,坚持走政治建队的道路。对学生绝不能简单的当做劳动力来使用,而是一切着眼于用毛泽东思想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为了加强学生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铁道兵给每个学生连都派了两名军代表,有的还把军代表派到排、班。对学生连的组织、管理、教育,一律和解放军一样,对知识青年从政治上关心,劳动上帮助,生活上照顾,真正做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耐心细致的教育。 <h1>广大知识青年,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解放军的教育下,在三线建设的实际斗争中,努力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他们以光辉的《老三篇》为武器,以英雄的解放军为榜样,斗私批修,破私立公,在改造世界观实现思想革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四个月来,他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h1></h3> <h3><br></h3><h3>一、在解放军的教育下,广大知识青年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有了很大提高。</h3><h3> 广大知识青年,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积极参加三线建设。但是,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大城市,加之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影响,脱离劳动,脱离实际,对参加三线建设的艰苦性思想准备不足。因之,初到工地,一些人看到荒山野岭、羊肠小道,生活、劳动又比较艰苦,就被困难吓住了,出现了很多活思想,特别是听到留在西安的同学都进了工厂,更引起了思想上的波动,不安心三线建设。有的整天“眉头皱的扯不开,老是后悔不该来”;个别甚至坐在上坡上望着西安哭鼻子。</h3><h3> 针对这一情况,铁道兵部队遵照毛主席“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的教导,从思想教育入手,狠抓了阶级教育和路线斗争教育。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相结合的教导,学习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重要指示;并请苦大仇深的老贫农给青年做忆苦思甜报告,组织青年到农村去访贫问苦,然后引导大家对照自己的思想进行“两忆”“三查”。同时组织大家结合实际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在解放军耐心细致的教育下,广大知识青年阶级斗中、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得到了普遍提高。进一步认识到三线建设的伟大意义,认识到参加三线建设,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必要性。他们说:“三线建设的战场,就是埋葬帝、修、反的战场,就是改造世界观的课堂”,“我们参加三线建设,虽然离家远了,但是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近了,鞋磨破了,路走对了”“参加三线建设虽然比较艰苦,但再苦苦不过旧社会人民受的剥削苦,苦不过当年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我们今天吃点苦,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没有今天的苦,就没有将来的甜,为革命吃苦,越苦越光荣,越苦越幸福”“革命青年就是要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他们纷纷表示:“要安心三线,扎根三线”在三线建设的实际斗争中磨练意志,接受考验,锻炼忠于毛主席的红心,为埋葬帝、修、反作出贡献。<br></h3> <h3><br></h3><h1>二、在解放军的培养下,广大知识青年逐步树立起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   广大知识青年,在三线建设的实际斗争中,亲眼看到解放军铁道兵广大指战员,为了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加速三线建设早日修通襄渝线,和帝、修、反抢速度、争时间,在施工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奋不顾身,日夜奋战的英雄气概,受到了很大教育,他们处处以解放军为榜样,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自觉地在艰苦的劳动中锻炼磨练意志,经受考验。不断地培养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br>在劳动中,他们争拣重担挑,争抢重活干,为了加速三线建设,他们不怕苦,不怕难;</h1><h3></h3><h3></h3><h3></h3><h3><br></h3><h1>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如5853部队学生一连有一个班,去年十二月的一天下午,在山坡上架设电线,忽然发现汉江中一艘船翻了,十几个汽油桶被江水冲跑,这十几个知识青年立即和解放军一起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舍身抢救,终于把汽油桶全部捞了上来。去年十二月石泉烤胶厂仓库发生火灾,住在那里的5752部队学生十一连的广大革命小将在解放军的带领下,奋不顾身扑向火场抢救,他们与烈火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有的同学被烧伤了,仍然不下火线,有的同学被熏到了,醒来又扑了上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扑灭了大火,保护了国家财产。</h1><h3></h3> <h3></h3><h1><br></h1><h1>三、在解放军的带领下,广大知识青年不断培养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h1><h1><br>四个月来,,广大知识青年在解放军的带领下,不仅学会了砍柴、做饭,自己料理日常生活,而且遵照毛主席“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教导,用自己的双手,在高山峻岭上,披荆斩棘开出平地,搭起帐篷,盖起营房,种上蔬菜,养起猪羊。</h1><h1><br></h1><h1>如5853部队学生一连的学生,他们在路边、营房边、石头窝里,见缝插针,开出了三百多块地,合计三亩多,种上了蔬菜,还养了四头猪、二十只羊,最近又修了一个小水池,准备养鱼。他们坚决贯彻执行“五.七指示”绝大部分连队都做出了发展农副业生产规划,他们提出:“今年(70)年打基础,明年出成果,争取副食品自给自足。</h1><h3><br></h3><h1>经过四个多月的劳动,广大知识青年不仅磨练了意志,改造了思想,而且也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初到工地时,有许多人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连自己的行李都背不到山上。现在是个个身强力壮,体重普遍增加,一般都能扛动一百多斤。</h1> <h1><br> 总之,四个多月来,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在解放军的培养教育下,我市参加三线建设的知识青年,正在成长为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h1><h1><br></h1><h1> 他们中间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据5761部队统计,在该部队参加三线建设的三千多名知识青年中,有八百多人被评为五好战士;三百多人受到行政嘉奖;评出十六个四好排,评出四十多个四好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识青年都写了入团申请书,有一百多人光荣加入了共青团。”</h1><h3></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1> &nbsp;在整个慰问过程中,我们受到铁道兵部队和知识青年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我们所到之处,知识青年欢欣鼓舞,敲锣打鼓,高呼口号,远道相迎,把我们叫做“从西安来的亲人”。部队领导热情给我们介绍情况,知识青年争先恐后地汇报他们的进步和成长。他们把这次慰问看作是党和毛主席对他们的关怀,看作是市革委会和全市人民对他们的爱护和鼓励;看作是迎接战斗的一九七一年的强劲东风。他们见亲人,赞革命、谈学习,讲进步,表决心,立誓言,再三表示要以加速三线建设,早日修通襄铁路的实际行动来回答市革委会首长和全市人民的期望。<br> 他们豪迈的提出:“大战襄渝线,迎接七一年”,“扎根三线志如钢,火车不叫不回乡”。特别是当他们接到《毛主席五篇哲学著作》、《两个决议》等慰问品时,更是欢欣鼓舞,异常激动,连声高呼“*****!”“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纷纷表示要在解放军带领下,在三线建设的战场上,更好地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虚心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认真改造世界观,沿着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奋勇前进,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更大贡献。</h1><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