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爸爸抗美援朝出国前在安东的留影</b></p> <p> 小时候,最喜欢听爸爸讲当年打败日本鬼子,消灭蒋匪军,战胜美国佬的故事了。</p><p> 我的爸爸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的。他在被称为“老二团”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二团,经历了六年与日本鬼子浴血奋战的历程。抗战胜利后,爸爸随所在的山东军区3师8团,乘坐小木船横渡渤海进军东北,部队先后改编为东北野战军三纵七师(旅),中国人民解放军40军第118师。鏖战白山黑水,“四战四平”、“四保临江”、“攻克锦州”、“解放北平”;挥师南下,“打武汉”、“战衡宝”,血染的战旗漫卷过半个中国,直捣天涯海角。海南岛战役胜利后,马上又移兵东北,出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爸爸所在的40军是第一批出国参战的四个军之一,是爸爸所在的40军118师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枪,40军是唯一一支全程参加了第一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和三年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没有休整过的部队。战争年代,爸爸立过战功,当过模范,荣获过许多勋章奖章。在爸爸讲过的战斗故事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抗美援朝第一仗”。</p> <p> 1950年7月,爸爸所在的40军刚刚完成解放海南岛战役,即奔赴河南省洛阳地区执行整训生产任务。在乘火车行进的途中,因朝鲜战争形势突变,接到了北上的命令。于7月26日抵达祖国东北边陲城市--安东。 部队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下辖118师、119师和120师。军长温玉成,政委袁升平。118师的师长是邓岳,政委是张玉华。爸爸当时在118师供给部任副部长,部长是于晓云。</p><p> 部队到了安东,马上开展了入朝作战的战前准备工作。开展思想教育,进行各种物质准备,调配武器装备,补充了弹药,特别是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山地作战的训练。为了进一步激发指战员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荣誉感,军师团相继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大会。8月31日爸爸出席了40军召开的“全军第三届英模代表大会”,荣获了“工作模范”的光荣称号,并获得了荣誉证书。</p><p> 1950年10月19日下午,118师召开了抗美援朝誓师大会。大会结束后天色突变,风雨交加,指战员们迈着雄健而匆急的步伐,穿过市区,直奔鸭绿江大桥。因为是秘密出征,没有市民送行。天阴沉低垂,雨下个不停。市区内几乎见不到市民,斯大林大街更显得冷落,沿街的玻璃窗上都贴上了米字型的防震纸条,这更增加了临战的气氛。不禁使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 ”。新婚不久的爸爸和战友们一起身着朝鲜人民军的军服(和朝鲜人民军不同的是不配带军衔),顶着风,冒着雨,跨过了鸭绿江大桥,进入了完全陌生的国度 -- 朝鲜。部队连夜行军,大家都不说话,耳边只有沉重的脚步声。爸爸当时在师前指,紧跟在前卫团354团的后面,沿新义州、朔州、北镇、温井向熙川方向前进。</p><p> 从踏上朝鲜国土开始,很快就感受到了朝鲜战局的严重性。行军的路上大家看到,遍地是累累的弹痕,到处是燃烧的战火,北撤的朝鲜难民穿着破旧的衣裳往后方走,大批的朝鲜人民军在大踏步的后退,一个个蓬头垢面,无精打采,样子疲惫不堪,许多人的眼睛里流露出恐惧的目光。爸爸说指战员们的心里很难受,无不为敌人的猖狂气焰和暴行所激怒。当朝鲜人民军看到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迎着敌人往前走,手中拿的武器还不如他们的时候,还用另一种眼光来不停的打量我们,在朝鲜人民军看来,中国军队用的武器远不如美国鬼子,因此对志愿军的战斗力表示怀疑。为此全师指战员都憋着一股劲儿,决心要“打响出国的第一枪”,“打胜出国的第一仗”,为朝鲜人民报仇,为我们的祖国争光。</p><p> 10月24日,经过5天的日宿夜行抵达了北镇以东地区。24日黄昏,部队向温井方向行进,途经朝鲜金日成首相统帅部和彭德怀司令员指挥所的驻地大榆洞,邓师长和张政委面见了彭德怀司令员。118师是彭总到朝鲜后见到的第一支部队,他非常高兴。彭总告诉师长政委要随时准备同敌人遭遇,他说:“你们四十军是先头部队,要打头阵。出国第一仗一定要打得漂亮,打出威风,打开局面,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掩护我军的集结和展开。目前还要按原计划,争取赶到预定地区进行防御,如果情况有变,你们就要独立自主,果断处置,不失时机地歼灭敌人”。彭总给师长政委分析了敌情,要求部队做好随时同敌人遭遇的准备,特别强调了初战的重要性,一定要打好出国第一仗,要不失时机地歼灭敌人。师长政委回到部队,马上传达了彭总的指示精神。</p><p> 部队行至两水洞地区时,通过侦察,得知敌人已先行占领了温井,当判明敌人继续北犯必经两水洞地区时,师首长根据当地地形决定采用伏击的手段对付敌人,当即给各团分配了任务,要求部队迅速占领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随时准备投入战斗。25日清晨,部队快速地占领了温井至北镇间沿公路以北的丰下洞、富兴洞、216、409.5、239·8等高地,做好了战斗准备。十点半左右,李承晚的南 朝 鲜军伪6师2团3营加强一个炮兵中队,骄狂恃强毫不戒备,大摇大摆地乘车冒进。敌尖兵班乘1辆中卡,后边是1个炮兵中队和前卫连,再后是本队。美李军自仁川登陆后,没有遇到过有效的抵抗,气焰十分嚣张,分兵冒进,长驱直入,扬言要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进入两水洞地区的伪6师一路上嬉笑打闹,如入无人之境,甚至违反常规地把火炮放在了步兵前面。当敌人进到我伏击区时,担负主攻任务的三五四团没有拦头阻击(那样可能打成击溃战),而是把敌人放进来打,创造打歼灭战的条件。等到敌人全部进入了两水洞地区,敌尖兵班已进至两水洞小桥,师侦察连首先将小桥炸毁,敌人被拦头截住,抗美援朝的第一场战斗就此打响。三五四团三营拦头,二营截尾,一营断腰,将敌人拦腰切成三段,部队迅速出击,顷刻间,敌军队形在我各分队的冲击下大乱,打得敌人进退不得,无法招架,虽有优势装备也无法发挥作用,大型的榴弹炮未及开架即被歼灭。战斗打响后,三五三团迅速出击,沿公路南侧夹击敌人。部队猛打猛冲,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仅两个多小时即将李承晚军队的一个营全部歼灭。共毙伤俘敌486人,缴获火炮12门,汽车38辆,各种枪163支(挺),还活捉了美军顾问赖勒斯。</p><p> 当夜118师和120师一起攻占了温井,将李承晚的伪七团大部歼灭于尤谷洞一带,取得了歼敌3000余人的胜利。战斗结束后,供给部把武器、弹药迅速补充到了连队,缴获的战利品能带走的全部带走,带不走的,交给了朝鲜人民军和我们的兵站。在打扫战场时,还缴获了敌人的100多辆汽车,由于缺少司机,暂时把汽车隐蔽在了山沟里。那时部队会开汽车的人很少,看到有这么多的车却没有人开,爸爸就想自己应该学会开汽车,以后一定能用得上。供给部有个姓耿的饲养员,在伪满的时候就是个司机,开汽车的技术相当好,晚上爸爸就把这个饲养员找来,跟他学开汽车。因为敌机随时都可能飞来,所以学开汽车不能开车灯,爸爸就在公路上,借着月光学习开车,摸着黑练习开车,由于刻苦努力,只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爸爸就学会了开汽车。后来爸爸还把那位姓耿的饲养员也调到车队去工作了。</p><p> </p> <p>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千百次战斗中,两水洞战斗的规模和战果都不算大,但它是我军抗美援朝的第一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次战斗,我军虽然装备处于劣势,而且是在地理地形环境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又因保密需要通讯设备实行静默而与军部和友邻部队联系不上的情况下,仓促与现代化装备的美、李伪军初次交锋,但因充分运用了近战、夜战的传统战法,趁敌不备在运动中歼敌,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战果。这次战斗,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志愿军指战员的斗志,增强了我军敢打必胜的信心。这次战斗,保卫了朝鲜统帅部和志愿军指挥所的安全。两水洞地区到大榆洞地区仅20公里,北犯的联合国军对中朝军事首脑机关已经造成了严重威胁。这次战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第一场战斗,也是志愿军出国后打响的第一枪。毛主席发来了“祝你们首战告捷”的电报,表扬了40军的全体指战员。志愿军司令部也发来嘉奖电,使全师指战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1951年,党中央决定把这一天--10月25日,确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118师抗美援朝出国前在安东市文化宫举行了第三届庆功大会,会后团以上干部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前排:右五师政委张玉华 右四师长邓岳 右三政治部主任刘振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二排:右一供给部副部长亓魁洲</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1950年8月参加40军第三届英雄模范代表大会获工作模范颁发的模范证书</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证书中标注曾记大功一次、小功两次。</b></p> <p class="ql-block"> 1953年10月25日荣获了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颁发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二 级 独 立 自 由 勋 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三 级 国 旗 勋 章</b></p> <h3> <b>后记:</b>今年的1月15日是爸爸的百岁寿辰。仅以此篇献给敬爱的爸爸。并以此小文纪念爸爸及老一辈革命战士金戈铁马百战艰辛光荣辉煌的革命历程。</h3>